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3-16 06:41:23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一):平淡生活,需细细‘品味’

  书名为《欢喜人间,寻常滋味》,一听书名,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让人体味到很多的书,当看到本书封面时,又给人一种自在舒适的感觉,看到一碗面,旁边还有许多的小菜,有一看“滋味”,就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这可能是一本“食谱”。 汪曾祺说:“无心机,少俗虑,兴致盎然过生活。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每一餐都不能辜负。” 他不仅有着天真纯澈的“草风味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情脉脉的美好人情,以及寻常生活中的天然真趣。书中提及的各地常见的美食、习俗虽是市井寻常,却别具人情之美。手把肉、云南饵木之心”,也对美食怀有虔诚的热,在他的笔下,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一道道块、淮阳干丝、高邮咸鸭蛋……对于一道道风味美食,作者无意于写得深刻,看似平淡的笔触却让人记忆深刻,仿佛能从中品咂出生活本身的味道。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常酒菜,第二部分是四方食事,第三部分是吃食与文学 “故乡的食物”为首篇。这篇中,汪曾祺老先生将他记忆中的家乡菜细细道来。《板桥家书》中有此一段“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到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里提到的炒米,汪老先生家乡也是有的。书中他讲述了炒米的制作过程,描述了它的味道,还有和它有关的故事。炒米和另外一种食物“焦屑”,在汪老先生童,有着它的特殊意义。它们记载着那段历史中,家乡的贫穷与动乱。还有端午时节的鸭蛋;下雪天的咸菜慈菇汤;清明时的螺狮;野鸭、枸杞、马齿苋……家乡的一道道美食,汪老先生讲得出它们食材的来去脉,说得清它们的制作过程,道得明它们每道菜的味道。这固然是汪老先生对美食怀有热爱之意。其实,又何尝不是老先生浓浓的思乡情啊。因为挚爱着自己的家乡,所以记得所有它的味道。家乡的每道菜肴在汪老先生的笔下,时时散发出诱惑。就连野菜也是不错的美味。汪曾祺老先生行文平淡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是娓娓道来,如和友人述说家常。令人如春风拂面。更象极了他笔下的一道道家常小菜:虽然很是寻常,但却格外诱人,给人以别样风味。 第三部分——吃食与文学。葵·薤一文中,作者提到南方人很少知道常吃的“藠头”就是“薤”,而北方人则根本不认识了。作者偶尔请北方同事尝尝,都闭眼摇头拒绝。汪老先生因此感慨: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这语重心长的一段,其实是有言外之意。老先生岂止是在担心这一蔬菜的命运,他只是在给后来人一些建议与忠告。 但《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这本书毕竟不是一部食谱,汪曾祺老先生也并不是一位大厨,充其量,老先生也只是一位美食爱好者。老先生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饮食之事,于平淡从容间,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却又润物无声。 人生在世,我认为食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要真正的细细的去体味人生,我觉得食物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汪老先生体味人生百味通过食物,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由此最后汪老先生感叹一句:‘活着真好!’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二):各地特色小吃,一网扫尽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玩乐。四个基本项,唯吃排在第一,可见吃的重要性。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之前的《随园食单》,到这本《寻常滋味,欢喜人间》,都在介绍吃。如果对美食感兴趣,那就一起进入汪曾祺老先生的这本《寻常滋味,欢喜人间》吧。

  既然是寻常滋味,介绍的就是各地风味小吃。寻寻常常,到处可见,随处可寻。从老北京的豆汁儿制作材料讲,到口味口感。还讲到豆汁摊上的咸菜是免费的,就跟现在许多大饭店总备几款免费小咸菜一样。不过那个年代,穷啊,常常会有人带着馒头,来问豆汁价钱,再问咸钱价钱,然后点了一碟免费咸菜。

  对于昆明,在作者眼中是个有好吃的地方。比如木瓜是一款很不错的水果。作者讲他从小就认识,不过在他的家乡,木瓜是用来闻的,闻过就完事。直到后来到了昆明,才知道木瓜是可以吃的:切片,浸泡在水里,用玻璃罐装着。再如作者指出昆明糖炒栗子天下第一:栗子大,炒得透,真是倒糖水。吃完了,可得好好洗手,要不然粘在一起。

  中国地大物博,吃的东西,东西南北各不相同。在每一处,作者都能发现寻常的好滋味。食材很普通,从马铃蓍,韭菜花,到蚕到,豆腐,甚至是故乡的野菜,却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精致美味起来,有各地美食,也有风味小吃。在曾经的那个年代,物质缺少,吃的种类也少。比如女学生们吃胡萝卜,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当水果,还能减肥。在作者的描述下,想象一群女学生,啃着胡萝卜,然后写着作业。画面变得特别有趣,又让人感觉酸酸的。

  这本《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是汪曾祺珍藏文集,一本关于生命有限,吃一顿少一顿,所以每一餐都不能辜负。所以作者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便记录到哪里。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家乡美食,看到北京的小吃,看到昆明的小吃,看到福州小吃等等,几乎是走过的路,吃过的地方,值得记录的,作者都记下来,毕竟每一处的餐都不同,都有一种令人欢喜的感觉在其中。比如广东人爱吃甜,北方人不是不喜欢甜的,而是那个年代糖难得;北京人过去不吃木耳菜,现在也爱吃了;山西人能吃醋,还爱吃酸菜等等,还能看出时代的变化,无形之中,让人产生向往,想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作者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品尝过的美食。

  说是关于美食的散文,除却了却对美食的介绍,更多是穿插着对发现美食当地的介绍,以及关于小吃的趣事。比如曾经去过沽源,作者说那里的城墙太矮了,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墙顶;,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作者曾在昆明见过的波斯菊,在这里竟然也有;这里盛产莜麦;比如作者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人认为小锅煮的米线才好吃;闷鸡米线,闷鸡是瘦肉,不是鸡;青云云街有卖羊血米线的,正义路有卖凉米线的等等。比如作者说在伊梨,那唐巴拉很美,草真好;花很多,多是药材;风俗近似阿拉伯土耳其。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同是还是戏剧家。他一生出版了很多小说集散文集,他的文中有一股挚热之情,无论是笔下的花草树木,还是人文美食,都显得别样的美好。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三):生活中的美

  汪老是我一直仰慕已久的作家,与其说是作家,我更愿意称他为美食家、生活家。他极擅长在平淡的生活中发掘美,发现快乐。我想在他心中一定存在着一个顽童,对世界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热情。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没有食欲,生活苦闷,不妨可以打开这本书看一看,一定会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美食。我是一个极不爱吃咸鸭蛋的人,但是看了汪先生的高邮咸鸭蛋,我还是忍不住取了一枚尝试,淡青色的壳取空头一端敲碎剥去碎壳,用筷子猛地扎下去,会吱的冒出红油。

  民以食为天,想必如果办一个作家大赛,汪老必定能拔得头筹。生活总是离不开吃,以前是吃的饱就行,管他好吃不好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饭桌也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菜天天都不带重样。尤其现在外卖平台如此便捷,想吃的想喝的随时可以点单,真正实现了人在家中坐,饭从“天边”来。不过,吃多了外面的美食,我最想念的还是那几道家常小菜,或许那就是家的味道吧。

  现在回想,我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自家门前有一块菜地,一年四季都种着各种菜,比如现在这个时节,就是冬瓜、丝瓜、黄瓜们的天下,而韭菜就属于野蛮生长了,割一茬长一茬,永远也割不完。小时候没有零食,干脆就去自己菜地揪两根黄瓜,冲洗一下就啃,消饥解渴。偶尔大人买了西瓜的经过,就是小孩们最兴奋的时候了。把西瓜表皮清洗干净,直接将大西瓜放在打水的水桶中慢慢吊下井,放置一夜,比起如今冰镇的西瓜好吃的多。到了冬天,最舒服的就是坐在灶膛前烤火,顺便扔两个红薯进去,等到大人煮完饭,红薯也差不多熟透了,软糯可口的红心薯肉,一边烫的嗞哇乱叫,一边忍不住继续下嘴。虽然没有很多零食,但是当时真的觉得很快乐,大概是一边动手一边吃的快乐把。

  好像偏题了,不过汪先生的文字总是能带给我家乡的感觉。也或许是因为我们算个江苏老乡?比起城市化信息化的便捷生活,随叫随到的外卖,我反而更怀念无忧无虑的乡下生活,怀念乡下的萝卜青菜。现在桑树都难得一见,很难得见到路边有卖桑葚的篮子,小时候我都是拉上小伙伴,拽两个小篮子出门去野食,见到桑树都是一边采一边吃,吃的嘴唇一片紫色仿佛中毒,衣服上也都是桑葚的汁液,回家总是免不了被训斥一顿。如今这些都只存在于记忆之中,仅仅十来年,你很难想象十多年后的今天会是这样。

  我感觉如今已经逐渐失去了探索生活的热情,信息太发达的如今,无论什么东西都能依靠网络,事物失去了神秘感和距离感,不再有令人探索的欲望。但是其实这种态度是不对的,社会总是在发展,乡村生活有其野趣,城市生活也有其优点,只要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怀抱生活热情,无论什么都尽量试一试再评价,总能找到乐趣。至少阅读的多种方式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否则我也无缘得见更多汪老的作品了。“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发现生活的美,或许只差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随时都准备好发掘,不要失去好奇心和童心,不要忽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某一个瞬间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四):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中,知足常乐

  无意中浏览网页,在微博上看到这句话:与其拼了命也要鹤立鸡群,不如再努把力让自己离开那群鸡。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暂时的,如果事事顺心,那就好好享受;如果发生意外,不要过于担心,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种超然的心态不是想有就能拥有的,毕竟在如今社会,各种成功学激励着,各种梦想支撑着,如果追求顺其自然,知足常乐似乎总有一堆人在背后鞭笞着。恰如,我先生,最喜欢的莫过于种种花,养养鸡鸭,过这种闲情逸致的生活,虽然我也曾说为何要在本该奋斗的年纪过上如此享受的生活呢? 生活本就有形无形中在激励着我们,所以在奋斗的现实中有点这种心境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我们都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的缘故吧。《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是汪老经典作品的集合,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生活需要慢慢过,财米油盐酱醋中才能体会出生活的美妙,人生的真谛。 民以食为天,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而真实的动作,却有很多人不齿,总觉得过于简单,譬如生活中一直以来男子总觉得,回归家庭,洗衣做饭应该是女子做的本分工作,而不应该他们付出一丁点,甚至还会有人骄傲自豪的声称自己这是直男气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于我而言,扪心自问,像汪曾祺老先生这样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看了这本书后,我更觉得我的先生身上有太多的人格魅力了。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集合了汪曾祺老先生有关家常酒菜,四方食事以及吃食与文化的感悟。字里行间无不在感恩生活,也甚是让人感慨这样的生活才叫过得有滋有味,恣意潇洒呢。 汪老祖籍江苏高邮,所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苏人,看了这本书后,还是感触很多的,想起了家乡的味道。唐朝王维曾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看到汪老的文章,更是让我对这首诗体会深刻。 我的家乡在江苏的一个沿海城市,虽然长这么大,没见过海,但是海鲜,鱼虾那真犹如大米饭一样熟悉。所以当我看到咸鸭蛋的制作过程,以及质地时,让我不禁想到在北京吃到的龙虾们,那真是个中滋味不好受,那完全不叫海鲜,只能成为死鲜,虽然北京离最近的海鲜地北戴河不远,但是超市里面见到活的还真是难能可贵呢。 在汪老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家的味道,慈姑,在北方我这么多年还真没有吃过,嫁到河北后,发现真的很多东西即使在如今物欲都如此先进的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东西无法满足的。 我一直都记得,刚到北京的时候,特别想念家乡的藕粉圆的味道,于是从网上买了一袋,可惜需要从南方寄过来,但是那种需要冷冻的食材,即使卖家放了很多冰块,但是到达北京后,还是粘成一团团了,煮了后滋味已经不是家乡的味道了,兴许可能也是我的口味变了。 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很多我们老家的食材,有很多我都不知道普通话如何表达的,譬如塘鳢鱼,还有诸多,我跟汪老的很多经历都很相似,但是从这本文集中,我感受到了,汪老无论身在哪,心都是悠然自得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这是我目前达不到的,是的,我想家,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家乡的人文气息。 如果有来生,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重新更改远嫁异乡的决定,此生我学到了要像汪老一样对生活充满爱意,寻常滋味,才能欢喜人家。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五):最简单的幸福

  我们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首先应该就是关于这个城市的特色美食;去到一个城市旅行,最先想要了解的也是当地美食;对于离家在外的游子来说,对于家乡的怀念,亦是来自美食。汪老的这本书中,每一道菜都带有当地地方特色,尤其是家乡的私房菜,记住的不仅仅是味道,而是每道菜中的回忆。每道看似普通的菜肴,却蕴含着小时候最熟悉的快乐。

  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特色菜,比如我们提到北京就能想到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武汉热干面、长沙臭豆腐、兰州拉面、新疆手抓肉、厦门海蛎煎、重庆火锅、成都串串…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特色美食。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旅行,味蕾带来的是这个城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而往往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最初的印象。离家求学的学子或外出工作,在这个新的城市,能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得看这个城市的饮食文化是否合你的胃口,水土不服,首先就是来自饮食的不适应。我记得很多年前,第一份工作是去到一座海边的南方城市,整个城市的饮食是偏清淡的,而对于从小吃惯了重口味菜肴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那时候工作大半年,务必怀念家乡的重口味。

  小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吃爸妈做的饭菜,总想着有机会能吃到外面各种各样的零食,总记得那时候尤其钟爱泡面、八宝粥之类的。等到长大以后,才发现爸妈做的饭菜才是最好吃的,而那些曾经的最爱一概再轻易触碰了。现在回想起小时候,最为怀念的是爸妈的拿手菜,爸爸做的南瓜刀削面,妈妈做的红烧肉。而如今,在外工作,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而每次回家,妈妈必做的一道菜就是这道红烧肉。而爸爸做的刀削面,因身体原因,爸爸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已多年未曾吃过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吃到,但是现在依然能够回忆起当时吃到时浓浓的幸福感。

  幸福从来都是如此简单,每道普通的家常菜,所蕴含的幸福感是任何其他都无法替代的。有时候我们看美食节目,嘉宾吃到时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或许带有表演成分,但食物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却是无法表演的。

  文中每个小吃食都带有一种非常平和的状态,看的同时都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仿佛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般,而我们所经历的,不就是这般平平常常的生活么?生活的一点一滴,全部串联在一起才能组成完整的一生。我记得有一篇写得是咸鸭蛋,这个食物算不得是某个地方特有的,应该属于随处可见的一道下饭小菜。记得在小的时候,那个年代的物产并不如现在这样丰富,能吃的都是家里菜园种的蔬菜,而咸鸭蛋也只是在每年端午前后自家用腌制,在我们当地,鸭蛋并不常见,价格和偏高,因此家家户户都以常见的鸡蛋作为替代。鸡蛋的个头虽不如鸭蛋大,但经过腌制的咸蛋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而各家腌制的味道都有所不同腌制,各有千秋。完成后,村里同龄的小伙伴最喜欢的是,拿上自家腌制好的咸蛋跟朋友一起分享,在一片叽叽喳喳声中都想让自家的咸蛋夺得榜首。那时候的我们快乐来得如此容易,一个小小的咸蛋似乎都是慢慢的幸福。而如今,当年在一起吵吵闹闹的小伙伴已分散在全国各地,有些几年都不曾见过一次面。

  这本书,更适合慢慢看,浮躁的生活状态,我们更需要学会慢下来。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六):寻常滋味,便是人间真情

  江苏高邮,位于江苏北部,紧邻京杭大运河。汪曾祺先生的故乡就在高邮,紧邻高邮湖,是一个水乡平原,物产丰富,滋养了先生文学的富饶底色。在先生所写的众多散文佳作中,有怀念家乡、书写求学经历的,也有记录恩师教诲与师友共叙的,有写戏剧艺术的,还有写景写物写生活之美的,每一个场景似乎在先生笔下都能写出独一无二的意境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打开想象,联通感情,仿若就在眼前。先生的散文,无不用心用情,无不随心所至,这份真挚率性的情感是我所佩服和感动的。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是先生的一本美食书,是先生阅历各地,寻遍美食的生动分享。先生爱生活爱美食,是人所周知的。生活在先生笔下展现了灵动活泼的一面,美食在先生笔下,展现了色香味俱全的本色,令人垂涎欲滴。在这本散文集里,先生详细记叙了各地各季节的各种美食,无一不是让人心心念念的人间至味。

  光从先生所品尝过的美食所属的地域来看,既有江苏高邮一带熟悉的家乡味道,有淮扬地道菜,有北方菜,有云南菜,有川菜,有徽菜……中国地大物博,物产富饶,凡是那些寻常的食材在匠人的锅铲“创作中”,皆能成就一道道让人回味的美食来。

  在读《故乡的野菜》《家常酒菜》《故乡的食物》等篇目中,作者将故乡的家常菜,连同野菜,写出了熟悉的味道来。炒米,现在很少见了,但是小时候那确实很常见的一个可以给一天劳作之后、正餐之前垫垫肚子的食物,也是孩子们平日里最好的零食。因为炒制简单,便于存放,是寻常人家必备的。炒米既可以干食,亦可以泡温水加食糖饮食。在先生笔下,炒米也是儿时记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食物。所以看到先生写到了炒米,一下子勾起了回忆。此外,作者笔下的松花蛋拌豆腐也出现在了我的小时候的记忆里,那是妈妈常常制作的一道菜,开胃清火,满满的回忆。

  狮子头,是淮扬名菜;石斑、鳜鱼、鲥鱼、刀鱼等江河时鲜,鱼我所欲也。这几道菜,我还未曾尝过,光看先生的记叙,便觉得色香味俱全,令人胃口大开。不过,诸如石斑、鳜鱼、鲥鱼、刀鱼,在现在看来,由于人们的无节制捕捞和环境恶化,种群数量已经很有限了。在这里读到先生对这些美味的描写,在心里也就满足了,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有这些难得一见的美食美味。但是,我希望这些菜品滞留在作者的文字里,更希望读到这些文字的读者们一道为保护这些稀有的鱼类资源而竭尽所能。

  当然了,先生笔下不乏那些很难一见的绝味美食,但更多的还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寻常菜。通过先生的文字,那一道道寻常滋味跃入眼帘,跳入心口,让人久久回味。先生藏遍大江南北各种美食,但是我可以看出,先生对故乡的菜充满了浓浓的感情,由菜可以想到家,想到亲人,想到母亲。寻常滋味,便是人间真情。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七):寻常最滋味,欢喜醉人间

  提到汪曾祺这个名字,我首先第一感是疏远的敬重,能被冠以“著名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这样的头衔的人自然该得敬重,而再在知晓他竟师从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等名家,我敬重之余又真是惊讶了,毕竟他的这几位老师的名头那真的是响当当的了,能同时得到这几位老师的教导这也是一种造化呀,心中的敬重顿时变得肃然起敬了,直到看到简介中的“江苏高邮人”,一种熟悉感立即铺面而来,苦想半天才终于明了这种熟悉感从何而来,是了,高邮,咸鸭蛋,怎能忘记呢,之前教科书中还读过老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哩,一颗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最寻常不过的鸭蛋竟也能让他写的香味四溢、妙趣横生,实在是不得不服呀!至此,对汪曾祺老先生敬重之余又满是亲近了,就好像他也只不过是我们身边的一员,是站在我们一派的,也会馋于美食,用我们现在的流行用语来说,汪老先生确实担得起“吃货”一称了。

  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慈姑汤、马铃薯、鳜鱼、拌菠菜、拌萝卜丝、炒苞谷、松花蛋拌豆腐、韭菜花、萝卜、豆腐、干丝等等每一道最寻常不过的家常酒菜在汪老先生的笔下总是能引人垂涎欲滴,让我不自禁怀疑自己是否吃了道假的菜,不自禁对先生的家乡高邮心生向往,怎么高邮的鸭蛋高邮的家常酒菜真有你“吹嘘”的那么美味吗……又或许仅仅是因为那是家乡,一切最寻常的都最是滋味,仅仅是因为那是家乡,一切最寻常的都最欢喜,就算是在家乡的贫穷和动乱时期,吃着的炒米和焦屑也最是爽口,为避战乱躲进红十字会的那一晚也是充满浪漫主义的,以前一到下雪天就喝的觉得难吃的咸菜慈姑汤也在回忆里裹上了一层糖……

  汪老先生曾说过,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而他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菜市场大概是城市里生活气最浓的地方吧,一个热爱菜市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热爱食物的人,必然欢喜着这人间。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中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人生滋味。 唯有美食与生活不可辜负,愿你在这寻常普通的人世间也能品出欢喜的滋味。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八):道是寻常滋味,却最是人间

  汪老的书绝大部分都会让吃货口水直流,与其说汪老是作家,不如说汪老是一位美食博主。我很喜欢汪老的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汪老把一切平凡生活中的美好都很纯粹的用文字展现出来,无关乎资本,也不属于商业,这样的作品,不是附属物,更无需提它是无稽之谈。

  在汪老的书中,能看到些什么呢?

  这本书和其他的美食食谱不同,在表达方式和立意方法上都有着天差地别。它不仅展示了食物的美妙和来自生活的炊烟袅袅,还以食物为载体传播着人间的美味,可是这还远远不够,民以食为天,一道食物的优秀在于舌尖上的满足。所以,汪老将食物的重点通过舌尖传递,诉说着人们的琐碎生活,记录着人间的滋味。

  如此的描写,让人感到一种人生的乐趣。

  这本书更让人赞不绝口的一处便是每到一个地方,每走过一片寸土,都有对平凡的人和平凡的食物的叙述,不管是菜市还是百货,不管是城镇还是乡间,这种烟火气就更加的立体。而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不只是在说食物有多么的美妙,还有那真实的人间烟火之气。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不是炫耀制作技巧的华丽,不是注重摆盘如何的精美,也不是山珍海味,它更像是在忙碌一天之后回去烹饪的一饭一菜,是出去游玩疲累之时找到的胡同小巷的小餐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它们可能看似寻常,滋味寻常,却是人间最真实的味道,当一切的高贵归结于平淡,那些人人能够掏出金钱买到的食物才是世间的主流,无需用那些优雅的审美去鄙视它们,甚至无需对它们的卖相不佳而嗤之以鼻,这些普通的食物往往更让人们吃的兴致盎然。

  现代的年轻人,对西方美食的挚爱远远超过中华美食,早餐的面包牛奶,午餐的沙拉,晚餐的牛排红酒,仿佛美食的定义已不存在于味道,而是用金钱来衡量,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已经达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可是我们都忘了,真正的美食,不是那些金光闪闪的美味珍馐,而是劳动者利用丰收之物制作的创意十足的食物。

  食物这样主观的东西,千万不要和商业挂钩,试着回归传统,可以期待一下尝试掌握舌尖话语权的新时代美食作者们的出现。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九):美味不过寻常滋味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食物变得越来越精细,人们的味蕾被伺候得越来越挑剔。粗茶淡饭被摆上桌面,充其量是尝个新鲜,或者清理清理肠胃。人们对于食物的寻常滋味停留在一个遥远的记忆里,很容易被遗忘。

  如果按下优质生活的播放键,平日里亲手烹制几道菜肴,菜肴的品相不必媲美大酒店里的,保留食物最原始的滋味,做几道简单的菜肴,让味蕾和肠胃有个全新的体验,此外,简简单单的寻常滋味容易围坐在餐桌上人的共鸣,嘴里吃着某道菜肴,脑海里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特定的画面。譬如说,汪老在十九岁那年离乡,很久没吃慈菇,慈菇的滋味停留在年幼时回忆里,有家乡的味道。后来对慈菇有些深深地感情,由于在北方慈菇不常见,这样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越发强烈了。

  劳动出真知,如果从未在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过,不可能知道马铃薯的各种名称,每一种名称是因地不同,河北东北叫做土豆,云南叫做洋芋,上海叫洋山芋。我记得在许多大学门口或者街道旁有小贩推车上买熟土豆,叫法不一样,有的叫做天蚕小土豆,有的叫新疆洋芋,也有的叫五香土豆等等,巧的是,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小车上的土豆做法差不多,给了香葱,孜然粉,辣椒粉等等。我想我遇到的那些小贩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把土豆做成菜的名字也不一样?马铃薯是全球人热爱的食物,人们将其加工成各种形态的食物,薯片,沙拉,薯饼等等,简简单单的马铃薯可以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味蕾,汪老希望中国的农民能够爱上吃沙拉,汪老大力推荐沙拉,沙拉里含有土豆泥。马铃薯是个神奇的食物,它的滋味取决于烹制的做法,几乎每一种做法都大受人们喜爱。

  《红楼梦》里的妙玉对茶道有着极高的修养和品味,“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文人雅士对茶有不同的见解,妙玉对茶的要求可以说是严苛了,汪老的祖父是这样喝茶的,老人家喝得很慢,喝了一口,然后回味一下,这一点和妙玉有些类似,茶是用来品,而不是用来饮。微博网红李子柒曾经在烹制鱼的时候放了一些新鲜茶叶,茶叶刚好去掉鱼腥味,鱼肉的鲜嫩和茶叶的清香完美结合。李子染和汪老一样是个实在人,汪老自谦说对茶自己是个外行,他喝茶很随意,有什么喝什么,李子柒利用茶叶特有的芬芳去掉鱼腥味。可见茶是雅俗共赏的,文人墨客品茶赏茶,普通人随便喝喝,巧用茶的妙处,现在的人喝茶更多的喝茶的功效性,绿茶可以减肥去脂,红茶可以养胃,白茶可以清热解毒等等,每一种茶的功效不同。十分懂茶的人一定知道水质很影响茶叶的口感,有些地方水质偏碱性,这种水不适合泡茶了。我想起了《山家清供》里收集露水,雪水用作酿酒或者泡茶,不得不佩服古代文人的雅致了。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以购买蒸馏水泡茶,这样就不会破坏茶的口感了。

  汪老不喜爱工艺菜。什么叫做工艺菜?百度给出的解释是选用洁净生料和入味熟料,通过拼配包扎,敷色围边,梅花点缀而制成的大型彩蝶或者花色大菜。汪老说“工艺菜不是烹调艺术的正路,而是邪门歪道”,现如今,许多酒店里的大菜或者硬菜端出的全是洋葱,青椒,胡萝卜,黄瓜等等,华而不实,影响食欲。如果想吃洋葱或者青椒,完全可以单点一盘洋葱炒鸡蛋或者青椒炒肉,谁会吃大菜里的半生不熟的洋葱或者青椒?

  这本《欢喜人间,寻常滋味》不单单只是讲寻常食物如何好吃,其实这本书的延展性特别强,首先读者可以看到不同地域南北西东的人怎么吃,喜欢吃什么,其次这本书也是跨越时代空间的,文章中提到过《东京梦华录》,《中华腌菜谱》,《红楼梦》,《水浒传》等等,列举名典中的菜肴给读者更广阔的视野,丰富了阅读体验。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十):令人欢喜的人间百味

  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寻常滋味 欢喜人间》写全国各地一道道风味美食,亦谈及各地日常饮食习俗。初一读来如同一部菜谱,只是其间少有山珍海味,更多的则是家常酒菜。 “故乡的食物”为首篇。这篇中,汪曾祺老先生将他记忆中的家乡菜细细道来。 《板桥家书》中有此一段“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到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里提到的炒米,汪老先生家乡也是有的。书中他讲述了炒米的制作过程,描述了它的味道,还有和它有关的故事。炒米和另外一种食物“焦屑”,在汪老先生童年,有着它的特殊意义。它们记载着那段历史中,家乡的贫穷与动乱。还有端午时节的鸭蛋;下雪天的咸菜慈菇汤;清明时的螺狮;野鸭、枸杞、马齿苋……家乡的一道道美食,汪老先生讲得出它们食材的来龙去脉,说得清它们的制作过程,道得明它们每道菜的味道。这固然是汪老先生对美食怀有热爱之意。其实,又何尝不是老先生浓浓的思乡情啊。因为挚爱着自己的家乡,所以记得所有它的味道。家乡的每道菜肴在汪老先生的笔下,时时散发出诱惑。就连野菜也是不错的美味。汪曾祺老先生行文平淡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是娓娓道来,如和友人述说家常。令人如春风拂面。更象极了他笔下的一道道家常小菜:虽然很是寻常,但却格外诱人,给人以别样风味。 汪老先生的一生,也有坎坷,辗转于全国很多地方。而这段经历,使得他有机会得以见识各地的食事。因此才有《寻常滋味 欢喜人间》中的第二部分—— 四方食事。中国地域之广袤,文化之博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使得同一食材,各地叫法不同;或是虽说叫法相同,但却品种有差异;又因地域的不同,对同一食材的烹饪制作方式不同。这才是五花八门,才有各地的特色菜肴。如天津的吃萝卜喝茶,此风亦为别处所无;张家口则讲究吃“棒打萝卜”;江南人又特重白萝卜炖汤;北京人的炒萝卜条是家常的下饭菜;广东人则是制作萝卜丝饼等等,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吃法,恐怕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一道道别致的家常小菜,刺激你的味蕾,激发你的食欲,或是令你跃跃欲试,也要搞一道小菜出来,好呼朋唤友大快朵颐。 但《寻常滋味 欢喜人间》这本书毕竟不是一部食谱,汪曾祺老先生也并不是一位大厨,充其量,老先生也只是一位美食爱好者。老先生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饮食之事,于平淡从容间,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却又润物无声。 第三部分——吃食与文学。葵·薤一文中,作者提到南方人很少知道常吃的“藠头”就是“薤”,而北方人则根本不认识了。作者偶尔请北方同事尝尝,都闭眼摇头拒绝。汪老先生因此感慨: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这语重心长的一段,其实是有言外之意。老先生岂止是在担心这一蔬菜的命运,他只是在给后来人一些建议与忠告。 菜还是那道菜,却大不如以前,味道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中国烹饪的现状到底如何?新有一类菜叫做“工艺菜”。原本创新要在色香味上下功夫,现在的创新菜却多在形上做文章。如此中国烹饪的未来又将如何? 咸菜与酱菜的起源,又何必非得寻出它的来由。 …… 汪曾祺老先生说“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是“菜”的命运还是“文艺”的前途,这需要你细细品味。 ——这滋味是寻常的,但这人间却令人格外欢喜。捧读老先生的书籍,让你远离喧嚣,回归宁静,却又不乏思考。让你感觉生活的可爱,不由随着老先生感慨:活着真好!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