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校园故事

这里最大的不同是自由

发布时间:2021-11-21 12:33:10
这个时候,很多学校都开始了高考倒计时。除了正常上课,学生们还穿梭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像是戴上紧箍咒一样拼命学习,家长们一边心疼不已,一边望子成

高考之于学生像是过独木桥,但当这些过去之后,他们从学校教育里还收获了什么?除了一纸成绩单外,学校还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是早就引起关注的话题。现在,有一所学校做出了令传统教育瞠目结舌的改变,在这个没有班主任、没有固定教室的学校里,学生们会学到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呢?



消失的班主任

2010年平安夜,晚上6点以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西门对面的新中关商业区,人渐渐多了起来。高二学生王安迪和同学占据了商场前一块显眼的位置,摆好吉他、电子琴,弹唱起来,他们把刚刚出炉的西点分给过节的人们。

在他们看来,这次自发组织的活动是他们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这是校长王铮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对学生气质的描述。

这次“回报社会”的活动,全单元的学生开过会后,每个人都领到了任务。王安迪负责音乐节目的组织以及与商场协商,他列出了活动方案,找到商场经理谈。“商场经理要求我们在商场里演出,我们坚持在室外演出,客流量会比较大。”

从本学期开始,北大附中取消了班主任,弱化班级,设立单元和导师,走班上课以及自愿穿校服。班级被弱化为单元,“班主任”这个称呼也从北大附中校园里消失了。这个学期,北大附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整合成6个单元。其中,前3个单元由理科生组成,第四单元是文科生,第五单元是参加竞赛的学生,第六单元则由出国自主单元和国际部组成。从此,学生们开始自己决定许多事情,个人的以及单元的。

“以前的班主任就是‘冤大头’,啥都管,但是,未必都管得好,而且班主任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一位曾经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说。



更清晰的目标

出国单元的活动室更像一个西式的咖啡厅或者书吧,学生们随意地靠在沙发上、坐在圈椅里、踩在吧台椅上,看书甚至看电影,喝水甚至吃零食,总之,进入活动室的人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待着。

活动室是学生们自己布置的,从设计单元装修方案、向学校申请经费布置,到购置家具、灯具等相关设备,每个单元装修风格迥异,二单元的学生把活动室装修成日式风格的,学习时可以席地而坐。出国,是第六单元学生的一致选择。没有了班级,也就没有了固定教室,如果不需要上课,他们大半时间都待在单元活动室里。他们无须选修太多的学校课程,特别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的那些课。

“出国单元的学生是不是相对轻松?”王安迪一听这话脸色沉了下来:“没有理由说我们轻松,我每天晚上复习到12点以后。”王安迪争辩,只是分成单元后,每个人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有更多的时间学该学的东西,为更加值得的目标努力。

北大附中的学生比任何时候都知道目标在哪里、现在应该做什么。理科单元与文科单元的学生肯定要参加高考,竞赛单元的学生正义无反顾地投入各科竞赛,出国单元的学生目标当然是留学。为了指导学生们自治,取消了班主任后的北大附中设置了导师制。依据教学班与教师的关联程度,每十几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



最大的不同

北大附中实行的“走班制”——教室被布置成各不相同的固定专业教室,而学生是流动的。

教高二理科历史的王峰认为:“走班制的意义在于,不同的专业教室能够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

在不少学生看来,与走班相配套的是选课。这学期,决定申请美国大学的高二学生杨一帆只选了5门课——语、数、地、生、化,杨一帆说:“假使放在常规单元,地理是不能被理科生选的。”他还选了门校本课程——通用技术。

“选课制给学生多元的选择,尽量满足不同的需求。”校长王铮一直在强调“需要”,“有需要才开课,没人选开了课也没用,根据需要,有人选就开,没人选就不开。这是一个公民化的学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像出国单元的那么随意。“出国单元的学生现在算得上最自由的,我们常规单元,除了音、体、美可以选课,其他科目,还是学校让学什么,就学什么。”理科生郑元君说。对于奔着高考去的学生来说,可供选择的课程只有3门——音、体、美。校长王铮说:“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不让他去学高考的东西,去学别的东西,不可能!”

因此,北大附中的改革暂时仍然在高考框架内老老实实地进行,为了保证升学率,高三年级依然采用了传统的模式——高考培训模式。但郑元君心里却很清楚:“如果说我在这所学校最想获得什么,那就是安排、规划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郑元君说,“改革后的学校最大的不同,我认为就是——自由!”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因此教育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或者一成不变,到底怎样才能最好,也许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探索和改变总是必要的。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