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杨慎学来的下联对皇帝名人故事

发布时间:2022-11-15 01:31:44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出生于公元1488,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初授翰林修撰,官至翰林学士。

  杨慎小的时候,曾以神童的称号闻名遐迩。他的这个“神童”美称,是他勤奋读书,刻苦好学的结果。他长大后,取得了“三个第一”的辉煌成绩,即科举殿试第一,博览群书数量第一,著作记述广博第一。

  杨慎自幼酷读书,两三岁开始识字,四五岁学《论语》、《孝经》,六岁开始上学读经书。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是一个精通唐诗的才女。杨慎在母亲的影响和教导下,也酷爱唐诗。他每天下学回来,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也要先背上几首唐诗才觉得心安。因此,到他八九岁的时候,已经是能诗会文,特别是他的诗,不但平仄工整,押韵合辙,而且文字优美,立意清新,在方圆几十里内都有名气,故被称为“神童”。

  有一天中午,杨慎放学回家,路过另外一所学校,见老师手拿戒尺,正准备打一个学生的手心,便过去拦住问道:“不知先生为何责罚他?”

  那先生说:“我昨日给他出了个下联,让他对个上联,可到现在还没对出,不是太不用心了吗?”

  杨慎又道:“先生出的是何下联,说出来听听,看学生我是否对得出?”

  这先生也知道杨慎有“神童”之称,认为他肯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对出,便说出了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

  杨慎思考了很久,始终没想出合适的上联,于是对这位先生说:“先生学问高深,这上联我也一时对不出,想必先生已经胸有成竹,何不说出来让我等长长见识呢?”

  老师见问,不觉脸上发烧:“其实,我只出了下联,对于上联,我并没有去想,此时,我也很难马上对出。”

  就这样,那孩子免去了一顿打。

  事过半年之后,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有位同僚来到家中,他久闻杨慎的名声,此时便想会上一会。当杨慎被父亲叫到客厅,与客人见过礼后,客人便想乘机考他一考。恰在这时,客人发现杨慎头上沾满了杨花,知道是他刚才在外边玩时落上的,遂以此为题,出了个上联:“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杨慎明白,这是客人要考自己。他抬眼朝院中一望,见窗下棵棵绿竹正在微风中摇动,于是,下联便脱口而出:“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客人听后,大笑着对杨廷和说:“对得妙,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无愧‘神童’之称,待有机会,我一定把他推荐给皇帝。”

  杨慎九岁那年的一天,明朝孝宗朱祐樘在宫中以联诗为内容大宴群臣。经同僚推荐,杨廷和与他的儿子杨慎也被召入朝,参加联诗宴会。

  此时的北京城,正值隆冬季节,皇宫中以烧木炭取暖。宴会开始后,孝宗朱祐樘兴致勃勃地对大臣们说:“今日我们君臣同乐,以作诗联对为主,不分官职高低,不分身分贵贱,以才取胜,能者为师。现在从我开始,我先出个上联。”

  随后,孝宗抬眼四周一望,目光落在了火盆上。只见火盆内,黑色的木炭在熊熊燃烧,通红的火光温暖着大殿,遂以此为题,念出了一句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

  孝宗出完上联,向诸臣问道:“哪位爱卿能对出下联,让我听听,如对得恰到好处,朕定要重赏!”

  大臣们听了,都感到这个上联出得好,便一个个低下头来,思考着如何对出下联。可是,一晃半个时辰过去了,竟没有一个能想出下联来的。孝宗一见,心中便有些不高兴,说:“想我大明朝,人才济济,今日竞连这副普通的对联也对不出吗?难道诸位也是‘江郎才尽’了?”

  顿时,大殿上的空气紧张起来,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大眼瞪小眼,无人敢应。

  就在这时,杨慎用他带有稚气的声音说:“陛下,这下联就由我来对吧!”

  人们这才发现,敢于回答的竟是个孩子,一个个被惊得呆了,就连孝宗也为他的胆识感到吃惊。没等孝宗回答,就见杨慎站起身来,向孝宗的座席靠近几步,然后高声对道:“谷黄米白饭如霜”。

  这一句,和皇帝那一句,“谷黄”对“炭黑”,“米白”对“火红”,“饭如霜”对“灰似雪”,可谓对仗得工整之至,高兴得个孝宗皇帝连连拍手叫好。

  然后,孝宗走下殿来,拉着杨慎的小手,来到诸大臣面前,暗带不满意而又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对诸大臣说:“我真没有想到,你们这些皓首穷经的文臣武将,学士翰林,今日竟都败在了这个娃娃手中。”

  其实,杨慎的这个下联,正是当初跟那位私塾先生学来的。当时他虽然没能对出,却一直记在心中,不想今日派上了用场,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还学到了一个绝妙的上联。由这件事,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无论天资如何聪明,学问如何高深,都有被难住的时候,只有终生不忘刻苦学习,才能做到“日新德业”。

  杨慎在二十四岁那年,以才被点为状元。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