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教学:如何操作才是种了自己的田?
陈大伟教授讲述了“观课议课”的原理好处,下午,实地进行观课议课观摩。
有位老师讲了一节语文课《种瓜得豆》,陈教授当场观课,接着议课。这位老师的课堂流程是:先行展示一组有关转基因的科学介绍资料,让学生们听记,随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听记资料相照应的内容,然后分析课文的写法与资料的不同之处。最后,让学生就转基因工程发挥想象,描摹将来在转基因作用下世界的新变化。
陈教授提问时有个问题这样问:你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的时候,学生们纷纷说了解了什么是转基因工程,你最后强调说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说科普文章的写法特点。你觉得这节课这样处理,是否十分恰当?
这位优秀老师非常自信的说:我是教语文的,就要从语文的角度来学习文章,分析写法才是我语文要干的活儿,至于内容,那是科学课的事情,我不能种类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儿。很显然,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课堂学习时就是奔着课文的写法――科普文章生动深入浅出的写作特点进行的。所以,自始至终,她都在引导学生分析科普文的用语,修辞,这样写的好处等,甚至,不要学生在分析时读课文,有个学生站起来读了自己要分析的一段,老师立刻说:看来,你非常喜欢读课文,我不要你读,只要说出课文的写法以及好处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听课四十多分钟,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只是听到学生没完没了的重复性分析。
我们且不去谈论把深奥的科学资料投放给学生让学生速记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这样先难后易的认识顺序是否违背了教育规律,我们单单从老师的一句话来看:分析内容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儿这句话来看,科普性的文章的阅读究竟应该把什么当作课堂处理的重心?我觉得绝不仅仅是知道写法就可以万事大吉了的。无论什么样的文章,其内容思想才是孩子们应该感受和掌握的第一要著。从内容出发,才谈得上承载内容的诸种形式:或者是严谨的科学理论,或者是浅显的科普短文,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就本课而言,让学生粗浅的感受转基因工程的简单原理和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并激发自己热爱科学的欲望仍然是第一位的。至于写法,我想只要是个有阅读经验的孩子,都会很直观的感受到,如果说课堂是试验田,感受写法是自己应播撒到种子,但是绝不是唯一的,真正应该大播特播的,还应该是内容和引导情感。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把科普课文的阅读重心放在了感受方法上,认为不这样做就失去了学科的特点,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说到底,这是一种狭隘的学科本位主义在作怪。学生综合能力的增长绝不是单靠分析方法就能一步到位的,相反,因为有了对内容的把握,他们的写作才能真的从内容走向形式,在厚实的科学知识掌握中培养自己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偏离内容或者抛开内容单纯的追求方法的研究,如同抽干了河水让鱼儿练习游泳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教改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今天,再提种了谁的田这类很狭隘的本位主义的理论,实在是没有读懂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形势。当然,这与很多教改发家的老专家的误导是有联系的,部分专家必须再次走在教改前沿,发出“我们种的是同一块地”的号召。
唯其如此,我们的改革才能众志成城,步调一致,学生才不会出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的游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有真正的提高。
说到底,有学科本位思想的老师仍然属于思想上急功近利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