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享,老师到底要不要接受
从孩子入园那一天起,我们就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带的美食要和小朋友分享,带的玩具要和小朋友分享……为了增强孩子的分享意识,我们把每周五定为班级分享日,孩子们都带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也可以带些健康的小食品,和小朋友们互相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这个分享活动特别成功,孩子们从不会分享,不愿意分享,到慢慢愿意分享,在不断进步中。
我们把分享的重点放在了孩子们之间,也从未想过孩子要去给老师分享东西。后来我就发现,其实孩子们每次分享美味零食的时候,都不会忘记老师,他们总想把这份快乐,这份儿爱和老师共享。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孩子给老师分享的东西,老师到底接受还是不接受?我想大部分老师的做法就是言语感谢,行动不接受,可能总会说上一句:“孩子,谢谢你,老师不吃,你吃吧!”在家里,可能家长们的做法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想法都一样,总想把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甚至我们还会在心中赞美一下自己多伟大,多无私。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毛病,可是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问题,孩子的分享意识就会变淡,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因为你没有接受他的分享,没有真正从行动上肯定孩子的行为,其实在孩子心里就会理解为“拒绝”。
记得每次中午加餐,只要孩子们吃的是坚果之类的,个别孩子都会拿出其中的一个,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这个送给你。”最开始我就会说谢谢你,你吃吧!其实说完这句话后,也就没再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有一天,吃的是腰果。琳琳小朋友特别开心地拿了其中一个,走到我跟前,开心地跟我说:“老师,今天的腰果给你一个,我吃两个,剩下的我要回家送给爸爸妈妈。”我为孩子乐于分享的精神所感动,但又不忍心接受孩子这个腰果,想让她多吃一个,所以我还是像往常那样的回答。结果我说完这句话,她还是站在我身边不走。我就问她为什么还不走。她说因为我没有接受她的腰果,是不是不喜欢她,我给孩子解释真的没有。可是她始终不相信,一直还在等着我亲自收下这个腰果。当时想了片刻,到底应不应该接受。我们都知道“礼轻情意重”,孩子无法体会到你不接受背后的苦心,她看到的就是你没有接受她的“小小心意”的结果,因为你没有接受,她会觉得可能她这种行为不对,或者觉得老师不喜欢她才不接受,甚至以后当她再次分享的时候,她会犹豫到底要不要分享?所以老师的一个不接受,其实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疑问,甚至是心理伤害。因为我们在用成人的思维解决问题,孩子当然不会理解。想到这些,我决定要收下“这份小心意”,于是我就说:“谢谢你,宝贝,老师收下你的小心意了。”然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真爱的腰果送给了我,可是我并没有吃,而是放到了一个小瓶子里。孩子特别开心,特别满足。
为了继续证明孩子的分享,老师收下会更好一点。我又实验了几次,有一次是孩子从家里带的饼干,要给我分享,我也是拒绝了。拒绝后发现孩子撅着嘴,很不高兴。她接着说了句:“老师,这饼干特别好吃,我就想让你吃一个。”都快放到了嘴巴里了。如果这时候还不接受,觉得对孩子特别不尊重,所以我就张开了嘴巴,孩子特别开心,还说了句谢谢。还有一次一个孩子从家里带来的葡萄,洗干净了要给我吃,拒绝后发现孩子特别失落,而且好像自从拒绝后,他很少再给我分东西。
事实证明如果你一直拒绝孩子给你的分享,孩子就会曲解分享的真正含义,他会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分享,在他们眼里老师和小朋友是一样的,都是他们分享的对象,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请不要拒绝孩子分享给你的东西。你要学会接受,首先言语肯定这种行为,其次用接受再次肯定这种行为,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当然,孩子给你分享了东西我们也要懂得回报,所以我也经常带一些吃的给他们分享。你分享,我分享,我们一起快乐分享。现在,我的分享瓶里已经十几个坚果,开心果了,都是孩子们送给我的,满满的幸福。收下分享,再分享给别人,培养分享意识,体验分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