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也离开北京?”
↑蓝字关注「Kris在路上」
这是K叔的第1234篇原创
作者:Kris(K叔)
首发:Kris在路上(krisgtd)
个人
大家好,我是 K 叔。
曾经,我有一个现在看起来特别幼稚的口头禅,那就是:“我也不想啊!”“我也没办法啊!”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在面对困境时,会下意识地蹦出来的话:
“我也不想这样,可我也是被逼无奈啊,我也没办法啊!”
这个口头禅暴露了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
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差距时,会以此为借口来撇清责任。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是在逃避责任。不希望的状况发生了,去追究这是不是你的初衷,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益处,这句口头禅不会帮助你,只会显示出你的消极被动。
而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一个认知习惯之后,这些口头禅也随之消失了,这个认知习惯就是:
积极主动。
1
环境无法改变,那就改变态度
很多朋友对“积极主动”这个词应该很熟悉,它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一个习惯。
这真的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
作者史蒂芬·柯维曾经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25 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他的公司与《财富》500 强中 80%以上都有合作关系,而他咨询的核心就是这本书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也是我们 108 自律行动营的必读书目之一。
大多数人看“积极主动”四个字,会觉得更像是一种动作,但其实,它最本质的在于我们的内心。
所谓内心的积极主动,就是要让自己时刻意识到一点:
面对世间的任何事情,我们都是可以自主做出选择的。
可能你听起来会有疑惑,甚至会跟我抬杠:
如果我生在一个穷人家庭,这苦出身就没得选啊?
如果我嫁了人,发现老公是个家暴狂,我也没得选啊?
如果我生了孩子,时间都被孩子占用了,这我也没得选啊?
……
很遗憾,以上的这些让人心灰意冷的“现实”确实没得选。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
尽管我们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件、所遇到的挫折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
自己在面对这些事情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才是我们拥有主动权的地方,可以做出自己选择的地方。
再来分享一个故事,主人翁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他被称为 20 世纪的一个奇迹,他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记录了自己当时在纳粹集中营时期经历的残酷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悟出的生命意义。
弗兰克尔一生活了 92 岁,而正是这样一位长寿的老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集中营中经历了最惨烈的人生。
他是一个犹太人,全家人都被纳粹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在集中营里,他发现一个现象:
那些对生命失去了希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的人,更容易在绝望中死去,而那些相信自己可以活着出去、相信未来会变更好的人,则更大概率地挺了过来。
而他正是在这种炼狱般的痛苦中,将自己的经验与心理学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帮助人们找到绝处逢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闪耀的光彩。
他还是一个生活的超级大玩家,一生都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甚至在 67 岁时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且顺利拿到了驾照,在 80 岁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
人类最后的自由,是在已给定的环境下选择态度的自由。
即使身处囹圄,即便身心备受折磨,一个人依然有主动选择的自由。
环境可能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有改变自己的态度。
2
“我们要不要也离开北京?”
其实,这种深陷囚笼般的感觉我也曾经体会过。
2012 年,我刚毕业就娶妻生子,当时工资微薄、压力巨大,在北京的生活无比拮据,“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年年在上演,我和怀孕的妻子也在很多个夜晚,坐在出租屋里的那张小破床上,思考着这个问题:
“我们要不要也离开北京?”
那种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就如被囚禁一般,而每到这个时候,我跟妻子都会一起听一首老歌,来自法兰克·阿尔伯特·辛纳屈(Francis Albert S)的《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如果我在这里做得到,我会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
我要成为它的一部分,就是纽约!
我要在这个不夜城中醒来,然后发现我就是山丘之王,发现我是最顶尖的。
我们把歌词里的纽约换成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或者任何一个让你有被囚禁感觉的城市,甚至延伸到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生活,其实都是可以通用的。
为什么我们在年纪轻轻,遇到一些困境时就想着被动地去逃离呢?何况,逃离之后的生活就一定能拥抱自由吗?
真正的自由属于那些积极主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去逃避的人。
退而求其次的自由,或许是更大的牢笼!
当然,这并不代表离开北上广就是一种错误,我们所说的积极主动是一个原则,而非标准答案。无论你是选择留下和选择离开,都有可能是主动的,也都有可能是被动的。
比如我和爱人,在认真分析之后决定留下来,这个过程是主动选择,我们敢于承担留下之后面对的责任,那么就是自由的。
还有些人,在认真分析之后主动做出了离开的选择,这本身也是一种自由,因为这也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用那句“我也不想啊”的口头禅,去被动地逃避。
积极主动的人从不会说“我没得选”,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主动选择的结果。
3
该怎么做,才能积极主动,获得自由?
“积极主动”我们从小听到大,这似乎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词,但事实上,能够做到百分百的,真的太难了。
我们应该如何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承担责任,才能实现自律得自由
责任通常意味着麻烦、失败,甚至是痛苦,一想到这些负面的东西我们就会天然地选择逃避。而如果你选择逃避,麻烦就会越积越多,反而让自己的痛苦也越来越多。
2、聚焦你的影响圈,掌握主动权
史蒂芬·柯维提出了两个概念,叫作:
关注圈和影响圈。
第一,关注圈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需要关注的事情,比如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爱好,这些事情都可以看作是你的关注圈。
第二,影响圈
在我们的关注圈里,可以分成两类事务:
一类是你可以掌控、可以改变的东西;另一类则是你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产生变化的东西。
影响圈,就是指那些你可以掌控的东西,你对于这些事情是拥有影响力的,是可以去改变它们的。
积极的人会主动地扩充自己的影响圈,当你能力越强的时候,影响圈就越大,你对于这个世界的主动权也会越大。
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不就是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吗?
最开始,我们都是依靠父母的学生,但是因为持续学习,能力提升,找到了工作,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多的收入,于是便有更大的能力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我们的影响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渐扩大。
影响圈扩大的前提,就是你足够积极地去做,而不是消极地在等。
有一种误区,叫作环境决定论。
似乎所有的结果都是外部环境引起的,而跟自身没有关系,最常见的几种环境决定论,我们可以列举一下。
比如,基因决定论,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人生是由基因决定的,天生聪明的人成绩更好,成就也更高,我爸妈智商不行,我肯定也很笨,所以,基因决定了我现在的状态。
再比如,阶层固化论。很多人看了那部《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后就感慨,穷人的孩子要实现改变太难了,于是开始抱怨自己怎么没生在富裕家庭里。
但事实上,纪录片里同样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穷孩子,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就是那些大多数人。
这种环境决定论,最诛心的观点就是:
“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改变,也追不上含着金钥匙的人。”
这种想法真的太幼稚了,全世界的人千千万万,你为什么非要去和某个人相比较呢?你不应该聚焦于自己吗?或许在财富上你可能永远追不上巴菲特,但哪怕你能追一点点也好啊!
你从小住在小房子里,别人住在大豪宅,但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小房子到了大房子,这对于你来说就是幸福啊!
总比你自怨自艾,放弃自己,永远待在小房子里好太多了吧!
所以我依然坚信一句话:你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3、不放弃主动选择的权利
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件你一直想做,但一直都懒得开始去做的事情。
以我自己为例,当年很幸运,靠着两个月的下班后时间,顺利考上了国内某所顶尖财经院校的博士,看上去最后的结果很完美,我考上了。但其实在考博之前,我经历很漫长的消极被动状态。
差不多持续有两三年的时间,每年招生简章放出来,我就纠结一番,信誓旦旦要备考,但准备着准备着就没有下文了。
当时,我跟一位同事讲了自己的纠结,他说了一句话,把我一下子点醒了,他说:
“如果你一直在纠结一件事,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解决它!”
当时这句话真的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既然我都已经心心念念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消极被动地去拖延呢?
后来,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考上了博士。
回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次积极主动的调整,大概率我的考博计划又会以失败告终。
这可能就是主动选择的力量。
我们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往后退,但是当你变得主动起来,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问问自己“我还能做些什么”,这种正向的主动态度,会让我们真正地直面问题。
只有直面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以上,共勉。
- END -
后台回复:“1”
免费获得K叔的成长秘诀:
2018年52篇周记
(共计80万字)
微信改版之后,
很多人说收不到我的推送了,
辛苦大家设为星标,
这样我们就能经常见面了。
?
(3步搞定)
作者简介
Kris(K叔),专栏作家,会计学博士在读,央企总部辞职后开始创业,行动服务平台「一行」创始人。5年陪孩子阅读500本书、半年拿到10个世界500强Offer、两个月在职状态考取博士、一个月瘦20斤。新书《引爆自律力》当当新书榜第一。个人微信:ursosonice8(如果没回复,应该是忙晕了)
扫码关注「Kris在路上」
↓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Kris的核心读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