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说说读后感锦集
《三国说说》是一本由刘雅茹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说说》读后感(一):重新理解三国
这的确是一本有趣的三国故事书,自从孩子迷上三国,不管读还是听,总会首选《三国演义》,孩子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是三国,而不是更多或更少国,其实到了三国时期已经到了《三国演义》后半期。
我说其实三在古代是数量词,表示的实际意义不仅仅是三,就是很多的意思,是个虚数词,只是后来三分天下后,魏、蜀、吴先后建国,大家容易把三国演义理解成魏蜀吴这三国演义。 其实我觉得我的理解也仅限于对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印象,并不真正熟知那段历史,历史书上讲到外戚和宦官动摇了东汉主权,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主要是乱,皇帝小无主见,太后只听娘家人的,弄得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国家乱的不可开交。而这个乱的阶段就是《三国说说》作者刘雅茹提到的"前三国"阶段, 读了三国说说,才知道大汉帝国的儿皇帝居然这么多,垂帘听政原来是从汉朝时就存在,顿时觉得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只是效仿而已。 三国说说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了这段最乱,最难理的"前三国"阶段,儿皇帝为何会一个接一个的,作者用表格列出来,历史线索清晰可见,瞬间顿悟,当时的朝堂该是怎样的勾心斗角,各路英雄都在观望或密谋未来的紧张的zz气氛,阅读这段时感觉画面感十足。 我印象深刻的人物,蔡伦这位科学家,我只知道他发明了纸,却不知道他还是冶铁出身,会打造武器,更要命的是他造纸就是领着宦官干起来的,而蔡伦就是宦官中的精英,不但懂科学,还有责任感,确实有股子辅佐天子治天下的忠勇。 再者是讲到曹操,值得细读一下,关于他的出身,原来还真有故事,但不管怎样,这位枭雄,早期还是挺善于用人的,可以多读读这一段,丰富一下对曹操的固有认知。 《三国说说》这本书网络化语言风格特别风趣,应该甚得小读者的喜欢,把难以理清的历史人物关系讲的简单扼要,作者还把东汉末年各路英雄对未来的打算,形容成现在的公司制的管理头衔,这个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瞬间明白,谁将会动摇大汉江山。不止通俗易懂还很有代入感。 讲历史的书自明朝那些事以来,读者更容易接受这种网络化语言写的历史,好读易懂,收获着不少边缘历史爱好者开始关注并且愿意读历史相关的书籍,我觉得这是正向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打开了解历史的更容易,更有趣的另一扇门。
《三国说说》读后感(二):精彩有趣的三国说说
《三国说说》是女作家刘雅茹最新的历史题材的著作,拜读之余不禁欣喜万分。《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想必每个中国人都读过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三国演义》太经典了,读者对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我是三国迷,自然对三国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了。从历史著作《三国志》,再到《三国演义》,都让我看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读《三国志》很繁杂,读《三国演义》又觉得缺乏真实性。直到这本尊重于史实的《三国说说》,令我惊艳。
古往今来,有关三国的文史典籍,奇闻轶事浩如烟海,让人目不暇接却又心醉神迷。这本《三国说说》将“三国”这样史海钩沉,以及三国的历史发生的脍炙人口、活神活现的故事。写三国,需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有自己的讲述风格。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特别吸引人,那时的万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是个大舞台,台上既有花旦小生,妍媸美丑;也有红脸白脸,各色脸谱,随着旌锣声起,各个英雄人物竞相粉墨登场,演绎一场场生杀相伐,你来我往的大角斗。历史更相迭易,斗争层出不穷。悲剧、喜剧、闹剧,一幕幕争相上映,纷呈于历史的大舞台。往事越千年,不论是江山如画,还是风流英豪,都已尽随雨打风吹去,只留下那一处处古迹供我们凭吊,只让我们回首叹息。
这本书中讲述的三国前后的历史故事都是以真实的历史框架、大块的史实,都得经得起考证,氛围、用词、制度、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尽可能符合历史事实。三国这一历史题材描述得如此具有魅力,作者无论从任何一个切入点展开,都能引人入胜,自成一派。这本书的三国故事框架便是起源于《三国志》、《资治通鉴》,以及最早出自《世说新语》等正史中,虽有发挥,却仍为事实,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作者在书中对那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和当时历史环境的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的细致入微,对每次战争发生的前前后后的过程的叙述更是栩栩如生。作者把人人熟知的三国故事写成有特色有新意的历史故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值得赞扬的,这本书是对历史的补充和对历史题材的重新创意,这样一本轻松好看的真实三国故事的书,值得我们阅读,而且这本书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读。
《三国说说》读后感(三):三国历史说给你听 ,正史秘闻一网打尽
三国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要真讲个透彻明白的没几人。像我们这样喜欢听三国但是又对三国里的细节还不够明了的读者的,《三国说说》是不错的选择。
它有别于其他关于三国史的书的地方在于,它重在写三国的人性、情怀。把三国的故事如拉家常般轻松道来,让读者读着不累。而且它在真实历史的构架下,把三国前中后的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通俗易懂,着实刷新了我的历史观。
且说它一开始不是单刀直入说三国,而是说三国前的东汉,果然是一个把历史研究得很透的作者,把东汉的那点历史讲得是既明了、又让人爱看。
东汉的历史被作者总结得很精准。作者概括了两点:一、刘肇以后东汉所有的皇帝,都早死;二、刘肇以后东汉所有的皇后,都没有亲生儿子。其实,确切地说,从刘肇的爹,也就是东汉第三任皇帝刘炟开始,都似乎遗传了早逝。刘炟31岁病死,刘肇27岁病死。并非刘秀的遗传基因里有这早逝的分子,但是历史偏就绕进了这个怪局,刘肇之后,除了东汉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活了53岁,其他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可怜。
因为皇帝早亡,又加上皇后无子,所以他们不得不让别人生的孩子当皇帝,然后太后垂帘听政,国舅们横行天下,小皇帝不满,长大后再干掉国舅们……如此循环,大汉朝陷入了怪圈。
这是三国的前史,作者写得头头是道,历史的确就是如此。不过那些原本读起来枯燥乏味的历史经作者这么一写一点拨,就显得有趣多了。书中使用的语言也潮,是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聊天唠嗑间就把三国前的百年历史捋顺了。
三国的正篇里,大佬们逐一登场。首当其冲是曹操。除了正史,也有些历史小八卦一并在书中解惑。只知道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却不知他还有个很喜感的小名——吉利,想必也是个普通人家要讨个吉利。虽然这家伙的出生,对后来不少人来说并非吉利的事,可是将这讨喜的小名和那威风八面的枭雄划上等号,还是让听者难忘。另外,历史上传闻曹操的爸爸是从夏侯家过继来的。他爸爸不是他爷爷亲生的,这是属实。但是至于是不是本姓夏侯,这还是值得推敲的。作者在《三国说说》中否定了这一说法。用了事实反推法,以及引用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否定了曹操的爸爸来自夏侯家族这一说法。
故事讲到这,想必读者的历史胃口早就被吊起来了。虽然只是“说说”,但是说得头头是道,于史有据,也让读者刹不住车地往下读。说的是史,道的是人情人性。三国起家,是历史大背景的推动,也与三国中各位大佬们爱较劲的精神头密不可分。
《三国说说》读后感(四):昔日东汉末年分三国,今有烽火战乱历史新说
昔日东汉末年分三国,今有烽火战乱历史新说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也是混乱纷争的年代,我们对《三国演义》非常熟悉,但是对那段历史却未必一定熟悉,尤其是人物的种种与时代的重重,也许都是我们所未能掌握与理解的。像《三国演义》这种三分实七分虚的作品,我们妇孺皆知,口口相传,但是对于历史的细节却未必可以知晓太多,而《三国说说》则不太一样,作者专门研究三国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讲起,然后从每一个皇帝的每一个大臣,进而看到任何一个历史细节与关联都逐一逐一找到。真实的历史架构下,有诙谐有趣的故事来讲述,这样的文字实在是令人喜欢。如果你也喜欢趣读历史,那么《三国说说》一定不能错过。
说三国的人多是从三国的混乱开始,朝政腐败,皇帝无能,加之那些小皇帝都操控在外戚的手里,很多时候三国的故事就是这么陷入一个无法找出来联系的循环。而作为一个社会历史学研究的人,作者则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分析。
不妨先看看目录,看到了吧?《前奏——大汉的魔幻怪局》,从东汉的娃娃皇帝开始,然后从一百年东汉末年的皇帝成为傀儡,朝政彼此倾轧彼此纷争开始讲,外戚的崛起诗意“东汉外戚跋扈记”开始讲述的,毕竟,皇帝的爸爸也许早就没了,但是皇帝的舅舅可就牛皮了,这么样的故事,光看标题就觉得应该是很有故事内涵的了。读着也觉得有趣。
作者将脉络理清楚的同时,也做了总结,比如像:刘肇,作者以刘肇庆为起点,然后写东汉那时候的小皇帝的特点——早死,反正就是早早地将权力交付给了外戚,所以太后垂帘听政,国舅们横行无忌,小时候的小皇帝也许还是听话的,毕竟还是孩子,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了,自然有了自己的思考,而自己的思考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国舅权力的施展,于是宦官就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皇帝呢,没有子嗣自然只能让外来的孩子当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于是,国舅与国舅之间的关系必然就混乱了起来。历史在这个时候绕路了,兜兜转转都在同一个位置开始循环反复。
第二个特点是,刘肇之后的皇帝,他们的皇后都没有子嗣,准确一点,刘肇的父亲,刘炟,只有短短31岁的寿命,而刘肇也仅仅只有27岁就病死,这样的局面势必导致大权旁落,如此循环下,三国的前传,就在东汉这里开始了。作者也有意思,也不从历史讲,反而就是从斗争、斗争、斗争再斗争的历史宫廷里展开,即使是经典的文言文,作者也解释得相当有趣,非常有意思。
讲完了三国前传,接下来肯定是正式开始啦。历史书里记载的《三国志》,民间艺人演绎的《三国演义》,作者自己表述的《三国说说》,在一定程度是互补的关系,比如像曹操,我们都知道心黑,手黑,但是这个人的名字:“曹孟德”是属于雅名,“曹阿瞒”的小名则多是道德品质上的瑕疵,然而,他竟然有一个小名叫“吉利”,想不到吧?本姓也许还是夏侯,这样的故事从曹操的爷爷开始讲起,他父亲的确是从夏侯家继承过来的,史学家的证据与作者的推理交合,的确是有意思的。
看,读读这样的史学作品,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历史是有答案的,我们只要自己找一下就可以的,同时像《三国说说》这样的故事,只要自己愿意分析,将历史串起来,加上作者有趣的语言的,故事之间的有趣与知识的融合,让人读来轻松而有趣。
《三国说说》读后感(五):旧瓶装新酒,三国新趣说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旧瓶儿装新酒,旧史新说。95后青年女作家刘雅茹的作品常以以全新的立意视角,运用风趣的方式,解读约定俗称的历史、事件或者民间趣闻,让大众读者换个角度看历史,从中发掘出新意,越来越受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的青睐和欢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三国说说》就是这一类趣说解读历史的优秀之作。
真实的历史其实也有诸多的假象和不确定性,有关历史传言、谜团、传说等等大多有一种被文人墨客所戏说,甚至艺术再加工。伴随着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学艺术形式的衍生,比如唐传奇、宋话本、元戏曲、明清时期盛行的通俗演绎、杂文怪谈类小说等,往往都失去了历史本来的真实面目,再加上读者对传统固有思维的认知,往往对历史存在着诸多偏见或误解。
而以一部名著《三国演义》扬名千秋的三国历史,可谓是一段被误读和戏说的典型,譬如现在的人提起三国时的曹操、周瑜、魏延等人,大家第一印象他们是奸人反派,纵然未到此等程度也是问题矛盾不断(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这都是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倘若站在对历史负责的角度,可以说是一种毒害了。
这本书既纠正了大众对一些传统历史知识存在的偏见或误解,同时也给读者分享了去伪存真的读史经验。它不是一部专业角度的历史讲解书,也不是虚构的剧情编织。这只是在尝试用另一个角度,另一种形式去说说三国的故事,人性的故事。因为我相信,英雄也是人,不管他们被时代赋予了多么伟大的历史使命,他们首先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性格决定命运,不管是冰河铁马的战场,还是诡异莫测的政局,背后,都会是人性……
这是一部轻松好看的真实三国故事。小故事连缀大故事,历史规律贯穿其中,细节处生动,壮阔处恢宏,让读《三国演义》觉得疲惫、看三国史论觉得繁琐的读者们,在轻松有趣中领略一部不走偏门、叙事透彻的三国史。历史方家写三国,写规律,写探微;热血作者写三国,写战纪,写阵仗。而本书重在写三国,写人性,写情怀,能让读者为曹老板的志气而叹惜,为诸葛丞相的心怀而倾慕,为周公瑾的炫亮而惊艳,为陆大都督的悲凉而心疼……总之,用一句概括就是:轻松说故事,深入挖人性。
尊重历史,趣味横生。作者依据三国史实严谨写作,对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进行罗列趣味叙说,让历史爱好者增加趣味,让历史空白者掌握知识,真正做到科普历史知识,趣说历史,杜绝戏说。阅读本书让人感觉三国历史不再遥远枯燥,而是幽默亲近,更为难得是它撕下历史华丽虚伪的表层,努力还原一个真实、可信、有趣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