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一字诗的魅力——闲话陕北女作家安晓琳的诗作

发布时间:2024-07-08 17:07:44

  一字诗的魅力

  ——闲话陕北女作家安晓琳的诗作

  郭有生

  说起一字诗,我们会想到清代好几首这样的杰作,比如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再如《清稗类钞》一书中记载的纪晓岚七言绝句一字诗,明显是一首仿作: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清代才女何佩玉,她的一字诗也是很有意境的: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和这类似的如易顺鼎的《天童山中月夜独坐》一字诗:“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 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

  前天,我无意中看到陕北女作家安晓琳的一首一字诗:“一剪闲云一溪水,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虽然我读过无数好诗,但还是被这首诗迷住了。好诗总是很耐读,不是吗?这首诗的“解读指向词语”最关键的是“菩提”,这自然让我们从禅意来理解整体诗。女诗人起笔“一剪闲云”的“剪”,就用的有趣,本来“闲云“我们就会想到那飘飘荡荡、悠然自在的朵朵白云,一个”剪“字在巧女窗花的联想下,那闲云更一定是美溢蓝天的艺术品了,那赞美之情自然蕴于一个具有艺术趣味的特殊量词”剪“字中了。我们知道,诗歌意象组合中,有自然 自然意象的组合,自然 生活意象的组合,自然 历史意象的组合,自然 艺术意象的组合,等等的不同,而这首诗的首句就是一个自然 自然意象的组合,这就是”闲云“与”溪水“。两个自然意象组合,也会有种种关系,比如融合关系、对比关系、包容关系、叠印关系等等。这儿的关系,我的第一印象是融合关系,我们会在欣赏中想到那悠悠的白云投影到蜿蜒流动的泉水中,那是多么柔美曼妙的画面!

  当然只是如此,也太平淡无奇了,关键我们在”解读指向词语“的诱导下,我们会进行”和谐磨合“思维,也就是这句诗和主题及其它四句的联系性理解,这样我们对这意象,就会从象入意进行解读。那么,这句诗显然表现了色即是空的佛教理念,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就像小溪中云朵,看似有却是一种假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闲云、小溪,不过是一种从容的态度。不是吗?既然色即是空,又何必有贪嗔恚这心魔呢?既然没有功利的羁绊,一切都能放下,必然大度从容。这其实把闲云、小溪看成了同一关系的意象。也可以理解为,“闲云”意味着从容,小溪意味着清澈,这清澈是心灵的清澈,是戒除一切烦恼的境界,这最起码是证得罗汉果吧。这是把闲云、小溪理解为并列关系的意象。这再次证明,诗歌的多义性,是寓意丰富的表现,是优秀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诗歌的第二句“一程山水一年华”,诗眼是一个“程”字,有了这个“程”字,就含蓄的表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一个人跋山涉水走在原野间。这是一个比喻,人生这一段年华,不过就是在山水间的一趟旅游。这旅游怎么样呢?意象“山水“同样意蕴丰富,山水既指人生的艰难,人生在前行中不是攀登险峰,就是横渡涛海;也指人生的美好,人生一路不是水的旖旎,就是山的巍峨。作者没有明确要表现什么,但结合”解读指向词语“,似乎分明再说,你进入禅境,人生一路就是风光,否则就是一路的跋涉、疲惫和痛苦。一种对立的意味,用同一个意象表达,不是大手笔哪能做的到!其实,这正是列锦修辞格的妙用。列锦格,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并列的句式来形成的一种修辞格,由于名词之间的关系没有用一个动词来明确表达,所以一旦处理的妙往往会产生多样化的解读。我们知道,含蓄的耐人寻味,往往是同一诗句的辐射型解读和连锁性解读,而前面的两句,显然是前者。

  “一世浮生一刹那”,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佛教的观念。佛教中的时间概念,短的就是一刹那,据说只有13.33毫秒;长的就是一大劫,据说有1,279,840,000年。我更喜欢佛教对“劫”这个概念,以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磐石劫,《佛学大辞典》解释为:“梵语parvatopama-kalpa。以天衣轻拂磐石直至消磨尽净,譬喻劫期之长远,称为磐石劫。此磐石又称劫石。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载,天衣拂尽方四十里之石,称为小劫;拂尽方八十里之石,称为中劫;拂尽方八百里之石,称为大阿僧祇劫(无量劫);又有一里劫、二里劫,乃至万里劫等说。”是啊,方圆八百里的一块磐石,你靠衣袖一拂又一拂,想把它磨损完了,哪得多少年啊,简直不可想象。因此人生的寿数,比起这无量劫,那真是短的只有一刹那。此外,据说还有草木喻、细沙喻、芥子喻、碎尘喻等等对劫的比喻,也很容易让人想到人生。从诗歌的结构来说,此句是“起承转合”中的”转”,这一转有什么深刻的意味呢?我们不妨看了末尾一句,就可揣味出来。

  “一树菩提一烟霞”,以一个宗教意象和一个自然意象组合起来,有绵绵不尽的蕴含。先说菩提树,有资料阐释说:“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