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日记

位置:首页 > 中小学生日记 > 谜语

有风不动无风动

发布时间:2022-06-30 01:39:11
有风不动无风动

  谜面: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猜一物)

  谜底:扇子

  解析:

  有风的时候,扇子就不用了,所以不动;

  无风的时候,扇子就能够用起来了,所以动了;

  不动扇子的时候就没有风;

  动起扇子的时候就有风了。

  【相关谜语】

  “扇子”打一用语

  谜底:热带

  [解释]热的时候会带上哈。

  房中上下翡翠挂——扇(房-方 翡翠-非卒=扇)。

  房里习双舞——扇(习双=羽,房-方 羽=扇)。

  家奉关公——扇(家=户,关公=羽,户 羽=扇)。

  后羿离家——扇(家=户,后羿离=羽,户 羽=扇)。

  【相关阅读】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

  折扇起源

  关于折扇何时在中国出现,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或说是日本传入,或说是高丽传入。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从这段文字来看,扇上绘画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唐五代之际的青绿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画于折扇之上。至于从高丽传入说,多因记载高丽使臣进贡折扇的材料而推断。这种由使臣进贡折扇的仪节,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元代时有使者持聚头扇,还为当世讥笑,这也说明在宋元时期折扇并没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能够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的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团扇之属

  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法书,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尤其是苏扇工艺构成规模之后,吴门画派、画中九友直至四王吴恽等一系列画家无不将折扇作为创作的园地。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作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甚至广及僧道闺阁、商贾市井。纵观明清绘画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视,虽然其创作空间受到必须的局限,但凡工笔写意,皴擦点染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由此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

  有关传说

  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能够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能够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此刻,我国的扇子作为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扇子还能够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述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描述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述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之物”。之后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轻摇,烘托出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著名川剧演员阳友鹤,仅使用折扇的姿态就有70多种。过去相声演员,手里常拿一把扇子,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

  扇的历史

  扇,古称箑(sha)。《说文》:“箑,扇也。”古代也有扇并称的,扬雄《方言》曾说:“自关而东谓之,自关而西谓之扇。”那里所说的扇并非是我们这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而是悬挂在室中,用绳子牵荡摇动取风的工具。直至这天,我们尚能在苏、赣、皖的一些古代民居中看到这种拉动扇取风的遗迹。

  自商周以来,扇还有两种功用,一是装置在贵族出行乘坐的车上,形如伞盖,借助车辆前行,气流冲动而产生风,既可遮阳避雨,又能生风散热。二是作为天子贵胄出行的仪仗。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中曾记载舜时做“五明扇”,以示广开视听,征求贤才,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到了魏晋时代则只有皇帝专用。这种“五明扇”实际上也是一种伞盖,与我们这天好处的扇已相去甚远了。

  至于拿在手中而又可携、可摇的扇子,或云始自于夏,到了周武王时期,就与我们这天看到的扇子差不多了。从字形看来,“箑”从竹,而“扇”从羽,最原始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从汉魏以来的辞赋中,我们都能看到多处提及扇,曹植有《扇赋序》,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赏赐的上方竹扇。晋代陆机有《羽扇赋》,专门颂咏羽扇。可见在汉魏时期,竹扇和羽扇已经十分流行。

  竹扇的编织方法有很多种,或削竹如缕,编织而成;或劈竹为片,展平以成,经过多种手法编织,再配以各种装置,遂成竹扇。竹扇的主要原料是竹,此外类似竹扇而使用原料不同的,尚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麦扇、槟榔扇等等,都是以不同材质制成的拂暑工具,虽用途一致,但其工艺之繁简、品质之优劣却大有高下之别。

  羽扇大多以禽羽制成,种类繁多,如雉尾、凤羽、鹊翅、鹤翎、鹅毛、雕翎、孔雀尾、鹰羽等等,一般多用鹅毛、雕翎为主要原料。扇柄可用竹、木甚至象牙制作。羽扇的历史也很悠久,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和晋代的顾荣都是执羽扇指挥千军万马征战厮杀的,所以“羽扇纶巾”历来为人称道。江南水网稠密,饲养禽类环境优越,故而盛产羽扇。另一方面,羽扇来风轻柔和缓,自身体轻而便携,更有种仙风道骨的意味。

  如果说竹扇和羽扇本身是一种美的艺术品,那么团扇和折扇则更是艺术的载体了。

  团扇的出现大约早于折扇一千余年。《班婕妤歌》云:“新制齐纨扇,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王昌龄《长信愁》诗有:“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都是对团扇的吟咏。换言之,宋代以前的扇子,大都是指团扇而言。团扇的材质大多以罗、纱、绫、绢为之,很少有纸做的团扇,但近代日本、韩国的团扇却有很多是纸扇。前几年我在威海的市场中就曾买到过韩国纸制的团扇,两面作画,也很别致。罗、纱、绫、绢等丝织品编制成的团扇总称之为纨扇,因此江淹有“纨扇入团月,出自机中素”。

  团扇的形状不必须都如圆月,也有腰圆、椭圆、六角形等,一般也统称为团扇。说到团扇,许多人会认为是古代妇女的专用品,实际上在折扇出现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团扇的。唐代以前团扇的实物已经很难见到,我们在一些绘画和墓室壁画中仅能看到团扇的大体形式。新疆吐鲁番曾出土过唐代绢扇,其扇柄很长,由此能够推断这种长柄团扇有可能是侍者执来替主人扌扇拂的,因此团扇也称为宫扇。这种长柄宫扇在唐代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扇面还绘有牡丹花。宋代的团扇实物这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直至明代以后,男人所用的扇子渐渐地被折扇代替,而团扇才在更大程度上为女性专用,装饰也就更为繁复,如用彩带沿边,饰以扇坠,纨素的扇面上不仅仅能够绘画,还能刺绣、缂丝、抽纱,而扇柄的材质除了竹、木之外,还有牙角之类,从整体来看,明代以后的团扇更趋向女性化了。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但是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现今,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的折扇最为有名,基本上是纯手工制作和绘制。

  据记载,折扇是一种舶来品。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呢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

  折扇系日本发明。古称倭扇,是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带到中国。折扇状似蝙蝠,有撒扇、聚头扇、蝙蝠扇、摺扇等诸称。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之后改为纸扇面。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据《西宫记》记载,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赐予侍臣折扇,折扇成为宫中活动时侍臣携带的物品之一。之后宫廷女子也受其影响,经常拿把折扇,作为身边的装饰品。

中小学生日记相关阅读

中小学生日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