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男明星排行榜
01.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 1899年12月25日出生在纽约。
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亨弗莱·鲍嘉是一个电影的传奇。他在《卡萨布兰卡》中对英格丽·鲍曼说再见,在《马耳他之鹰》中扮演山姆·斯派德,因《非洲女王号》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他是好莱坞电影业中最伟大的明星。但鲍嘉的真实生活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虽然他扮演的都是硬汉形象,但鲍嘉本人却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他对自己的四次婚姻泪流满面。他出身一个殷实的家庭。年轻的鲍嘉一直缺少生活的目标,直到他发现了表演,并在戏剧《化石森林》中找到了曼坦公爵的角色。这部话剧使他一夜成名。他后来因在《非洲女王号》中的表演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亨弗莱·鲍嘉,他真正的名字和他一起于1899年圣诞节那天降生在纽约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著名的艺术出版物的时尚作家。年轻的鲍嘉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与他后来在电影中扮演的一系列硬汉形象毫无共同之处。尽管鲍嘉上学时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但由于他父亲的影响力,他还是进入了安达沃预备学校学习。高中毕业之后,鲍嘉于1918年7月加入海军服役。直到一战即将结束,他仍然在接受训练,而从未真正执行过任务。复员后,鲍嘉在一个个低级别的工作之间跳来跳去。他是那种不知道自己一生将会做什么的青年。
鲍嘉在纽约的一个邻居出现在一出非百老汇的戏剧中,鲍嘉观看了那场演出。演出结束后,鲍加被表演吸引住了。他当上了制景工,开始学习与戏剧有关的东西。在担任了一系列小角色之后,他开始在全城到处应聘各种角色。鲍嘉开始学习他的技艺。他总是努力工作,直到后来他已成为大明星之后仍然如此。他以守时和随时做好准备而著称。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鲍嘉演出了大量在纽约上演的戏剧。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奋斗,但始终抱定了成功的信念。20年代,他曾两次结婚,但两次婚姻都以离异而告终。
1932年初,由于他在舞台剧中表现出来的潜力,鲍嘉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获得了一份6个月的合同。来自制片厂的天才星探在看过他的戏剧演出后,认为他可能在电影方面具有发展潜力,他在哥伦比亚公司的B级影片《风流韵事》中扮演了一个二号人物。然后他又演出了一系列毫无建树的角色,制片厂决定不再和他签约,鲍嘉再次回到了纽约的舞台上。然后,在1934年,鲍嘉在一部名叫《午夜》的话剧中获得了扮演一名强盗的机会,这个角色使他大获好评。这部戏结束后,他又在话剧《应邀杀人》中再次扮演了一个坏蛋。他在这部戏里的演出,给一位百老汇的权威制作人阿瑟·霍普金斯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这一年,霍普金斯请鲍嘉加盟他制作的一部戏剧《化石森林》。该剧描写了一个逃犯在一场农村的聚餐上,劫持了一群人做人质。
这部戏于1935年3月7日上演,获得了热烈的好评。鲍嘉扮演的是逃犯曼坦公爵。他那双充满愤怒的黑眼睛和脸上流露出和绝望的神情,使他脱颖而出。观众为他的表演激动不已,很多评论指出,他扮演的这个角色和那个声名狼藉的银行抢劫犯约翰·戴林格毫无二致,后者在该片上映几个星期前刚刚被联邦调查局击毙。的确,《化石森林》是鲍嘉演艺生涯中第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他在这部戏剧中所展示出来的粗糙个性,将确定鲍嘉在以后二十年中的银幕形象。
02. 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出生年:1904年 生日:1月18日
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
生平介绍:加里·格兰特生于英国,童年生活在英格兰的布里斯托尔,他9岁的时候,母亲被送进精神病院,家人谎称她去海边度假了。对此格兰特一直一无所知,将近30岁才得知真相。14岁时格兰特辍了学,谎报年龄并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加入鲍勃·潘德(Bob Pender)的喜剧剧团。随团四处演出期间,他学会了哑剧和杂技,操一口道地的伦敦腔。1920年7月他成为剧团选中前往美国的八个小演员之一,他们在百老汇的《Good Times》演出了456场,格兰特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决定留在美国发展。 英俊潇洒、颇具阳刚之气兼有绅士风度的格兰特被女明星麦·威斯特(Mae West)慧眼相中,受邀和她一起主演1933年影片《侬本多情》(She Done Him Wrong),得以扬名好莱坞,事业一路飙升,陆续接拍了《春闺风月》(The Awful Truth)、《育婴奇谭》(Bringing Up Baby)、《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费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毒药与老妇》(Arsenic and Old Lace)、《美人计》(Notorious)、《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等一系列影片。拍摄1955年影片《捉贼记》(To Catch a Thief)时获得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恩准,他与格蕾斯·凯莉(Grace Kelly)可以在台词上即兴发挥,他“优美又充满喜剧色彩的语言”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票房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与希区柯克合作的影片——《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两次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经历让格兰特十分受伤,尤其当他自以为表演最棒的1944年影片《寂寞芳心》(None But the Lonely)失利之后。1970年他终于获得荣誉奥斯卡奖。
从1933年起,他有时会与伦道夫·斯考特(Randolph Scott)同住一栋房子,对两人的关系外界有颇多猜测,斯考特经常会开玩笑自称是格兰特的“妻子”,许多制片厂老板甚至威胁,如果他们不分开居住就不请他们拍戏。格兰特拍摄1957年影片《气壮山河》(The Pride and the Passion)时尽管家中有妻子贝特茜·德雷克(Betsy Drake),他还是疯狂爱上对手女星索非亚·罗兰(Sophia Loren),但罗兰很快与制片人卡洛·波蒂(Carlo Ponti)相恋,不再理睬他。次年的《水上人家》(Houseboat)中两人再度合作,他依旧不依不饶,对她紧追不舍,罗兰无奈之下只得找导演告状。格兰特本人对这段恋情始终念念不忘,后来还经常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投入的恋爱。
考虑到与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年龄相差太大,格兰特分别拒绝了1953和1954影片《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和《龙凤配》(Sabrina)中与她的合作机会,但两人最终在1963年影片《谜中谜》(Charade)演出了对手戏,格兰特自认为与年轻的赫本难成相配的恋人,要求把剧本改成赫本追求他。尽管作者伊安·弗莱明(Ian Fleming)在塑造大名鼎鼎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时参照了部分格兰特的性格,但他却拒绝出演1962年影片《诺博士》(Dr. No),因为觉得自己58岁的年龄有点太老了。
1986年11月28日,在爱荷华德文港阿德勒剧院他的单人秀《与加里·格兰特的一夜》(An Evening With Cary Grant)上演之前,格兰特突发中风,几个小时后在圣卢克医院溘然辞世,遵循他的遗愿,骨灰被洒在太平洋中。
1995年在英国电影杂志《帝国》“电影史上100位最性感明星”榜上位列第22名;1997年入选《帝国》“电影史上百位顶级明星榜”,排名第七。
03. 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 出生年:1908年 生日:5月20日
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
生平介绍: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在银幕上的形象很有个人特色,他最爱说一个表示歉意的词“哦”,显得十分彬彬有礼。这使他先后得到了在《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和《迷离世界》(Harvey)的一些正面角色,要么是有些害羞的青年,要么是好青年,或是非常善良的年轻人。经过好莱坞名导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点拨,斯图尔特逐渐担当起很多影片的主要角色,象《后窗》(Rear Window)和《迷魂记》(Vertigo)等。他还参与了很多美国西部片的拍摄,诸如《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血泊飞车》(Naked Spur)和《从拉莱米来的人》(The Man from Laramie)等。
年轻时的斯图尔特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在普林斯顿求学。但1932年他在同学的鼓动下参加了大学的表演团。并在那里第一次遇到了亨利·方达和玛格丽特·萨尔温,在他们的影响下,斯图尔特决定成为一名演员。1935年,当斯图尔特进军好莱坞的时候,他已经是百老汇舞台上的一名老手了。他最先在一部米高梅的短片《重大新闻》中露面,然后出演了第一部长片《谁是真凶》。次年,为了还清大学的助学贷款,斯图尔特出演了一系列低成本的庸俗片。还在《生来为舞》一片中展露了歌喉。到了1937年的《第七天堂》和《最后一个强盗》等片时,斯图尔特已经隐隐露出了明星相。1939年的《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一片使他得到了一个奥斯卡提名,而转年和凯瑟琳·赫本合作的经典影片《费城故事》则让他如愿抱得奖项归。度过了相对平静的1941年后,斯图尔特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并且数次出生入死,获得了空军奖章和卓越十字勋章。退伍后斯图尔特重回好莱坞,又以《风云人物》提名奥斯卡。这时的斯图尔特已年近四十,他开始尝试更多的戏路,并在《夺魂索》里和希区柯克首次合作。1950年斯图尔特以《迷离世界》中轻松明快的表演又一次提名奥斯卡,而接下来他却又出演了一系列西部片中粗糙刚硬的角色。随后他又和希区柯克合作了后者50年代最著名的三部片子《后窗》、《擒凶记》和《迷魂记》。而1959年的《桃色血案》为他带来了第四次奥斯卡提名。60年代后宝刀不老的斯图尔特和导演约翰·福特合作了两部经典西部片《浴血双雄》和《双虎屠龙》。之后又重回自己的戏路,拍下了《凤凰劫》、《娱乐世界》等片。1976年的《英雄本色》是他的最后一部著名影片,而除了电影以外,他还活跃在广播和电视舞台。1980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授予的终身成就奖,1983年获肯尼迪中心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作为美国最受爱戴的明星之一,詹姆斯·斯图尔特在今天与其说是一个演员,不如说是美国的一个文化象征,一个优雅传统时代的化身。1997年7月2日,89岁高龄的斯图尔特在洛杉矶去世.。
04.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出生日期:1924年4月3日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当地时间2004年7月1日晚,美国著名影星、两届奥斯卡影帝马龙·白兰度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0岁。马龙·白兰度从影期间曾凭借《码头风云》和《教父》两次荣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在世界范围内是备受爱戴的老一代影星。
生平简介:
马龙-白兰度从1950年开始就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最棒的演员。他自然、完美而独特的演戏风格使他成为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马龙-白兰度从小就是一个顽皮好动的人。被好几所学校开除过,其中还包括一所军校。他的父亲四处奔波为他寻找以后的出路,但是他最终自己选择去了扭约,进入专门的戏剧学校攻读表演艺术。
白兰度在表演领域充分发挥了他的独特风格,使他在1944年获得了第一次在百老汇出演的机会。演出了他的第一部舞台剧《我记得妈妈》(I REMEMBER MAMA)。之后他又陆续参与了几部戏的演出,其中包括奠定了他演艺生涯的百老汇名剧《欲望号街车》,白兰度在其中饰演让人至今印象深刻的斯坦利(STANLEY KOWALSKI)。
白兰度第一次演出的电影是1950年的《The men》,因为是饰演一个孤僻且下半身瘫痪的人,他还特意跑去退伍军人医院在那里躺了一个月来琢磨角色。接下来的一年,白兰度再次演出他最受欢迎的角色《欲望号街车》中的斯坦利。这个角色也让他获得了第一次的奥斯卡提名。 而1953年白兰度终于凭借《码头风云》拿下了第一座奥斯卡金人。 和很多人一样,在《码头风云》的大获成功后,他又接演了很多和他外形,平时风格不一样的戏。在1955年的《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里他尝试了演出音乐剧。 在1956年的《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里,尝试演出了一个有同性倾向的日语翻译员。接着1957年《樱花恋》(SAYONARA)和《幼狮》(THE YOUNG LIONS)让他获得了又一次的奥斯卡提名,而这已经是第五次了,他扮演了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纳粹军官。接着在1959年的《漂泊者》(THE FUGITIVE KIND)里扮演了又一个类似TENNESSEE WILLIAM(田那西 威连)的角色。
白兰度第一次尝试导演是1961年的《独眼龙》(ONE EYED JACKS),是一部反西部的片子。
之后他的几部戏都遇到了困难,《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严重超支,而尝试的喜剧又不被人接受,白兰度几乎成为了一个已经被遗忘的人。 事业停顿了一段时间后,1972年的《教父》不但让他得到第二座奥斯卡,而且又重振了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演艺事业的最高蜂。之后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也是大获好平。在这两部片的成功后,他渐渐开始少接影片,工作量也慢慢减少。但是之后拍摄的几部影片都有不错的反响。
虽然白兰度一直以好莱坞的浪子著称,经常出现各种怪异行为,但是白兰度在电影业上的贡献和成就将永远被记载在电影史上,谁也不能否为,他是最出色的影员之一,是好莱坞的一个神话。
05. 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
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
1932年,美国正经历着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大批企业倒闭,失业者剧增,求职难艰。但是,有一个曾与姐姐合拍过一部歌舞短片的青年却在这时打算进电影界找一份舞蹈工作。一位电影公司的高级职员观看了他带去的短片后,作了如此批语:"演不了,唱不来。头有点秃顶。舞能跳一点。"
尽管这个批语对他极为不利,但他仍然如愿以偿。于是,终于有一天,他的表演、歌唱和舞蹈改变了美国音乐片的面貌。他就是一代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
1899年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俄马哈市的弗雷德·阿斯泰尔,是奥地利啤酒制造商弗雷德里克·奥斯特利兹和安·盖流斯·奥斯特利兹的第二个孩子。弗雷德和胞姐阿黛尔自小就被母亲带到纽约学习舞蹈。他们初显身手时,弗雷德只有十岁,阿黛尔也仅十二岁。后来,他们到处表演舞蹈,足迹踏遍全美。1917年,他们终于在百老汇取得首次成功。一位评论家写道,弗雷德跳起舞来似乎全身都在运动。
1932年,阿黛尔嫁给一个英国人,以后就再也不表演了。可是弗雷德却不愿放弃歌舞生涯,他要单枪匹马在好莱坞干下去。多年以后,他在《乐队车》这部影片中扮演一个与他处境相似而奋发图强的角色。
弗雷德从影片《飞到里约热内卢》开始,与一位名叫琴裘·罗杰斯的女青年搭挡跳舞。弗雷德与琴裘·罗杰斯并不是影片的主角,但是当他们跳起卡利欧克舞时,人们意识到,在电影舞蹈领域里,将要发生重大事件。
弗雷德曾和裘琴·罗杰斯一起合拍了九部影片。他们的舞蹈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佳交际舞"。舞蹈评论家亚利安·克洛斯写道:"阿斯泰尔和罗杰斯已成为电影界最受欢迎的一对舞伴。他们的舞蹈表达了男女之间真诚感人的交流。这种舞蹈在电影界将成为后继无人的绝技。"美国许多伟大的流行歌曲作家(如罗姆·柯恩、欧文·柏林、科尔·波特以及乔治·艾雷·格什温等)都要为弗雷德和罗杰斯谱写歌曲。他们喜欢弗雷德的唱法,吐字清楚、毫不矫揉造作。弗雷德在《快活的离了婚的人》一片中,给琴裘唱"日以继夜",就是科尔·波特创作的。 除了琴裘·罗杰斯外,弗雷德还与丽塔·海华丝、艾丽诺·鲍威尔、裘蒂·伽仑、西德·查利斯、李丝丽·卡隆等许多有才华的女演员伴舞,拍了四十余部影片。
弗雷德有时还在一些影片中独舞,花样百出。他在墙上跳,在天花板上跳,在屋顶上跳,穿着溜冰鞋跳,甚至边跳边放鞭炮……
这些表演看起来好象轻而易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弗雷德曾说:"跳舞是非常吃力的工作。要跳好一个舞,要创造值得纪念的东西,就得花功夫。一切螉蹈动作都应有条理。因此,我总是力图熟悉所要跳的舞,这样用不着考虑下一步,手脚就能运动自如。到了这个境界,我就知道我的双脚已完全征服了地板。
在拍摄影片之前,弗雷德和他的舞伴往往要用6周之久的时间来设计每一个舞步和动作。过去,出现在画面上的往往只是局部的舞蹈动作。弗雷德却不容这么做。他要观众每时每刻都看到他的全身。他也不允许用任何摄影技巧来夸张处理他的舞蹈。
1949年,弗雷德获得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特别奖。他的许多电视节目也多次获奖。
直到1970年,年逾七十的弗雷德才放弃了舞蹈生涯。他明白,一个舞蹈家无法永远不停地跳下去。此后,他仅仅在《那就是娱乐,第二部分》这部影片中与另一位著名男舞星金·凯利搭挡,公开跳过一次。
弗雷德·阿斯泰尔卒于1987年6月22日,时年88岁。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舞蹈家"。他的舞艺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影迷们将记住他是一笂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他的舞蹈艺术将永远保留在他的影片中,供人们欣赏。
06. 亨利·方达(Henry Fonda)出生年:1905年 生日:5月16日
亨利·方达
亨利·方达被誉为是好莱坞的旧日传奇,与同时代的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和乔舒亚·洛根(Joshua Logan)齐名。在他近50年的电影生涯中,他的作品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 1905年5月,亨利·方达出生在内布拉斯加州的格兰德岛。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奥马哈社区剧场——一个业余剧团剧场。他先是在Cape Cod的大学学习,1926年来到百老汇寻求发展,开始了他9年的表演生涯。他在百老汇最初参演的剧目有《New Faces of America》和《农夫娶妻》(The Farmer Takes a Wife),后者于1935年被搬上大银幕,仍由他担纲主演,因此开启了他在好莱坞的表演生涯。次年他和弗兰茜丝·西摩·方达(Frances Seymour Fonda)结为夫妇,并育有一双儿女——成为电影明星的简·方达(Jane Peter Fonda)和彼得·方达(Peter Fonda)。
亨利·方达塑造的主要银幕形象有《少年林肯》(Young Mr. Lincoln)中的林肯和(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中的汤姆·乔德(Tom Joad),后者为他挣得一项奥斯卡奖的提名。凭借对影片《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中诺曼·塞耶(Norman Thayer)一角出神入画的精彩演绎,方达于1982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桂冠,时年76岁的成为奥斯卡历史上获奖年龄最大的演员,同年8月,他在洛杉矶去世。 因为同住在奥马哈东北部的关系,方达一家与另一位影坛巨星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一家素有来往,。不过他们两人以前从没听说过对方,因为方达更为年长些。实际上,当还是少年的白兰度刚刚开始从事表演的时候,亨利当时已经是奥马哈最著名的演员了。
07. 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出生年:1901年 生日:2月1日
全名威廉·克拉克·盖博(William Clark Gable)。1901年2月,克拉克·盖博出生在俄亥俄的加的斯,他还未满一岁时母亲就过世了,父亲把他送到宾夕法尼亚姨妈家中,在那里他长到两岁才回到加的斯。16岁那年他从高中退学,在俄亥俄一家轮胎厂工作,看过《天堂鸟》(The Bird of Paradise)一剧后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演员。此后他四处漂泊,从事过形形色色的工作。1924年盖博在剧院经理约瑟芬·迪隆(Josephine Dillon)的帮助和指导下来到好莱坞发展,同年年底迎娶了比他年长15岁的约瑟芬。1930年4月两人离异,一年后盖博与大他15岁的玛丽亚·兰罕(Maria Langham)结婚,在几部影片中担任群众演员后,1931年他终于获得《Painted Desert》中一个小角色,从此他的演艺事业开始绽放异彩。与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联袂出演了《Dance, Fools, Dance》,但观众更喜欢他在《自由魂》(A Free Soul)中的表现。1932年,《红尘》(Red Dust)一片把他推上米高梅一线明星的位置;1934年的《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为他赢得一尊奥斯卡奖,次年他与洛丽塔·杨(Loretta Young)因《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一片结缘,生有一女。此后他出演了《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和《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留名青史的电影佳作。1939年3月,盖博与卡罗尔·隆巴德(Carole Lombard)结为伉俪,1942年卡罗尔与母亲双双在飞机失事中丧生,这段婚姻以悲剧告终,悲痛欲绝的盖博弃影从戎,加入美国空军在欧洲服役,有三年时间没在银幕露面。战后,盖博复出影坛并与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的遗孀西尔维亚·阿什莉(Silvia Ashley)结为夫妇,这段婚姻只维持了3年,两人于52年离婚。他重返大银幕后的几部影片大都票房**。1955年盖博与凯瑟琳·威廉姆斯(Kathleen Williams Spreckles)结婚。1960年11月,拍摄《乱点鸳鸯谱》(The Misfits)时盖博心脏病发作去世,死后他被安葬在第三任妻子卡罗尔的身边。1961年3月,他的遗腹子出生,为了纪念盖博,凯为儿子取名约翰·克拉克·盖博(John Clark Gable)。
08. 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生 日: 1899-07-17
詹姆斯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下阶级家庭,在成名之前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直到1925年开始在百老汇的舞台剧中担任主角。1926年他开始和华纳兄弟公司签约,1931年因出演《人民公敌》(PUBLIC ENEMY)而成为明星。贫贱的出生使他有一种成名的强烈欲望,他对工作相当的认真,并不断尝试新的角色。1942年他在传记音乐片《胜利之歌》中的出色演出,从而获得了第十五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此后他还试图导演一些电影不过在商业上都不是很成功。在拍完《一二三》后他宣布息影,15年后他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的颁发的第一个终身成就奖。于1986年3月30日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09.史宾塞·屈赛(Spencer Tracy)生日:1900年4月5日
生平介绍:1900年4月,斯宾塞·屈塞出生在威斯康辛的密尔沃基市,有一个比他年长四岁的哥哥卡罗尔(Carroll)。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与同学派特·欧布莱恩(Pat O‘Brien)双双离开就读的马奎特学院,加入了海军,直到战争结束时,斯宾塞仍旧在弗吉尼亚的诺福克海军港服役。退役后,他进入Ripon大学学习,因为在舞台剧中的主演十分成功,所以他决定从事表演事业。在纽约的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时他仍和老友欧布莱恩共住一室,1923年两人同时获得了影片《R.U.R》中两个没有台词的机器人角色。在此期间,斯宾塞为了谋生做过旅馆的服务生、门卫和售货员。1931年,屈塞一家人搬到了好莱坞,著名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看过他在1932年影片《The Last Mile》中的精彩表演后,为福克斯与他签下了片约。三年间他共拍了16部影片,1935年他与米高梅签下合约。此后他凭借1937年和次年的《怒海余生》(Captains Courageous)和《孤儿乐园》(Boys Town)成为接连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的第一人。此外他因为《火烧旧金山》(San Francisco)、《岳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黑岩喋血记》(Bad Day at Black Rock)、《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向上帝挑战》(Inherit the Wind)、《纽伦堡大审判》(Judgment at Nuremberg)和《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七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30年代,斯宾塞与洛丽塔·扬(Loretta Young)传出短暂绯闻,但是直到1942年他才与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开始了长达一生的爱恋,因为他是天主教徒,所以不能与妻子离婚,尽管他们已经分居。1967年拍完《猜猜谁来吃晚餐》后的几周,他因为心脏病发去世。0 ?
10.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出生年:1889年 生日:4月16日
1889年4月,查理·卓别林出身在伦敦的一个音乐之家,他5岁时就代替生病的母亲登台演出,8岁参加音乐剧《The Eight Lancaster Lads》的巡演,快11岁时小卓别林登上伦敦Hippodrome剧院的舞台,参演了《Giddy Ostende》一剧。17岁他开始跟着弗雷德·卡诺的(Fred Karno)滑稽剧团四处演出,1910年21岁的卓别林抵达纽约并决定留在美国发展。1914年他出演了银幕处女作《谋生之路》(Making a Living),但真正令他的事业发生完全改观的是第二部影片《Kid Auto Races at Venice》,片中他首度以礼帽、小胡子、窄衣阔裤和14码超大鞋子的招牌式打扮亮相,此后片约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年他总共拍了35部片子。1918年他加入了第一国民公司(后被华纳兄弟吞并),1919年和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等人一起组建了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卓别林第一部电影长片是1921年《寻子遇仙记》(The Kid),两年后他为联美公司亲自监制、执导了《巴黎一妇人》(A Woman of Paris),1925年和1928年又先后推出经典之作《淘金记》(The Gold Rush)和《马戏团》(The Circus),在1929年的第一届奥斯卡上,《马戏团》一片为他赢得“集编剧、表演、导演和制作于一身的多才多艺天才”特别大奖。1932年,卓别林从伦敦返回美国后,推出了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摩登时代》(Modern Times),此后是1940年讽刺纳粹政权的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1943年,卓别林卷入一起私生子案,最终法庭判决还他以清白。同年他第四次结婚,新娘奥娜(Oona Chaplin)是剧作家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女儿,两人共生育了8个子女。1952年,厌倦了美国国内横行的麦卡锡主义卓别林移居瑞士,1964年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离开美国期间,卓别林又拍了两部电影,分别是1975年的《纽约王》(A King in New York)和1967年的《香港女伯爵》(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前者直到20年后才在美国公映,后者由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和索非兰·罗兰(Sophia Loren)主演,是卓别林最后一部影片,也是他电影生涯中唯一部票房失败之作。
1972年卓别林重返好莱坞领取奥斯卡终生成就奖,1975年他被授予英帝国勋爵士称号,两年后的圣诞节,他在睡梦中安静辞世。
11. 贾利·古柏(Gary Cooper)
贾利·古柏(Gary Cooper 1901-1961)是美国四、五十年代的著名影星。他一生拍摄了上百部影片,曾三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1941年因成功主演《约克军曹》(又译《神**》)而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1943年,与英格丽·褒曼合演的西班牙内战题材的《战地钟声》,在世界影坛上大为轰动。1952年,贾利·古柏在与格丽丝·凯利合演的《正午》一片中饰演警长,再度荣获奥斯卡奖。贾利·古柏从影30年,共拍摄了上百部影片,这在好莱坞电影史上是不多见的。他每年都能拍出一、二部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来,这更饰无人可与人相比的。1961年,贾利·古柏在拍完自己的最后一部影片《第六年的疑案》后部久,因患癌症于5月31 日逝世。在他去世前夕,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学院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的卓越贡献,授予他奥斯卡特别荣誉金像奖。在他逝世的当天,正在举行的戛纳电影节又特设一项“贾利·古柏奖”,以追悼和纪念这颗巨星的陨落。
12. 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 出生年:1916年 生日:4月5日
生平介绍:格利高里·派克于1916年4月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成年后他成了一名医科学生,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对医学毫无兴趣,自己更喜欢文学,于是他将主修课程转为英语,毕业后于4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从此一直笼罩在聚光灯光环之下,成就了一番骄人的事业。难能可贵的是,格利高里·派克一生从未传出过任何丑闻,这在鱼龙混杂的好莱坞中更显得出淤泥而不染。
格利高里·派克一直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他出演过60多部影片,其从容高雅的气质让所有的人倾倒,他也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标志。派克更凭《杀死一只知更鸟》一片夺得1962年奥斯卡影帝称号。除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外,格利高里还曾经4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派克还获得过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美国演员公会奖、肯尼迪中心表演艺术奖和自由勋章等。 同时,格利高里·派克还被选为百年影史“一百名银幕英雄与坏蛋”头号银幕英雄。 提起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是《罗马假日》,但派克曾谦虚地说过,这部影片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奥黛丽·赫本,那么《百万英镑》、《爱德华大夫》呢?《杀死一只知更鸟》更毋庸置疑他那超群的演技了。而现实中的派克也是一位同情黑人的民权运动参与者,因此他在这部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激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登上了当年的奥斯卡影帝宝座。
好莱坞男星在感情方面口碑历来不好,而格利高里·派克、保罗·纽曼则是例外。派克曾被誉为“一生都值得爱的男人”,同时他也以他的善良、人情味十足与合作过的导演们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13. 约翰·韦恩(John Wayne)出生年:1907年 生日:3月26日
生平介绍:约翰·韦恩(John Wayne),1907年5月26日生,原名马里恩·莫里森,父亲是一名药剂师。因为父亲肺病的关系,韦恩童年时候全家从爱荷华州迁到了气候相对温暖的加州南部,父母尝试在莫哈韦沙漠中经营农场,但最终失败收手。全家又迁到加州的格伦戴尔,马里恩帮助父亲送药、卖报,贴补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韦恩养了一条名叫“公爵”的硬毛杂种狗,后来“公爵”成了韦恩的绰号。学校里的韦恩,不仅学习成绩好,橄榄球也打得棒。后来以几分之差落选安纳波利斯某大学后,韦恩靠橄榄球获得的奖学金到USC读书。假期打工期间,韦恩意外结识了好莱坞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不久开始扮演一些小的角色,并改名叫约翰·韦恩。
1930年,韦恩参加了第一部影片的拍摄,这就是《没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后来,韦恩先后出演了70部低成本西部片和冒险片,但演技上一直未能实现突破。直到1939年,约翰·福特请他主演《关山飞渡》(Stagecoach),才使他脱颖而出,从此成为电影明星。韦恩一生共参加了近250部影片的拍摄,其中许多是史诗大片。 1942-1943年,韦恩还参加了电台连续剧《The Three Sheets to the Wind》的演出。1944年,韦恩协助一家右翼zz团体创立了电影联盟,后来成为该联盟的总裁。韦恩在zz上持保守态度,这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边城英烈传》(The Alamo)中有明显反映;韦恩还有一副爱国热肠,这一点在他合作导演及主演的《绿色贝雷帽》(The Green Berets)中可见一斑。1949年,韦恩凭《血战琉磺岛》(Sands of Iwo Jima)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并最终靠在《大地惊雷》(True Grit)(1969)扮演的独眼龙Rooster Cogburn如愿封帝。1979年,韦恩还获颁国会金质奖。韦恩最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可能是他在福特骑兵三部曲--《要塞风云》(Fort Apache)(1948),《黄巾骑兵队》(She Wore a Yellow Ribbon)(1949)和《边疆铁骑军》(Rio Grande)(1950)中所塑造的角色。
进入老年之后,韦恩长期被健康问题所困扰。1964年9月,因为长了癌瘤左肺被切除;1978年3月,做过一次心脏瓣膜复原手术;1979年1月,胃被切除。1979年6月,韦恩因病去世。
14. 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出生日期 1907-05-22 出生地 Dorking, Surrey, England, UK
劳伦斯·奥利弗1907年5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的小镇道尔金。十五岁时,他参加了纪念莎士比亚的演出活动,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虽然他扮演的是一个小姑娘,但却决定了他日后从事表演事业的命运。
1926年,他进入伯明翰剧院习艺三年,在这里他钻研了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和角色。1929年,劳伦斯·奥利弗首次在百老汇舞台上出现,自1930年开始参加电影的演出,但都不太成功。1935年,他以《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一夜成名。1937年,《哈姆雷特》(Hamlet)的成功使他成为英国剧坛上享予盛名的表演艺术家。1938年,劳伦斯·奥利弗与妻子费雯·丽(Vivien Leigh)双双来到好莱坞发展。翌年,他主演了威廉·惠勒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被影评界誉为当年艺术水平最高的影片,他本人也在好莱坞站住了脚跟。
1940年,劳伦斯·奥利弗主演了希区柯克的影片《蝴蝶梦》(Rebecca),故事以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庄园为舞台,风格典雅而凝重。劳伦斯·奥利弗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将沉默和矛盾演绎的极具爆发力。
1945年,劳伦斯·奥利弗以自编、自导、自演兼监制的《亨利五世》(Henry V)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提名及奥斯卡特别奖。1948年,不惑之年的他再以自导、自演的《哈姆雷特》获奥斯卡影帝。1970年,他又被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勋爵贵族头衔。1979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他被授予“特别成就奖“。1987年11月7日,劳伦斯·奥利弗不幸于伦敦病逝。
许多人赞美劳伦斯·奥利弗是“当代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贡献最大的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演员”。他总共获得过十一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诠释过所有的莎士比亚重要角色,是名副其实的莎士比亚的戏剧王子。他创造的一系列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是世界影坛上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形象,而他和希区柯克惟一的一次合作也会令所有希区柯克迷难忘。
婚姻经历
曾经的三任妻子分别是
第一任Jill Esmond(婚期1930-1940) Jill也是演员,他们有过一个儿子Tarquin Olivier,做过导演
第二任费雯丽
费雯丽Vivien Leigh(1913-1967)英国演员(婚期1940-1960)没有孩子 第三任Joan Plowright(婚期1961-**) Joan还是一个演员,有过一子 Richard Olivier(也是导演)、两女Tamsin Olivier和Julie Kate Olivier(都做过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Joan除了是公爵夫人外,自己也是一个女勋爵,同时她在英国戏剧界也是一个很出色的演员:
15. 基恩·凯利(Gene Kelly)生日:1912年8月23日
生平介绍: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毕业匹兹堡大学经济学系。从小酷爱跳舞,曾做过舞蹈教员、加油站服务员和沟渠挖掘工。1938年进入百老汇。曾为比利.罗斯的钻石马蹄歌舞团编排舞蹈,并曾在歌舞剧《伙伴乔伊》中串演角色,得到观众的赞扬。1942年,他转入电影界,曾与朱迪.加兰搭档在《艺人丽影》中演出。其开朗随和的性格、甜美自然的声调使其成为40年代米高梅公司歌舞片和正剧片的明星。1945年,他主演的《翠凤艳曲》使其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49年他主演的《锦城春色》又大获成功。从此他成为好莱坞首席舞蹈大师。1952年,他自导自演的《雨中曲》获得极大成功。1956年,他独自导演的第一部音乐歌舞片《舞会请贴〉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米高梅的歌舞片黄金时代没落后,他开始转入自导自演的非歌舞片。1962年他执导了《冷暖心声冷暖情》(Gigot)描写好心肠的哑巴收留饥寒交迫的母女的遭遇,悲欢交错,十分感人,是他导演中最佳代表之一。
16.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
奥逊·威尔斯于1915年5月6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科诺沙,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爱尔兰和美国的百老汇演戏。1937年22岁时和约翰·赫斯曼一同创建了水星剧院。1938年因广播《世界大战》而引发的骚乱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之后被雷电华电影公司签约。1941年,由威尔斯导演、编剧并主演的电影《公民凯恩》成为美国和世界电影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并获得194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此后又执导了《安倍逊大族》、《历劫佳人》及多部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影片。1985年10月10日,威尔斯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终年70岁。
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家,甚至赢得了欧美诸位文学大师的尊重。迄今为止,所有从事严肃电影事业的导演、演员,恐怕仍然不敢正视这位空前绝后的“巨人”。
奥逊·威尔斯曾经编写、导演、主演过有史以来的最佳影片《公民凯恩》,又是超过无数好莱坞巨星的伟大演员,而如果要比从巅峰向下滑的速度,威尔斯绝对令昆廷和老谋子望尘莫及。
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家,甚至赢得了欧美诸位文学大师的尊重。迄今为止,所有从事严肃电影事业的导演、演员,恐怕仍然不敢正视这位空前绝后的“巨人”。有趣的是,奥逊·威尔斯身材高大,晚年体重达到400磅,在好莱坞与马龙·白兰度被人并称为两座“人山”。虽然只有美国影帝白兰度可以挑战威尔斯的巨人称号,但是单纯从体积上来看,奥逊·威尔斯肯定胜出:有一次他的整个身体被车座卡住,不得不请机械师把车拆了。
每年,欧美各国学者、作家撰写的研究、回忆奥逊·威尔斯的作品层出不穷。美国维京书局本周推出很多读者期待已久的一部奥逊·威尔斯传记分卷,此书作者是英国作家、导演兼演员西蒙·卡洛,他三年前发表奥逊·威尔斯传记第一卷一鸣惊人,此次不负众望,又以描写威尔斯中期影坛生涯的第二卷传记再掀波澜,在书中专门研究威尔斯“天才自毁”的残酷过程!
神童、恶搞、最伟大的影片
奥逊·威尔斯是1915年生人,老家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他15岁中学毕业,16岁远赴爱尔兰都柏林著名的大门剧院当上主演,18岁他编写介绍莎士比亚的书籍,19岁在百老汇参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22岁他自己创建剧团,成功推出现代版的《裘丽斯·凯撒》,此后剧团改编的无数名著在电台播出,大受欢迎,其巅峰之作是奥逊·威尔斯亲自创作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当时威尔斯开口就对全美千百万听众宣布:“已经发现火星人入侵地球,正在新泽西登陆”,伴随着令人身临其境的背景声效,好多听众误认为是新闻报道,吓得拔腿就跑,这次广播在美国各城市造成多处恐慌,威尔斯一举成名,创造了美国广播史上一次经典时刻。
用“神童”这个词形容奥逊·威尔斯一点也不夸张,但是他的影坛生涯的伟大时刻还没到呢。威尔斯26岁时,雷电华电影公司请他拍摄《公民凯恩》,虽然投资不多,但是威尔斯获得相对自由的艺术决定权。他自写剧本,以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为模特,塑造了一个现代工业寡头欺世盗名、外强中干的复杂形象。威尔斯自己出任主演,同时导演影片,他采取一系列创造性的表现手法,不仅在银幕上刻画出一个具有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度与气魄的惊人艺术形象,而且完成了一部至今无人超越的史诗般的传记片。直到今天,《公民凯恩》仍然被全世界的电影行家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
威尔斯凭借《公民凯恩》给他带来的殊荣,紧接着就拍摄另一部反映美国财阀家族的影片《安倍逊大族》,并且宣称要超过《公民凯恩》取得的成就。1942年,威尔斯拍完《安倍逊大族》,所有了解拍摄情况的人都在震惊中承认,新片比《公民凯恩》更出色。影片刚拍完,威尔斯就响应罗斯福总统号召,赴巴西里约热内卢拍摄反映巴西人生活的纪录片,为团结巴西人民、共同反抗德意日法西斯做贡献。《安倍逊大族》胶片落入电影公司老板手中,遭到一通胡乱剪辑,顿时失去光芒。好莱坞电影公司老板对奥逊·威尔斯第二部杰作的破坏,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著名惨案之一。奥逊·威尔斯为此悲痛欲绝,在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再也没有拍出一部伟大的影片。
狂傲性格与自毁倾向
西蒙·卡洛写的威尔斯传第二部,正好覆盖《公民凯恩》公映以后7年之间威尔斯的生活。
卡洛把这7年当成威尔斯影坛生涯的转折点,虽然这7年只占大师70年人生的十分之一,卡洛却用了全书452页的篇幅加以记述。卡洛认为,《安倍逊大族》的失败是奥逊·威尔斯事业陡落的重要标志,他凭借历史资料与自己同为电影导演的职业经验,断然推论说,奥逊·威尔斯自己应当为影片失败负主要责任。
卡洛分析说:当奥逊·威尔斯拍完《安倍逊大族》之后,应该坚守在电影公司的剪辑室里,亲手完成剪辑工作,但是他却错误估计形势,决定把胶片交给助理人员,从巴西“遥控”编辑工作;当威尔斯得知《安倍逊大族》的胶片因受公司老板干涉,遭到粗暴剪辑的厄运时,应当听从很多朋友的催促,从巴西赶回好莱坞,为捍卫自己的作品拼死相争。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在巴西拍片不顺利,威尔斯情绪低落,整天泡在里约热内卢的酒馆里喝得烂醉,白白错过了挽救《安倍逊大族》的时机。
西蒙·卡洛认为,威尔斯自己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安倍逊大族》失败的严重意义,其狂妄自大的性格反而变本加厉。威尔斯一方面继续马不停蹄地写剧本、拍片子,在自己和同行的新片中扮演各种角色,另一方面在电台当主持人,为报纸写专栏,向美国人民宣传自己远大的zz理想,由于得到罗斯福总统的鼓励,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当上美国总统。西蒙·卡洛认定过分膨胀的雄心壮志害了威尔斯,使他不甘心像其他导演那样,日复一日地埋头于工作室里,为剪辑每一个镜头伤透脑筋。西蒙·卡洛还把威尔斯这种狂傲的性格,归咎于很多天才人物都具有的自我毁灭的倾向。
西蒙·卡洛的结论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体制原因”。当时正是好莱坞从几大制片公司垄断走向群雄并起的阶段,在垄断时期,大公司财大气粗,每年定额生产几百部影片,不会对每部影片的利润都斤斤计较,还会拿出一两部戏,找威尔斯这样的“怪才”试试运气,亏了也不在乎,有点像当年苏联和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格局,又没有其他约束。奥逊·威尔斯正是得益于这种环境,才拍出两部杰作,可惜好时光转瞬即逝。
当然,挖掘威尔斯自身性格原因也有道理,威尔斯后来完全靠自己演戏挣的钱来拍片,但是他随心所欲,情绪好就拍,情绪坏就歇,一部影片往往一拖再拖,害得其他演员只好撤走,所以他影片中的女主角经常在影片半腰神秘消失,令观众感到十分恐怖。
如果塔伦第诺这种新一代大师觉得与威尔斯深有同感,就不抱怨他们“江郎才尽”,因为,在今天,“天才自毁”型的奥逊·威尔斯式人物太少见了,商品社会制造的电影人多属高效率、守规矩的类型,完全没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也根本不具备天才的资质。
17. 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生日:1916年12月9日
生平介绍:1916年,柯克·道格拉斯出生在纽约州的Amsterdam,尽管家境贫寒,他的学习成绩却十分优异,获得奖学金进入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1947年在劳伦·巴考尔(Lauren Bacall)的全力推荐下,道格拉斯获得领衔主演《玛莎·依瓦丝的爱》(The Strange Love of Martha Ivers)的机会,表演大获好之余其他片约纷至踏来,其中有与《天涯独行》(I Walk Alone)、《OK镇大决斗》(O.K. Corral)、《五月中的七天》(Seven Days in May)等。1949年他凭借《夺得锦标归》(Champion)首次获得奥斯卡提名,此后又因为出演文森特·明奈利(Vincente Minnelli)执导的《玉女奇遇》(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和《梵·高传》(Lust for Life)再获提名。50年代中期柯克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拍摄了《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斯巴达克思》(Spartacus)等较有影响的影片。60年代道格拉斯十分活跃,除了在《自古英雄多寂寞》(Lonely Are the Brave)、《火海情涛》(In Harm‘s Way)、《血肉长城》(Cast a Giant Shadow)、《战车》(The War Wagon)等影片中担纲主演,还出演了舞台剧《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该剧后来被道格拉斯的儿子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拍成同名影片,成为留名影史的经典之作。此后道格拉斯的作品相对少了一些,先后出演了《疯狂大镖客》(The Villain)、《土星三号》(Saturn 3)、《来自雪河的人》(The Man from Snowy River)等影片。 除了演戏,道格拉斯还十分热衷于人道主义事业,从1963年起一直担任美国国务院的亲善大使,1981年获得自由总统奖章,1983年被授予杰弗逊奖。他还获得过美国电影奖、德国金摄影机奖、荣誉奥斯卡等奖项,以表彰他对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
18. 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生日:1931年2月8日
生平介绍: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在印第安那州的费尔蒙特由叔父和婶婶养大。青少年时代的迪恩,在纽约参加了纪德《不道德的人》(The Immoralist)一片的拍摄,扮演一名阿拉伯少年勒索犯,因此得到一笔报酬。用这笔报酬作盘缠,迪恩到好莱坞闯荡。但他早期所能得到的角色,都是非常普通的小角色:在迪安·马丁和杰瑞·齐易斯的音乐喜剧片《水手小心》(Sailor Beware)中饰演一名水手,在《Korean War, Fixed Bayonets!》中扮演一名美国大兵;在风笛手劳瑞-洛克·哈德逊的喜剧片《谁见了我的女儿》(Has Anybody Seen My Gal?)中饰演一名男青年。
迪恩一生仅在三部影片中当过主演,它们是《伊甸园之东》(East of Eden)、《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和《巨人》(Giant)。在伊利亚·卡赞的《伊甸园之东》中饰演卡勒布,一个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亲情的“坏孩子”;永久树立起他在美国文化史上地位的角色,是他在《无因的反叛》中扮演的男主角,一个喜欢穿红色外衣的青年吉姆·斯塔克,他的逼真演技也奠定了自己在好莱坞电影圈中的明星地位。在《巨人》一片中,他扮演桀骜不驯的牧牛工杰特·林克。就在《巨人》的拍摄接近尾声之际,迪恩在加州的乔莱姆驾驶一辆保时捷赛车,和另外一辆汽车相撞,车毁人亡。就在2个小时前,**还刚刚给他开过一张超速罚单。短暂的演员生涯,暴烈的死亡场面,加上媒体大力宣扬的葬礼,使他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个值得久久回味的叛逆偶像。
19. 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 生日:1913年11月2日
生平介绍: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出生于纽约一个邮局工人家庭,共有弟兄姐妹5人。还在街头乱跑的时候,兰卡斯特就对体操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到一个马戏团当上了杂技演员,受伤后才离开那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兵役期间,他被引荐到美国劳军联合组织做宣传表演。 ( I w c3 1946年,他第一次参加电影拍摄,在《The Killers》中充当一个配角,从此一鸣惊人,成为电影明星。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但他肯于自学,掌握了不少当演员的技巧。1948年,和哈勒德·赫克特及詹姆斯·希尔一商量,三人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在事业追求的道路上,兰卡斯特先后塑造过各种不同的电影角色,主要电影作品包括《红海盗》(The Crimson Pirate,1952),《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灵与欲》(Elmer Gantry,1960) 和《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1980)等。
兰卡斯特的电影制片公司--赫克特-希尔-兰卡斯特公司,先后出品了《马蒂》(Marty)和《之子与归》(The Catered Affair)等影片,其中《马蒂》获1955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1980年,兰卡斯特在《南方英雄》(Local Hero)和《梦幻之地》(Field of Dreams)等几部影片中担任过配角。兰卡斯特最令人难以忘记的,是他独特的说话声音,和他与众不同的开怀大笑风格。
20. 马克斯兄弟(The Marx Brothers)
尽管他们只合作了十数部电影,但仍被誉为影史最成功的喜剧团体之一,热衷于塑造或癫狂或装傻充愣的人物和表现荒诞不经的内容,并凭此独步上世纪30年代的喜剧电影界。四兄弟年幼时受身为杂耍演员的母亲的鼓励,苦学歌舞表演,经过奋斗,1925年他们以歌舞剧《可可豆》征服了百老汇,4年后又闯入好莱坞,取得一定成功后又去了纽约,在30年代初期拍摄了三部被公认为最佳马克斯兄弟喜剧的电影:《骗人把戏》(Monkey Business,1931)、《马毛》(Horse Feathers,1932)和《鸭子汤》(Duck Soup,1933),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极尽zz讽刺之能事,尤其是对当时崛起的纳粹党。之后又重返好莱坞,在票房上达到了成功的顶峰,直到40年代初,之后兄弟四人各自单飞,这个传奇组合就此解散。马克斯兄弟对今后的以多人插科打诨为特色的喜剧团体影响甚巨,甚至在恶搞动画片[南方公园]中四个以爆粗为乐的小屁孩儿身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个人特色:
1.在银幕上,格罗克·马克思永远在摆弄他的雪茄,唇上还留着黑化妆油涂上去的“胡子”; 2.言行极富无主义和荒诞主义色彩。
马克斯兄弟最出名的电影,讲述一个虚构的美国州府陷入财政危机,于是向一位富婆借款,富婆的代价是让一位脑筋有些不太正常的家伙做州长,结果把情况弄得一团糟,为探清虚实,附近州派去几个愚蠢的侦探,随着他们的到来,混乱达到了顶点。《鸭子汤》在历届好莱坞百部佳片排行榜中都榜上有名,其中的经典台词“我可以和你一起跳舞直到母牛回家。如果再想想,我宁愿和母牛一起跳舞直到你回家。”,在“吉尼斯世界纪录”评选的“10名最伟大的电影台词”中排名第七。
21. 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 出生日期 1895-10-04
生于堪萨斯州的皮奎,1966年2月1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伍德兰希尔斯。出生于杂耍演员家庭,从小受到杂技和滑稽表演的训练。稍长,随家在美国各地作杂技和滑稽演出。20世纪初,脱离家庭戏班子,在一些滑稽短片中充当配角,逐步走上拍喜剧片的道路。在喜剧片里,他大都担当主角,有时也发挥导演才能,自演、自导。基登的喜剧片都是默片,并且都是一二本的短片。他与H.劳埃德(旧译陆克)、H.朗东,以及比他们更为高超的C.卓别林,是整个无声电影时期组成美国喜剧学派的主要成员,在西方电影观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22. 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itier)生日:1927年2月20日
生平介绍:尽管出生在迈阿密,但西德尼·波蒂埃却是巴哈马群岛凯特岛的本土人,父亲是一名农民。自幼家境贫赛的西德尼几乎没受过正规教育,15岁的时候他被送往迈阿密,以杜绝他初露苗头的不良行为。18岁他来到纽约,在社会最底层从事粗重劳动。几经努力他终于被美国Negro Theatre录取,参演了百老汇剧《Lysistrata》获得极佳评论。1949年他经过斟酌,放弃舞台剧主演的位置接拍了影片《无路可走》(No Way Out),他在片中的表现为他赢得了更多角色,每一部影片都让他杰出黑人演员的地位更进一步,但他饰演的角色无论在趣味还是显著程度上仍然不及白人演员。此后的七年间,他拒绝了多个丑化黑人的角色,并逐渐在黑人演员少有建树的主演领域确立了自己地位。1958年影片《逃狱惊魂》(The Defiant Ones)为他赢得了首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5年后他凭借《野百合》(Lilies of the Field)摘得影帝桂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黑人演员。
除了银幕和舞台,波蒂埃还是一位积极的民权运动人士,他在《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吾爱吾师》(To Sir, with Love)中的角色是他冲破黑人与白人之间社会障碍的界标。他的才华、良知、正直、内在的可爱让他获得与白人明星相齐的地位。70年代他在导演和制片人领域都取得相当的成功,尽管近年来他在银幕亮相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仍然保持了20美国影坛世纪最受欢迎和热爱的演员地位。
23. 罗伯特·米彻姆 (Robert Mitchum)生日:1917年8月6日
生平介绍:罗伯特·米彻姆2岁的时候父亲死于一场火车事故,他由母亲和继父抚养成人。做过许多份工作的他在加州长滩一家业余戏剧公司对表演产生兴趣。跑了几年龙套后,1945年他获得了出演《美国大兵乔的故事》(Story of G.I. Joe)的机会,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并因此迅速蹿红,成为40年代的银幕偶像,无论是西部片还是爱情剧情片他演来都是得心应手。他懒洋洋、洞穿一切的态度举止对男人和女人有着同样的巨大吸引力,尽管1949年他曝出携带大麻被短暂拘押的负面新闻,却毫不妨碍他在50年代成为真正的超级巨星,“坏男孩”的形象甚至为他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尽管罗伯特似乎对艺术不屑一顾,但他出演的影片多是既有艺术性又不乏思想性的作品,如《猎人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Hunter)等,他还参与了一部宗教剧的剧本创作和作曲。80年代电影事业滑坡后,他转向电视界发展,出演的《战争风云》(The Winds of War)、《战争与回忆》(War and Remembrance)重新赢得了赞誉,1997年他拍摄了生平最后一部影片《James Dean: Race with Destiny》。
24. 爱德华·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出生日期:1893-12-12 出生地点:Bucharest, Romania
爱德华·G·罗宾逊1893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出生时的名字是以马利·戈登伯格。
1902年,为了逃避在罗马尼亚受到的迫害,戈登伯格一家移民来到美国。当时以马利8岁。他们全家凑足钱买了最廉价的船票。他后来这样描述这段经历说:“生活对我来说是在10岁时开始的,因为在埃利斯岛,我获得了重生。”
他在曼哈顿贫困的东部地区长大,他的英语极为出色,经常对他的朋友和家人发表演讲。他能够凭借记忆背诵西奥多·罗斯福总统1905年的就职演说。他喜欢在任何观众面前进行表演。
在高中的时候,他立志学习法律。进入纽约大学以后,他改变志向开始学习表演。由于在《尤利乌斯·凯撒》一剧中准确和有效地扮演了凯撒和布鲁图斯·夸勒尔,他获得了美国大学戏剧艺术的奖学金。
罗宾逊不仅拥有天生的表演天才,而且具有掌握不同语言的能力。他所掌握的8种语言使他比其他演员拥有明显的优势。然而,他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他的名字——以马利·戈登伯格。19岁那年,当他进入戏剧学校后,他决定把名字改为爱德华·G·罗宾逊。他后来回忆说,罗宾逊这个姓实际上是他有一次在剧院的包厢里听来的。
从戏剧到电影
1915年,21岁的罗宾逊在美国上演的戏剧《火候不足》中扮演了他第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舞台角色。在随后几年里,他参加了不少戏的演出。他来到好莱坞,并在1923年29岁时出演了第一部电影。但罗宾逊对出演默片时代电影的兴趣不大,于是他又回到了百老汇。 在随后的15年中,随着有电影的问世,他又在电影中扮演了多种不同的角色。而他此时在话剧《网球拍》中扮演的尼克·斯卡斯则得到了评论家们的认同。这部戏剧在当时被认为是极为真实地刻画了强盗的形象,以至于罗宾逊开玩笑说这部戏可不能在芝加哥上演。
罗宾逊总是争辩说他和当时最主要的强盗阿尔·卡朋毫无共同之处,但他肯定看上去具有着和卡朋同样的凶狠面貌。罗宾逊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在电影中的位置。作为一种优于他在舞台上的职业,好莱坞的明星生涯对于罗宾逊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
1929年,罗宾逊在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墙壁上的洞》中扮演了一个盗匪。这个角色引起了制片厂老板的注意,他给罗宾逊提供了使他获得重大突破的角色——在《小凯撒》中扮演强盗里科·班德罗(右图)。纽约的《时代》杂志写道:“在罗宾逊先生手中,小凯撒变成了古希腊戏剧中的悲剧式人物。一个善良、无知、残忍的杀手,被对权力贪得无厌的欲望所驱使,这种欲望是一种比他个人大得多的力量。”
这部影片包含着一个经典性的情节,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当小凯撒被击中倒在广告牌下时,他最后的话是:“圣母啊,这就是里科的结束吗?”他在《小凯撒》中的分水岭式的表演确立了罗宾逊在影坛的地位,电影中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了。
随着声音的出现,电影中的强盗既能够咆哮也能够哭泣,它也使罗宾逊变成了模仿者们的偶像。令人悲哀的是,一些强盗也开始模仿他,叼着粗大的雪茄烟,嘴里发出威胁的咆哮声。
罗宾逊很快便被归入了某种类型,不断扮演硬汉的形象。他的下一个角色是1931年的影片《第一流的结局》中的一位编辑,然后是1932年《两秒钟》里被判刑的杀手。
1930年,他在《一个求爱的女人》中扮演了一个浪漫的意大利人,在《小巨人》中扮演了一个隐居的强盗,这些都拓宽了他的戏路,并证明他是一个技巧高超的演员。他还在约翰·福特的影片《全城都在说话》中扮演了一个双重的角色——一个强盗和一个被误认为强盗的银行职员。
在罗宾逊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再次回过头来扮演强盗的角色,例如影片《最后的强盗》。但最终,他在《子弹和选票》中扮演了一个好人。在《微不足道的谋杀案》(右图)中,罗宾逊有机会扮演了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强盗。这个人物是一家酿酒厂的老板,他在禁酒令结束之后反而陷入了困境。
他有足够的机会去展示他强壮的一面,却很少有机会像在《盗窃公司》里那样通过欺骗他的强盗同伙显示出他的喜剧才能。在这部影片中,一个小偷打算撬开银行的保险柜,但是当被用来做掩护的箱包店真的经营成功时,这个计划受到了阻止。
1939年,罗宾逊在一部反纳粹影片《一个纳粹间谍的忏悔》中扮演了一名美国特工。之后,他主演了两部传记片,这终于使他得以走出类型化的硬汉形象。在《埃利希医生神奇的子弹》中,他扮演了一位治疗性病的德国犹太人医生。在《来自路透社的急件》中,他扮演了路透社电报系统的开创者。
完美主义者;
40年代初,他做为好莱坞明星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升。作为一个演员,罗宾逊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即使是这样,罗宾逊也不时犯一些错误,就像这些难得一见的片段中显示的那样。
珍珠港事件和随后美国的宣战就发生在罗宾逊48岁的生日之前。为了帮助美国参战,罗宾逊用他所掌握的8种语言通过同盟国的广播电台把自己的声音送到被纳粹占领的国家。战争期间,罗宾逊到世界各地为美国军队演出。他尤其关心那些普通士兵——美国大兵们。由于这些原因,罗宾逊成为二战期间著名随军记者厄尼·派尔最大的追随者。他经常在自己的广播节目中引用派尔的报道。
战争期间,罗宾逊在一些经典影片中扮演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形象。而且把他主持的每周一次的广播剧《大都市》以更适合美国人的方式改编成肥皂剧。即便是在战争期间,他仍然不断在电影中扮演角色。
在这一时期,他最出色的表演体现在《双重赔偿》中。他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一位抽着雪茄的保险公司调查员,他一路追踪抓住了一个杀手,而此前他并不知道这个杀手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最强有力的角色体现在《窗中魅影》和《猩红大街》中。
25. 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生日:1918年4月17日
生平介绍:威廉·霍尔登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三岁的时候,他的家搬到了加州的帕萨迪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工厂药剂师,母亲是一名老师。1973年,还在帕萨迪纳专科学校攻读化学专业的威廉就已经和派拉蒙公司签下了一份电影合同,他初次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Golden Boy》,他扮演的是一个挣扎在小提琴和拳击运动之间的年轻人,从那时起,霍尔登就一直扮演“邻家男孩”类型的角色。
二战结束后威廉从军队退役重返影坛,1950年他获得出演两个重要的角色的机会,一个是《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中的小白脸,另一个是《绛帐海堂春》(Born Yesterday) 中的家庭教师。两年后他在影片《战地军魂》(Stalag 17)中塑造的愤世嫉俗中士一角,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50年代是威廉·霍尔登演艺事业的鼎盛时期,出演了《野餐》(Picnic)等影片。此后他渐渐淡出影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理他和别人合开的Mount Kenya Safari俱乐部生意上,经常往返于非洲和瑞士之间。
榜单说明: 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从500名20世纪的电影明星中评选出最伟大明星(必须在1950年前已出道)作为美国电影学院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个重要部分——“百年百大明星”(AFI‘s 100 Years... 100 St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