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读库2106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02-23 19:00:48

  《读库2106》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106》读后感(一):速读后想到的

  阅读流畅度很高的一期。杨家、梅家、帝王家,大众对所谓名门望族的家里事总有种猎奇心理的原因,大概是他们的私人生活和社交圈更大概率上是非私人的(他们也乐意透露给大众与其他名人的交往),他们讨论的、参与的、决定的事甚至是和每个在听故事的人的生活能有所联系的。与其说大众喜欢听名人奇闻逸事,更不如说每个人更好奇的是“看看这些能影响我们普通人生活的人私下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某种程度也算是从对自身的关注而引发的“兴趣”。

  编程教育那篇读后总是忍不住琢磨,通过计算机语言认知实体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个又让我联想到元宇宙。建构的前提是理解“the challenge is not building it but understanding it”,为理解赋能的环境是探索向的项目制,要在“同化”和“顺应”之后提出创意性的解决方案,在“可以理解的不准确”和“不可理解的准确”之间找到平衡点。

  何伟用那只唤做穆尔西的埃及猫完成了他一家在开罗中心离岛的生活侧写,在我看来就是他作为纽约客记者在供稿这个项目下给出的创意性解决方案,那只张牙舞爪的猫就是他提供给读者的“编码”工具。

  《读库2106》读后感(二):《读库2106》

  1、 《杨家旧事》

  大宅门儿里的八卦,开头杨苡否认自家是贵族那段,想起章诒和在《最后的贵族》里描述康有为女儿康同璧,家道中落后穷到吃腐乳抹馒头的份上,还要买六种不同味儿的情形。

  读完后对大家庭里基于嫡长子继承制的长幼尊卑多了些了解,略能理解当时何猷君的“长孙之父”。

  2、《梅夫人与程夫人》

  第一二篇略有关联,杨苡有提到“银行界捧戏子是出了名的”,恰巧吴刚也有点到梅兰芳和中行冯耿光熟识。

  京剧了解不多,先前有见吴欢微博上说过,其母新凤霞的膝盖,正是被后来的老戏骨张少华于文革期间领头打残的,还抢走了他家齐白石的字画。

  3、《最后一课》

  后篇《家猫》的导读,没可读性。

  但其中一双聪慧的小女儿一同读书情节,不免让人想到房思琪和刘怡婷,心情有些复杂。

  4、《家猫名唤穆尔西》

  翻译得很有阅读理解范文的味,以猫做引子讲述了开罗生活的乱象,作者有几分冷幽默

  5、《先驱,建构主义及新工具》

  稀里糊涂看完,其中理论性知识点难吃懂,单就理念说说。

  佩伯特所言,“法国孩子能学好法语并不是因为比美国孩子更刻苦,而是因为身处环境,学习法语是件愉快而自然的事”。一直所处的教育环境都是被动灌输,从未有过“通过探索、实验与周围世界互动,以建构认知结构”的体验,此处可作为未来孩子教育方式的参考。

  其中编程的部分完全不懂,去工作时手动爬数据太难,自学了点Python最简单的部分,顺利print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读完文章想进一步了解佩伯特所著的《因计算机而强大》,才想起这是读库前几期赠的小册子,前两天收拾书柜见塑封都还没拆……

  6、《帝王家》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7、《莎剧中的性》

  原来西方文学作品也有对香色内容删减的传统,记得高中课文《口技》中就有删了“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这么段。

  《读库2106》读后感(三):民国大家族旧事,何伟 以及 计算机教育

  读库2106笔记

  本期读库有4篇文章,3个主题让人印象深刻:

  1.关于民国的大家族的“祛魅”:《杨家旧事》通过“杨苡”的口述,讲述了民国大族“杨家”的命运变迁,据说巴金的《家》有很多就取材于这个家庭的故事,这篇文章让人得以从内部观察者的角度去看看“簪缨之家”的全貌,部分内容和电视剧《金粉世家》里描述的很类似——民国大家族总是有着负责的人际关系和条条框框的封建礼教,结合《白鹿原》的阅读体验,更能深刻理解为什么新中国的”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其中的很多描述也使人联想到《唐顿庄园》——在历史的变迁中,传统“贵族式大家庭”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都缺乏持续生存的土壤,也就不奇怪其消减。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使人不再会有幼稚的、盲目的对“贵族”的崇拜,因为在客观的历史进程面前,这些都显得非常不合理。

  2.关于著名在华的美国作家何伟的故事:本期读库用两篇文章何雨珈的《最后一课》和何伟的《家猫名唤穆尔西》来告别何伟——今年,何伟结束了在中国的生活,回到了美国。

  何伟的在四川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家猫名唤穆尔西》这篇文章,因此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可以前后呼应。

  何雨珈的文字功底非常强,作为几本畅销书的译者,除了翻译得很好之外,她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对于故事的展开都有自己的笔法和风格,阅读起来十分流畅;通过她在《最后一课》中的解读,再阅读《家猫名唤穆尔西》,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何伟在非虚构文学方面的“写作力”:一种基于耐心和韧性的深度观察能力,以及“不动声色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能力。之后,应该把之前看过的何伟的书再看一遍,把他再纽约客的文章拿来在读一读,当然,最好是找到更多“何雨珈”这一点的作者帮忙解构何伟的写作,来回到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何伟为何是何伟,好的非虚构写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3.关于“编程&教育”的话题,本次读库选用了刘宇的《编程教育60年:先驱、建构主义及新工具》一文,这是一篇关于计算机历史、儿童教育与编程、人工智能的文章,也是一篇群星闪耀的文章——从编程教育先驱Seymoure Papert到认识论大牛 Jean Piaget到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Nicholas Negroponte,再到《Whole Earth Catalog》的创办人Stewart Brand。

  阅读此文,可以深刻了解“计算机教育”的前世今生,以及坚定“计算机科学”将会带来更大改变和可能性的信念,对于我这个在互联网一线工作的产品来说,可以跳出日常琐碎的工作,去思考更为宏大和有意义的命题——人工智能究竟将带来什么,以及如何更好的把技术和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有机会,也许可以参与到“计算机教育”中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移动智能设备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供人更容易消费内容的终端,而是真正可以改变人类创造力的工具,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个人算力的提高,将会对人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并为教育带来更多挑战和可能。

  《读库2106》读后感(四):《读库2106》:从中获取的新书单&影单

  杨家旧事翻译家杨苡(杨静茹)口述,娓娓道来的杨家由盛而衰的家族历史。

  杨苡这个名字于自己不算陌生,之前在《西南联大》纪录片中有出现,自己也因此记住了。但直到读到这篇文章,才知道“杨苡”两个字背后的故事,也引起自己了解更多相关人物的兴趣。

  ◆ 杨苡同胞三兄妹,哥哥杨宪益是翻译家,翻译过许多中外名著,比如《红楼梦》、《离骚》、《儒林外史》、《地心游记》,等等。在翻译界,其地位极高,其妻戴乃迭,两人因文学结缘,也是翻译家。

  ◆ 关于杨宪益的自传,是用英文写的《white tiger》,中文版翻译是《漏船载酒忆当年》。

  ◆ 关于杨苡,纪录片九零后是以她为开端,又以她为结尾。

  京剧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和程砚秋的两位夫人,文章中的梅夫人是梅兰芳第二任妻子福芝芳。梅、程两位夫人是儿时玩伴闺蜜,由始至终两位夫人互相扶持,一生相知相交。

  个人对京剧不感兴趣,自然谈不上了解。读完搜索了下梅、程两位大师的相关书籍和影片,罗列部分如下:

  ◆ 书:《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

  ◆ 书:《照片“故”事》,文章作者吴钢作品。

  ◆ 纪录片:梅兰荒谬的舞台艺术

  ◆ 纪录片:百年巨匠·梅兰芳

  ◆ 影:荒山泪

  ◆ 京剧:程派五老《锁磷囊》

  读完这两篇与何伟有关的文章,我终于把他大名鼎鼎的躺在我的阅读书单中的“中国三部曲”真正提上了计划。

  ◆ 何伟的书:《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埃及的革命考古学:在埃及挖掘被埋葬的革命和历史》

  ◆ 张彤禾(何伟妻子)的书:《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 张彤禾在TED的演讲:中国工人的声音

  以儿童编程教育为敲门砖,回溯计算机编程的诞生和进化,展望未来。探讨了编程学习如何影响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虽然文章始终在谈编程教育,但其实教育的思路是相通的,对家长应该会有很多启发和引导。文章中提到:在明斯基看来,学习最重要的不是“避免错误”,而是学会“享受错误”。从错误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起正确答对所有问题更重要。学习中尽量避免被动接受,简单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是教育者要引起重视的。老师需要从内心认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并且相信孩子可以发展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虽然个人认为放在国内教育很理想化,但在家庭教育中,是应该鼓励并重视的。

  ◆ 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 书:西摩·佩珀特《因计算机而伟大》,英文原版《Mindstorms : 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 书:米切尔·雷斯尼克《终身幼儿园》,英文原版《Lifelong Kindergarten》

  ◆ 书:马文·明斯基《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论教育》,英文原版《Inventive Minds: Marvin Minsky on Education》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清末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历史学家张宏杰讲述了开国和亡国之君后代的遭遇。

  ◆ 书: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书: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莎剧中的性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中关于“性”的隐晦双关,曲解,刻意淡化。从莎翁写作时代到今天,几百年过去,社会已然发生巨变,这部剧的目标观众和读者,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来说,都有能力欣赏和理解关于性的正常内容,不再需“犹抱琵琶半遮面”。

  2021-11-11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