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财产》读后感摘抄
《人民的财产》是一本由周梅森著作,380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的财产》读后感(一):未能达到预期
朋友说电视剧《突围》被称为《人民的名义》第二部,推荐我看。
趁着休息,把《突围》已经播出的前几集看了。看这种正在播的剧,不能一口气看完,不爽。
找来了原著小说,花了一下午加半个晚上看完。看完小说就没有看剧的欲望了,节省时间了。
这部小说未能达到我的预期,情节没有那么跌宕起伏,也没什么反转,旁边比较多,细节不够。总体来讲,不太像小说,更像剧本。这可能是这类小说的特点吧。
电视剧把小说里的一些人物名字改了,如李达康、易学习等。
《人民的财产》读后感(二):看完不过瘾,作者挖了坑
看电视剧更新太慢、剧情节奏太慢,买来小说看的。
整个故事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度过了粗放发展的阶段,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文中的角色性格迥异、关系错综复杂、冲突不断,很精彩。
我认为核心是围绕3个点展开:自身的利益(钱/权)、人民的利益、规则(法律、道德或信仰)三个点展开,每个角色的选择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再加上性格,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齐本安坚决捍卫人民的利益、规则,适当时候甚至可以放弃自身利益,这是主角的定位;老牛是讲奉献多一些,不太讲究个人利益甚至规则;李达康与老牛给人的感觉很类似,但是他兼顾了个人利益;林满江则是个人利益为重,按需讲究规则、人民的利益;石红杏是个人利益为重(权 感情),对遵守规则和捍卫人民的利益方面不够坚定;陆建设本质上与林满江是一种人,不过能力、性格上差距较大……
最后,说一下我的2个疑惑:1、秦小冲的诈骗案。终究没有定论,这条线意义大大降低了,只为主线提供了线索而已。当然如果还有续就没问题了。2、结尾对于齐本安的任用。虽然感觉不太合适,有一些多方妥协的感觉,但细想也合理。中福集团、京州中福坍塌式腐败,处理的高级干部较多,重新搭班子对公司后续的发展、与政府关系的维护都是最好的安排;另外齐本安在业务上可能缺乏决断力,但优势是正直、认真、负责、嫉恶如仇,干纪检工作也合适。
《人民的财产》读后感(三):每一种感情背后都是千疮百孔
由电视剧转战小说,如果调低期待值,电视剧中规中矩。相较电视剧,个人觉得小说的描写更为细腻,真实。虽然故事讲述的是国之重器的国企,但是基层的zz生态也能从中窥见一斑。尤其是小说的最后一章,没有所谓的贪官落马,贤者上位的大团圆,而是描写了反腐一线的齐本安和牛俊杰的失落,反腐道路艰难曲折,不仅是金钱的利诱,还有人情牵扯纠葛。小说中石红杏将林满江从少女时代的白马王子逐渐神话为自己的心中之神,从个人情感到工作方向完全围绕着林满江。工作中的忠诚很多时候都是从崇拜某一位领导开始的,石红杏对林满江的言听计从几乎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她认为不论是同门情谊,上下级关系还是个人感情,她都是林满江的贴心人,所以当她终于认清自己不过是林的白手套,这么多年心甘情愿的成为了林的笼中鸟,砧上肉的时候,她醒悟了,也迷失了,这么多年崇拜追随的偶像轰然倒塌,而且还是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将罪责全部推到自己身上,全然无视自己多年的真情与痴心。所以石红杏的自杀是必然的,回不去的过去,理不清的现在和看不到的未来,梦醒时分就是心碎时刻,她想依赖的大师兄露出狰狞的獠牙,她以为安分听话的小师弟为了打翻林家铺子,将自己绑在了炸药桶上,当终于明白牛俊杰才是心之所托的时候,自己已然将感情挥霍一空……一切都太晚了。林满江的绝情与狠辣,无情地扯碎了她一辈子静心编织的梦境,她带着无尽的悔恨,跳入冰冷的江中,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个骄傲,倔强,既精明又愚蠢,既泼辣又软弱的女子,最终也没能等来她在少女时就渴望的温暖的怀抱。人性经不起试探与考验,林满江说每一种感情背后都是千疮百孔,也许是凝视深渊太久,也许是阳光无法直视,林满江的眼中,反射的只有输赢,曾经相依相扶的兄妹感情被现实的厚土乱石埋葬了。当年三个情同手足的师兄妹,只剩下齐本安一个人。天空湛蓝,没有一丝污染,一张张人生场景在苍穹白云间切换,齐本安失声痛哭……
《人民的财产》读后感(四):革命时代、文革时代、改革时代...《人民的财产》都写透了
《突围》终于开播了。
从2018年底杀青以来,观众就盼星星盼月亮般等待着这部剧播出。没办法,前作《人民的名义》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是2017年当之无愧的剧王。
虽然编剧周梅森说,《突围》不是《人民的名义2》,但外界依旧愿意将之称为《人民的名义》姊妹篇。毕竟,《突围》的原名是《人民的财产》。
《人民的财产》的确不是《人民的名义2》,它完全是全新的故事展开。虽说两者聚焦的都是反腐,但前者在官场,后者在企业。前者是案件推动故事,后者是世间百态刻画。前者写zz生态,后者写经济生态。前者有周梅森当年未完之作《我是太阳》的影子;后者则藏着他青年时代的记忆,他从小在矿井长大。
周梅森编剧,本身就是块金字招牌。大家自然对《突围》期待颇高。但也有观众觉得,前几集看下来,多少有点温吞。剧的品质自然是上乘的,就是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内核仍然是国企改革,但推动故事发展的气力似乎颓软了。
温吞必然不是小说的问题,周梅森写剧本,开篇就讲究抓住读者。这是他从拍摄《中国制造》时期养成的习惯,二十年来一直如此。剧集命途多舛,个中的是非倒也毋须再过分强调,在这个播出即胜利的关口,一切都没那么重要。
《人民的财产》一书是紧跟剧版推出的。《突围》10月21日晚播出,小说22日就上了架。封面的出版时间是今年3月,但应当是提前出版等待销售。
可以理解,今年3月的时候,《突围》也传出过定档消息。在这个出版行业不景气的大时代,为了多卖书总得想些法子。据传《人民的名义》小说当年卖了200万册,虽不知真假,却或多或少说明了些现状。文学家也得吃饭嘛。
前几年,不少网文被改编影视剧。这些小说不算好,只是粉丝多。近两年,严肃文学热又翻涌,不少文学家的小说在等待改编。这是两个极端。
像周梅森这样的通俗小说家,不用考虑这么多。他们的书永远适合被改编,甚至有时候还能先有剧本再写小说,只要观众缘好,小说就能卖得不错。
小说的内核依旧围绕着央企改革展开。京州中福出了大问题,欠了煤矿工人几个亿的工资。正赶巧,集团纪委书记跳楼自杀。危机之际,中福集团文宣总监齐本安临危受命,调任京州中福董事长、党委书记,着手解决企业的难题。
《人民的财产》的主体背景还是京州市,汉东省的省会,离着北京不太远。所以京州中福的高管们,动不动就往北京总部跑。甚至连书中配角的名字都一样:李达康、易学习、丁义珍、孙连城。故事发生在《人民的名义》半年后,李达康还是京州市委书记,易学习还是纪委书记,但这次出现了市长吴雄飞……
《人民的财产》和《人民的名义》本质上也探讨了相似的命题:穷苦出身者位居高位后为何更容易走上经济犯罪之路?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反映了一种普世价值,即“穷是原罪”,和俗话说的“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大致无二。
这个命题的正确与否不需要深入思考,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所带入的自我情感,定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它或许不符合zz正确的倾向,但看多了屠龙勇士变成恶龙的故事,大众总能在书中找到点拍案叫绝的契合点。或喜或忧或悲悯。
小说最终是以悲剧结尾的。纵然从开篇到结束只过了四个月,但仿佛写尽了几个人的一生。齐本安是和侯亮平一般的硬骨头,书生意气、油盐不进、揉不烂嚼不碎,但也正是因为他们这般的性格,才能闯入他人不能也不敢之禁区,奋起千钧棒,换一个玉宇澄清。这和《沉默的真相》中的江阳很像,或许最初的尝试并非出于本意,但只要箭在弦上,他们舍得一身剐,也要查个水落石出。
周梅森把《人民的财产》称为他一生最想写的长篇小说。这不是妄言,若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这部小说着实蕴含他多年的人生积累。
他是写zz小说成名的,几乎一生都在讲“反腐”。《人民的财产》也不例外,只是把背景换到了一家副部级央企。写企业、尤其是涉及证券交易的上市企业,周梅森更得心应手,他在资本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企业都有相应管理经验。
所以在书中,读者能读到想到相当大篇幅的经济讨论。甚至还能隔着纸张,读出周梅森对企业高管玩弄股市的斥责与愤怒,可以说写出了基层股民的心声。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查查他与股市之间的故事,或许能有更深的感触。
窃以为,比《人民的名义》要写得好。一方面,它把革命时代、文革时代、改革时代一揽子囊括,书中的人物不论是林满江、齐本安、石红杏,还是李达康、易学习、牛俊杰,身上都带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他们虽位居高位,却不曾忘记成长阶段的苦难,苦难铸就了他们的性格。另一方面,它不涉及太多的官场文化,可以有更“凌云健笔意纵横”的写法。作者写得快乐,读者读着尽兴。
《人民的财产》颇具网感。如果不是看到作者栏署着周梅森名字,读者或许能把它当成一部网络小说。没办法,它的遣词造句过于现代化,风趣有之,戏谑也有之。这可能就是通俗文学写作的好处,只要作家想紧跟时代,他的文字一定能被读者轻松愉悦地接受。改编成影视作品,自然不会出现艰难阻绝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