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黄埔军校小记

发布时间:2024-08-21 15:03:16

  那天下午,我从深圳坐大巴到广州,下了大巴车,在广州东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宾馆,住下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跟当地一家旅行社联系了广州一日游事宜,之后,走出宾馆,随意地在大街上漫游看市景,天黑了,肚子饿了,走进一家广东特色酒店,吃喝完便步行回宾馆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跟着散团逛了一天,观光了几个景点,虽说当时也是走马观花地看了几眼黄埔军校,但印象颇深,晚上回到宾馆就想写点什么,可没写成。时隔几个月了,依然还是什么文字也没有写出来。

  昨天晚上,坐在电脑前,打开电脑,想敲打点有关黄埔军校感想之类的文字,可就是静不下心来,也不知从那儿下笔,于是便从百度上收集了一些有关黄埔军校的资料消遣心情

  今天上午闲得无聊,打开电脑看了看昨天晚上收集的那些黄埔军校的资料,心里寻思着,反正也写不出什么有新意的文章来,干脆整理整理这些文字资料,梳理出一篇文字,就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得了。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先生时,向孙中山先生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孙中山先生很感兴趣。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在广州建立一所军官学校。9月份,孙中山派蒋介石、张太雷和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组织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在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要选择一个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

  1924年5月份,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张秋仁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人们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解放之后,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广州市政府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修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黄埔军校大门是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的,风格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有谭延闿所书的“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

  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一些校友的捐赠。

  孙中山故居西面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着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着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社会名人像。

  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

  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先生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湾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个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