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10篇
《戴建业精读老子》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一):与大道而伦化,为天地而立根
老子,活在千年里,其言其语对于现代人而言,确实艰难晦涩,想当时小国寡民,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有这种认识,也是超乎物质基础,然而今人读起老子的《道德经》,却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的感觉。怎么办?就像我们走路不太熟练的时候,需要拐杖,那么戴建业就给我们铺平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路基。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先秦思想家老子的著作,它以道为核心,以法自然为原则,以自然之真为人生的终级价值。作为形而上学的体现,它内涵丰富而深刻,展现了珍贵的人文光华,它让我们理解了宇宙的本原,尽管是一家之说。 老子对于道的解释,分成三个层面,首先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由物的存在来推求宇宙的本原,在老子看来,道不受时空限制,而又融入时空,道具有的超越性,不因物态生灭变化而影响,而又内生于万事万物中,因其能够生长、覆育、畜养万物,而建立了以自然论为基础的文化本位;其次,道是“有无相生”。即以超现象的无为本,阐释了有无相生的对立统一,在哲学上属于矛盾的统一体,不因无为而无不为的超验功用而涅灭于时代中;此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zz理想,人应当效仿道的自然无为,而自然运行本身具有客观规则,抑或是规则意识,因此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得到无穷无止的力量,此外可以认为是老子被扭曲被误解的zz参与意识。 老子所提出的五戒,具体地说是戒色、戒音、戒味、戒田猎、戒难得之货,体现了对当时奢迷文化的愤世嫉俗,只是老子所反对的不在于声色本身,而在于过度的纵欲,他不是告诉人要克制一切欲望,而是认为有欲望是正常的,是健康的,但是过度放纵只会让欲望不可控制,就像水火一样毁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由此可以说声、色这些可供享受的外物,是对意志与心智的考验。如果能做到六根清净、六尘不染,那是圣人,而不是正常人应够持守的本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确实在这个尘世中,我们渐渐被名与利所蒙骗,以为这才是人生所必须占有与控制的,相对而言,对于水的随形赋意则是不予关注的。如果说善有很多种,那么上善一定是水,它于无形中见有形,它不是告诉你停止争斗,而是告诉你在争斗的同时要了解其危害,古往今来,多少夫妻反目、兄弟同仇,酿成了无数悲剧。 善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善是可以传染的,如果每个人内心存在这份善良,社会就会风气为之新,国家就会文明为之一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对“善行“,如浮云过眼、不见痕迹,对”善言”,如飘风过耳、不见瑕谪,对”善数”,如四时运行,不见筹策,对“善闭”,如夜幕降临,不见关键,对”善结”,如星辰系天,不见绳约。 “中“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老子所说的守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应当说,”中“并非儒家学说所言的忠诚,而是告诉我们要”天地不言,以其虚无,得物之中,生物不穷“,是一种自然观的体现,与社会伦理并无牵涉。进一步说,刍狗是什么,并非活生生的事物,而是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是尚俭的体现,它与儒家学说的既重礼仪又重祭品是相悖的,也正因如此,无论是祭祖还是祭天,都是表现对神灵力量的尊重与追随。
《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二):捡读《老子》
初次知道戴敬业先生,是在网络上热议的一条大学教授的授课视频里,视频中,戴老师风趣幽默收放自如的侃侃而谈,语言与知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深深的吸引了我。天道酬勤,厚积薄发。我一方面艳羡着华师大的莘莘学子,能有个这样的老师,也隐隐地鼓励自己,有生之年,我也要努力成为这样一个耀眼的人。
https://video.h5.weibo.cn/1034:4296196445897089/4296196467820004有幸读到这本《戴敬业精读老子》,我十分高兴,因为终于可以深入感受戴教授这有趣的灵魂了。自序里,随性且谦逊的做学问的态度,令人心生钦佩。书的正文分为十一章,从十一个切面解析了《老子》。
提到《老子》,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那句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自然变化的规律,是社会生活的准则。它是万物之始,是世界之源。道是变化的,亦是不变的,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常说,道德道德,而与“道”相对应的“德”又作何解呢?“德”从道而获,道兴而德显。
中国封建时代多提倡“无为而治”,此词出自《老子》第3章。那何谓“无为”?何谓“有为”?想去判断区别它们,只需掌握一个准则。“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无为’与‘有为’的准绳,遵循自然的规律和顺应万物的本性就是‘无为’,反之将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或个人私欲扭曲物性的行为就是‘有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叶落归根,朝生暮死,万物皆有其规律;物极必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若想要用强力来治理天下,结局必定事与愿违。千年之前如此,千年之后的今天,亦如此。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六便士是人类的浮躁,月亮是内心的清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皆是忙忙碌碌的低头寻找地上的六便士,却极少抬头看看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当下的我们,在物欲纵流的社会中浮沉,精神变得浮躁,思想也不复清明。静水流深,静心明理。“真正的智者从不叽叽喳喳地表现自己,让自己的才智锋芒毕露。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成天闹哄哄,大嚷大叫地表现自己,生怕一静下来这个世界就把他给忘掉了。”闹,大多肤浅,静,大多深远。宁静致远,静以养智,仅是如此。
对于《老子》之类的国学经典,我向来都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私以为自己不太可能理解先人深奥的智慧,有些感悟也就说一说,从未深究。在读完《戴敬业精读老子》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千人千面,自读自乐,也未尝不可了。
《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三):灵魂式解读——《戴建业精读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因其时间的久远和其辩证的思想极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很多历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都曾试图去读懂它,理解他、走进它,所以对《老子》一书的解说可谓各说各话,你有你的推测,我有我的理论支撑,就像所有的经典名著一样,被各种人物进行着各种解读。
我最喜欢的却是这几天机缘巧合下阅读的《戴建业精读老子》一书。《老子》原文不易读懂,戴建业老师用现代语言结合一些事列,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将书中原本难以理解的句子以及思想讲述出来,当然中间有他自己的观点,也夹杂着他对其他各家解读道德经的看法。
全书分为十一章,将《老子》的八十一章融合进去,用他独特幽默的方式带着读者一起去精读。
在“道与德”中,他说道:“古代的人生箴言是”惟道是从“,今天的生存方式是”跟着感觉走“。他觉得“跟着感觉走”就难以确定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大家都随着世俗的潮流一起东碰西撞。
听起来感觉这个观点有些武断,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确实因为跟着感觉走,很多的事情我们做了却不知道不是出自自己的本心,我们一直认为是自己决定的事情,其实只是在别人的有意引导下去做的。比如我们去商场选购的各种潮流服饰,通常都以为是自己觉得好看、时尚才买的,实际上是各种广告,名人效应带给你的错觉,是他们说这些衣服好看、时尚;还有现在每个人都为之奋斗的房子,我们购房时也会认为自己是综合考虑后才买的,实际上你还是被别人影响的,有人告诉你学区房好,有人告诉你房价还会上涨,有人告诉你某某楼盘已经快没了……这些信息在你脑海里扎根,渐渐地你觉得这是你自己想到的,于是你在综合考虑下选择了你“心仪”的房子,这真的是你心仪的么?如果让你说出你心仪的地方你能说出来么,你说出来的是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这些呢?
总之,我读完这一章他的解读,立即对自己平常的行为、言行进行了反思回顾,发现自己真的不幸被言中了。做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自己心中真正想做的,而是别人希望我做的,是别人认为我应该做的,自己感觉应该去做的。
说到“物极必反”我们其实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但是我们通常都是知道意思但是说不出来。而戴建业老师他能说出来,他将自然界的现象、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用“物极必反”的道理解读给读者听,看完我不由得赞叹:还真的是这样哦!
在“静与动”中,他说浮躁是现代人的癌症,对名利的追逐,对权力的欲望使得我们每个人精神浮躁,内心浮躁,我们涉世越深,机心越重精神整天焦灼不安。
确实,当下绝大部分人都在追逐更多的物质生活,即使偶有精神生活也需有物质的陪伴方能显出高雅。书店中设有雅座,想要舒服的坐进雅座安静阅读,那么请消费果汁或者奶茶,看似雅致,实则俗气,这些逐利的商人将精神和物质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扯得有点远了,其实动与静更多的体现在生活中,宁静致远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动与静也体现在战争谋略中,所谓的以静制动便是兵法的一种上上策。
“弱与强”,我们通常会认为弱肉强食,也有古语“狭路相逢勇者胜”之说,但是在看完戴老师关于“弱与强”的解读后,我深以为然。书中所举的“牙与舌头”,牙齿坚硬但先落,舌头柔软但长存。其实我们也知道柔能克刚的道理,但是生活中我们却往往会忽略,遇事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要快速搞定,不讲方法,直来直去。
戴老师能成为网红,不是因为他的长相,不是因为他的口音,而是因为的他的幽默,他的见解为大家所喜欢,大家才会去模仿他,才会去关注他的口音。就像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朱广权一样,因为幽默的段子为大家所喜欢。《戴建业精读老子》让我在风趣幽默的体验中重温了《老子》一书,并且产生了新的思考,下一步准备将戴老师精读的古典类书籍都搜罗过来一读。
《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四):读《戴建业精读老子》——感悟穿越时光的古语对今时之影响
《戴建业精读老子》,看书名戴建业是谁?脑顶冒出一排问号?现如今科技之发达,遂打开百度,百度一下戴建业是何许人也?百度立马跳出一堆戴建业的信息,我择其一些重要信息,来了解一下他。 戴建业,男,1956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市。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3月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古代文学研究生,1985年1月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回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古代文学学科组组长。陶渊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代文学学会会员、湖北古代文学学会理事。著有作品《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文献考辩与文学阐释》等学术著作十多部。 看着这一连串的的学位,再看看现在所处的职位,再了解一下所出书籍。我也有点那老旧思想偏射,总觉得这弄学术研究的人,都和那八股文一样,千篇一律,而又没有新颖。虽说历来好的作品大多都有些无趣,可是能吸引读者兴趣,让人喜欢看这些学术作品才是关键吧!作者说弄学术写作品的,大概只有责编和编辑才看,也很意外他自己会突然那么受欢迎,并列举了一些小时候的经历和成长史。并为我们介绍了戴建业作品集,引用《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的后记言论,借以抒发自己对于文学的看法,让我们了解其文学背后他所想要表达和展示给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一种文学随着时间流逝,所引发的改变。更能了解当时文学的诞生对于现世的意义,我们依赖于它,并且一直依赖于它。现在国家也一直在讲究传承,让我们多学习古时优秀的文人墨客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思想。 回归本书《戴建业精读老子》,作者开篇一问就勾起人们满满的好奇?老子为什么不称“李子”呢?是啊!孔子、庄子、孟子等等都是以其姓来称呼其著作,和何以他会是一个例外?作者给了我们一个《神仙传》里面神乎其乎的解释,头顶又来了问号?这故事比我看哪吒还厉害啊!哪吒才在妈妈肚子里面呆三年,我们的老子先生却在妈妈肚子里面直接到了姜子牙的年纪,简直让人直呼果真是神仙下凡来造化世人的。当然这也只是作者引用些许以前的神话故事来和我们说笑,也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感悟一下老子的学问之厉害程度。那可是到达神话的级别了。 说了个神话引了个兴趣开头,又给我们看看孔子和老子之间的渊源,原来我们称为圣人的孔子也曾经像老子请教过,学问啊!孔子是抱着虔诚的心在学习,也是真心佩服老子的才华的。可无奈世人偏偏计较得失,非要挣个高下,拼命抹杀这段请教经历,仿佛这样孔子就是那最聪明之人,这世上就没有孔子所不能了解之事物。”看到这里,其实有点小慨叹,真真是孔子是神人,可是有些以其抹杀别人来提升维护其孔子的人,真真是其万分之一都没学到。甚至于老子的作品都有人怀疑不是老子写的,因为此书名字特别多而被怀疑。好在嫉妒的人有人,清醒的人更多。才不让老子之才华被分崩离析成几份。撑着这有点不爽之气,作者开始带我们进入老子的世界。 作者和我们谈老子的无为,谈谈这无为对于圣人是何解?对于国家是何理解?对于人民又是何理解?不过作者以其自给自足的耕作态度,让我们了解了不过老子其无为思想并不是让人们真正无所事事,而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作,给予自己丰衣足食,而不是感谢其上帝地存在给予了他们美好的生活。让人们感悟自身的量,感悟这世间的道理,而后无需别人治理才能进步,自动自发的为走向美好而努力。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走向人们自觉的有为。 说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再来感悟一下老子又一连串的正言若反吧!老子的这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感悟其饱满往往在其最看似饱满之处。人就不能太过聪明,自以为满就是好,而满则会溢。唯有这看似不可能处往往隐藏着最大可能。我们可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可要明白大智若愚啊!就连外国人都知道“傻子才想变精明”,我们从小受文化之熏陶,可别在和外人比时自作聪明啊! 作者后以白话之文,以自身之学识学问,为我们解惑其原文。把原文其枯燥分散开来,让人不自觉在作者的论述中懂得原文其意,其内涵。在白话文中穿插的古文,一些信守捏来的引经据典,有点诙谐幽默的文风加持,简直是不能更愉快的阅读书籍了。作者的一些标题也很是有趣,看似是对经典言论的挑战,反问的形式一出,勾起人们之阅读欲望,就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了吗?我就抱着我到要看看作者所谓的错从何来,作者确是有所立意,也是一眼揭穿了现在社会人们一种喊口号本质。和掩藏在其话语之后的一种不正当的风气。很多话已经不复其原来之内涵。话是好话,端看实施之人是抱着何目的在实施这句话了。作者这样反问形式的标题很多,让人像百科全书一般的去阅读,其观点也是鲜明有特色,很多话也是敢言能言,以对《老子》之理解,以古文兑白话,说明现代之文风文气,和现在社会所处的一些现状。书籍最后还有老子全文赏读,大可对照着前文,再看看其原文,看戴建业讲老子和老子之言论之解读是否达到其精读的标准。我们也好好学习这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五):戴建业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他到底在精讲老子里讲了些什么?
搞学术的老教授给人的印象一般是严肃正派,特别是研究晦涩古文的,更给人一种老古董的味道。而戴建业现年63,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古代文学学科组组长,正是一位这样的老教授,可他给我们的感觉却完全颠覆了我们心目中一个老教授的经典珍象,说话有些“不三不四”,随笔杂文也“不衫不履”,连讲课时也总带些极不规范的口语“我滴个天”、“听到没有”、“听懂没有”。 在央视百家讲坛差点因为太带麻城口音及口语习惯被赶下台,但他却迅速在抖音视频走红,把许多百家讲坛大家如易中天、王立群远远甩在身后,这件事他也不忘调侃一下,他说:“我完全不知道抖音是个什么鬼东西,却有人告诉我,你在抖音上好火,于是我请教别人下载了抖音。我以前从不看我自己的音频、视频,但我看到我的粉丝和点击量远远超过其他讲古文的大家,我就特意去看了一下。一看,我觉得我真的比他们讲得好多了。” 同学们都为他的沾沾自喜和大言不惭而哄堂大笑,而他毫不以为意,“做人就要经常说错话,同学们听到设有,经常说错话就会快活许多。” 这话说得有些不太正经,但细想一下,确实是这个理。所以戴建业怎么看也像是个老顽童,不像个正经教授。可老顽童嘻笑怒骂间,全是处世入世的哲理,让在现实中普通陷入焦虑的我们不由得耳目一新,总会留下会心一笑。 我在网上搜了下,感觉他讲唐宋诗词的视频居多。不过,他也坦言,就兴趣而言,最喜欢的还是六朝文学和唐宋文学,至于老子的专著与庄子的论文,都是当年为了弄懂魏晋玄学的副产品。但是他写的老子专著依然不容置疑地受欢迎。 这本《戴建业精讲老子》也经五家出版社出版了九版,被印刷几十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我们都知道《老子》玄而又玄,晦涩难懂,很多人都不愿读这么深奥的书,那戴建业在精讲的老子里讲了些什么,怎么会这么受欢迎呢? 一、精讲老子讲了些什么?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老子,本名李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陈国苦县,略长于孔子(孔子曾以学生名义向老子问过学)。他出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职务一般都是由学术家领袖或名流担任,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 既然《老子》又称《道德经》,不言而喻,“道”与“德”是《老子》中的两个核心范畴。 “德”于今天的我们可能好理解一些,一般都是与情操不义、自我约束有关,可对“道”,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了。 1、选说道 何为道?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实体、自然变化的规则和人类社会的法则。怎么理解呢? 道视之不见其色,听之不闻其声,嗅之不得其味,触之不得其形,但它又同时为在于万事万物中,我们可以从存在的万事万物中去窥见道的广大无边,它的局部随处可见,又无所不在。所以它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的本体。 老子用“谷神”位于低下,四边有边界,中空的意家来说明道是万物之母,但“谷神”仍不是道的全部,它只是老子为了像我们说明道是如何衍生万物,又包含万物的。 道衍生万物,看似静态,实则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缓慢状态。春去冬来,万物一枯一荣,我们都感觉得到这种变化,却从未看见一片叶子是如何长大,一朵花是如何绽放的,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谁也无法去阻止,谁也无法去加速,这就是自然规律。 因此,“道”又指自然,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变化,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种规律,就像抽万断水水更流,不是激起它更猛烈地冲击,就是使它改向一条无法预知的道路,维持这种情况一段时间后,新的常态又重新形成。所以,万物唯道才是正轨,什么东西都不能朝令夕改,无故用外力来阻止道。 道的运动近似于静态的发展,但它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因温度、气候、时间、时代等外界千差万别的不同,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没有一件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道又是一。 一是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但一中又包括许多局部,任何一个局部都不能用来代替一。这里所说的道即一,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系统,系统要整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把局部一一拆开了,物不见其多,也不见其少,但却散失了整体的功能,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虽是一,但不仅仅是一,它表示了万事万物分化、发展的规律与状态。 所有道理的讨论无非是为了运用于人,讲道当然也是为了能运用于人,那怎么运用呢?一言以蔽之:无为而治。明白了道既是本源,又是本体,既是自然规则,又是发展方略,那无为之治确实就是人类对待万事万物最精妙的方法。 顺应大势的变化,人生起起落落,历尽酸甜苦辣,一生才够完整。没有人永远甜蜜,也没有人永生痛苦,不管你多么想留住甜蜜,它也终会不紧不慢地流走,不管你多么沉迷于痛苦,也终会有一天变得心如止水。无为而治,就是不要过分在乎它纠结于它的存在,否则,你只会觉得快乐太快抓也抓不住,痛苦太难熬赶也赶不走。其实如果你懂得了道,你就会知道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可能再来,就会变得坦然一些,更容易接受一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宇宙自然万物,无不可以用“无为之治”处之,与天道抗衡,违反自然规律,无亦于以卵击石,就算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目前所谓的利益会变得不值一提,而以后带来的灾难可能无穷无尽。 2、再说德 大道沦丧,我们便看不见整体的变化,而只在乎眼前的局势,这个时候,便出现了“德”。有德的人,受人尊敬,然而,人世间出现德,人就分为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这本就是人类的灾难,我们不该对德有所庆幸。 德分上德和下德,上德效天法地,顺归自然,无为无名无形无迹,也就是道,也可以说是直觉。王阳明说人本有良知,能遵从直觉就是遵从人本有的良知。只是后来出现“仁义礼智”的教化,蒙蔽了良知,把良知视为一种人为的产物,其实这是错误的。 下德包括“仁义礼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下德可分为三个层次:“上仁”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是第一个层次;“上义”有所作为并出于有心,是第二个层次;“上礼”存心而求却是出于礼貌,是第三个层次。 当道与德都丧失,就成了“智”的天下,人们无法遵从内心需求守善,也无法通过后天教化从善,那只有靠聪明的才智来制定繁杂的细则和律法,来逼迫人们不犯法。 如果有人承认真正的智是辩析明确、条理分明的思维,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就不会承认大智若愚、聪明反被聪明误等至理名言。人类现在已经向一条误区义无反顾的驶去,自然、环境、科技都已把人类带入到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甚至弹指一挥间,人类就可能全部覆灭在自己的聪明才智里。 所幸的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进行全球对话,签订合约,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生存,从来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死了,我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道不仅是我们生的本源,也是我们存的本体,既是我们的开始,也应是我们最终回归的所在。道亘古不变地循环往复,毫不偏私地不言不语,不藏私、不纳垢,我们赤条条的来,又渐渐复归于无,这就是我们活着该悟到的道理,并应指导于我们活着的道德。
《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六):戴建业讲解老子的玄牝之门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段话看着有点儿颜色,玄如果是黑的话 牝是B的话,那么玄牝不就是黑B吗?黑B和谷神还真是挺多相似的,玄约等于神,都是带着神奇的感觉,牝约等于谷,都是陷进去,中空的感觉。而且,他们都不死,都是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就说说山谷,山谷里面有水流,有遮阳的地方,动植物能更好的生长,而且有容纳生物的空间,比较通风。还可以经常使用。而女人的黑B呢?里面也有水流,有遮阳的地方,动植物就从里面生出来的,而且有容纳动植物的空间,动物是子宫,植物是子房,比较通风。还可以经常使用,这里的使用除了撒尿,还可以用来做一些男欢女爱的事。
咱再看看戴老对这段话写的一篇文章是如何开头的:
农夫早有“山尖石硬,山谷土肥”的说法,诗人也有“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歌咏。这段话足见戴老的见识广博,简单的引用两小段内容就呈现了,山顶的弱势和山谷的优势。
老子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咱来看看戴老对于这一章的一篇文章是如何结尾的:
苦口的良药谁也不愿意沾唇,有毒的糖果大家争着品味;逆耳的忠言谁也不喜欢听取,害人的甜言蜜语却大受欢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受人敬仰的“英雄”,而身穿破衣胸怀美玉的智者,却受到世人的嘲笑。老子第7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再看看咱戴老的文章怎么评论的: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们一切运作都不是为了自己,生成万物而不自生,养育万物而不自利,无长久之心便有长久之事,不为自己生存便有自己的长存。……正式由于自己处处毫不自私,反而能达到自私的目的。……只有真心不为自己,才能真的成就自己的大业。我想,一个东西之所以能长存,就是因为一个东西有用,比如猪和大米之所以能长存,就是因为对人有用,虽然他们看着都挺愚蠢的。在公司和单位,领导也是喜欢这种有用但是不会功高盖主的人,这样的人最能在单位长存,不是吗?道德经里面还有一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有多少个朝代的开朝大臣就是因为功高盖主而不懂得功成身退,惹来了杀身之祸!
为什么老子第60章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里并不是说,治国SO EASY,就像炒个菜那么简单。而是说:
烹小鱼而不断翻动,翻得越勤,碎得越厉害;治大国而朝令夕改,那老百姓就不堪其苦。戴老举的例子让我更加的信服:
粉碎 四人帮 以前,我国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每次运动都整得人人自危,父子成仇,夫妻反目,从社会到家庭没有一天宁日,国家更是元气大伤。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规定取消运动,禁止“大字报”“大辩论”“大鸣大放”这些扰民政策。在安定宽松的环境中人民才有心思去从事建设。为什么老子第74章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戴老这样回答:
当人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当人们被压迫的快要窒息,当人们因徭役而苦不堪言,当人们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好的时候,谁还害怕统治者无情的镇压和残酷的杀戮呢?没有剩的愿望又怎么会有死的恐惧呢?大凡民不畏死都由于刑罚太过、赋税太重。逼得民不聊生,就可能“视死如归”,就会视暴君的威胁入儿戏。要使人民畏死就得让他们生活幸福,生活幸福才能体验到人生快乐,人生快乐才畏惧刑罚而服从教制。老子的道德经内容真心不多,幸亏有了戴老的解读,让我更加能体会到道德经的博大精深,接下来我想要再摘抄和分享一些道德经里面的东西: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我在想,打麻将就是要击败三位对手,试看看用都用右手摸牌,坐右边一点,看看是不是能赢得比较多?如果无效的话,我会说,这是迷信。)PS:古人以左为阳,右为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起初米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段与王阳明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刚好相悖。)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孔子推崇的以直报怨刚好相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已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一段让我不禁想起愚民政策,百姓傻一点,比较好管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感谢戴老给我这个契机见识了老子道德经的精妙,也看到道德经里面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戴建业精读老子》读后感(七):2.5星|《戴建业精读老子》:是随笔不是精读,不是专家,不如熊逸《道可道》李零《人往低处走》
书名是标题党,实际内容是随笔不是精读,作者也不是研究《道德经》和老子的专家。
作者基于自己的理解,挑选部分《道德经》原文,用白话转述一遍,用历史故事或自己经历的小故事、报纸上看来的新闻作证道德经的道理。
作者认为,《道德经》不是写给统治者看的,《道德经》提倡的反智是对的。
作者忽略了《道德经》中提倡愚民的语句。
提到塞翁失马,把故事从头说了一遍。书中许多历史故事都是这种风格。报纸上看来的新闻故事,自己经历的小事,都拿来当佐证证明老子说的对。
用故事来证明道德经说的对,完全经不起推敲,随便哪个故事都可以找出反面的故事来证明道德经说的不对。
作者认为禽兽不像人类一样欲壑难填,这是人类的缺点。作者可能不知道这个事实已经被东汉王充用来反驳道家了:动物更贴近自然,植物更恬淡虚无,结果动物寿命不如人,植物寿命不如动物。
想看看专家是怎么精读《道德经》的,建议看李零《人往低处走》,想了解古今中外哲学思想跟《道德经》思想的异同、《道德经》版本的变化、《道德经》跟其他哲学思想的交互,建议看熊逸《道可道》。
总体评价2.5星,价值不大。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有无相生”、“无为而治”、“和光同尘”、“天长地久”、“功成身退”、“少私寡欲”、“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出生入死”、“祸福相倚”、“根深柢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等等,不仍然还是我们日常口语中极有生命力的词汇吗?#173
2:怎样才能“回归自然”呢?老子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要“回归自然”就必须“无为”——“为无为,事无事”(63章)。“自然”是其价值目标,“无为”则是其方法原则,这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后世人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自然无为”。#382
3:老子认为国家不可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社会也不能凭权术武力来控制:严刑峻法徒招民怨,权术武力反致国乱;“为”之所以败之,“执”之所以失之。因此,他提出君主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49章)——以人民意志为其依归,以人民心愿为出发点。#409
4:将老子的“无为”误解或曲解为“君人南面术”,更是历时久远且其来有自。《老子》中“无为”的主体是“圣人”,这很容易让人错把他对统治者的“期望”,当成了他为统治者“着想”;错把他为救治乱世开出的药方,当成了他为统治者设计的权术。#426
5: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道生一”成了“太上皇”生出“皇帝”或“太一”生出“一”,那“一”也就不成其为“一”了。所谓“一”是指至大无外、无偶、无对待,#732
6:两千多年前人们讲的“自然”与今天大家说的“自然”内涵并不相同。现代汉语中的“自然”常指自然界或大自然。先秦人一般用“天地”或“万物”来指代自然,而他们所谓的“自然”则是自然而然,指万事万物未经人为干扰的天然状态,这一层面的“自然”与“人为”相对。#935
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已成了常用的成语,我们用它来形容作恶者最终要受到国法的制裁,可它的原意是指“天网”(即“天道”或“自然之道”)所覆盖的范围广大无边,“网孔”虽然稀疏却无半点失漏。#1126
8:说来倒真的颇具反讽意味: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偏偏主张“绝圣弃智”(《老子》19章),要求人们重新回到上古结绳而治的时代,即使有了器具机械也派不上用场(80章),让天下人都“虚其心,实其腹”,成天“无知无欲”地过日子(3章),他还认为“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不以智治国”才是人民的福气(65章)。#1467
9:老子没有说疯话。人类的确应为自己制造出的精巧机械而自豪,但难道我们不同样应该为自己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感到脸红?人类真的应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可我们难道不同样应该为自己利用聪明才智相互勾心斗角、相互阴谋陷害、相互讹诈欺骗而感到羞耻?#1473
10:为了防备开箱、掏布袋、破柜子的小偷,人们就想方设法捆紧绳索,上紧锁钮,这就是世上人们替自己谋福利的智慧和聪明。然而,盗贼一来便背起箱子,抬起柜子,挑起布袋就走,他们还怕主人的绳子捆得不紧、锁上得不牢哩。替自己防身的智慧和聪明最终不是方便了盗贼吗?#1553
11: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总想“领先”的人却总是“落在人后”。一辈子要强的王熙凤临死时不是哀叹“偏偏儿的落在人后头了”么?总想“居高”“在上”的人却总是“居卑”“处下”,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感叹“才高命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埋怨“生不逢时”呢?#2722
12:为什么不敢居天下人之前便能为万物之长呢?大海居于众水之下才汇成海洋,长江居于众溪之下才成为长江。同样,只有居于天下人后面才能成为天下之王。现在有些人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俭啬而求宽广,舍弃退让而求抢先,这种做法无异于南辕北辙,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3056
13:《庄子·胠箧》中曾愤激地说,抛弃所有的聪明才智,大盗才可能停止;毁坏所有珠玉珍宝,小盗才可能绝迹;焚烧一切印符手册,人民自然就归于淳朴;砸碎天下全部斗秤权衡,人民自然就不会争斗;毁灭天下所有圣智法制,人民才可能议论国事。#3242
14:人世没有机械就没有机事,没有机事人们就不用机心,不用机心就会重回从前的纯朴真诚。大家都无欲无求,不管吃什么都觉得香甜,不管穿什么都认为漂亮,不管住什么都感到满足,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身心快乐。#3321
15:保养元气积蓄力量就是谨守“俭啬”之德。以“俭啬”之德养生就无事而不成,治国就无往而不胜。无事不成、无往不胜的人能力就不可估量。能力不可估量的人既能肩负治国的重任,又能兼顾个人的身心调养。#3741
16:我认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是禽兽的欲望有限,而人的欲壑难填。禽兽对食物绝不挑肥拣瘦,对“情侣”也不知道喜新厌旧,对“窝居”更不作更高的要求。它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绝对符合它们各自的本性,它们对物质和“情侣”的欲求,绝不超出它们的本能。#3761
全文完
相关链接:
5星|熊逸《道可道》:名家说《道德经》之二,秒杀樊登力荐的《道德经说什么》
4星|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5星|李硕《孔子大历史》:详尽还原孔子一生和当时的大小环境
历史类好书40本
近年读了1008本书,挑出32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7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7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28本书(截至7月31日)
本号103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7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