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望知音,琴声意绵绵的谜语
谜面:伯牙望知音,琴声意绵绵。 (打一成语)
谜底:一见钟情
制谜:陈昌年
伯牙,即俞伯牙,《高山流水》的作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但凡大师级的人物都容易串上独孤求败那种“孤独症”,俞伯牙自然也不例外,与独孤求败不同的是,伯牙的孤独并不是因为没遇到与之匹敌的对手,而是没能遇到懂他的知音,遂常常是曲高和寡,无人能解。
相传(真的是相传,我保证),有一天伯牙独自在山间抚琴,弹得正嗨皮的时候,忽然感觉到琴弦有异样的颤抖。凭借着艺术家对环境的敏感,老俞知道又有人没买票在偷听,老俞很是生气。果然,就有一个人从石头边转出身来。老俞抬头一看,见来人是个砍柴的樵夫。此人正是钟子期。
老俞就问子期:“你听得懂吗?”子期虽然是砍柴的,但对乐理也是有一定的研究,估计早年是选修过音乐的,也有人说子期在砍柴以前是弹棉花的,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于是,子期施礼回道:“你弹一个来听听。”
老俞随即挥动十指,弹了一小段。子期脱口而出:“C大调。”伯牙顿时吃了一惊,赶忙又弹了一大段。子期不紧不慢地说:“嗯,蓝调。”老俞听后惊喜交加,马上起身给子期回礼,并将子期引为第一知己、知音,约定明年这个时候还在此相会,届时老俞将会把新作的《赠子期》、《九月九日忆子期兄弟》、《梦子期二曲》一同献奏给钟子期,以叙知音情谊。
不料,当第二年老俞再故地重游时,却发现钟子期已然病故,这就意味着以后没人再听得懂老俞所弹的C大调和蓝调了,伤心绝望之下便在子期坟前将心爱的琴给砸了,并发誓以后永不弹琴。
——这便是新编《伯牙绝弦》的典故。
从典故中我们得知,在伯牙初次见到子期后,便将子期视为知音,所以谜面中所示的“知音”,指的就是钟子期,谜底以“钟”来代指。谜面后半句,“琴声意绵绵”两次扣合“情”字,一是“琴”与“情”的读音相同,二是“意绵绵”提示了“情”的字义。所以本谜底“一见钟情”应顿读为“一见钟、情”,作为两段分别扣合谜面上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