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仁之乱读后感100字
《应仁之乱》是一本由[日] 吴座勇一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应仁之乱》精选点评:
●大致以大和兴福寺的寻尊和经觉二位别当为主人公,讲述了南北朝结束以后到足利义澄时代室町幕府彻底衰落的历史,期间侧重大和国内的很多详细情况。条理清晰,分析合理,翻译得当。唯一的缺点就是偶尔又来日本人那套各自的正义和苦衷,事实上这时期的山名家、足利将军家、细川家、斯波家这些大贵族大大名大守护就是在名副其实彻彻底底的比烂。
●吴座这本书以兴福寺两位僧人的日记为基础综合大量史料文书重构了庆仁之乱的前因后果,写的精彩有趣,还要吴座才是80年的,一开始我还以为他年纪很大了。。。。
●春秋无义战,联想到春秋初期,郑、宋、鲁、卫等也不至于很差,可是在随后的争霸称雄中几乎就没它们事儿了;应仁之乱活跃的各家族,到战国后期的存在感还是太低,或是下克上鹊巢鸠占。足利义政的目标是双赢,可惜zz手腕不行,摇摆不定,碍于将军的尊贵地位,明显地得罪了双方,只是仍有人是敢怒不敢言。畠山义就是大乱祸首,好比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东西二军相互争持不下不就为了畠山氏的家督继承,直至细川政元督政才任由两畠山决个生死不插手,为时已晚。上承南北朝余绪,下启战国祸端,夹在中间,相对的没两头精彩。经觉、寻尊的记述可以引用,但讲述僧侣的部分不太有趣。“西军”已成吃亏的代名词,前有足利尊氏与楠木正成、新田义贞相争,后有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丰臣秀赖对抗,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直至幕末维新才以枪炮将“以东制西”扭转过来。
●改名为大和国兴福寺两位僧侣眼中的应仁之乱还比较适当,在国内对应仁之乱都没有什么基本概念的时候出这种视角的书当普及(在日本作为新书是可以的),有点早了
《应仁之乱》读后感(一):如至今日,我们仍在探索。
“如今,还听从将军命令的地方,日本是再也没有了。”
应仁之乱后,权利从将军逐渐转移到地方大名,体现的是看似稳定的幕府制度的崩坏。
问题是,有没有更好的足以延续千秋万代的制度?
先看周朝的分封制,起初是一片歌舞升平。直到周天子烽火戏诸侯,之后再也无力约束地方诸侯,于是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历史是一面镜子,应仁之乱简直就是这段历史的复刻。
秦始皇很厉害,他充分吸取了之前乱世的经验教训,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中央集权。然而这种制度的弊病是过于依赖皇帝的个人能力,万一皇帝仙鹤西去,天下必然大乱。
历史推进到晋朝,又变成了家天下,皇帝的兄弟叔伯代替皇帝坐镇一方,绝不允许外人作乱。然而问题是,这些手握重兵的兄弟叔伯或者他们的子嗣总有人也想做皇帝,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你说唐朝的制度更完善?孰不知安史之乱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所谓“藩镇”。在此种制度下,终有一日会有人揭竿而起,毕竟当皇帝比起替人在边疆放哨的诱惑力可大得多了。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完美的制度在哪里?
如至今日,我们仍在探索。
《应仁之乱》读后感(二):从一个幕末到另一个幕末
1428年,畿内火药桶大和国爆发永享之乱,兴福寺内斗,大和国内多数有力国人众参与其中,随着幕府和管领、各大名的介入,兴福寺作为幕府在大和国的实际代理人边缘化,然而乱局却始终未能得到收拾,将军足利义教“既然制止无益,不如弃之不顾”的态度和自扫门前雪的管领大名昭示了室町幕府的无能和无力。
1441年,足利义教被赤松父子杀死,幕府兴兵讨伐赤松家,山名宗全活跃,占领赤松家大部领土。同时,名门畠山家因为继承人问题分裂,继任将军足利义政受细川胜元、山名宗全等影响,在畠山义就和竞争者间左右摇摆,酿成了影响半个世纪的恶果。
1459年,斯波家因为越前问题发生内乱,争夺家督的义敏和义廉分别与幕府和山名氏联络,成为应仁之乱又一大策源地。
1464年,因为后任将军问题,足利义政和重臣伊势贞亲集团、山名集团、细川集团三大势力浮出水面,之前未能平息的大和、畠山家督、山名赤松领土争端、越前斯波家争端等诸多问题激化了各集团间的矛盾。
1466年,以畠山义就和畠山政长的御灵之战为契机,山名和细川先后上洛,应仁之乱正式拉开帷幕,将军足利义政一边摇摆一边调停,不太坚定的站在细川一方,但存在感日渐稀薄。继任将军竞争者足利义视叛逃西军,东西幕府对立,后来西军甚至拥立了南朝天皇。
1469年,西军主力朝仓孝景倒戈。
1472年,山名、细川家相继发生变故,作为东西军主帅的两家抛开盟友单独议和。东西军的大内、畠山、赤松等大名继续对峙。
1473年,伊势贞亲、山名宗全、细川胜元等应仁之乱的核心人物相继去世,义政之子足利义尚作为将军宣下。
随后的几年,大内政弘归国,难以在京都为继的畠山义就离京,应仁之乱结束,名义上东军获胜,但实际未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彻底暴露了幕府和大守护们的无能。义就南下夺取了河内及大和大部,幕府确几乎采取了完全放任的态度。
再之后,短命将军足利义尚和后继将军义植不断地草率出兵,细川政元发动明应政变,废立将军,室町幕府彻底有名无实,守护在京制度瓦解,河内、和泉、大和乃至山城等近畿地区也完成了事实上的独立。
随着动乱的深化,寺社、国人众等地方势力修筑了众多的城池和要塞,足轻和国人众开始站上zz舞台。美浓斋藤氏、越前朝仓氏、播磨浦上氏等守护代和重臣发挥能力逐渐活跃,风头甚至压过了守护大名家。众多将军和守护军事上的无能、zz上的短视暴露无遗,各个层级的有力者和野心家暂露头角。室町幕府或许早已腐朽不堪,但应仁之乱带来的zz遗产就是中央政权这面大旗的彻底消亡,地方势力正式开始各自为政,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呼之欲出。
关原之后的德川家康也许是吸取了软弱的室町幕府的教训,不但吸收形成了参觐交代制、亲藩谱代外样三级制,还建立了以《禁中及公家诸法度》《武家诸法度》为中心的统治制度,最大可能的将权力维系在幕府中。
然而江户幕府后期,随着纪州派和一桥派的将军继嗣争夺战,再次把有力大名拽回了zz舞台,中央政权再次露出了衰弱的迹象,京都也再次成为了动乱和阴谋的中心。黑船来航之后,独断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居然为了条约签署向京都和诸大名以征询意见为名进行责任推卸,而责任推卸正是中央政权无能的进一步显露。樱田门之变后,幕府最后的强硬派井伊直弼殒命,幕府甚至不得不实施公武合体,借助天皇巩固幕府地位。最后德川庆喜甚至祭出“大政奉还”,妄图在大势已去之时建立影子幕府,鸟羽伏见的临阵脱逃就是枉被世人称为“明君”既无能力又无责任感的最终体现。
这本《应仁之乱》的终章堪称全书精华,总结和分析都殊为透彻,尤其是将各地崛起的“小京都”与京都为代表的中央政权衰落结合起来以及反对革命史观突出统治阶级的“自灭”的观点,但唯独试图为以细川政元屡次辞去管领、日野富子左右逢源东西受贿、山名宗全抗拒全面战争等将军与守护们的“愚蠢行为”洗白,要求读者尽可能以当时人的视角来解读这些人的行为。但这些愚蠢的行为即便以书中寻尊的角度来看不也是无能、短视和“反复无常”吗?
这一切也是中世纪zz形态长期化后导致的中央腐坏的必然结局,室町的幕末如此,江户的幕末亦是如此。如果没有黑船带来的现代文明和zz制度,以及二战之后GHQ对日本进行的zz改造,作为深入骨髓的远东国家的日本恐怕很难走上现在的道路,这条至少不再会有幕末的道路也不可能依靠细川政元或是德川家康这样的个人所能探索出来的,其中也许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历史的机缘吧。
《应仁之乱》读后感(三):从家族内斗到诸侯混战,应仁之乱为何波及面这么广?
应仁之乱是日本历史上最知名的战乱之一。这场战乱自应仁元年(1467年)爆发,到文明九年(1477年)结束,前后共持续了十一年,战场从京都逐渐波及到地方,诸多大名纷纷参战,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最终直接导致室町幕府的衰亡,开启了日本战国时代。
与应仁之乱的知名度和历史影响力不匹配的是,这场战乱的来龙去脉笼罩着层层迷雾,甚至许多日本人都说不清这场战乱到底是怎么回事,给人留下“原因不详、结果不明”的印象。
为了理清应仁之乱的前因后果,日本历史学家吴座勇一综合多方史料,并以应仁之乱亲历者——先后担任过兴福寺门迹的僧侣经觉和寻尊的个人日记为参考,融合宏观史实记录和微观个人视角,力图在《应仁之乱》这本书中还原整个应仁之乱的发展过程。
应仁之乱的成因,是室町幕府内部多重矛盾的积累和集中爆发。
早期曾有人认为,应仁之乱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名们介入室町幕府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家族内斗,最后导致诸侯混战。这种观点忽视了当时的室町幕府在各个层面积压已久的内在问题,显然是片面的。
根据吴座勇一在《应仁之乱》中的叙述,应仁之乱的原因错综复杂,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各个阶层的多重矛盾碰撞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和升级的结果。并且,在矛盾升级的过程中,室町幕府的权力阶层不但无力缓和矛盾、压制内部对立的势头,反而因不恰当的举措变相激化了矛盾,导致战乱进一步扩大。
在应仁之乱爆发之前,室町幕府的统治权威已经展现出颓势。这一点,从上层无法管控底层武士群体的私斗就可以看得出来。
大乘院和一乘院是兴福寺的两大门迹,两派之间的冲突斗争由来已久。永享之乱,就是兴福寺的大乘院众徒与一乘院众徒因为个体纠纷所引发的战斗。身为兴福寺别当的经觉对此却束手无策,反而要向上请求足利义教将军下达停战文书。实际上,足利义教下发的停战文书同样无法平息这场战斗。
可见,不止兴福寺的管理者已经无法掌控底层势力,就连幕府将军的权威也早已不被底层重视。
其实,大乘院和一乘院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个隐藏的影响因素,那就是旧南朝势力的残余影响。虽然南北两朝早已合并,但合并后的幕府并没有如约实现原南北朝双方交替掌权,而是由旧北朝一方牢牢掌握政权,这必然引起旧南朝势力的不满。在兴福寺,一乘院众徒筒井氏是亲幕府一方,而大乘院国民越智氏原为南朝一方,属反幕府一方。不出意料,筒井氏与越智氏作为对立方始终活跃在整个应仁之乱的过程中。
当然,应仁之乱爆发之前,将在未来参战的各方内部也并非铁桶一块。永享之乱后,筒井氏发生了内讧。畠山氏也因家督人选之争发生分裂。当他们的内部矛盾爆发时,与他们对立的一方也会抓住机会趁火打劫,让矛盾继续升级。失和的畠山政长与畠山义就也成为未来在应仁之乱中的关键人物。
等到足利义政的弟弟足利义视和儿子足利义尚同时成为潜在继承人时,各位大名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支持的对象,局势进一步恶化。于是,室町幕府内部各个阶层所积累的矛盾在应仁之乱中集中爆发出来。
最终,各大名势力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东军的守护大名主要包括细川胜元、畠山政长、斯波义敏等,西军的守护大名则有山名宗全、斯波义廉、畠山义就等。
总体上,双方势均力敌,所以这场战乱才能焦灼多年。但东军拥护足利义政,相比较而言,更师出有名。为了给自己正名,西军遂推举后加入阵营的足利义视为将军,并建立了新的西幕府,与原来的幕府抗衡。于是,在应仁之乱中,出现了“两将军并立”的对峙局面。
可以看到,应仁之乱从酝酿到爆发的过程中,整个室町幕府各个层面的矛盾都在为这场战乱添砖加瓦。而足利义政在治理能力上的不足也表露无疑。他没能及时有效地抑制战事的扩大,经常随矛盾势力优胜方的需求变换政策,助长了各方争夺权势的趋势。他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问题和矛盾,让局势一再失控。
可以肯定的是,经历了应仁之乱后,原本就脆弱的室町幕府的权力结构,变得愈加衰弱。虽然继任者试图通过寺社本所领返还政策来重新巩固将军权力,成效却并不明显。相反,各个大名都开始重视自己领国的统治,原本不受重视的守护代阶层和远国守护地位提升了。这些地方大名将成为未来举足轻重的战国大名。曾经的室町幕府以京都为中心,其后,地方势力将逐渐成为权力结构中的主角。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应仁之乱的过程中,底层武装力量的崛起,也有清晰的迹象可循。
前面提到的永享之乱,就是由底层武士引发的。另外,应仁之乱中还涌现出一股新的力量——足轻,即不着甲胄的轻装步兵。足轻的来源主要包括都市的下层居民、因战乱产生的饥民,以及失去职位的武士阶层等。足轻行动灵活,最擅长的就是切断对方的补给、破坏补给设施,常用的手段主要是掠夺、纵火等。不幸的是,他们的做法不止针对对立阵营的军队物资,往往会殃及平民。
在战乱之中,一些平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西岗是从西日本进入京都的必经之地,因此也必然被迫卷入战乱之中。于是,团结的西岗武士组成了“西冈众”,成为当地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揆是根据共同意愿组成的一种联合体。简单来说,应仁之乱之前的室町幕府也可以看作由大名联合推戴将军作为领袖的“一揆”同盟。在嘉吉元年,一股土一揆军封锁了京都的起个出入口,让京都陷入了饥荒之中。无奈之下,幕府屈服于嘉吉土一揆,为他们颁布了德政令。在应仁之乱之后,山城国一揆为了保护庄园奋起反抗,把伊势氏的家臣赶出去。为了管理好自己的领国,回到地方的大名也开始注重当地民众的管理。
不管是参军还是自卫,以上这些,都是底层民间力量崭露头角的例子。应仁之乱过后,在幕府权力结构衰弱、地方势力兴起的同时,真正由底层平民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也开始发挥作用了。这些经历应仁之乱后所产生的的变化,都是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的准备条件。
2020.05.29雾凇
《应仁之乱》读后感(四):应仁之乱:开启日本最激荡人心的战国时代
说起古代的日本,我们可能首先浮现出的是《源氏物语》里面,优雅端庄的贵妇人和繁盛华丽的平安京,但是平安时代并非一个英雄的时代,那是文化的时代。
如果想要去感受古代日本的动荡纷乱之中的历史魅力,我们需要来到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之间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日本最为血腥和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因为固有的社会阶层的崩溃,许多来自社会底层的武士得以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譬如丰臣秀吉,就是从低级士兵出身,最后成为统一日本的霸主。
同时,日本战国时代也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背景,比如动漫《犬夜叉》和游戏《只狼》的背景都是设定在战国时代。
那么战国时代是如何开启的呢?可以说,是动乱开启了更大的动乱。
开启战国时代的,是一场被称为应仁之乱的大动乱,因为室町幕府的将军继承人之争,让京都的zz势力分为两派,彼此对立,最终成为两派武装力量开始武力斗争,并且持续了长达十一年,使得京都和大阪都化为焦土。
(以下为《应仁之乱》前言)
虽然应仁之乱对日本的历史影响极为重要,并且破坏力极强,但是,如果被问到应仁之乱是一场怎样的战乱,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吧。
也许有人能记得“人世虚空,应仁之乱”这个双关语(人世虚空(人の世むなし)与应仁之乱的年份“1467”谐音)。或许也有人能说出“东军主帅叫细川胜元,西军主帅叫山名宗全”。
但除此之外就很困难了。最终,多半以“这场战乱导致室町幕府走向衰亡,战国时代开始了”这种固定句式收尾。
应仁之乱最为困难的问题是,人们不明白为什么战乱会爆发,也不知道最终究竟是谁获得了胜利。
应仁之乱是从应仁元年(1467)到文明九年(1477)持续了十一年的大乱。一般的说明会说,室町幕府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无子嗣,于是以其弟足利义视为继承人。但随后足利义政妻日野富子生下一男(后来的足利义尚),日野富子意欲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将军之位,正好那时候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两雄为争夺幕府的实权,介入将军家的内斗,于是应仁之乱就爆发了。
然而,对这种说法已有很多的批判,有人指出了应仁之乱爆发的其他原因。应仁之乱爆发之初,战场仅限于京都,最终却波及地方,全国各地都发生了战斗。
在这样大规模且长期的战乱中,大名们到底为何而战竟不是十分清楚,实在不可思议。战争过程既无戏剧性,又不华丽,唯有徒劳无功,不合逻辑。应仁之乱这些难以理解之处,进而让它更没有人气了。
原因不详、结果不明的应仁之乱,对后世却影响巨大。大正十年(1921),东洋史学者内藤湖南在演讲《关于应仁之乱》中这样说:
若为了了解今日之日本而研究日本历史,研究古代历史毫无必要。知道应仁之乱以后的历史就足够了。之前的历史几乎与外国历史无异,但应仁之乱以后的历史是我们身体血肉直接能接触到的历史,若能真正了解它,对日本历史的所知就足够了。与现在的日本有关的仅仅是应仁之乱之后的历史,之前的历史如同外国史。这段过激的发言十分有名,可能有的读者早就听过了。
在那之前的史书虽然也关注应仁之乱,但关注程度不外说它是“一场大乱”而已,对譬如源平合战、承久之乱等战乱则更为重视。
应仁之乱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内藤湖南这如棒喝一般的史论,是非常有独创性的。
为什么内藤湖南认为应仁之乱与其他战乱相比有特别的意义呢?这是因为他认为,应仁之乱彻底打破了旧体制,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内藤湖南说:
“正因为足利时代是个完全没有天才的时代,所以应仁以后的百年中争斗不止,战事不休。”然而内藤与之前的史家不同,并不慨叹英雄不再,战乱频发。恰恰相反,在他看来,正因为如此,这才成为一个“最下层的人打破既有旧秩序”的下克上盛行的时代。内藤湖南认为,战国时代和乱世因应仁之乱而到来,对平民而言反倒是出人头地的机会,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这种颠覆性的对应仁之乱的评价,在期望庶民革命的战后左派史学之中也能看到。
永原庆二在中央公论社《下克上的时代》(1965年初版)中指出:
“应仁之乱的大将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都不是称得上英雄的华丽人物……一般意义上的zz家、武将之中,称得上英雄的成功者一个也没有。” “但如果稍微变换视角,这样一个可以说有无数无名的庶民英雄活跃着的时代,是绝无仅有的。”于是,通过发掘这些时代的无名英雄,他热情地写道:“‘历史是由民众创造的’这句又古又新的格言,可以从史实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日本史学界开始对过去以左派理论为指导的社会构成史研究提出疑问。人们指出借用西洋理论分析日本史所出现的问题,永原的研究也成了批判对象。然而,内藤湖南提出的“应仁之乱是时代转折点”的观点得到了继承。
不仅如此,内藤的言论甚至被作为批判左派历史学的材料来引用。胜俣镇夫在氏著《战国法成立史论》(1979年初版)的序言中提及内藤湖南的演讲,对其表示支持:
“内藤湖南所述应仁之乱以前具有悠久历史的日本是个与近代日本无关的异质社会,应当舍弃,以近代日本历史学的常识来讲,他的见解近乎谬论,但就我而言,当我站在从现实生活的感觉来把握历史这一立场上时,不得不说我能够充分理解并深有同感。”此外,胜俣镇夫在1994年的论文《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日本》中也引用了内藤的演讲,将应仁之乱以后的一百年称为“旧体制崩坏,近代萌芽的时代”。
《应仁之乱》在日媒的报道胜俣的学说从内藤的演讲中获得了启发,大胆地将日本历史一分为二,这就与左派历史学发展阶段论分段进步的理论不同了。
但另一方面,胜俣镇夫评价战国时代是“在日本历史上,民众首次作为推动历史的主体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这一理解与战后历史学的战国时代观区别不大。“以应仁之乱为契机,民众……”这一句式确实颇受欢迎。
但近来的研究朝着反对给应仁之乱赋予太多意义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对应仁之乱“前”与“后”的zz局势进一步研究后,就看不到“以应仁之乱为界,日本骤然剧变”这种主张了。
首先,通过对应仁之乱“前”,也就是应仁之乱之前的zz状况的研究,学者发现,嘉吉元年(1441)嘉吉之变(六代将军足利义教被暗杀的事件)后,幕府的混乱统治持续了二十余年。
此前足利义政被说成是愚蠢的将军,又或者说足利义政之妻日野富子插手zz,总之是将应仁之乱归咎于当权者的个人素质。
然而,由于嘉吉之变以后的zz局势得以明确,应仁之乱就被评价为二十年来累积的矛盾的总清算,对应仁之乱本身的关心程度相对降低了。
应仁之乱“后”也是一样。过去的研究认为,应仁之乱后,室町幕府丧失领导能力,沦落为有名无实的存在。
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发展,史学家们认为应仁之乱结束后,幕府重建自身统治的工作有所进展。幕府权威彻底丧失是在明应二年(1493)的明应政变后,这是研究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一致认可的结论。如果让他们说的话,明应政变才是战国时代的开始。
的确,若关注幕府zz的变化,比起应仁之乱,明应政变可能更具有划时代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否定了将军家内斗导致应仁之乱爆发这一传统观点,而是逼近幕府内部真正的对立模式,这样的观点对研究zz史来说具有非凡的价值。
然而,当不限于室町幕府,而从对全日本社会整体的影响来考虑时,比起明应政变,应仁之乱无疑意义更为重大。此外,应仁之乱即便不是开端,但它确实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一点就有独特的意义。即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假如只三个月就结束了的话,是否还会在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仍被人们热烈讨论,就很值得怀疑了。
因此,不仅是应仁之乱的“入口”和“出口”,对其“里面”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时不可以陷入列举没落贵族的不满,新兴的民众力量对乱世表示欢迎这种陈词滥调。
但是冷冰冰地罗列“某年某月某日,某处发生了某次战斗,某某某取得了胜利”这些事实也没有意义。关键是要能够一览卷入战乱旋涡的人的生存状态。
为研究这个课题,极好的史料是《经觉私要钞》和《大乘院寺社杂事记》。两者都是室町时代兴福寺僧侣的日记。前者的记录者是经觉,后者的记录者是寻尊,二人都经历了应仁之乱,并留下了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关于这场战乱的日记。
经觉与寻尊都生活在奈良,他们所获得的有关京都和其他地方的信息中有不少不正确的传言或谣言。因而若要把握应仁之乱整体的构架和经过,二者称不上最好的史料。
但是,二人的日记反映的不只是经觉、寻尊两位记录者本人,还有他们周围的僧侣、贵族、武士、民众在大乱的旋涡中如何生存、如何思考,从这一点上讲,他们的日记具有别的史料替代不了的价值。
当然,这两份史料在此前对应仁之乱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其只为确定事实关系而使用,否则就可能带着“这是落伍于时代变化的守旧僧侣的抱怨”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进行理解。
寻尊在日记中一再为世道混乱而忧虑,这是事实,但仅仅以“旧统治阶层的没落与新兴势力的发展”的视角,是不能完全理解这部日记的丰富内涵的。贵族与僧侣都顽强生存了下来,但对大多数民众而言,战乱仅仅是一场灾难而已。
应仁之乱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应仁之乱》将以上述两份史料为中心,外加其他各种史料,力图具体地为大家呈现当时人们生活的样貌,并以此展开讨论。
《应仁之乱》读后感(五):『応仁の乱―戦国時代を生んだ大乱』
《应仁之乱:催生日本战国时代的大乱》
『応仁の乱―戦国時代を生んだ大乱』
说起古代的日本,我们可能首先浮现出的是《源氏物语》里面,优雅端庄的贵妇人和繁盛华丽的平安京,但是平安时代并非一个英雄的时代,那是文化的时代。 如果想要去感受古代日本的动荡纷乱之中的历史魅力,我们需要来到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之间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日本最为血腥和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因为固有的社会阶层的崩溃,许多来自社会底层的武士得以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 开启战国时代的,是一场被称为应仁之乱的大动乱,因为室町幕府的将军继承人之争,让京都的zz势力分为两派,彼此对立,最终成为两派武装力量开始武力斗争,并且持续了长达十一年,使得京都和大阪都化为焦土。后浪 汗青堂历史出版社犬夜叉剧照动漫《犬夜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战国时代,上一年在女票的强烈要求下看了一百多集的犬夜叉,作为动漫而言,绝对的深入人心,在这几个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情感纠结上也能够看得出犬夜叉身上有着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名人的性格与气质,无论是桔梗还是戈薇,都代表了不同时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历史上最出彩的一段就是东周时期,东周的故事是那么的深入人心,虽然这个时期又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成为这一时期的代名词,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各方力量整合的时期,这个时代的人们思维高度多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那个年代。
这个时代的国家名称基本上成了今天我们省份的简称,特别类似的是,大洋彼岸的日本国,在1942年之后也开启一段动荡的时代,这就是【日本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成为战国兼并战争的序幕,我作为一个三晋大地大地长大的人,对三晋相当的敏感。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起点。与波澜壮阔的中国战国时期相比,持续了十一年的应仁之乱名声不大,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没有相对的赢家。
日本最优良的三大平原区为关东平原、浓尾平原、近畿平原,对应三大代表城市东京、名古屋、大阪。均位于本州岛中部。这三大平原为日本的经济、zz、文化中心。在这样大规模且长期的战乱中,大名们到底为何而战竟不是十分清楚,实在不可思议。战争过程既无戏剧性,又不华丽,唯有徒劳无功,不合逻辑。应仁之乱这些难以理解之处,进而让它更没有人气了。 虽然应仁之乱对日本的历史影响极为重要,并且破坏力极强,但是,如果被问到应仁之乱是一场怎样的战乱,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吧。 也许有人能记得“人世虚空,应仁之乱”这个双关语(人世虚空(人の世むなし)与应仁之乱的年份“1467”谐音)。 或许也有人能说出“东军主帅叫细川胜元,西军主帅叫山名宗全”。但除此之外就很困难了。 最终,多半以“这场战乱导致室町幕府走向衰亡,战国时代开始了”这种固定句式收尾。后浪 汗青堂历史出版社日本列岛全部都被大海包围,气候上比同纬度的中国地区更温暖湿润。关东平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今天的东京,居住着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东京的首都地位,在明治维新后确定。之前,天皇所代表的日本首都,一直在关西,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公元794—1868年)。在长时间都是一个首都的情况下,这里不想中国一样有五都格局,当然也没必要称之为“西京”,而是“京都”,在日本进入平安时代之后,这里有个更加出名的名字——“平安京”。
类似于古典时代的东周有京畿之地一样,平安京所在的关西地区在日本被称之为“近畿地区”。关西的地形非常符合中国的风水格局,三面围山,一面临海,正所谓前有照,后又靠,想不发达都难。
应仁之乱以及由此引发的日本战国时代,幕府将军与天皇神权开始了较量,平民们在一场被称之为【战国】的时代里,必然不会好过。而这也相当于是日本自身地缘力量的整合,平安京作为千年帝都,天皇的势力就在这里,幕府将军们选择了关东的东京。二者之间的对立是撕裂性的,战争作为融合的一种形式,也让日本避免了彻底分裂的危机。
下剋上是日本战国时代最常见的事情,这有和中国的五代十国惊人的相似。五代十国的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个字——“乱”,一夜之间煌煌盛唐猝然崩塌,十余个国家裂土称王。日本也是如此,引发日本战国时代的应仁之乱就是导火索。应仁之乱的最大破坏就是千年古都平安京成为了废墟,关西平原的地缘势力自此远逊于关东,平安京的近畿名称也一去不返了。
1467-1478年长达11年的应仁之乱,双方的战斗舞台就是平安京,平安京沦为了一个人间地狱,农夫们扛着锄头在京都里随意的抢劫,土匪山贼你来我往,京都的女子已经很少见了,鬣狗老鼠扎堆儿在尸体上,天空中还盘旋着几只蠢蠢欲动的飞禽。直到织田信长在1568年修缮京都,这里的腐尸味儿才逐渐的消失,从平安时代到战国时代,转折的点就在京都,现在及以后,这里都不是平安京了。
细川胜元、山名宗全实际上是亲家,细川娶了山名的养女(也有山名血统),山名把儿子过继给细川做养子,两家关系很好。战国的动乱其实是家督的继承,至于这两家和斯波家族的恩恩怨怨,大家还是在后浪汗青堂的《应仁之乱》里面寻找答案吧。
应仁之乱为什么成为日本战国时代的标志?应仁之乱这一乱,日本就进入了一百五十年的战国时代,全国各地的势力也因为这场战乱重新洗牌,畠山和斯波两大家内乱集中爆发,细川和山名两个实力家族的内乱也集合展现,近畿一带的各方势力积怨的临界点。
同时进行中的享德之乱,镰仓(古河)公方足利成氏与关东管领上杉家的内乱集合。应仁之乱彻底将全国性内乱集合爆发,应仁之乱与将军继承人之争、畠山家家督之争、山名宗全与细川胜元政争、斯波家家督之争等均有密切关系,因此此战才会是标志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的关键战争。
应仁之乱在日本的历史上地位很重要,这是理解日本战国的一个切入口,同时,这个下剋上的时代,是对上层建筑的一次颠覆性动乱,在当时的日本普通人看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是没错。不过时代并不会给人们太多的机会。
几千年的平安京是一个神话,而这个神话的背后这是阶层的固化,任何既得利益者,在充分享受权力带来的利益后,都会想方设法的维持自己的特权。战国时期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中日两国的战国时期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就像犬夜叉一样,他的遭遇让他能够更快更好的结交到平民朋友,而他的哥哥杀生丸就是一幅冷冰冰的样子。
应仁之乱之后的百年战国时代是一次破旧立新的时代,日本的平民首次以群体的力量作为推动的一方,把日本的历史拉到新的维度,这些人就是犬夜叉的那些朋友们。
关西关东新锐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以兴福寺两位高僧的日记为基础,结合多种史料与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从将军承嗣问题、管领家畠山氏内斗、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政争入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应仁之乱的起因,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战乱的经过与参与者之间的合纵连横,总结了战乱的后果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场催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大乱。
应仁之乱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应仁之乱》将以上述两份史料为中心,外加其他各种史料,力图具体地为大家呈现当时人们生活的样貌,并以此展开讨论。
封面那是什么时候,我刚来到京都,看到田间、路上,净是小石子,土壤没有油气,感到很奇怪。心想,流水的清澄,女人的雪肤,并非没有缘由。其后读二种亭半山早年出版的一本书,上面写道:“京之土地多为小石子,土气甚少,故人绮丽。自古女子多美人,皆因国中无油气而洁净之故也。鱼无旨。生草等纤细,如唐绘之明洁。蕺草、薮柑子之类多伤而不生。”其观察之微细,颇能道出京都之真味,令人称奇。薄田泣堇 《旧都的味道》应仁之乱爆发地,京都上京区御灵前通乌丸东入,上御灵神社鸟居前应仁之乱暂无评分[日] 吴座勇一 / 2020 /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日本战国的开端 应仁之乱 惨烈厮杀十余载_《日料不是日本料理》原创频道感谢后浪-汗青堂历史出版社赠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