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表情
文/浩涛
阳台不远处是一所设施很具档次的小学,平时每天学校广播的声音很大,我每天听广播体操声和各种活动的声音在屋里进行我的工作。渐渐也习惯了。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情绪会受这种高音的波动。看来一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是用时间来推进的。但是今天传来的声音大了很多,时间也持续一个上午,却让我无法安静工作,只好坐到电脑前,试着将声音的毒通过文字的弹出来排解。
很清楚能听出是一场关于教育的讲座,学生家长也在参加。(当然后面少不了收费活动的声明)主讲的女高音声情并茂,亢奋而极富扇情。听得我一阵阵鸡皮疙瘩往背上直爬。内容有学生们要怎样敬爱老师和家长;家长们在家要怎样以身示教;要怎样爱自己的祖国;学习为了更好报效国家;抵制日货,说买日货就等于给日本人买子弹……说到激昂处声音又飚高了很多,顺势带领学生和家长们喊起了口号,激昂的国歌立刻响起……(看来这演讲的内涵可不一般——在脖子上系上血红的三角片,将子弹早早装进心匣,从我们孩童时就是爱国教育的重要形式。)于是我的鸡皮疙瘩都不敢有动作了!它们在后面又爬满全身是因为台上台下传来一片“爸爸,妈妈我爱你!”“爷爷奶奶我爱你!”“老师我爱你!”“爸爸妈妈我对不起您!”“爷爷奶奶我对不起您”……
教育和爱国是非常严肃的话题。我不敢去说什么,但他们的声音确实也太大了,确实影响得我心绪不宁。那我就把那片“我爱你”揪来煸煸吧,总得出点怨气。我也认为从小让孩童们有一颗爱心,一颗感恩之心非常重要。这将会温润他们的一生,成为今后社会美德的宏大力量。但是只是教会他们大喊我爱你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有实质效果的,只会成为一些口头话,耳边风,最后让他自己说着都难受。也许还得教会用他们的真心、用自然的表情来说爱吧。问题是这需要我们的老师们也必须是一些真情实感、表情丰富的人。他们是吗?
看到各种媒体上的掏心窝,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各种学校讲堂上学生们大声激昂的表诉。从“走向世界”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需要的。只是当一个西方人在用这种直白的方式表达的时候,他们有着身体和表情完美的协调和渲染。就算他这句话意思不说出来,但他的身体和表情却能将那层意思推到一个更佳的层面。同样我们也有着:心有灵犀,回眸一笑百媚生,意犹未尽,欲说还休等等对于感情无比美妙的婉转形容。我们也想学来直白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只是往往表情却是凝固的,身体抗拒性的更加僵硬,于是只有加大了音量,动作也需挥舞起来,唯恐不能将意思让对方明白。君不见钢琴王子朗朗先生在表演弹奏时的动作也是具有相当高难度的。而一个领导演讲时是可以不需要表情,却不能不懂得什么时候该有声音的高度和挥手的力度。
年近岁末,结婚的人多了起来,楼下小区广场上不时会举办结婚典礼,服装和过程基本是西方的翻版,加进了比如喝交杯酒、给双方父母下跪敬茶,叫声爸妈,当然父母们是必须将大红包准备好的,看来得来这声称呼是需要发点本钱的!旁观者大都心有灵犀,哄笑助威。随后话筒要塞到家长手里,表示一些高兴和激动的言语。对于大多是一生都没上过讲台的前辈们,看着其腼惦的表情和断续的话语。也确实够为难他们的!接下来爱侣的互相大声说“我爱你”在主持有意的强调中一遍遍地拉高了声调。爱意成为不用牵动情感神经,而是直接从出口腔喷出的一股空气。
我们为什么会对这种西方人日常口语,情感点滴会不但没立刻感到爱的滋润,还经常会反感?不同文化背景里的感情诉说者和接受者有着很早就形成的连接通道。这种通道直接而通畅,无需哪怕多出一句的重复和多此一举的动作。错位的表达和接受总是难受的。真情实感揉不得沙子,也来不得别扭。如今提倡和世界接轨,对于科技和工作这种可以在桌面上摊开来研究和谈论的事物是需要打消这种差别和界限,让该发展的得以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情感大概不需要这样不断去发展吧?古往今来的情感故事有着一样的内在结构,方式和浓度还是如斯。如此看来,对于感情的表达,对于爱的表达,我相信用我们早已习惯的方式会自然很多,接受爱的人却是可以不时偷偷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