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教育实习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18 18:10:38
《高师教育实习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报告
一、教育实习的意义和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适应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师范类专业的特点就是“师范性”,依靠教育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加强高师和基础教育的双向联系和沟通,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切实体验教师的角色,真正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另外师范性的实践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样,就要求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把突出“师范性”落实到教育改革进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切实加强理论与中学实际的联系,做到知行统一。但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师范教育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教育实习,往往认为教育实习就是走过场,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的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化教育实习的实践性地位,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更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教育实习。往往在全学程的最后安排六周或八周进行实习。此前没有对基础教育的了解,没有对教育现状的考察和分析,没有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接触,而是完全依靠高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也是在等、靠中去进行实习,由于事前不了解中小学现状,事中缺乏积极性,缺少教育教学技能的专项多层次训练,事后缺少反馈和改进,很难通过一次性的实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合格的教师。
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更加大了实习的难度,有些学校为了学生的自主择业和管理的方便,就开始了“放羊式”撒手不管的实习方式,但效果可想而知。
兼于此,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结,势在必行,有它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路
改革教育实习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教育实习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革:
1、实习环节全程化。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它理论课的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
2、实习形式多样化。传统教育实习形式上多采用放羊式或集中式或两者兼而有之,纯属于“一揽子包”或“撒手放”的单一教育实习模式,而且是毕业前的一次性突击或实战演习。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即由教务处和各系共同出面联系、各系组织落实。做到事前安排落实;事中检查指导;事后总结反馈。保证了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即由学生申请,教务处提供联系函,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到意向分配单位联系实习,也可以到自己家乡所在学校联系实习,学校选派教师定期指导,主要由实习学校教师指导,实习结束后,出具实习鉴定结论。 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即对已联系好分配单位的学生,可以考虑分配单位的实际要求,让学生集中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顶岗实习,学校只对其实行结果要求。
3、实习内容丰富化。现在的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教育实习本身,而是全学程综合规划,统盘考虑,形成大教育观、大实习观、大服务观。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但也不排除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培养未来的合格教师,就要求对于师范生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即行实施,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学实践、教育试验及教育实习等活动,采用小组微格教学训练,大班试讲、全校未来教师技能大赛、模拟实习等方式,是课内教育实习和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和无形教育实习的集合体。实习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
新生进校就进行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为他们树立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和培养服务于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
配合师范生的“三字一话”技能训练,学校突出抓好《教师口语》、《书法》课程的开设和质量。为保证师范生的技能达标,还通过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和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最后通过考核进行验收,特别是对于普通话,要求所有学生参加省语委组织的普通话测试,作为师范生获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加强了与中小学的联系。结合教学法课程,一方面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也邀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学校长等开展讲座,向学生传达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知道基础教育发展的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准备有目的。教学法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要求提高学生撰写教案和备课、上课能力。为学生的一线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微格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规范教学的能力。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长外,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和补足。
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试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认真熟悉中小学教材,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新内容,编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
4、实习管理规范化。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育实习的质量,制定了各项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规范了各种表格和签字手续。
制定了《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条例》、《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规程》、《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成绩考核条例》等规章制度,强化了管理和要求,保证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规范了各种操作和表格,如总的要求有:《教育实习教学方案》、《教育实习大
成立了管理组织机构。学院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教务处设立教育实习办公室,各系也成立相应的教育实习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和落实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保证机构健全,组织严密。教育主管部门分管局长亲自参与指导,各中小学由分管校长负责,教导处具体实施。组织的健全,保证了教育实习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
4、实习基地共建化。教育实习改革的深化,促进高师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高师与中学的联系和协作。实习基地建设是教育实习有关三方的共同任务,三方有优势互补性。建立并稳定实习基地,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是教育实习改革研究的新课题。完成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实现了基地的三个功能。即教育实习、教学研究、招生及就业。
三、教育实习改革的实施和具体的措施
本项目是边研究边实施,到目前为止全校已有二届学生直接受益,对于非毕业班学生也从此项目的实施中获得了收获。
1、对新生进行教师职业信念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荣,奠定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信仰。对学生进行入行教育,严把“入门”关。
2、结合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做好教师基本功训练。如:《教师口语》课、《书法》课,《教学法》课,普通话测试,微格教学等。
3、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师业务训练活动。如模拟教学、课堂观摩、教育见习、未来教师技能大赛,课件制作比赛等。
4、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在建好教育实习基地的同时,逐步扩大范围,发展内涵。目前正在实施全省范围内的“百校工程”,就是融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和研究、招生、就业等一体化的系统教育实践工程。通过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加深了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增强了师范教育的适应性,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6、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教育实习工作。教育实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要求把教育实习的落脚点放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人才,教育实习只是一项主要的检验和考核手段。把好教育教学的“出门”关。
7、重视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通过对学校指导教师和我校实习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进一步改革实习方法,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保证教育实习新方案的贯彻实施,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1、加强领导,分层管理。学院成立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各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具体落实习工作。把教育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形成院、系齐抓共管的局面。
2、制度保障,认真落实。为了规范教育实习工作,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一系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不仅保证了教育实习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部分学生的就业的实际,灵活地安排实习。在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各系、有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3、突出重点,明确任务。
一、教育实习的意义和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适应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师范类专业的特点就是“师范性”,依靠教育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加强高师和基础教育的双向联系和沟通,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切实体验教师的角色,真正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另外师范性的实践意义归结到一点,就是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样,就要求加强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把突出“师范性”落实到教育改革进程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切实加强理论与中学实际的联系,做到知行统一。但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师范教育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教育实习,往往认为教育实习就是走过场,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的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化教育实习的实践性地位,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更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教育实习。往往在全学程的最后安排六周或八周进行实习。此前没有对基础教育的了解,没有对教育现状的考察和分析,没有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接触,而是完全依靠高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也是在等、靠中去进行实习,由于事前不了解中小学现状,事中缺乏积极性,缺少教育教学技能的专项多层次训练,事后缺少反馈和改进,很难通过一次性的实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合格的教师。
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更加大了实习的难度,有些学校为了学生的自主择业和管理的方便,就开始了“放羊式”撒手不管的实习方式,但效果可想而知。
兼于此,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结,势在必行,有它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路
改革教育实习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教育实习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革:
1、实习环节全程化。教育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且,与其它理论课的一门一门结业不同,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包括寒暑假)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
2、实习形式多样化。传统教育实习形式上多采用放羊式或集中式或两者兼而有之,纯属于“一揽子包”或“撒手放”的单一教育实习模式,而且是毕业前的一次性突击或实战演习。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即由教务处和各系共同出面联系、各系组织落实。做到事前安排落实;事中检查指导;事后总结反馈。保证了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即由学生申请,教务处提供联系函,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到意向分配单位联系实习,也可以到自己家乡所在学校联系实习,学校选派教师定期指导,主要由实习学校教师指导,实习结束后,出具实习鉴定结论。 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即对已联系好分配单位的学生,可以考虑分配单位的实际要求,让学生集中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顶岗实习,学校只对其实行结果要求。
3、实习内容丰富化。现在的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教育实习本身,而是全学程综合规划,统盘考虑,形成大教育观、大实习观、大服务观。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但也不排除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培养未来的合格教师,就要求对于师范生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即行实施,包括教师基本功训练、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学实践、教育试验及教育实习等活动,采用小组微格教学训练,大班试讲、全校未来教师技能大赛、模拟实习等方式,是课内教育实习和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和无形教育实习的集合体。实习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
新生进校就进行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为他们树立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和培养服务于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
配合师范生的“三字一话”技能训练,学校突出抓好《教师口语》、《书法》课程的开设和质量。为保证师范生的技能达标,还通过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和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最后通过考核进行验收,特别是对于普通话,要求所有学生参加省语委组织的普通话测试,作为师范生获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加强了与中小学的联系。结合教学法课程,一方面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也邀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学校长等开展讲座,向学生传达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知道基础教育发展的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准备有目的。教学法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要求提高学生撰写教案和备课、上课能力。为学生的一线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微格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规范教学的能力。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长外,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和补足。
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试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认真熟悉中小学教材,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新内容,编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
4、实习管理规范化。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育实习的质量,制定了各项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规范了各种表格和签字手续。
制定了《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条例》、《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规程》、《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成绩考核条例》等规章制度,强化了管理和要求,保证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规范了各种操作和表格,如总的要求有:《教育实习教学方案》、《教育实习大
纲》;具体的要求有:《教育实习联系函》、《教育实习请假审批表》、《教育实习介绍信》、《教育实习手册》、《实习教师听课记录手册》、《教育实习调查报告》、《教育实习成绩鉴定表》等,所有与教育实习有关的内容和活动都有规范的管理和具体的操作规程。保证了教育实习的规范操作和有序运行。
成立了管理组织机构。学院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教务处设立教育实习办公室,各系也成立相应的教育实习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和落实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保证机构健全,组织严密。教育主管部门分管局长亲自参与指导,各中小学由分管校长负责,教导处具体实施。组织的健全,保证了教育实习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
4、实习基地共建化。教育实习改革的深化,促进高师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促进高师与中学的联系和协作。实习基地建设是教育实习有关三方的共同任务,三方有优势互补性。建立并稳定实习基地,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是教育实习改革研究的新课题。完成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实现了基地的三个功能。即教育实习、教学研究、招生及就业。
三、教育实习改革的实施和具体的措施
本项目是边研究边实施,到目前为止全校已有二届学生直接受益,对于非毕业班学生也从此项目的实施中获得了收获。
1、对新生进行教师职业信念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荣,奠定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信仰。对学生进行入行教育,严把“入门”关。
2、结合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做好教师基本功训练。如:《教师口语》课、《书法》课,《教学法》课,普通话测试,微格教学等。
3、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师业务训练活动。如模拟教学、课堂观摩、教育见习、未来教师技能大赛,课件制作比赛等。
4、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和沟通。在建好教育实习基地的同时,逐步扩大范围,发展内涵。目前正在实施全省范围内的“百校工程”,就是融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和研究、招生、就业等一体化的系统教育实践工程。通过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加深了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增强了师范教育的适应性,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6、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教育实习工作。教育实习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要求把教育实习的落脚点放在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人才,教育实习只是一项主要的检验和考核手段。把好教育教学的“出门”关。
7、重视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通过对学校指导教师和我校实习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进一步改革实习方法,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保证教育实习新方案的贯彻实施,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1、加强领导,分层管理。学院成立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各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具体落实习工作。把教育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形成院、系齐抓共管的局面。
2、制度保障,认真落实。为了规范教育实习工作,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一系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不仅保证了教育实习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部分学生的就业的实际,灵活地安排实习。在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各系、有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3、突出重点,明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