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小说创作大师班》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04 13:12:54

  《小说创作大师班》是一本由[美] 威廉·凯恩 / William Cane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一):想学会写作,不妨看看写作大师是如何训练的

  但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看完这本书,会帮你打开思路,让你明白写作不是那么难的事儿。

  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威廉.凯恩的作品,《小说创作大师班》。

  看名字你就能知道,书中还罗列了21位文学大师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是教会我们如何写作的一本书。

  经常有句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写作也是这样。

  没有人天生就会写作,也没有人轻轻松松就能成为知名作家,写作高手。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所有好的创作都要从模仿开始。

  如果你想拥有好的文笔,写出好的文章和作品,你需要大量的阅读,同时你还要通过这些阅读得到指引和有效的借鉴。

  看过很多单纯从技巧和方法论入手的写作书籍,确实也有一些收获,但这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它教会我们先去了解世界顶级文学大师的创作风格,然后找到确定适合自己的风格路线,通过模仿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些文学大师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还有托托耶夫斯基,奥康纳,卡夫卡等。

  每一位文学大师的背景和风格,威廉.凯恩都给我们做了精准的分析和介绍。

  比如巴尔扎克,他作为法国大作家,很多人看过他的作品,却不知道他的人生故事。

  如果先了解巴尔扎克的人生经历,能让我们更轻易明白,为什么巴尔扎克的作品是这样的风格。

  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活轨迹,即便只看他一本作品,我们也能够从中窥视到他的写作风格和特色。

  威廉.凯恩介绍说,巴尔扎克是一个拙劣的作家,他的作品句子粗糙,用词生硬,风格也不是那么受大众欢迎,但为什么他成功了呢?

  其实答案就是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有很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其他作家不具备的。

  这也告诉我们,我们不必过度计较辞藻是否华丽,构思是否巧妙,但一定要确保自己的作品是有独特闪光点的,这样一来我们的作品,也能在大量作品中脱颖而出。

  就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里,会有很多非常现实的人物形象以及错综复杂的情节,这在巴尔扎克超越其他人的地方。

  如果你有个作家梦,你想通过写作实现价值,获取写作的收益,大量阅读是必要的,但高效率阅读更有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不一定要看很多本书,也不一定要学会世上所有知名作家的写作技巧和风格,我们只需要挑选其中最知名、最有代表的几个作家,或者是你最喜欢的几位,好好吃透他们的写作风格,探索他们的写作世界,就能取得进步。

  从这一点说,《小说创作大师班》就是一条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二):如果要把小说创作当成职业,有什么窍门呢?你可以先学会抄

  “好的设计师抄袭创意,伟大的设计师剽窃灵感”—毕加索

  近随着一些网络作家创作的小说被买断版本,制作成影视IP,并在视频app上热播以后,网络小说创作就成了一种非常热门的职业。

  像每年都有新作品并且跟某影视app固定合作的紫金陈,多部悬疑原创小说不仅带动了原创剧热潮,原版小说也成了畅销书。

  有意思的是,不少时尚职场剧的编剧还把小说创作变成了家庭主妇、职场不得志人士的逆袭之路。

  像前段时间热播的女性题材剧《北辙南辕》,剧中有一位女主司梦经常为自己从未踏足职场、一直只是在家照顾丈夫孩子的生活感到揪心。

  但作为中文系高材生的她并不甘心这样的日子,于是她每天都趁孩子上学的空闲写一些短篇故事或者散文,还有给女儿讲睡前故事的童话。终于,不仅她给出版社投稿的短篇被采纳为短视频的制作脚本,她写的童话故事还被出版商买下出书并且拟拍成动画片和有声音频读物。

  当时追剧的时候,就看到弹幕里很多观众各种羡慕嫉妒的评论。随着自媒体的盛行,确实是只要有才华就会有被发掘的机会。

  那怎样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小说呢?我们需要学习大量的课程吗?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波士顿学院教授英语文学与写作的威廉.凯恩教授却在他的新书《小说创作大师班》里强调:“好文笔是模仿出来的”。

  威廉.凯恩教授一直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模仿大师作品提高写作水平。他提倡的模仿不是照搬,而是学习、吸收与提高。通过向文学巨匠学习修矢与表达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通过模仿写出大师级作品:

  01| 好的作品需要引起人们的共鸣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作家中的翘楚。他的作品尽管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些冗长,却对写小说的人有着永恒的价值。任何小说都离不开对人物内心和灵魂的深入挖掘,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巧妙地切换场景,如何写出让读者欣然接受的文字表述,如何描写出受强烈情感影响的人物的身心状态。”—《小说创作大师班》

  作为百年经典文学《罪与罚》的创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给故事叙述带来紧凑感,而且他还擅于描画人物的内心。

  例如他在写到其中一人物被发现自己杀人的时候,是这样描述他当时的肢体语言的:“他退到了墙边,一只手举在面前,脸上全是孩子般的恐惧。”

  每个人在犯下大错的时候,天生的反应都是悔恨惊恐 ,这里“脸上全是孩子般恐惧”的描述就正好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小时候我们的中学课本必须学习鲁迅、老舍先生的文章,当时虽然是死记硬背了某些名言和章节,但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

  例如鲁迅先生的那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虽然记住了,但一直搞不懂这个死亡是什么意思,因为在12?13岁的孩子心里,死亡的意思就是真的死了。

  长大了才真正明白,这里的死亡指的是不再抗争、形如行尸走肉的生活。

  而且以前以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样的豪言壮语只会发生在战争年代,殊不知现代职场的内卷也把很多人逼得生不如死。

  可见,好的作品不仅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还能经得起世事变迁直达人性的弱点。

  02| 好的作家需要经历世事沧桑

  毛姆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作家,就必须接触世事变迁,等待阅历自己增长是不够的,你必须出去走走。即便你会时不时磨破你的双脚,但它最终也会成为你的经历,成为磨坊里等待被磨成粉的稻谷。”

  毛姆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作品是《月亮和六便士》,后人都知道书中主角的原形是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

  在小说中这位男主是一位冷血无情的人物,他只关心自己的艺术创作,不仅把老婆孩子置之不理,还把身边的女人只当作是“解决需要”的工具。

  即使主要人物存在性格上的人性扭曲,但在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却是一位放弃世俗高级职业,宁愿仰着头追求月亮的艺术家形象。

  所以威廉.凯恩教授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书中也提到,我们可以从毛姆的职业生涯中学习到两条经验:“首先,如果能有规律地进行写作,你将更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作品并获得成功;其次,你需要将个人经历融入作品之中,这意味着你要深入生活本身并欣然接受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我们都听过人性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推敲的过程会让你对所有人和事都越发心寒,但也正是这样的推敲,让毛姆成就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以如果你也在经历一些不吐不快的事情,不妨先记录下来,再切换一些写作技巧表达出来。

  03| 模仿只是起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超越

  “所有提倡模仿的人都认为,我们应该完善模仿对象的写作风格,‘模仿是我们追赶模仿对象的方法;一旦我们赶上了目标对象,之后我们应竭尽全力超越这个目标…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改进和超越的态度应始终融入模仿的过程中’。如果你不开始模仿,你就无法达到追赶甚至超越的目的,而超越应该成为你永恒的目标。”—《小说创作大师班》

  小时候听过一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是当你熟读的优秀作品越多,你写东西或者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当然,作诗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古语也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

  说的并不是优秀的作者都擅长抄袭别人的文章,只是我们刚开始练习写作的时候可以模仿、借鉴别人优秀的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耳濡目染和实际经历,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了。

  当你有了能引人共鸣的作品,你的下一目标当然是超越昨天的自己,只有一步一步往更高的目标进发,才有机会成就更好的作品。

  写在最后:

  “你不可能凭空变成一个卓越的写作者,在成为写作高手之前,你需要的是沉淀,是扎实的写作技巧和对语言的悟性,是从模仿开始,向成功的作家拜师学艺。”—《小说创作大师班》

  是的,无论有没有机会成为职业小说创作者,只要我们想写就可以写出来,并且在阅读前辈优秀的作品中沉思更好的表达的方式,成就更好的表达方式,最后成为优秀的作家。

  如果你也想从文学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益处,那么好好读书,写起来吧。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三):一本汇集21位小说家创作经验的超级干货写作课

  “编剧认真的吗!!律师的日常就是谈恋吗?”

  “别被小说误导啦!谁说我们医生成天在办公室里闲坐着等着人来偶遇的?”

  身边的同事里,即使自认文笔不怎么样,也或多或少地在看剧或看书时,产生过“把笔拿来让我写”的创作冲动。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像小说大家们一样厉害的小说呢?

  市面上很多写作班,他们告诉你要去模仿,要多看大师们的作品,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多看书多模仿,自然就能写得好了。

  可是,每位作者有每位作者的创作风格,这些大家看起来牛气哄哄的手法,并不见得适合我们模仿。那么,只能花上个三年五载,专心把世界上著名作者的小说都挨个儿翻来看看吗?

  最近读到了一本非常干的小说创作方法书——《小说创作大师班》。作者威廉·凯恩是教授英语文学及写作的大学老师,他的核心理念就是帮助学生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这本《小说创作大师班》是一本博采众长的方法论书籍,它汇集了欧美文学史上文学巨擘们的创作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并开始着手创作出一篇属于自己的精彩的故事。

  阅读小说时,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

  书里的具体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但出彩的人物却会让我们记上很久。

  怎么才能创作出生动精彩的人物呢?

  人物选择上,可以借鉴毛姆的做法。

  《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创造了以高更为原型的天才画家——斯特里克兰。斯特里克兰满脑子都是创作与艺术,为了创作,他抛妻弃子,远赴岛国与当地人结婚生子。他是纯粹的画疯子,也是世俗眼中不称职的丈夫与父亲。

  《月亮与六便士》中还有另一个重要人物——绘画爱好者施特略夫。故事的前半部分,施特略夫用自己的金钱和热情支持着穷困潦倒的斯特里克兰创作。可是斯特里克兰是怎么回报这位与之惺惺相惜的画家的呢?他拐跑了施特略夫的妻子,还逼得施特略夫妻子自尽。

  面对妻子与朋友的背叛,施特略夫没有发疯,没有怨怼,他几乎老实到窝囊,对所有不幸逆来顺受。与斯特里克兰相比,施特略夫就像他的镜像,两位主角的性格完全相反,彼此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在创作人物时,也可以为主角设置一个镜像人物,来突出主角的人物特性。

  那么,如果想要讴歌一个好人,就要按照镜像创作的方式,把坏人描写得一无是处吗?

  梅尔维尔表示,这样写显然不够高级。

  在梅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中,塑造亚哈船长这一人物时,梅尔维尔运用了4种文学手法去刻画人物。《白鲸》里,船长既不是彻底的好人,也不是完全的坏人;不同的人口中,船长有着不一样的形象;船长的性格有很多面,但梅尔维尔在创作中并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选择地刻画了船长的疯狂自大;最后,亚哈船长还有让人捉摸不透的隐藏面。

  威廉·凯恩将这种复杂的人物刻画手法总结为:复杂性、不可靠性、选择性和神秘性。

  回想曾经看过的漫画、电影或小说,反派人物身上也常常有这样的特性,譬如漫威宇宙中的大BOSS灭霸,在一响指灭了地球上的半数生物后,表示自己的初衷的为了保护环境。灭霸这个人物的塑造,或许也是在作者无意识的情况下,用了梅尔维尔的人物创作思路。

  有了丰满的人物后,再用扣人心弦的情节把人物串联起来,就是完整的故事了。

  可是,怎么安排情节呢?

  卡夫卡告诉我们,我们就可以将主人公置于他无法抗衡的逆境中,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让主人公逐渐走入险境,可以让读者看得更揪心。

  譬如赫赫有名的《变形计》中,格里高尔在故事的开始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人变成了大甲虫要怎么生活?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会忍不住继续阅读下去。

  还有卡夫卡的最后一部小说《城堡》中,K也遇到了近乎BUG的难题,想要进入城堡工作,就需要得到城堡中官员的认可;但没有城堡里官员开具的许可证,K就没法接触到城堡里能够批准他进入的官员。

  两个故事的最后,格里高尔在众叛亲离中孤独死去,K也在努力了一大圈之后终于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打算创造一个悲剧故事,卡夫卡的手法可以让我们的故事更吸引人。

  另外,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习狄更斯让读者适度等待的思路。

  《荒凉山庄》中,女主母亲的身份是故事里最大的悬念,抱着想知道主人公母亲身份的好奇心,让读者们一期一期地追着报纸追番。故事的最后,狄更斯终于揭露了这位神秘母亲的身份,但母亲却坚决地告诉主人公,她们不该再见面了。

  谜底揭开之时,也是希望破灭之日。谜底揭开得痛快,与主人公悲剧结局带来的痛苦,会让入戏的读者们很难走出跌宕情节带来的冲击感。

  狄更斯式的悬疑手法,几乎可以运用于各种类型的小说中。

  譬如为主人公设置一个秘密身份,并在情节发展中将读者引导向一些错误的解密线索,一个个击破错误线索,吸引读者一边解谜,一边否定自己,让读者跟着你的创作思路阅读下去。最后,当把所有的证物都收拢向同一个真相时,读者阅读小说的酣畅感也是加倍的。

  篇幅有限,只罗列了书中一部分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作者的创作方式,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等21位文学巨擘的小说创作方法,或许可以打开更为广阔的创作思路。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四):《小说创作大师班》:破解狄更斯最有用的4个写作技巧

  文|如双

  没有人天生就是写作高手,想拥有好文笔,我们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需要有效的借鉴和学习。

  那么,跟大师学习无疑是一个好方法。通过剖析大师的作品,学习大师的文学风格,理解文学风格是如何通过修辞产生的,并将这些文学修辞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和创作中。

  《小说创作大师班》这本书通过解密21位文学大师的创作方法与诀窍,详细阐释了何为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如何通过修辞产生的。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将大师的写作技巧活学活用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凯恩是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波士顿学院教授,教授英语文学及写作,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狄更斯最有用的四个写作技巧:在冲突中塑造人物角色、使用幽默、运用令人悲悯的元素以及有意识地将悬念融入故事主线之中。简单地说,就是让他们笑,让他们哭,让他们等待。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当作品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时,人们记住的也是他笔下的人物。譬如狄更斯作品《圣诞颂歌》里的吝啬史克鲁奇,我们现在如果说某个人是“史克鲁奇”,那么大家都知道说这个人很吝啬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读者是不会有这么多耐心去看一大段关于人物的描写的。那么狄更斯是如何将人物进行写实呢?

  第一步,通过讽刺、外形描写或其他描述来刻画人物。我们笔下的人物可以热情四溢或冷酷无情,可以是黑人、白人,可以是青年或老人,前提是这些人物描写能尽量保持相对简短。也就是说,需注意将人物描写缩短到适应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长度。

  第二步,让主要人物在肢体、言语、精神上相互对抗。将一些冲突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这些潜藏的冲突最终爆发成言语上的争端,也就是读者们所期待的“冲突显像化”。

  现在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欠缺“幽默”,而狄更斯却特别擅长这方面,他使用讽刺、双关语、文字游戏,并用奚落嘲讽的方式将他笔下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狄更斯的这种幽默会为严肃的作品额外增添人性的色彩。

  于是便有了“让他们笑,让他们哭,让他们等待”的座右铭和吸引读者的方法,而这些技巧也成了这位大师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狄更斯的幽默散见于人物一举一动中的点滴细节,比如,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尤利亚·希普的形象就是典型的幽默描写:“这时我才注意到他脸上并没有微笑这种表情,他只能咧着嘴,在两颊各皱起一道生硬的褶子。”

  我们要学习运用狄更斯的技巧,将幽默感融入写作之中。平时可以多读读狄更斯的作品,并记录下那些我们觉得特别风趣的段落。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的是语言的“不协调感”,可以试着用讽刺的口吻夸大人物。然后,我们要用类似的口吻或方法去刻画那些我们特别想挖苦取笑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提到,情感诉求是演说家的利器之一。这同样适用于小说家。狄更斯座右铭中的第三个要素“让他们哭”便是他对悲悯之情及其他强烈情感的运用。

  我们可以从狄更斯身上学习如何让读者们感受到强烈情感的技巧。狄更斯却能通过情景描写唤起读者的悲悯之心。

  先来看看狄更斯在他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强烈的情感。比如在《老古玩店》中,小耐儿不幸夭折,狄更斯的美国读者们排队伫立在纽约的码头,等待着邮船将刊载《老古玩店》最后一部分的杂志运来。

  狄更斯为了写下这一幕,他让自己陷入了近乎绝望的状态,他可能想起了几年前眼睁睁地看着17岁的小姨子玛丽·霍加斯在他怀里死去时的那种痛心疾首。

  从这里可以看出,创作情景必须“笔下留情”,要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创作者首先得带有感情。在创作的时候,要及时唤起我们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感情由内而外,才能体现在纸上,体现在笔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作品中,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创作出打动读者的作品。

  狄更斯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被一些作家经常忽视的如何运用悬念。

  简单来说,悬念就是让读者去期待未来的某个事件。不管是写什么类型的故事,悬念都是故事叙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推动故事并吸引读者的兴趣,然后将情节推向结局。

  例如,狄更斯《荒凉山庄》一书中,贯穿的悬念便是埃丝特母亲的身份。当德洛克夫人告诉埃丝特其母亲正是她本人时,悬念被揭开了。真相揭露的那一刻,读者们都激动得发狂。

  我们怎么在主线中插入悬念呢?我们可以选择运用狄更斯式的悬疑手法,对读者隐藏故事里的某些要素,或者故意隐去一些重要的讯息,比如谁才是主角真正的朋友(或敌人);也可以故意将读者引入另一个方向,让其中一个角色合理地相信错误的讯息等等。

  然后作者则演起全知全能的角色,无所不知却不肯泄露天机,只提供给读者必要的线索。有时,说得越少,读者越是着迷。所以,请用悬念让他们等待。

  此外,关于如何设置悬念,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下斯蒂芬·金的悬念三个步骤:对令人不安的事进行暗示、对危险的“回拨”以及对悬念的印证。

  《小说创作大师班》这本书,总结了写作各种技巧和要素:起承转合的基本方法、抓住读者的技巧、画点睛的妙招……可以说是零基础小白也适用的写作参考书,从模仿开始,向成功的作家拜师学艺吧!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五):21位写作大师的秘籍《小说创作大师班》:好的作品,从模仿开始

  随着网络普及,很多“平民网站”开始盛行,尤其是一些以文字为主的网站深受着欢迎,在这些网站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文学类,以前人们阅读主要以纸质书籍为主,并且接受到的大部分是书店出售的书籍以及一些杂志,这些大多是名人所著,但是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发现普通人也开始了文学创作。

  如果你放眼望去,很多小说类的软件,里面的作品都是普通人写的,并且优秀的小说被市场认可,甚至走向了大荧幕。

  近几年大火的《陈情令》就是通过小说改而来,它的原著作者墨香铜臭可谓是小说界的一把手,作品《魔道祖师》《天官赐福》等都是非常受欢迎(不深究作者本身的争议),并且作品还带红了一批艺人。

  为什么有人写的小说就引人入胜,有的写了几万字反响平平,甚至无人问津呢?

  究其原因,是写作手法,纵观古今文人,我们说起他们的作品,总能够在本人的众多著作中寻找到一些规律,如提到李白,我们给他的标签是浪漫主义诗人,说起来岑参,就立马想到边塞,再说到金庸,第一反应就是江湖。这些可以说是标签,深入到文学角度,这就是写作技巧。

  那么一部好的小说需要怎么入手?普通人开始创作小说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开始自己的小说梦?

  如果在网上看,如今的写作班数不胜数,五花八门,再去书店看,关于如何创作的书籍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今天想给大家说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其他的书或者写作班教给你怎么写“原创”,怎么有特色,但是这本书,却告诉你怎么去模仿,怎么去别人的创作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这本书叫做《小说创作大师班》,作者威廉·凯恩,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波士顿学院教授,主要教授英语文学和写作,他与其他的写作老师不同之处在于,他致力于帮助学生模仿大师的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当看到“模仿”二字的时候,是不是内心有一丝的“鄙视”,别急,当你真正看了这本书哪怕只看了第一章,就会为之折服,你会发现,“模仿”是写作的开头,真的没有错。

  这本书中,作者实打实列举了21位闻名于世的小说作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拆解,让我们一目了然明白了为何这些作家的作品可以流传百世。

  这本书最适合想进行文学创作,但是迷茫的人,因为这本书会给你方向,作者在前言中,向读者深入探讨了“模仿”的重要性,尤其是修辞学的重要性,其实所有的行业都是在模仿中不断成长的。

  比如音乐,分为很多派别,最开始的是“老大”,是开拓者,后来不管经过多少的改变与进步,其实都是在前人的模仿中的成长,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人不会去探索过去,只是欣赏,但是创作者却真的是在前辈的肩膀完成的自己伟大作品。

  所以,请放下你有点“高傲”的心态,让我们走进这本最质朴的小说创作书中,站在巨人肩膀,寻觅属于我们的特色。

  一部好的作品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里的“面面俱到”指的是从文学创作和写作手法,即使是流传已久的作品,巴尔扎克的作品就是如此,如果看原著,你会发现他的作品用词生硬,风格也是大众所喜欢的。但是为何他的作品依旧可以成功?

  那是因为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巴尔扎克用了大量的情绪词,让人物形象变得十分饱满。

  从创作的数量来看,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小说家;从广度看,其作品展示的社会生活层面最为广阔;在私生活上,他最为放荡多情。

  不管最开始巴尔扎克的文笔是多么的粗糙,但是他首先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开始”,不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他把别人浪费在担心文笔不好上的时间投入到更多的文学创作之中,开始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先去做再去完善,完成永远比完美更重要。

  像巴尔扎克一样,学会去扬长避短,虽然他的文笔很糟糕,但是他在写作中充满了“情感标签”老揭示人物当下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用找文学创作规律的办法去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就会时不时发现,原来在人物塑造的时候,他玩的是一个套路。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将此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呢?《小说创作大师班》中还详细介绍了巴尔扎克创作的细节。

  即使故事失去色彩,但是文字永不凋零,这句话送给狄更斯最不为过。

  当人物是故事的灵魂时,人们就会期待你的作品。狄更斯的作品以人物为中心,读者看到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在人物中找到共鸣,成功的人物塑造具有“象征意义”,当人们提到是就会默契想到此类人物。

  一个好的故事是会引人入胜,一个好的人物,会让读者产生共情,会跟着笑,跟着哭,会用心去等待。

  其实这就好比现在很多播放器会进行超前点映等,就是因为观众喜欢,愿意为之付出,这个剧让他们心甘情愿去付出,想知道到底接下来的剧情是什么。

  你不可能凭空变成一个卓越的写作者,在成为写作高手之前,你需要的是积淀,是扎实的写作技巧和对言语的悟性,是从模仿开始,向成功的作家拜师学艺。

  《小说创作大师班》中所讲的21位小说大师,无一不是具有特色的,斯蒂芬·金让我们学会为作品增加悬念,海明威让我们学会表达更加简洁、节奏更明快……

  相信这本书会是你打开小说创作之门的最佳钥匙。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六):解密21位写作大神的独门秘籍

  市面上写作书有很多,讲解技巧的、讲解底层意识的林林总总,今天挖掘出一本写作书,个人觉得值得放在诸多书之前翻翻,这就是--《小说创作大师班》。

  经过和很多写手小伙伴的聊天,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

  文笔不好怎么办?

  自己的小说华而不实怎么办?

  写出来的小说没有代入感怎么办?

  ······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书中总计介绍了21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的独门秘诀,里面不乏我们经常见到的名字,比如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的巴尔扎克、钢铁硬汉海明威、吓哭你不偿命的现代恐怖大师史蒂芬·金。

  每个篇幅里,除了大师们的写作秘诀,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八卦,比如巴尔扎克当年之所以写作,是因为他发现律师工作太无聊了,在各种闯荡失败之后,发现码字也可以赚钱,而且自己在这方面还有点天赋,于是开启了触手怪之路。

  如果打个比方,我觉得《小说创作大师班》这本书相当于少林藏经阁里的武学总览大纲,通过这本书可以快速了解七十二绝技的优缺点,从而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门绝技,最有意思的是,不论读者觉得自己多么特殊,几乎都可以发现,原来早就有某位大师有着和自己类似的癖好,而且走的更远。

  接下来,聊聊书中一些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是文笔太烂怎么办?

  有的写手觉得,自己文笔太烂了,不好意思继续写,有的写手因此而没有开启写作之路,更有的写手认为:我写的本就是网文,文笔无所谓。这看似潇洒的背后,依然隐藏着对文笔的不自信。

  如果你也这样想,强烈推荐读一读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巴尔扎克。

  大家都知道这是位大神,有的读者可能还知道他可以在两到三周完成一部中篇小说,搁在现在不见的弱于老鹰这些触手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的文笔很烂,而且很烂很烂。

  也许有的读者看过巴尔扎克的书,觉得:不至于吧,没发现文笔差呀。

  其实这是因为,巴尔扎克当年是用法文写作的,当作品被翻译成其他文字,译者往往会将他混乱的语法和滔滔不绝的长句做精心处理,最后呈现出的内容,比原著更具有可读性。

  那么巴尔扎克的文笔差到什么地步呢?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对巴尔扎克而言,他那拙劣的文风在其职业生涯早期几乎就是个笑话"。

  看完他的经历,相信文笔烂这个心魔可以去掉了一大半。

  如果这本书仅仅止步于此,那只是一本鸡汤书罢了,作为一本习作书,一本秘籍,书中最有价值的自然是分析巴尔扎克这位大神的成功原因。

  作者认为巴尔扎克主要是做到了扬长避短:用情感标签来对抗文笔拙劣。

  巴尔扎克是一位刻画情感的大师,他擅长使用情感标签来解读人物的感受。

  小说中的人物随着情节的起伏,会出现一些强烈的情感,比如被人揭发时候的愧疚、被追杀时候的紧张等等。这些情感触动人物的同时,也可以将读者的情绪代入故事中。如果想给故事增色,不妨在这些环节多下点功夫。

  作者提出,我们可以准备一份情感标签的手册,一旦希望使用标签,可以随时翻阅调取。

  也许有的人会提问:万一我的标签手册里存货不多怎么办?

  其实也不用紧张,因为巴尔扎克的存货很可能更少。

  巴尔扎克的小说,经过专业评论家分析发现:部分情感标签词汇,比如”pleasure“(意为乐趣、快感),是他最常用的标签之一,曾经用在了近半数人物的心理活动中。

  但是读者们很难发现这个秘密,因为这些词汇分散在了不同篇幅里,所以除了评论家们,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手法,反而无数人因为故事里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而大加赞赏。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写手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写作吧,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可以弥补文笔拙劣带来的写作缺陷。

  接着我们聊聊第二个话题:自己的小说华而不实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那位写下了《月亮与六便士》的毛姆。他的作品类型,遍及戏剧、短篇故事、散文和小说,而且他可以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讲述这些曲折离奇的故事,因此毛姆也被称为”早期朴素风格大师“。

  那么毛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作者认为,毛姆首先做到了:精心挑选人物。

  人物的选择,应该注意类型的均衡,以此形成鲜明对照,如果所有人都是同一类型的性格,很容易产生千人一面的效果,故事显得毫无生气。

  在大热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大家都知道他是以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主角,但是不要忽略了另一点:毛姆塑造的另一个主要角色施特略夫,作为主角的朋友和小说主视角,有着和主角截然相反的性格。

  主角无情冷漠,于是施特略夫富有同情心,到后期更用挑战伦理道德的极端情节推动两人性格的碰撞。

  接着毛姆的第二个绝技是:灵活组织小说章节。

  新手写作,喜欢将整个世界的架构和背景信息一股脑的在第一章节展现,这固然可以快速地让读者了解新世界,但同时也会导致小说的不平衡。

  毛姆的做法是在不同章节之间用穿插方式进行快慢调节。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的第五十一章,用对话方式快速讲述了主角在小岛上如何强迫女性,接着第五十二章用缓慢到臃肿的叙事,总结了如何和女孩相处,紧接着下一个章节又进入快节奏。

  这种快慢调节可以塑造戏剧性的紧张,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毛姆的其他绝技还有将角色放进艰难情景、制造惊喜、将作者自己代入作品等等。

  而我总结后发现,除了作家们独特的技巧之外,他们往往有一个共性:专注和持续。

  比如毛姆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去推动写作,他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早餐后从九点开始写四个小时。

  巴尔扎克为了集中精神写作,会做两件事:把窗帘拉上和深夜写作。为了保持在深夜的清醒状态,甚至会大量喝黑咖啡。

  塞林格在距离家里400多米的地方建造了一个混凝土建筑,每天待在里面闭门几个小时写作,因为建筑的玻璃是绿色的,所以他亲切的称之为“绿房子”。

  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中,作者展示的写作技巧远远不止这些,想要满足好奇心,不妨去书中一探究竟。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七):啃下“大部头”不算会读书,真正爱上经典名著也许就因为一个开头

  “大部头”不见得人人必须读,但想品尝经典口味,又吃第一口觉得难吃,那一定是味蕾需要培养。

  读“大部头”千万别抱着誓死啃完的决心,读书如吃饭,天热吃不下,不如先开开胃吧。

  开胃的书目很多,各界名流开独家书单,专家撰写的文学评论,还有文学体验等等都是不错的开始。

  还有最有趣的就是从写小说的角度品鉴经典,就像《小说创作大师班》这本书,作者威廉·凯恩是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波士顿学院教授,教授英语文学及写作的老师。

  虽然他善于从写作角度总结经典,但对于不写小说,只想阅读的读者来说,也是收益颇丰的。

  他总结作家作品的特色,就像影评师一样,把每部影片经典精髓提炼出来,再把这位导演其它作品进行比较总结,让读者有一种“果然如此”,之前没有注意的惊喜。

  我目前没有写小说的打算,也非文学专业,但作为深度阅读者,通过威廉·凯恩的总结干货,确实重新认识了心目中的文豪们,以及那些经久不衰的大部头。

  卡夫卡《变形记》开头第一句话:

  《审判》开篇第一句话:

  卡夫卡的小说,贵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小说最主要的冲突。

  读外国名著最怕的就是开头,冗长的铺垫,环境描写经常让热情满满的读者昏昏欲睡,大部头永远读在第一页的苦恼,欲哭无泪啊!

  卡夫卡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总是困在某种情境里,然后被各种困境和规则反复摧残,结局悲惨。

  贵在身临其境地感受充满威胁的环境,犹如带着VR沉浸式感受艰难险阻,读后很清脑。

  《审判》的无缘无归被捕,竭力冲破黑幕以求免除自己的罪责,但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城堡》主人公K试图进入一座城堡,但最终连一个脚趾头都没能踏进去。《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莫名其妙变形被困在房间里,最终暗淡地死在昆虫的躯体里。

  卡夫卡风格的形成与他与父亲的关系有一定的关联,《致父亲的信》中详细描述了对父亲的感受,听命于父亲强加于他的职业规划,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就职于保险公司,晚上来写作。

  一个人被逼无奈活成了白天和黑夜两种不同的人生,不被理解的苦恼就如同他笔下主人公们的困局。

  《双城记》的开头: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的杰出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高尔基评论狄更斯,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

  读狄更斯小说,留意三个值得咀嚼的阅读感受:笑、哭、等待。

  这些元素在电视剧中可能更好表现,但通过小说文字,可能需要动情、细致、智慧的构思语言。

  令人大笑的不一定是粗俗愚笨的语言,融入人物的黑色幽默,更让人笑后深思。在《荒凉山庄》中描写爵士:

  狄更斯的情景描写,带着极强的悲悯之心,当真情引起共鸣时,让读者禁不住流泪。

  这可能与他童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但父亲因负债被关进监狱后家道中落,一家人也被拖进牢房。小狄更斯在监狱里体味底层生活的痛苦挣扎。

  狄更斯小说经常运用悬念,这在现代读者中极其受欢迎,有一些线索,但被隐藏起来。这一写作技巧,让狄更斯有更多的读者群。

  《乞力马扎罗的雪》开头第一段:

  海明威最擅长写短句,读起来不费劲,即使一目十行的读者,也不会错过主要内容。

  这和自媒体写作有类似的简洁明了的风格,但海明威的短句,可以不是靠频繁换行得来的,而是字斟句酌。

  海明威为何执着于清晰简洁的文风?这也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年轻时当过新闻记者,为报社写作,做过一系列写作训练,把冗长繁杂的写作内容进行拆解和删减。

  他任职的《堪萨斯城星报》的手册里是这么要求的:“第一段要简短:用词要有力;要用肯定句,不用否定句。”

  海明威的作品,无论是中译版,还是英文原版,其阅读体验非常适合现代读者的,飞快的句速,可以在心里默读,句子开上快道车,与难啃的“大部头”刻板印象可不同。

  我们当然对自己爱的作家报以忠诚,但是我们也因此拒绝了很多优秀大师作品进入阅读清单。

  互联网时代带我们接触事物的广度,但是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探索事物深度的机会,深度阅读经典作品,就是思考人性及事物本质的机会。

  中小学生的大语文时代已经趋于成熟,迈过高考,一生的高层次的阅读,需要不同的阅读技巧,以及不断的感官刺激,方能永远翻开文学作品的动力。

  要达到阅读目的,必须阅读不同的书籍,不是所有书籍都要在最饱满的热情下翻开第一页,但至少我们一生的目标,是读的更多,读的更好,有的时候需要一些兴趣引导。

  《小说创作大师班》用一本书打包21个伟大作家的工具箱:斯蒂芬·金、海明威、巴尔扎克、狄更斯、向陀思妥耶夫斯基、毛姆、卡夫卡、威廉·福克纳、J.D.塞林格、乔治·奥威尔、D. H.劳伦斯、雷·布雷德伯里……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八):小说创作大师班:语言生涩,毫无头绪,三招教你写出完美故事

  说起写作,相信有不少的朋友觉得难以下笔。

  有些人会说,有天赋的人自然能写得出一手好文章。

  也有人会说,毫无写作天赋的人,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写出一手好文章。

  难道,没有写作天赋的人,真的也能写出流畅的文章吗?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掌握得适当的方法,即使是0基础的小白,也能写出好文章。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专门介绍写作方法的书籍,它的名字叫做《小说创作大师班》。

  本书的作者是威廉·凯恩,是美国纽约市州立大学和波士顿学院的教授,一生致力于教学生依靠模仿大师写作,提升个人的写作水平。

  模仿并非抄袭,而是模仿他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写出自己所思所想的故事。

  由于书中的案例和方法过多,因此,我只采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巴尔扎克创作方法。

  如果看完本文的读者们觉得收获颇丰,可以自行购买阅读书中的其他内容。

  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点出了重点,巴尔扎克是个拙劣的作家,句子粗糙,用词生硬。

  然而他却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作家。

  若不是生活奢侈,仅依靠稿酬,就能让他当上好几次大富翁。

  那么巴尔扎克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创作方法呢?

  坚持写作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什么不需要你花费额外的时间,坐在书桌面前抓耳挠腮。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于文字打交道。

  所谓的坚持写作,无非就是将这一习惯融于生活。

  比如说,等公交车的时候,你看见有人闯红灯与另一辆车发生了剐蹭,交警接到了电话就赶赴现场协调处理。此时,你就可以把你所见地写下来。

  又或者是晚上下班回家,此时你的头脑处于放空的状态,你开始复盘今天一天的工作,并且对于有所心得,你明白了当前需要调整的工作方向。

  那么此刻,你也可以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对于工作,你明白出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在这些想法中,有哪些措施是可以高效解决问题的。

  将写作带进生活,不仅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高效,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你的写作陷入了瓶颈期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使用情感标签的写作方法。

  如同我们普通人一样,在巴尔扎克的写作生涯,也是一样并非一帆风顺,他同样也会陷入毫无头绪的时候。

  每当他到了毫无灵感的时候,他就会开始使用情感标签,将人物此时的心境刻画出来。

  比如说,当人物的心情陷入低谷的时候,他会采取大量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同样迁移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巴尔扎克的写作法。

  这段文字,就是我随意刻画的一个办公室的情景。当你写作毫无头绪的时候,不妨联想出一个画面,以及故事的大致走向,随后利用情感标签,扩大人物细节,这样就能写出十分接地气的故事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年代,由于网络的异常发达,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覆盖。

  相对于从前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消息,打断自己手头上的工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人,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原因。

  巴尔扎克之所以能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全在于专注二字。

  他习惯在夜间写作,因此,他时常会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泡上一杯浓浓的咖啡,闻着咖啡的香味,他开始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

  正是由于专注,才让巴尔扎克有了惊人的产量。

  如果你现在已决心投入写作,不妨效仿巴尔扎克的方法,将自己关在小房间中,关掉手机,电视等容易干扰人的设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这样你也能写出高产量的作品。

  小说创作永远是取材于生活的。

  巴尔扎克虽然写作拙劣,语言生涩,但是他最大的优势,恰好也是善于捕捉小人物的行为心态,使得他的作品别具一格。

  不少的读者们会想,我也知道小说取材于生活,但是怎么取材呢?

  相信不少的朋友们会看时事新闻,就以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吴谢宇杀母一案”为例。

  他是北大学子,按道理来说,这样的人应该是社会的栋梁。然而,他却是一个心理扭曲,不知反哺的人。

  不仅从未对母亲多年来的教导心存感激,反而对母亲痛下杀手。

  那么,针对这个社会事件,我们完全可以展开联想,他小时候经历了什么故事,遇到了怎样的人,为什么会让他产生心理扭曲;长大之后,他与母亲是什么相处模式,双方经历了什么故事,是什么事件导致他突然痛下杀手。

  基于这样的故事框架,再用上文提到的情感标签法,就能很完整地创作出一个全新的故事。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不少的读者也已经有所收获了。

  然而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在作者抛出的干货中,尚不足十一。除了巴尔扎克,还有狄更斯,史蒂芬·金等世界著名写作大师的创作方法。

  写作原本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无关天赋,无关是否是文学专业出身。只要勤下苦工,将写作的习惯带进生活,相信你也能写作最好的作品。

  今天的分享到此接触,我是求知域,我们下期再见。

  《小说创作大师班》读后感(九):一代歌神靠模仿走红,写作新手从模仿文学大师起步

  上世纪90年代,天王张学友正大红大紫,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被誉为歌神。

  1995年,有一位21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利用暑期空档,参加了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

  他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最终凭借一首张学友的《望月》,夺得比赛冠军。

  他不仅模仿张学友的嗓音,连歌神的兰花指和唱歌的神态,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个年轻人叫陈奕迅,赛后,他被华星唱片公司看中,正式走上歌手的道路,成为张国荣、梅艳芳的师弟。

  陈奕迅从模仿出道,翻唱过不少知名歌手的歌曲,渐渐地,陈奕迅把别人的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味道,甚至超越原唱。

  后来,陈奕迅的歌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成为新一代歌神。

  作为一个歌唱者,没有人生来就唱得很优秀,都是把更优秀的人当做目标,一步步模仿学习,最终取得优秀的成绩。

  写作也是如此,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写作。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波士顿学院教授威廉·凯恩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一书里说到:

  你不可能凭空变成一个卓越的写作者,在成为写作高手之前,你需要的是几点是扎实的写作技巧和对语言的悟性,是从模仿开始向成功的作家拜师学艺。

  《小说创作大师班》解密了21位文学大师的创作方法与诀窍,从巴尔扎克到狄更斯,从卡夫卡到斯蒂芬·金,每一章聚焦一位文学大师,通过精到的文学分析,教会普通作者怎样在模仿中提高记忆,将大师的写作技巧,活学活用,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逼真现实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情节以及大量的浪漫主义元素。

  巴尔扎克特别善于制作“情感标签”,用来刻画人物的情感。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深入到主人公欧也纳·德·拉斯蒂涅的脑海中,这样刻画他的心理活动:“一想到要在子爵夫人家吃饭的快乐,这位大学生的牢骚也就没有了。”

  这句话中的黑体字饱含着深深的情感,让读者跟着这些带着情感节奏的词语,深入到主人公的心里,带来情感的触动。

  为了让我们的作品富有情感,我们可以从巴尔扎克身上学习如何制作“情感标签”。

  首先,情感标签是用来描述情感的,情感越激强烈,标签就越有力,也越管用。

  “欧也纳本想出去走走,换换气,他感到一阵窒息,当他继续穿过卢森堡公园的走道时,好似有一群猎犬在背后追他。”

  其次,当一个人物的情绪转向高涨或者转悲为喜时,让情感标签再次发挥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明确的感情高潮和低谷。

  “欧也纳将但斐纳紧紧抱在怀里,喜极而泣,这一天她身心俱疲,加上此前发生的事和眼前的场面,他彻底失声痛哭。”

  这些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不是更能生动地传递出感情的强度呢?让平铺直叙的作品有了情绪层次,有高峰和低谷。

  在你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储备一打“感情标签”,当你故事的主角们有了愤怒、傲慢、狂妄、渴望、爱欲、嫉妒、仇恨等强烈情感时,给他们贴上合适的标签,帮助读者走进人物角色的内心。

  如此,你塑造的人物角色更能打动读者。

  史蒂芬·金的小说获得读者喜欢,一个极大的原因是他设置悬念的技巧出神入化。

  而设置悬念是一个小说写作者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

  悬念,简单来说,就是让读者去期待未来的某个事件,让读者对接下来将发生的事感到不安。

  斯蒂芬·金制造悬念时,通常会让读者担忧,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么斯蒂芬·金是怎么制造悬念的呢?

  他通常采用三个步骤来制造悬念:

  暗示:通过提到或暗示在某个地方发生了某件事,令读者感到好奇或者不安。

  回拨:在这一令人担忧的事件或想法,真正得到印证之前,反复提及。

  印证:用悬念将故事推向高潮,使整个故事的氛围达到最为浓烈的时刻。

  几乎所有读者都乐于享受悬念带来的刺激体验,在你写的故事中,借鉴斯蒂芬·金设置悬念的技巧,你的故事也能深深吸引读者。

  毛姆常常能直接了当,毫不夸张地讲述一个故事,从不娇柔造作、复杂浮夸,因此他被誉为“早期朴素风格大师”。

  毛姆的小说作品都穿插着快慢节奏,将戏剧性的紧张情节,与深思熟虑的慢节奏部分相互交替,因此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为了勾起读者的兴趣,推进故事的发展,毛姆使用了两种技巧:

  第1种技巧:让你的角色面临2选1的抉择。

  你的角色在面对某个影响其人生的重大选项时,需要做出一个抉择,并且这一抉择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困难和挑战。

  而对于读者来说跟着角色的决定,走上故事发展的新方向,令他们兴奋不已,不断翻阅小说,希望知道故事的后来发展。

  第2种技巧:向读者宣告将来会发生的事。

  这件将要发生的事,在小说中具有某种关键的意义,是情节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对人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你向读者宣告,你的角色将会遇到什么重大事件时,读者会带着极大的热情继续阅读。

  《小说创作大师班》破解了21个世界知名作家的创作密码,摸透作家不说,老师不教的写作方法与诀窍。

  当然,模仿不是照搬,对于写作新手,你在写作初期需要通过模仿来博采众长,学习大师的写作技巧,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威廉·凯恩教授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一书中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写作高手,无论你承认与否,所有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想拥有好文笔,你需要大量的阅读,更需要好的指引和有效的借鉴、学习。

  如果你在写作过程中感到迷茫,没有方向,不妨选定一位文学大师作为自己的目标,精读他的作品,学习他的优秀之处,再把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通过模仿,你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自己,就像巨人们曾经做过的那样。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