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莫言批判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2-14 12:46:21

  《莫言批判》是一本由李斌 / 程桂婷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言批判》精选点评:

  ●上纲上线,居心叵测,不足为道。序言201212月于赣江之畔??吓的我赶紧合上……

  ●质量的确是良莠不齐,但是书中很多观点都非常中肯。莫言热衷写酷刑血腥、写肉体狂欢、漠视女性尊严、审丑心态、语言缺乏修炼……这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大作家又怎样?诺贝尔奖不是护身符,有问题就应该批判,这是对问题的自省。这冲这个精神我给满分!

  ●其实读过的只是我自己的那篇

  ●质量层次不齐

  ●本来就是不喜欢莫言去找认同才看的这本书,结果连我这个莫言黑都看不下去了。感觉里面大部分文章担不起文学批判的名头,不过假由批判的说法对莫言本进行人身攻击。

  ●2017.5.15 晴

  ●我看说的很对,把莫言小说里的毛病都挑了出来

  ●一半是批判,一半是瞎扯淡,中文系什么人都有。

  ●不可否认,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失误,曾给读者带来假的误导、恶的困惑与丑的恶心。在文学圭臬的衡量下,编者列举了莫言醉心性描写、热衷写酷刑血腥、沉迷于丑恶事物、放逐道德评判、漠视女性尊严、语言欠缺修炼、叙事不知分寸、写作限于重复等九大“罪状”。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赢得的掌声余音未了之际,搜罗证据批判莫言实在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关注莫言和阅读他的作品,对他怀有太多的期待,才会对他提出这些善意的提醒和批判。善意的批判只会促使莫言有更多的文学思考,从而能不断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文章层次不一,但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反复考虑的。比如性行为的泛滥,暴力的泛滥,道德缺失,对女性的不尊重……豆瓣里痛批这本书的人..唉,批判的目的在于最终的无所批判

  《莫言批判》读后感(一):为此书感到羞耻

  此书就是为了借别人的名气来吹自己,猛赚一笔。有些人就是这么现实,脑子就是转的快,赚钱的本领脑子里一套又一套。你的出版宣言气势如虹,更加显的你愚昧无知,低等粗俗。。。。。。。。。。。。。。。。。。。。。。。。。。。。。。。

  《莫言批判》读后感(二):令人恶心的断章取义的出版商

  在图书馆翻了下这本书,要不是有莫言两个字,看一眼都不会看的,估计没有莫言两个字,也进不了学校图书馆的采购名单吧!

  纵观这些批评,都是取了莫言的一两个句子大说特说,简直是现实版的文字狱了

  若不喜欢莫言的风格不如直接说不喜欢,像这种装逼出书批评的实在让我看不下去了

  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否真正的去读莫言的作品,每个人都有缺点,而丑陋的出版商总盯着那个黑点,忽略了整张白纸

  鄙视这种寄生虫似的哗众取宠的小丑!!!

  《莫言批判》读后感(三):见不得别人好!丑陋的心理!!!

  中国到现在就了一位莫言,你有能耐可以去挑战第二个诺奖呀。。。

  首先就你这种思想就不配做一位作家!!!

  可以说这是一本为了求职发展的书。

  乱七八糟地凑了不少内容,想说明什么?说明莫言就不该得奖???

  书中这么多批判内容的作者我觉得你们有功夫完全可以干点别的。

  就像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张艺谋,当时也是好多人口诛笔伐,但问题是这些口诛笔伐人能去导奥运会开幕式吗???

  我觉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可以完全解释《莫言批判》这本事的作者心理。

  《莫言批判》读后感(四):写给浮躁的出版商和编者(注意,是编者,不是作者)

  首现我承认,还没看这本书。但是这不妨碍我表达的如下内容。

  1、这本书急于捞钱和出名的目的大于文学反思的意义。

  2、纯粹从营销角度给出的意见:出版前造势不够,没找到合适的噱头、兴奋点。网评雇的托水平太差,一看就是托……另外貌似没舍得花钱雇更多的水军……到底编者还是各文人,放不下一些架子。也没和出版商沟通协调好。

  3、主编应是个功利性很强的人,擦着80后的尾巴的79年生人,还把个人履历写上,除了招人妒忌外,还让人直接看出其编书为个人以后发展铺路的意图。

  4、书中汇集的莫言获奖前写的评论,都可以看。如果是获奖后写的,不看也罢。搞不清为何现在才出版。莫非获奖前的评论内容太少,凑不够页数,赶紧这几个月又加了不少新评论?

  《莫言批判》读后感(五):别把谩骂当批判!

  不知道编辑如何理解批判一词,如何看待“批判”与“批评”之间的区别,显然,在这本书里“判”过多而“批”不足,别把批判所承载的理性思考给谩骂披上羊皮!这其中最让人汗颜的可能还是这位名叫李建军的评论家。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在《是大象,还是甲虫——评〈檀香刑〉》一文中对语法和修辞手法的批判上,且不说这种小学改作文式的批判意义在哪里,当他说:“一个活人被另一个人蚕食进去?想象不出来。这显然是措辞不当的问题。”时,这种明显的逻辑硬伤实在是让人无语。且不论这样的论证有多随意,这样的措辞不当是如何造成的?与“蚕食”这一动词发生在两个人身上有关吗?为什么没有可能仅仅是你想象不出来?这样做技术上有问题吗?措辞不当的标准是什么?三个短句,直接宣判,根本就是在“带节奏”。

  接下来他写道:“这里的几个比喻,不仅不贴切,而且不雅、不美,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所以,在这位评论家看来,比喻如果不雅、不美,就不能称其为比喻;换句话说,在这位李姓评论家看来,比喻的本意是雅和美。如果说上面“想象不出”只是谈谈个人感受,那么此处简直能看出作为一个批评家的局限性和狭窄心胸了,如果语言的表意只剩下雅和美,那么我们何谈语言的边界,如何去扩展和发展语言。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必须要问,何为雅和美?这几乎等同于在质问“道德的标准在哪里”那种千人千面的问题,根本不能成为如这位李姓评论家自己所言的“细致的文本分析和价值批判”。

  当谈到《檀香刑》中,在母亲死后,莫言对幼儿媚娘寻找母亲乳房的行为形容成是“爬一座华丽的山脉”时,他认为这与此刻“悲惨场面是不和谐的。”请问,如何才算和谐?“母亲死的时候,大雪纷飞,媚娘躺在母亲逐渐冰冷的尸体旁,此时的她还不曾思考下一顿饭如何着落,也不曾怀疑身上那薄薄的被单如何帮助她度过整个寒冬,媚娘只是睡着了,所以连门外那条老狗凄楚的叫魂声也没听见。”难道这样以悲写悲就恰当,合理吗?不知道这位李姓批评家知不知道有个词叫对比,还有个词叫反衬,不过没关系,李姓批评家全当是随便写篇读后感,反正打着红底黑字‘批判莫言”的旗号,随便说点什么都比那些赞美之词深奥得多。

  当李姓评论家谈到刽子手赵甲的时候,认为他没有悲悯之心,认为这位刽子手将“行刑杀人是一桩确证自我价值的有意义的工作”是一件不极真实的事情,他不真实就在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太过信任,怎么可以呢?这明明是一件极其不道德的事情,是封建的,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他怎么能没有一点忏悔之心呢?可能在他看来,作品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像拉斯科尔尼科夫那样生存,否则人物就是不真实的。

  当然,最伪善的点还在于,李某人上一秒谈论茅盾文学奖时还说:“虽然很多人没有得奖,但是并不影响人们对诺奖的关注,并不减损人们谈论诺奖的热情,对茅盾文学奖,亦应如是”。等莫言真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立马变脸,认为诺奖十分局限,甚至认为由于诺奖评委的局限,读不懂中国的作品。大言不惭地反问“诺奖的评委们真的能读懂中国的文学作品吗?”一般而言,我们都说不给谁颁奖是因为读不懂他的作品,从没听说过因为读不懂谁的作品而给他颁奖的,如此吃相难看,真是令人作呕。

  李某人令人发指的行径还没完,他认为莫言获的诺贝尔跟他本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翻译的功劳,他认为莫言的作品完全是“经过翻译家的妙手丹青,便脱胎换骨”。我完全同意一个翻译对作家作品的传播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雨果奖给作家颁奖的同时也会给翻译颁奖就可见一斑,但是如此贬低作家本身的努力,把翻译想象成是空中建楼阁,甚至依他之言,是完全重新写了一本小说,真是用心险恶。这不是批判,甚至不是谩骂,而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华的评论家对作家纯粹的嫉妒。针对文本批判不足,反而在其他地方小动作颇多,可叹可叹,原来“批评”二字堕落至此了吗?

  不是莫言不能批判,只是如果中国评论界水平只是如此,还不如多些鼓励的声音,至少他们还在为中国而书写。批评不是写读后感,需要付出和作家同等的心力,去研究和发现。泼妇骂街谁都会,但请求这些所谓的评论家,别把谩骂当批判,学术不学术,通俗不通俗,批评不成调,阴阳怪气 ,简直是时代之耻。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