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生生之门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2-01-31 12:24:45

  《生生之门》是一本由叶浅韵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生之门》读后感(一):第一次写书评,阅历有限

  中国的古典思想是五行相生,书中描写了五行在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中的变化,有些存在形式已经被遗忘了,但也不断出现新的存在形式。五行之物并不曾走向消亡,而是投入到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人,到底也还是生活在五行之中的,做不到不死不灭,最终固有一死。书中叙述的虽然是人的生死之事,但却表现了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传递。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在湖边独居两,也没有那样的机会。人,终究还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的,这才是生活和生命的常态。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生亦大矣!人类不能干涉生老病死的轮回,却也不曾因为死亡而放弃生存。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不会因为生死阻断,而会在生生不息的传递中进化。

  《生生之门》读后感(二):生生之土(最后一节)

  土地依旧在那里,它的变迁是一部人类生存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人从土地上攫取不同的生活。黄河,长江。北方,南方。允许我的记忆成为弓箭。一会儿我拉满了,一会儿我疲软了。但我的脚总该是踏在这坚实的土地上。唯有这样,我仰望星月和赞美山川河流土地时才显得有些底气。如今,四平村的孩子们都从村子前头的路上一个个走远了。他们散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的甚至务工到了非洲。于是,村子里的人知道了遥远的毛里求斯和坦桑尼亚。很多人最关心他们一年的收入,而我的母亲,她更关心那里的土地上种些什么。我们都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到四平村。当家族中添丁了,嫁娶了,有老人去世了,或者是遇见沟沟坎坎的难事了,嫁到南山北山的老姑奶奶们,或是嫁到广东广西的小孃孃小姐姐们,都一齐回来了。哭哭笑笑,光阴就老了。唯有土地是新的。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老去,新生。后山的庙宇里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他们像人间所有恩的夫妻,掌管着自家土地上的一切。没有人见过他们鲜活的样子,但他们一直鲜活地存在着。就像一季一季的庄稼,欣欣向荣。那些年,为了温饱,人们脸朝黄土,如今,有人要面朝大海了。人类因为拥有智慧,就想要主宰大地上的一切。有时,他们成功了,成为主观最能动的部分。有时他们失败了,成为被大地主宰的无奈生命。人们爱用一些严重的词汇来指责人类的妄为,比如惩罚和报复。但有一点是正确的,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也埋葬了人类。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于是乎,我对那一年连绵的雨生出了许多感激。如此,世界上的所有物事,都不会是纯粹的好与坏。人们福祸相依地生存在土地上。我在一片小小的土地上,有想种啥就种啥的自由,春秋霸业,只在方寸之间。我也完全理解了母亲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仿佛这世间,只有这土地从来不曾辜负过人,种瓜,种豆,种花,种果,种自己的心。大地裂开一条缝,向天空呼唤雨水,滋生万物。女人裂开自己,向太阳索要光辉,成为母亲。土地和母亲,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母体。只愿我们在挣脱她的怀抱时,眼睛还有慈爱,心中还有敬畏。迟早有一天,我也要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如今,我的身体正在向大地弯曲。我努力地活着,像母亲那样,做一个热爱土地的人。以期让自己有一天成为土地的一部分时,能与土地的干净相匹配。土地上的事物,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天就要亮了。我和母亲决定在冬天来临之前,种一些萝卜。一些喂猪,一些喂人。

  《生生之门》读后感(三):好书推荐||《生生之门》||从乡土风俗到门与五行再到人生哲学

  很精彩的一本书,才读到一半就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东西,推荐给大家读。 《生生之门》是一本散文集,但却不同于那些篇幅短小,辞藻精美的精致短篇散文集,他是一本由收录了“生生”系列的长散文集。没有过度优美的辞藻,但读来却感觉步入了一片古老的森林,这里有古树,这里有清池,有村庄,人们在这延续着生命,清新淡雅的画卷缓缓地铺开在我们眼前。 但这份清新淡雅丝毫没有妨碍到作者对于感情的抒发,或许正是因为作者的真实,让这些文中在清新的同时,跳动着心跳脉搏,散发着真实情感。 在我读了的几篇中,《生生之门》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很久以前便听闻这一片文章获得了十月文学奖,便一直想读。但因为文章讲述的是女性生育,自己是个才成年不久的男性,再加之一些拖延症,所以一直没有走出舒适圈去读这篇文章。最近终于品读了整篇文章,下面是一些感触。 生与死,砒霜与蜜糖,神要降下什么?我们无从得知。《生生之门》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拨开历史的浮尘,看看那有过的荒谬,看看那些乡土习俗,看看人们对于生的悲欢,看看作者对死的感悟。《生生之门》作为全书的第一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却如同小说一样,讲着一个延绵悠长的故事,让人十分有读下去的欲望。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国家对于生育的政策也是在一年年变化。从一家只给生一胎,到部分二孩,再到全面二孩,再到后来有全面放开的风声,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作为一个00后,听到了那些年重男轻女的具体故事,和生了个女孩就要拿大粪瓢端了丢出去,实属感到荒谬,但这些事又确实真实存在过;听到二孩放开,人民争相生育,却有不少人因此死去变成植物人也是感到百感交集;读了作者对生育的描述,身为男性的我却也冒出了冷汗,庆幸自己是个男性,也深知了女性的不容易。有一句话,“苦荞粑粑才动边”,在文中多次出现,生活就是这样,在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的不容易,每一个人都是吃着自己的苦荞粑粑。 通篇读下来,俚语的运用,习俗的讲解,再加之作者最真实最深刻的感悟,整篇文章确实是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性,是当之无愧的近代女性生育史。 在文中,作者也是悟出了“万物向死而生,慈悲为土,又长万物 ”的道理,结尾处,作者又说道“何去何从的生命,该在哪里觉醒,又在哪里顿悟?这也许是女人们值得花一生时间来思索的大命题。”或许,这是全人类都该思索的问题。 对于喜欢文学的朋友,这确实是一本十分赞的书。或许不喜欢的文学也可以读一读悟一悟,或许他会让我们在繁忙急躁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静谧深林。

  《生生之门》读后感(四):《生生之门》:最神圣的一张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云南突然涌现了一批引人注意的女作家,诗歌、散文、纪实、科普……繁花盛放,几乎形成了一支跨越多个领域而且独具特色的队伍。她们大多以民族和地域为写作的立足点。这一点大概直接得益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闻一多先生在云南采风期间,曾记录下许多鲜活泼辣的民歌民谣,称之为“人性中最后最神圣的一张牌”“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蛰伏了几千年的兽性”。祖祖辈辈的云南人有激情,有对生活和身边土地的热爱。现代更开明、更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云南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又融入了对故乡和自然生态的爱。她们以自身的成长经历,思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会之际生命存在的特殊意义。《生生之门》,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意味;一种混沌蒙昧中的清醒,一种从冥冥的命数中觉醒的意识。

  为什么是女性?《生生之门》开篇的写法,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了萧红笔下北方的乡村。萧红逝世80周年之际,《生生之门》算是后辈女性作家对她的致敬。“生生之门”,是女性的生育之门。无论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还是仅就云贵高原偏远民族而言,女性长期以来是一种沉默的、被陈述和言说的对象。她们是生育机器——如同绑缚在案板上任人宰割的猪羊。她们是女儿,像后院里待价而沽的树,卖到哪里就被移植到哪里,永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她们也是母亲,会在气恼时做出最微弱的抗争,会凭着一点母性的本能,努力去维护自己的孩子。女性是弱者,但恰恰更靠近生命的源头,对生死的感悟力更深刻细腻。女性作家能切身体会到女性生命中真实的痛感。这种切肤感,使其能娴熟自如地将书面文字与地方性语言结合起来。目睹了旧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新时代女性,以平静、宁和的心态,用从母辈那里得到的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反哺自己的后代。她们以怜悯的温情去追忆旧日,同时冷眼打量今日今时新形势下的怪现状。

  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行八卦,似乎玄妙,其实也是信手拈来身边常见之物,与土地和生命联系最紧密的几种元素。木头是房子、是嫁妆,也是人死后的棺椁;火带来温暖的烟火气和悠长的饮食岁月,也带来令人恐惧的灾难、无情的苦难,还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土地是生命的参照物,是富饶庄稼的来源,远方游子的故乡和根基——“母亲和土,是一样的物质”“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母体”;金银铜铁,钱财是身外之物,然而熙攘众生皆受制其中无力自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光干涸了童年时代的河流,而记忆始终在那里,是延续的,生生不息。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