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原风景
春雨纤细,像绵绵山丘上长出的玉米杆,在风中摇摇欲坠。
夏雨浓烈,像草原的汉子,骑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由驰骋
秋雨绵延,像多事的孩子总能找到犯错的理由,不大不小,让你拿他没招。
下雨的日子,是我儿时最爱的季节。因为我又可以名正言顺的告诉父亲:下雨了,我可以不去庄稼地里割草了。又可同邻伴们尽情的玩那时的“三国杀了”了,如今想起来,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
大学毕业我被安排在一个边远的小镇上,成了一名普普通通几百万邮政战线上的普通一员,普通再不能普通,特殊亦是一件悲哀的奢侈,于似乎我成了小镇上唯一的外来者。小镇民风淳朴,人们生活悠闲而清静,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也没有朝九晚五的匆忙,总透着一种自在悠闲的淡淡蕴味,却是古乡独有的味道。
在刚来的实习日子里还能给自己一点心灵的安慰,而今已毕业,面对太多的恭维,太多的虚伪,让我开始逃避却又去开始寻找一片属于我,也许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净土,努力让自己在这片本该干净的净土里寻找一丝宁静。
来小镇让我学会更能勇敢的面对寂寞与孤独,空荡荡的房间很静,静的只能听到我呼吸的声音和水稻田里传来的蛙声,而这是因为这份宁静更能让我自己在繁重枯燥的枯燥外找到一丝属于自己的天空——写作,开始写下一直以来我喜欢的文字,而文字后开始在这小镇上寻找儿时的快乐和淳朴的一切,而这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让人痴迷,仿佛就在昨天。。。。。
书写属于现在的未来,回忆曾经儿时的点点滴滴,这些日子里,仿佛童年就在我身边,不曾离去,田野里绿绿的的玉米杆,远处山脉上那横七竖八的稻谷四处排列着,这头农民伯伯正扛着锄头从山的那边归来,乡村间炊烟袅袅。傍晚的夕阳照在山头,显得格外迷人。
深深记得小时候老家农村里,屋后又一片属于我的树林,到春天了,竹笋从黑黝黝的土里冒出来,争先恐后的不断向外吐露自己的身体,你追我赶,毫不热闹,而那时的我们从会叛逆的让它根深蒂固,不是挖它就是踩踏,深怕他超过了我们的身高,而今回想起来,哭笑不得。而出了竹子外里面最让我们喜欢的莫过于那颗桑树,到了那段结果的时间,总能在雨后的早晨听到了院子里几个玩伴爬到树上争果实的争吵声,而这种吵闹我已好久未曾找到。
小时候,那些斑驳的记忆总会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失意是回想它那时心灵慰藉的良药,成功时回想它总能让自己,辉煌时不曾忘了养育你的那片土地。
后院的树
还记得屋后的那几棵柿子树和桃树,每每我经过路边的水果摊时,总会在我记忆的深处,浮现屋后的那些陪我整整数十个春秋的果树。春天,所有的果树在绿衣的陪衬下开始吐露属于自己的嫩绿,那嫩绿像孩童的脸、稚嫩而又柔滑,几棵果树在阳光的的护佑下,没过多久便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在你不经意的展望间,屋前屋后已是绿色的海洋。
待到秋天,果子渐渐成熟,村里的孩子们陆续从远近的学堂回来。都会不时张望树上或熟或生的果子,调皮的孩子们也就开始动起了脑筋。用各种工具向上攀爬,大点的孩子在树上一边一边吃摘,小点的孩子就呆在树下等待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有时这些馅饼显然不会随意掉下,最后只能眼巴巴的望着树上大哥哥们的尽情享受“手可摘果实”的神气。
山里的读书郎
时隔多年,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的是故乡那所唯一的小学,那是我记忆里曲径通幽的一处美景,也是我人生开始起航的地方。在那里有我美好的童年的记忆,也有我开启希望之门的导师。仿佛她贯穿生命的每一处脉络,至今那么清晰可见不曾离去。那满院怒放的山茶花早已是我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依恋。还有那青石板小桥,是我们儿时上学的必经之路,承载了我们太多的童年记忆。
记忆中的故乡是一道不能复制的美丽原风景。那时候,人们靠着无穷山珍和几亩薄田也可以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农忙时节,父老乡亲们常常吆着牛在犁地插秧,播种着生活的希望,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农闲时节,淳朴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农舍的瓦檐下,远眺着雾气弥漫的山峦,层林尽染的山坡,一边围着火盆,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红白喜事。红彤彤的火苗映红了古铜色的农民老伯的脸,那些历历在目的脸庞就是上世纪轰动一时油画《父亲》的真实写照。。香甜的烤红薯在人们手里传递着温暖和温馨。娇嫩的玉米棒在火坑里反反复复的烘烤,现在想起来那简直是一道世上无与伦比的绝美食物。
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眉头和发梢。院子里的柿子树上像红灯笼一般的柿子正红艳艳地挂满枝头。屋前的稻田里到了秋天则是我们孩童一争高低的天堂,在这里我们嬉戏玩耍。无忧无虑的尽情释放着自己的美好年华。
然而,时过境迁。转眼间那些青涩的年华已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有钢筋水泥般铸成的铁臂世界。
外面的世界固然很精彩,但深深的记忆里唯有故乡才是我前进的动力。她犹如一位耄耋老人时刻散发着安宁与慈祥-与世无争。不管走向何方,故乡的一切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