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后感摘抄
《变形记》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未读·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形记》读后感(一):孤独
在现实生活中,人自然不会有甲虫的外壳,甲虫自然也不会有人的心态。不过,当我们同样透过这种表象,仔细地审视一下许多场合中人们带着面具扮演种种角色,互相企求理解而又各自把内心隐秘藏地深深的生活现实时,当人们在夜阑人静扪心自问,为自我人格分裂而悲哀,深感心灵的孤独与寂寞时,读者不就看到了这些人身上有一层甲虫似的外壳吗?
选自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变形记》读后感(二):如果我的生命形式发生扭曲,你还爱/接受我吗?
一本好书会让每个人都在里面读出自己。
《变形记》就是一个人发生异变的极端情况。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不是无差别的。我们的“差别”也没有恒定的标准。异变发生在每一个生命和每一个瞬间。有的异变是形体层面的,有的异变是意识层面。即使看不见,也能感知。即使感知不到,也会产生效力。
我们能做的,只有适应。
我们可怜的主人公无法适应新的生命形式,他的家人也不能适应。要怜悯请一视同仁。要抨击请先自问,如果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这样令人难以承受的异变,你会不会做的更好?
卡夫卡的语言冷静而俏皮。前三分之二我都是憋笑中看完的。到死亡的那一刻,我知道他解脱了。解脱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
《变形记》读后感(三):变形记
变形记看完了,果然是个恐怖故事。翻开豆瓣短评区,是社畜的一片哀鸣。 格雷戈尔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在床上动弹不得。老板来家里催你上班,父亲在敲门,妹妹在隔壁房间哭泣。 光看开头就要窒息了。 丧失自理能力以后,不但要接受全家人的照顾,还要眼看着家里人越来越嫌弃自己。妹妹用脚给自己送饭,母亲看到自己就要晕倒,连去个客厅都被父亲用苹果砸回房间。 最震惊的时刻莫过于,一直照料他的妹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我们可以没有哥哥,没有哥哥我们还是可以继续活下去,然后把他当成珍贵的怀念。可是这只甲虫却跟踪我们,迫害我们,把房客驱逐出去,它显然是要吞掉整个房子,让我们露宿街头。” “我再也忍受不了了。” ——丧失工作能力和自理能力,在家人眼里还不如死掉的好。 最后哥哥因伤口腐烂和饥饿,在无声无息中死去,尸体被清洁工阿姨“处理”掉了。 仅仅一墙之隔的客厅里,父母亲和妹妹突然感受到好几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惬意,三个人手拉手去公园踏青了。
《变形记》读后感(四):今天我们来“深扒”一下卡夫卡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画。
站在立镜前面的男人
一个穿黑色西服的闷闷不乐的男人
低头坐着的男人
栅栏中的男人
不喜欢画画的小职员不是好作家,是的,恭喜你发现了“打工人”卡夫卡的另一重身份:画家——这些画作是不是让你想起每天为了生存挣扎得精疲力尽的自己!
作为“打工人”的代言人,卡夫卡的画作似乎也在描绘一个个陷入生活和工作困境里的人。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一个困在理想与生活之间的典型。当理想和生活出现巨大落差时,不得不处理如何存活于世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问题,一如今天的你我。
卡夫卡生前工作过的地方,现为世纪古城布拉格酒店
布拉格波希米亚王国工人意外事故保险所,这是25岁的弗朗茨·卡夫卡最终选择的工作地方。白天,卡夫卡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工作人员,并且几乎是一位毫无个性的“好好先生”。夜晚,这个敏感温和的年轻人却摊开了白昼紧锁的心绪,陷入某种恍惚与疯狂状态,他正在进行一项颠覆人类心灵的斗争。他每天晚上十点开始写作写到凌晨,早上再拖着一身疲惫去上班,在此期间还发明了民用安全帽。
20世纪是一个群星荟萃的大时代,文学领域出现了很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师,但是卡夫卡是我们尤为不能错过的一位作家。尤其是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你才会发现他笔下的一切离你是如此之近。
他的中短篇作品也是如此(我们的「K经典」收录卡夫卡的56篇作品,囊括了卡夫卡生前出版发表过的所有经典中短篇小说,其中有8篇作品为彤雅立译本独有,可以说是选篇最全面的中短篇作品集之一,将卡夫卡中短篇经典作品一次收入囊中),卡夫卡深刻地刻画出了“打工人”的困境,乃至最普遍意义上的每个人所要面对的困境,这也是百年后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读者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共鸣和慰藉。
比如:「K经典」中的《判决》这一册。《判决》一书是卡夫卡在1912年9月22日晚间至9月23日凌晨一夜写就的小说,被视为卡夫卡写作风格形成的早期代表,讲述了父子之间一场可以把人推入深渊的判决。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
卡夫卡的父亲
理解卡夫卡的关键在于探寻他和父亲关系的本质,卡夫卡没有在任何一本书里直接描写过他的父亲,但小说心理层面与他忍受的压力与其直接相关。任何一个在他强力父亲面前,感受不到足够关爱的男孩,都会对卡夫卡的童年经历深有体会。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童年时,有一次卡夫卡因为晚上闹着要水喝,暴躁而强权的父亲把他从被窝里拎出来,扔到阳台上。再加上卡夫卡是个敏感的孩子,这种痛苦更会加倍。
卡夫卡直到36岁都没法跟父亲进行正常坦诚的沟通,面对父亲的发问,他不敢当面讲,只能回家埋头写信,也就是著名的《致父亲》。但这封信最后也没被父亲读到。由于害怕,卡夫卡委托母亲转交,母亲觉得信的内容太过爆炸、会伤害父子感情,也不敢转交,所以又把信退给了卡夫卡。
卡夫卡并不讳言《判决》这篇小说的自传色彩,他说Georg的字母数和Franz一样多,Bendemann中的Bende和Kafka是同构的。这位伟大的小说家从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并不丰富的职业生活中获得了足够的刺激,写出了人类境遇的荒谬。面对一个严酷的父亲,卡夫卡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从不曾长久地离开父宅,不结婚,不建立家庭,不积攒财产,不认真地谋生计,否定责任和职业,终其一生都是个长不大的儿子。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来自“父权”武断的、可怕的判决是永恒的概念,它以其他形式出现在卡夫卡的其他小说中,如《司炉(一则断片)》(收录在「K经典」的《判决》一书中)《在流放地》(收录在「K经典」的《乡村医生》一书中)《在法的门前》(收录在「K经典」的《乡村医生》一书中)等。
卡夫卡的童年和人生经历未必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是《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的故事,虽然貌似荒诞,但只要你读过,必会细思极恐。谁不曾经历格雷戈尔式的“变形”?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完成于1912年,1915年出版面市。发表一个世纪后,仍被公认为是最伟大最著名的中短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格雷戈尔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他也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天清晨醒来时,格雷戈尔变成了甲虫,自此他不仅丧失了生活和工作能力,还被视为家庭的负担和丑闻。父母、妹妹对他的态度骤然反转,由尊敬到嫌恶,露出一张张冷漠的嘴脸。最后,格雷戈尔在饥饿中孤独死去。
一个世纪过去了,为什么《变形记》还能吸引无数的读者?《变形记》中最荒诞的不是格雷戈尔从人变成一只令人恶心的甲虫,而是在变成甲虫后,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变形,以及要如何才可以变回去。
在另外一篇小说《乡村婚礼筹备》中(收录在「K经典」的《喧嚣》一书中),卡夫卡通过拉班描述说:人只是躯壳,去经历一切;而真实的他,只想躺在床上。
也许格雷戈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终究是懦弱的,是他想变成一只甲虫,去逃避一切,无论是来自家庭的重担还是工作的窒息。
当格雷戈尔还是人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为自己争取过或反驳过。对他来说,生活就是身不由己,一切都并非他的选择,都是残酷的现实所强加来的。
先变成甲虫,然后自杀,好像是命运的戏弄,但也许是他的自我拯救。他对生活最积极的愿望是妹妹能够变成小提琴家,从而过上一个他不曾拥有过的人生。可是妹妹最终还是放弃了格雷戈尔,并安慰父母说:“如果这是格雷戈尔,他就会自动地走开,我虽然没有了哥哥,可是我们就能够生活下去,并且会尊重地纪念着他。”
在意识到家人的真实想法后,他不吃不喝,直到死亡;最终,他的身体被搞卫生的老妈子用扫帚远远地拨到一边去了。
倘若他当初得以宽容自己,不去负担过多的责任,且有勇气拒绝那些他原本就无法承受的压力;那么,是虫是人与否,他总归会是为自己,而存在着。
这是一个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西方版故事,但是远比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更为意蕴深厚,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意味。
当我们在强权面前感到无力的时候,当你感觉自己的命运不受自己的控制,当你被社会和自己的家人欺凌、羞辱和嘲弄的时候,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性冲动感到羞耻的时候,你就进入了“卡夫卡式”的世界。「K经典」中的其他册作品《沉思》《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喧嚣》无不如此!
1924年,卡夫卡在完成《饥饿艺术家》后没几天,因肺结核而去世,被埋在了布拉格犹太人墓地。临终前,他给好友布罗德留遗嘱说:“凡是我遗物里的所有稿件,日记也好,手稿也好,别人和自己的信件也好,草稿也好,等等,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地统统予以焚毁。”然而布罗德并没有遵从这份遗嘱,相反,他把这些作品一一整理出来。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卡夫卡的作品。
布拉格犹太人公墓之中卡夫卡的墓碑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名,死后几年终于成名。在二战前,他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来,甚至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丰碑,但他也是一个悲伤、羞愧、惊恐的人,如你我一样,有着平凡、社恐、恐婚、向往自由的真实,但是文学的信仰改变了他,“写作是一种祈祷的形式”,这是卡夫卡所坚持的。也因此,以写作为职业是可耻的,这是一位执着的为内心写作的人。所以他需要一份与文学毫无关系的工作。
他曾说过,文学的任务就是重新连接我们的感受,不至于让我们感觉到绝望。对于很多作家来说,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的模仿。而在卡夫卡这里,更像是他的生活在模仿他的文学。或者说,他在文学中虚拟出一种生活模式,然后在生活中实践这种模式。卡夫卡用自己的身心创造了文学。但他的作品,绝对不是个案式的心灵倾诉,更不是一个心理病态敏感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梦魇。如传记作家阿尔特所说,卡夫卡的“情绪有着惊人的代表性,他的恐惧是现代人最本质的病”。对卡夫卡来说,写作不是一个心理治愈过程,而是把伤口撕开给人看的体验。如同受难的耶稣承载着世人的所有罪孽一样,卡夫卡就像他笔下《乡村医生》中那个患病少年一样,用自身与生俱来的伤口,展示着现代人存在病:恐惧、无助、无所适从、永无救赎。正因如此,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才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尽管他/它如此艰涩难懂。
一本书必须是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利斧。阅读卡夫卡也是如此!
卡夫卡从个人的牢笼中,看到了一种普遍性的人性困境,他的思考和担忧,关于人性的冷漠,关于时代的异化,关于人类的普遍命运,我们今天仍在经历。愿这套不一样的「K经典」能让你重新认识卡夫卡,同时照见自我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