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大国之魂

发布时间:2021-09-05 17:32:01

  有一段时间,总有一种悲痛而又壮怀的复杂情绪环绕着我。中国远征军,这是一个耕蕴在云岭大地上民族精神的代名词,这是一个代表大国之魂的符号,这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历史。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海军基地,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场的战火被点燃。

  二十五日,香港沦陷,香港通往内地的物资补给线被切断。此前的六月,日军侵占法属印度支那(也就是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内地重要的物资补给线中段;同时期,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对华物资援助宣告停止。自此,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重要的物资补给线就剩下了唯一的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市直通缅甸前首都仰光,始建于1938年,同年底通车,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抢运当时国民政府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但当时间来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时候,这条公路却成了唯一的中国内地抗战物资补给线。

  此时,鉴于当时的战场形势,盟军决定将亚洲战场划分为两个战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及群岛成立东南亚战区,缅甸、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越南)与中国战场和并成立“中、缅、印战区”,由中国国民政府蒋介石委员长担任总司令,由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协英军驻缅部队、驻印部队共同作战。

  为了世界人民的抗战大局,更重要的为了保护当时唯一的战略物资补给线——滇缅公路,一九四二年二月,由国民政府第五军、第六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在云南昆明集结完毕,由第五军军长兼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将军统一指挥,第五军下辖的第200师为先头部队,入缅作战!要知道,200师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半摩托化部队,曾取得过昆仑关大捷的佳绩,师长,就是后来曾被毛泽东主席赋诗称颂的海鸥将军—戴安澜。让这样的部队担任先头部队,也看得出蒋委员长下了多么大决心,一路上,云南滇缅公路沿线的八方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踊跃劳军,场面甚是感人。

  入缅作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虽然中、英、美都派了指挥官,但根本的问题联合作战谁指挥谁没有得到解决。尽管蒋委员长任中缅印战区的总司令,美国将军史迪威任参谋长,但美国人的本意竟然是要中国部队听令于英军驻缅部队司令赫顿(后换为亚历山大)!尽管蒋委员长也担心英国人只不过是想拿中国人去当炮灰,阻止日军进入印度,毕竟英国人更关心印度的利益,但弱国无外交的真理让蒋委员长无能为力,而战争的态势果不其然验证了蒋委员长的担心。

  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200师到达缅甸同古,是日,仰光陷落。二十日,同古会战开始,仗只打了十天,同古就陷落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驻缅英军根本没有与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的概念,他们在心底里也并不认为这支中国军队能够抵抗多少日军的疯狂攻击,在没有告知中国远征军的情况下驻缅英军就擅自撤退了,中国远征军被迫后撤至曼德勒。

  四月,眼见形势不妙的蒋委员长增调第六十六军入缅作战,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并亲自飞赴缅甸部署曼德勒会战,但不幸的是英国人又一次坑苦了中国远征军,驻守右翼的驻缅英军在没有告知中国军队的情况下,擅自撤退了,突前的中国远征军被迫后撤,否则就有被日军吃掉的危险。

  曼德勒会战的流产,基本宣告了中国远征军的失败结局。腊戍、八莫相继失守,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一路撵着中国军队的屁股,眼看着将战火烧到了中国云南境内,摆在中国远征军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撤到印度去,休整恢复元气;要么撤到云南,回国。

  五月,杜聿明命令第96师为先头部队,第200师为后卫,其余部队为中路,撤退回国。当部队到达密支那的时候,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两个联队(相当于两个团)已经先占领了密支那,中国远征军足足迟到了一天。密支那是撤退的毕竟之路,要想撤回国内,就必须从日军手里夺回密支那。按照当时的兵力,中国远征军有四个主力师以及军直属队共约六万人,拼死一战,夺回密支那不是没有可能,但杜聿明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是命令大军绕开密支那,进入了可怕的野人山。

  十日,就在杜聿明指挥部队向胡康河谷的深山老林撤退时,部下报告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没有跟上来,杜聿明大为吃惊,急忙拿起电话命令孙立人听从命令,跟随大军撤回国内,但此时的孙立人早已是决心已下,撤到印度去,保存实力。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证明,孙立人的决策是正确的。

  事已至此,杜聿明只好率领剩下的部队钻进了野人山。这是一段中国远征军不愿意提及的惨痛经历。缅甸的季在六月如期到来,杜聿明司令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无论怎样走都走不出去,电台也坏了,接不到来自重庆的指令,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更可怕的是疟疾,几乎每个士兵都在打摆子,杜聿明也染上了回归热,高烧不退,缺医少药的中国远征军,每天都有人在死去,还有洪水、猛兽、各种蚊虫肆虐,大雨一遍遍浇透着士兵单薄的衣装,寒冷侵袭着他们,仿佛一切都是要摧毁这支军队的意志。

  我们说战争考验的是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当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野人山里缱绻一团、相互取暖,又搀扶提携、步履蹒跚、衣衫褴褛地行走在荆棘中的时候,我们无法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

  最惨痛的还是200师,入缅作战的时候他们是先头,撤退的时候他们又是后卫,更加不幸的是在撤退时,他们被日军从大部队中分割出来,突围时,师长戴安澜身负重伤,他的腹部中了一梭机枪子弹。五月二十六日,戴安澜回光返照,神智突然清醒过来,向北瞭望,傍晚溘然长逝,一代名将就此凋落。此后,200师抬着戴安澜的遗体,一路历经千辛万苦,一个月后翻过高黎贡山,被游击队接应回国。

  在云南保山,数以千计的民众百姓走上街头,瞻仰这位英雄。各级政府官员一律佩戴黑纱,沉痛肃穆,沿途各县区乡,人们纷纷恭立于路旁,送别英雄。在昆明,数万民众涌上街头,打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横幅,送英雄最后一程,那场面,无数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戴安澜驾鹤归西,担任先头的九十六师从西藏回到了云南,杜聿明却还在野人山里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陪伴他的还有他麾下的三万五千名士兵,幸运的是一架美国飞机发现了这群被大森林看上去不能称作是人的部队,投下了一部电台和急需的食物、药品,还有帐篷。美国人挽救了中国远征军,他们终于和重庆政府取得了联系,蒋委员长命令这支残缺的队伍撤到印度去,于是,大军转向了印度方向。一九四二年八月,当最后一名走路东倒西歪的中国士兵走出野人山原始的大森林之后,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以失败告终。

  就在中国远征军迷失于缅甸野人山里的时候,日军则沿着滇缅公路一路打过了中缅边境线,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占领怒江西岸的芒市、龙陵、松山、腾冲,当残暴的日军追击到连接怒江两岸的惠通桥时,驻守桥上的官兵炸毁了惠通桥,日军只差了一步。

  日军并没有死心,他们从上游渡过怒江,滇西告急。当这个消息传到昆明的时候,昆明震惊,重庆政府震惊,急令第三十六师从西昌驰援,一番激战之后控制了怒江东岸,于是,怒江两岸形成了中日军队隔江对峙的局面,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其实很多人不能够理解,自1894年甲午战争到1937年侵华战争,中日两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打了两场大规模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抗日战争,虽然中国胜了,但这胜利是几百万中国军民用惨痛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究竟是为何?

  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搞懂大和民族,这个民族崇拜的是菊与刀,菊花代表冷傲、刀代表武力,在大和民族眼里有一种民族优越感,他们冷傲的放眼整个世界,他们信奉武力可以征服一切。那么日本人又搞懂中华民族了么?未必!

  当时间来到一九四四年五月的时候,孙立人将军和他的新三十八师已经一路掩护中印公路,将这条立足与日军持久作战的公路推到了缅甸境内。同时,在美国政府的极力要求下,蒋委员长决定重新组建中国远征军,由卫立煌担任总司令,开辟怒江战场,强渡怒江,发动反攻。

  战火在云南境内熊熊燃起。

  在云南的反攻,确切来说是滇西反攻,主要是腾冲战役、松山血战、龙陵战役,最早打响的是腾冲战役。

  原本,按照卫立煌的部署,左翼佯攻松山、龙陵,真正的主攻方向是右翼腾冲。但战争总是有偶然性因素,在数月前,一架飞机坠落在日军占领区境内,机上的国军机要人员被日军俘虏,随后密码就被破译了,日军对卫立煌的部署清清楚楚。因此,当右翼的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气喘吁吁爬上高黎贡山的时候,对手是日军整整一个师团!并非国军认为的只有区区一个联队(相当于一个团)。

  战斗打的异常惨烈,高黎贡山的坡度超过了75度,仰角太大,从下往上攻,难度可想而知,从5月11日开战到5月20日,十天时间国军伤亡过万!

  5月20日,卫立煌从日军那里得到了一份情况,上面显示的是中国远征军的军事部署图,卫立煌此时才明白泄密事件的发生。大惊失色之余,卫立煌带着新的军事调整部署图飞赴重庆,面呈蒋委员长,陈述厉害之后,蒋委员长同意了卫立煌的部署。

  既然是错,索性将错就错,改变主攻方向,原本作为攻打腾冲的第11集团军秘密调集至松山、龙陵,乘松山、龙陵之敌部署空虚,主攻松山、龙陵。

  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因为事先严格保密,瞒过了日军,等腾冲的日军发现正面的中国官兵已转移主攻方向的时候,时间足足迟了一个星期,潮水般的国军部队已经来到了松山阵地。

  六月初,松山战役和龙陵战役同时打响,任命宋希濂为第11集团军总司令,以一部官兵绕过松山切断龙陵之敌对松山的增援,攻打龙陵,一部官兵主攻松山。

  松山战役打的异常惨烈,开战之初,虽然有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和空中物资弹药支援,但中国官兵依然伤亡惨重,加上雨季的来临,官兵叫苦不迭。打了一个月,松山之敌的攻势丝毫不见减退,卫立煌果断下令由第八军接替攻打松山,同时加强对龙陵的进攻,增加龙陵之敌的压力,减轻攻打松山部队的压力。

  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李弥。李弥,云南腾冲人,毕业于黄埔四期,此人的历史定性和张灵甫一样,死心塌地跟着老蒋,当抗战爆发的时候他们勇于抵抗侵略者是人民的英雄,当内战爆发的时候他们就是人民的敌人。

  李弥时任第八军副军长,在接替攻打松山之后,第八军头一周就伤亡了两千人,此时,李弥才看出了点门道。打这种仗,不在于你占领了多少山头,因为敌人是躲在地堡和暗堡里的,就算你占领了山头,也一样没有立足之地会被火力赶下来,徒增伤亡!要想取得胜利,应该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一个地堡一个地堡掏、挖,解决敌人!

  这是用两千人的生命换来的战术调整,尽管来的晚了些,但毕竟是正确的,进度是慢,但效果却相当明显。历时三个月,松山战役终于以中国官兵的胜利而告终,胜利当天,李弥坐在一块石头上,泪流满面。

  9月14日,在蒋委员长9.18之前必须拿下腾冲的命令之下,腾冲之敌玉碎!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第一次玉碎的战役!

  松山、腾冲相继被克,龙陵就处在了三路中国大军的攻击之下。尽管日军也清楚龙陵是滇西的最后一道屏障,囤积重兵把守,但胜利的天平已经向中国军队倾斜。

  十一月,滇西雨季结束,20万中国官兵同仇敌忾,攻克龙陵,走出国门,胜利会师另一支中国远征军,当年入缅作战撤退到印度休整并整编后的新一军,军长孙立人。至此,滇缅抗战以中国远征军的胜利会师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滇缅抗战更是中华民族抗战重要的组成部分。1937年后,作为大后方的云南涌入了超过100万的军民,包括著名的西南联大,这所培养出173位两院院士的名校,云南人民节衣缩食,拿出家中积粮,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滇缅抗战期间云南人民共提供了约220万石粮食供应前线作战,其中“滇西粮仓”保山约占到80%。

  1938年初,为修筑中缅公路云南段,全长900多公里,滇西沿县发动了约30万民工,其中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机械,完全是手工、土工作业,期间因病、因伤死伤者超过三千人,在同年底就实现了通车,只用了10个月,连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认为是奇迹!

  滇缅抗战,共有大约云南籍将士6万人牺牲。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尽管失败了,但毕竟迟缓了日军进攻云南的锋芒。滇西反攻,20万中国大军血战腾冲、松山、龙陵,历时5个多月收复滇西,将日寇赶出云南境内。

  腾冲战役,伤亡中国官兵二万一千人,支前民工死亡七千人,受伤逾万。近5万腾冲人民为部队运送弹药粮食,抢救伤员,侦查送情报,这里面不光有年轻男人,还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用家里的骡马等牲畜为大军运送粮食,6天内就运送了60万斤到前线,因高黎贡山山路险绕,不到一个月腾冲县境内的骡马损失殆尽!

  松山血战,国军伤亡一万八千多人,杀敌一千二百多人人,伤亡比十五比一。主阵地上,因刚开始日军碉堡密集、火力凶猛,大批伤员撤不下来,血流成河,再加上雨季的大雨浸蚀,最后变成了褐黑的腐水,渗透大地,时至今日依然寸草不生!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担架队,承担起运送伤员的重任,盘山路上长长的队伍全是伤员,很多重伤员还没有等到过了怒江就咽气了!

  龙陵战役,几乎和松山血战同时打响,却历时时间最长。从1944年6月开始到11月取得胜利,历时5个多月,20万中国官兵几经反复争夺,终于拿下了这座已经千疮百孔的县城,消灭日军一万零七百人,中国官兵伤亡四万余人。

  战后,公元1990年,日军当年的一个军曹返回松山祭奠,谈起过这样一件事。松山战役日军突围的时候,曾伏击了一支中国运输队,打死了二十多个运输的老百姓。当他们剥下这些人的衣服打算化装逃跑的时候,赫然发现竟然全是中国妇女!在场的日本军人被深深震撼了,当一个国家,当一个民族,连妇女都义无反顾、历尽艰辛投身到反抗侵略者的战争中去,那么战场战争的胜负就已经盖棺定论了。

  大和民族的国魂是战争之魂,在战场上活着是耻辱,光荣战死沙场才是帝国的荣誉。但大和民族永远也没有真正认识中华民族的国魂,大国之魂——血脉相承、生生不息。滇缅抗战的云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国家可能会被打败,但一个民族从来没有被征服。当中华民族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下,为之兴国安邦、繁荣昌盛之梦想而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时候,中国就必将迎来国家强大的时刻,中华民族就必将迎来伟大复兴的一天。

  愿英魂在云岭大地下安息!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