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的读后感大全
《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是一本由没药花园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读后感(一):是什么把这些人变成了罪犯?又是什么让罪犯最终露出马脚?
没药花园是微信上以真实案件为主要题材的悬疑推理品牌,很多案件都有没药的分析和推理,在本书中,共有十个案件,分别是 “房思琪”案、香港中大教授瑜伽球杀妻案、白冰冰之女白晓燕绑架案、台湾清华大学四角恋王水溶尸命案、洪若潭焚炉命案、墨西哥四岁女孩失踪案、日本龙猫案、邦尼与克莱德、美国康奈尔高才生杀父案以及黑夜跟踪狂理查德·拉米雷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应当是“房思琪”案。
房思琪相貌清秀,文化底蕴也很高,成绩也不错,家境也很优越,但是她一直是抑郁症患者,他的国文老师打着文学的口号欺骗了房思琪,给房思琪终身的伤害。房思琪留下了一本宝贵的作品,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中,每个字都是对强奸犯特别是幼女强奸犯的控诉,一方面是性教育普及率非常低,另一方面是恶人永远都在蠢蠢欲动。如何去保护这些幼女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
新媒体时代,中国的网络环境变得非常的便捷,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声音,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尽管性别对立的声音一直很高,但我认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女性正在试图冲破过去的牢笼,包括职场上的重男轻女观念、生活上家务全包的不合理要求、以及过去各种文化创作作品充满着让女性不适的男性凝视。
除了此案,还有香港中大教授瑜伽球杀妻案、台湾清华大学四角恋王水溶尸命案、洪若潭焚炉命案、美国康奈尔高才生杀父案,这些案子做案凶手都是死者最亲密的人,这些高智商犯罪者们利用一个个精巧的设计,除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甚至选择与他们一起告别这个世界。何至于斯?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正常人不同,甚至各有各的古怪之处,可以称得上是怪人。如果过不下去大可以离婚,但是却因为要分掉一大笔钱财而动了杀人的念头,实在是太恐怖了。还有台湾清华大学的贵族帅气学生,明知自己被众多女生追捧,仍然不加以阻止,依旧肆无忌惮地释放魅力PUA女学生,最终造成惨剧。洪若潭绝决地选择火化结束自己的生命,连带着带走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他对这个世界应该是憎恨的。
在发生这一起起不幸的案件后,我更在意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些偏激的人?他们也是人,从人到恶魔之间的距离,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如果美国康奈尔高才生的父亲确实长期存在过度暴力的情况,康奈尔高材生的行为能够被我所理解,但是仍旧有更好的解决措施。克莱德则是因为在狱中被虐待而选择报复社会。而其他人呢?这些都已无人知晓了。但相信法律和正义,他们终将接受惩罚。
《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读后感(二):现实的案件,折射出非现实的观感
熟悉没药花园的读者相信对这本《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中这种对于真实案件的讲述不会陌生,不过之前我也只看过其一部作品《谜案重现:没药花园》,当时作者还没有直接用没药花园,而是“没药花园”公众号的创始人何袜皮,不过两本书的总体结构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对一些著名的真实案件进行分析,表达较为客观的结论,当然有的最后也有一些个人的感想,这也是没药花园一以贯之的特点。
本书收录了十个案件,其中吸引我第一时间阅读这本书的是第一个案件“谁杀死了‘房思琪’们?——林奕含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到这个标题,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当时阅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的感受,还记得当时在地铁里阅读完了这本书,走出地铁站的时候,虽然外面晴空万里,但我感觉整个天空、整个世界都是灰蒙蒙的,后来也是了解过作者林奕含的个人经历,对其投射在作品中的真实案件一直心有疑虑,本书虽然也没有还原出真相,但无论结果如何,对于陈国星这样的人我永远只有厌恶与谴责,他们没有借口。
书中另一个案子“当新闻失去边界——白冰冰之女白晓燕绑架案”,让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一本被誉为纪实文学金字塔尖的作品《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那部作品中警方和媒体对受害人造成了二次伤害、三次伤害,而白晓燕的案件中,可以说是疯狂的媒体和业余的警方直接导致了白晓燕的死亡,甚至间接导致了后续凶手破罐破摔的疯狂行径,媒体从业者什么时候能够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像鬣狗一样疯狂撕咬某个案件,值得整个行业和社会反思。其实后续介绍的好几个案件中,残忍的凶手甚至被塑造成英雄形象,都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
还有一个案子“《龙猫》的原型案件?——日本龙猫案”也是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涉及到了我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宫崎骏爷爷的《龙猫》,一直以来我只以为龙猫是一部温暖治愈甚至有点偏儿童向的动画,没想到背后竟然关联着一个悲伤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相信根据书中那么多的动画与案件微妙的瓜葛,要说全是巧合已经很难让人接受了。唉,现在再看《龙猫》的话,心里已经有一层阴影了。另外,这个案子后面注明的作者是葵田谷,其他案件好像都是知更鸟,这个葵田谷就是《月光森林》、《原生之蔓》等作品的那个作者吗?
当然,其他的案子也都有能够触动人的地方,没药花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从真真假假的线索中甄别出事实,最后有一些个人的观点,往往也很契合我个人的价值观,期待看到更多案件类似的分析。
书封
《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读后感(三):紧张刺激的真实案件
当我们构思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到真实的故事里去寻找灵感,一个真实案件也往往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故事。前几天,我刚读完作者那多的最新作品《人间我来过》,这个故事也是来自真实的案件。但实际上,一个真实的案件更令人惊讶与恐怖,那些看似离我们很远的真实案件,其实离我们非常近。
没药花园出版的新书《没药花园案件》就是一本真实案件的锦集。书中由不同作者写下的10个真实案件牵动着我的心。有我们熟悉的林奕含自杀案;香港中大教授的杀妻案;台湾女星白冰冰女儿的绑架案;台湾清华大学溶尸案;洪若谭焚炉命案;墨西哥四岁女孩失踪案;日本龙猫案原型;邦尼与克莱德案;美国康奈尔高材生杀父案;黑夜跟踪狂案件。这十起案件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但是这些案件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作为真实案件,这本书中的内容真的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比起虚构的小说,更让我觉得恐怖与极端。林奕含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被侵害的少女心中的无助与痛苦。白冰冰女儿的绑架案,让我感受到绑匪的凶残与磨灭的人性……这些不同的命案,在我看来离奇又刺激,作者似乎把我们带回到了当时的凶案现场,跟着作者一同追踪真实的罪恶。在这本书中,犯下滔天罪行的罪犯们几乎都收到了应有的制裁,而有一些凶手的犯案却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有为情所困的四角恋,也有忍受家暴的儿子,也有选择完结自己生命的自焚。这些种种的行为,都是一个人被逼到极限的选择,可惜的是,他们用错了方法,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没药花园”系列中,这一本的副标题是《罪恶追踪》,作者还原了这十个案件,也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如此真实与恐怖的事件。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时不时的会打开手机查阅相关的资料,这些书中提到的故事,已成为历史,也给我们所有人警示,不仅是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的重视,也是对于罪恶行为的抵制。 在我看来,这本真实的案件真的比虚构的小说更为精彩,投入其中的情节与案件,出人意料的凶手与结局,都是让推理读者沉迷其中的原因。每一个案件反映不同的人性,也是值得我们没一个人去重视和思考的。
《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读后感(四):以爱之名,以恶施害
现实生活的剧情往往比戏剧“精(gou)彩(xue)”。万万想不到的是现实中发生的罪恶都是让人想不到的。比如讲到的上一本书《罪之声》,原型就是发生在1984年的“格力高?森永事件” ,罪犯绑架不是为了钱财,纯粹反人类反社会。盐田写下《罪之声》,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自己生长的关西地区,自己深受这起案件的影响。如果说,罪恶往往就在身边,而我们也可能如盐田一样,亲历或见证某些罪恶的发生呢?
《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选取了10个知名案件,将其尽可能还原。在这些案件中,施害者近乎都是受害者亲近之人。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受害者的心理活动,凶手的犯罪动机,而是犯罪案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有意无意参与其中的百态,这些百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受害者与施害者,影响着案件的发生与后续走向。
或许林奕含事件已经让大众“话题疲劳”,但她的遭遇不能只是当作一个社会热点再随之埋没。“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这桩事件或许要追溯到普遍社会的性教育缺失,包括对性方面的避而不谈,以至于林奕含在经历了某些伤害以后,心中的疑惑不但没有得到解答,反而被身边的人施加二次伤害。她不是没呼救过,可社会对她的态度,攻击、谩骂与消费……要想伸张正义,谈何容易。林奕含的最终结局是个悲剧,幸而“房思琪条款”应时而生,或许以后不会再有更多房思琪悲剧发生。不过,联系到时下现实,同类型的案件依然存在。一旦报警无果,受害者选择将事件曝光,公众与媒体随即跟上,但很多时候,事件背后的复杂性也让想伸出援手的公众却步,所谓等待“反转”,也是网友们一次次被打脸后产生的“应激反应”。因而对受害者的苛刻依然不减,而施害者根据舆论风向说话,不认错的态度亦依然。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依然甚少接受这样的教育:万一同类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是否意识和判断到这些事情是犯罪,该如何反抗,该如何留下证据,如何将犯人绳之以法。
教育可以防范犯罪,但能防范的多是陌生人。枕边人对自己下手,这类案件近年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最可怕的莫过于高智商枕边人犯罪。一氧化碳注入瑜伽球,让其在车内漏气,随之将妻子杀害。百年修得同船渡,但当下社会结成夫妻的男女,感情似乎难巩固,婚外情与财产归属等种种不良因素总能导致婚姻破裂,甚至使某一方对另一半起杀心。高智商犯罪总发生在高校,作案手法更是层出不穷。但从1998年的台湾清华大学溶尸案看,为情犯罪,是否值得?
在犯罪案件里面,新闻媒体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还记得《我们与恶的距离》将现实中存在的各方矛盾,新闻媒体追踪热点时的种种考虑都融合在其中并展现于公众眼前。善与恶,仅一念之差。追踪事件,报道真相是新闻媒体守则,但在追踪与调查整个案件时,公开的资料都是被筛选过的,媒体从业者为了不同的目的,可能也会成为复读机,或歪曲事实的造谣者等等,1997年轰动台湾的“白晓燕案”,不知道对时下台湾社会新闻媒体有没有一定的影响(反思)。
至此,已明白《没药花园案件:罪恶追踪》腰封所写下的“由‘爱’也能生出‘恶’”是什么意思。在这本书中的10个案件,除了上述的,还有未提及的,全都讲述着犯罪是如何在爱中生成的。因为爱,所以侵害自己心爱的人,因为爱,所以杀害阻碍自己相爱的人,因为爱,所以解决伤害自己心爱之人的人,因为“爱”,所以间接害死无辜的人。爱,到底是什么?以至于要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以爱之名去行凶,做帮凶,到底是玷污了爱,还是因为他们到底只爱自己?
——
图片来源:《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