难忘儿时的童谣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当干部,五螺六螺开金锁,七螺八螺磨刀杀老婆,九螺十螺骑马过江河。”在心里轻轻吟唱起这首童谣,童年灿烂的笑容、愉悦的心情,就像汩汩流淌的清泉,盈满心间。
儿时的我,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小孩子天性爱玩,白天基本上是静不下来的,大多会跟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在房前的禾场、屋间的小巷里嬉戏,跳房、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扔“皇帝”(在坪地上一字排开树立三块砖头,中间的砖头代表“皇帝”,左右两边砖头代表“皇帝”的耳朵,人站在离“皇帝”正面六至十米远的地方,用石头扔,砸倒什么,就把扔出去的石头垒坐在那块砖块上,后面扔的人可以将前面垒的石头砸飞,抢占位置,扔完一轮后,没有抢到位置的人就要接受垒坐在“皇帝”砖块上的人刮鼻子之类的惩罚了)等等,一边游戏,一边唱着童谣,常常是玩得满头满脸都是汗,全身上下脏兮兮也不肯回家。
一旦被唤回家,就少不了挨打受骂了,在这个时候,我便会变得乖乖的,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等晚饭过后,特别是夏日的夜晚,我自不敢再出门,只好跟在大人后面,在门前坪地上,放上几把小竹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手摇着蒲扇,在月光的照耀下,说着笑着,自是另一种情趣。有时说得高兴,父亲还会教给我们一些歌谣,我们便在一旁,歪着头,只管静静的听:“月光光,走何方,何方看到猪衔柴,狗烧火,猫咪蒸饭气呵呵,猴子担水井上坐,一条乌蛇身边过,吓得猴子打哆嗦。”、“星星崽,星星王,姐姐行嫁我扛箱,姐姐哭,我也哭,姐姐吃饭我吃粥,人家夸我乖乖女,我骂姐夫癞子壳。”一首首歌谣,把我们带向了一个个故事场景,有讲述生活的,有包含道理的,有叙说人情风俗的,也有纯粹娱乐的……
记得最清楚的是一首有关鲫鱼的童谣:“鲫鱼崽,鲫鱼娘,路路节节过塘旁。渔网打,竹篓装,先开肚,后清膛,一搁搁在灶台上。旺把火,滚煎汤,锅铲打,碗盏装,一端端到桌中央。大官来,不吃头来不吃尾,一放放在碗橱里,一碰碰到死猫咪,翻了盆,打了缸,公婆相骂到天光。人家问是啥个事?两只鲫鱼起祸殃!”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童谣了,不但因为它朗朗上口,更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传唱最多的还是那些在游戏中唱的歌谣:“顶顶窝窝,背个罗锅,前锅毛(没)煎,后锅叭煎(沸腾的意思)。克--喀!”、“顶缸顶缸,牛吃水秧。半斤麻油,照到天光。倒了屋脊,压死了伢仔。克--喀!”……做游戏唱的歌谣很多,但很多都记不全了,只是这两首歌谣是做“顶窝窝”(就是由一个人伸出一只手,掌心向下,念唱上述歌谣。另一些人将食指顶在他的手心里。当念到喀后,念歌谣的人用手向下抓,被抓住的人便输了,要接受念歌谣的人惩罚)游戏时唱的,做的次数多,自然也记得更清楚一些。可以说,每一首童谣,都带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回忆。
还有一些歌谣是早年村民在耍狮子舞时传唱的,也被父亲一并教给了我:“狮子进门挨又挨,望见老板在打牌,幺五幺六打八进,斧头梅子乱接牌。”说的是耍狮子的村民走到一户村民家,看见户主在打骨牌,应景吟唱的。又如:“狮子进门荡又荡,一望望见神龛上,神龛上,三炷香,子子孙孙考文章,今年来一回,明年来两帮。”、“狮子进门呼又呼,望见老板在杀猪,白刀进,红刀出,先刨皮,后拆骨,半斤四两也要卖,杀猪老板挂招牌。”等等,这些歌谣既反映了百姓的一些生活场景,也折射出山村的一些民情风俗。当然,学会之后,有时碰到这些应景的事,我们这些小屁孩,也会围在大人旁边瞎唱,给他们增添了不少的笑料,也给我们自己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现而今,儿时的童谣,已渐渐远去,但只要忆起,便满是快乐!它像是生活中的缕缕阳光,曾伴着我们一路成长,也成了遗留在我们心中的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