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秘知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发布时间:2019-08-24 07:35:27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叫***,是***********的离休干部,今年72岁了。离休以后,我人不服老,热心从事社区和社会公益事业。从1997年开始,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创办了龙福宫老人院,7年以来,共入住老人700多人次,并无偿终生包养8名特困老人,安置下岗职工580多人次。我做的一点工作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我先后多次被评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市老干部局《枫叶正红》和《天津老干部》杂志刊登了我的事迹,天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播出了对我的采访,2001年9月,我还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助老工程四周年工作会议。与此同时,我在zz上积极要求进步,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离休以后的所做所感。

我是在1989年办理的离休手续。本来,离休后的生活应当是安逸悠闲的,在家里买菜做饭、种花养草、读书看报,拾起久已荒疏的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就象许多老人一样,会过的轻松愉快。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缺少点什么。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的一句话:“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很欣赏这句话,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在年老以后还壮心不已,做出了很多奇迹。虽然我不能和他们相比,但自己的身体还好,精力也很充沛,也应当象他们学习,为大家、为社会做点什么,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可是做点什么呢?首先,我把目光投向了所在的社区。九十年代初,物业管理还是一个陌生词汇,我所居住的居民小区处处事事无人过问,那叫一个脏、乱、差,简直成了一个“三不管”,我想,就从这里入手吧。于是,我找出清洁工具,带上手套,先从打扫楼道卫生开始干起。我们这个楼门一共六层,每层三户,共十八户人家,当时刚刚通煤气和暖气,许多人都把换下来的炉子、劈柴、蜂窝煤堆在楼道里,你占一块,我占一块,中间过人的空间被挤占的很小,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我怎么清扫也不见利索。我想,不搞“愚公移山”,环境永远改善不了。于是,我利用每月查水电费的机会,和邻居们进行交流,号召大家把杂物清理掉。有一些人很通情达理,很快就把自家的东西清整走了,可有的人借口“东西还有用”,就是不清理。正在这时,我们旁边一栋楼夜里着了火,其中一家三口,父母全被烟熏窒息而死,仅有孩子一人逃脱,事后经查火灾原因,就是烟头引燃楼道内堆积的杂物造成的。我以这一惨痛的教训为例向大家宣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事实面前许多邻居都行动起来,把自家的东西都清走了。但有一位住在一楼的7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不搬自己放在楼道里的铺板,她还振振有辞说:“什么隐患不隐患,给我金条也不换。”原来她的两个女儿在外地,回来探亲都要搭铺。面对她的执拗态度,我们楼上的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他借来一辆三轮车把老太太的东西都要拉走扔掉,老太太不干,跳着脚和小伙子吵起来,我一看,这样也不行,把老太太拉到屋里劝她消了气,然后苦口婆心的给她讲道理,老太太看我这么诚恳,讲话也在理,说我也知道把铺板堆在楼里不是个事,但我就一个人,家里东西满满的,搬也搬不动。我一看老太太的思想有松动,就叫人把铺板从三轮车上卸下来,把老太太家里的东西重新归置了一番,在阳台门背后钉了一个钉子,把铺板栓到那里,问题迎刃而解。小伙子和老太太也互致歉意,以后,还成了互相照应的好邻居。楼道宽敞了,我和住在六楼热心肠的佟姐两个人每天坚持打扫楼道卫生,无需过多的语言,我们的举动打动了大伙,许多人也搭把手干起来。在一个星期天,我们邻里相约,把楼道墙壁粉刷了一遍,长期堵塞的垃圾道也通畅了,真正搞了一场“楼道革命”。第二个星期天,我们又相约把楼前的小花园打扫了一遍,大家都说,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的小区也挺美的,真要感谢您带了个好头啊。我说,别光夸我,没有大家的劳动,我一个人哪干得了这么快?功劳是大家的,不过,要保持下去,贵在坚持啊。大家纷纷点头称是。为了保持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自己花钱买来纸笔,写成保护环境卫生注意事项的通知贴在每一层楼道,提醒大家随时注意保护环境。一天,我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小花园里拔刚栽种不久的小树。我毫不犹豫地上前制止,有个调皮的孩子不服气地说,这是拔苗助长,你管得着吗?听了真让人哭笑不得,我耐心给他们讲了小树成长的过程,又讲了要保持环境,搞好绿化的道理,我说:小朋友从小就要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象小树一样长大成材,否则,就会长歪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拍拍他的头,说有错改了就好。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小树扶正,又培了土,浇了水。以后,我又和孩子们经常一起照顾花园的草木,渐渐地,小花园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成了居民们钟爱的去处。时间长了,周围别的楼的居民也知道了我,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见了我都主动打招呼。夏天纳凉时,大家都爱凑到我旁边聊天,有的对我爱管闲事的行为表示敬佩,有的提出很好的建议,还有些夫妻、邻里不和睦的人主动向我倒苦水,我都给予耐心的倾听、劝解和安慰,起到了促进团结的作用。我还经常利用自己爱收集小窍门的嗜好向大家传授有关生活常识,什么一水多用啦、如何灭蝇啦、怎样健身啦等等,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都说,现在小区缺不了吕大娘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对我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

我儿孙满堂,生活是幸福的。但我发现社会上有些老人或是鳏寡孤独,或是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也没人照顾,我总想,是否也应当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97年的一天,我翻阅报纸的时候,一篇“全社会要关爱老人”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靠过去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外的经验已经表明,社会集体养老是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最终解决途径。于是,我萌生了创办老人院的想法,就与孩子们协商,开始,他们都不同意,说:您都干了一辈子了,现在生活无忧,受那个累干什么?侍侯老人是多麻烦的事啊,又挣不了什么钱,弄不好受累还不讨好。我毫不气馁,天天给他们讲道理,我的韧劲终于打动了他们,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儿子还主动表示,可以给我帮忙。说干就干,我跑东找西,开始筹措。首先是老人院的选址,当时恰巧发现了在河北区宜白路旁有一栋空闲的三层小楼,经过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房主,经过协商一锤定音。我们全家筹措了20万元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改造,添置了必要的家具、设备,招收了服务人员。开业前,我说,应当给老人院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儿子想了想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应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叫龙福宫老年公寓吧。97年春天,经过筹备龙福宫老年公寓正式挂牌服务。为了办出特色,我们首先为老人建立了包括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特长爱好等内容的个人档案,发放了平安卡。公寓里专设两个大厅,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唱歌、跳舞、读报、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日常生活方面,做到预定菜谱,一日三餐不重样,特殊口味,特殊安排,我们的住房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浴池、洗衣房、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实行24小时跟踪服务,并推出了休闲娱乐为一体、养老送终一条龙的服务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完善了规章制度,使入住的老人吃的可心,住的满意。龙福宫的名声渐渐响了,不仅本市老人踊跃入住,还吸引了外地人。开业不久,就有一位家在沈阳的70多岁的于老太太入住养老,她在沈阳和北京挑了不少地方,都没有满意,到我们这里来看了三次,最终决定入住。她说:这里不但生活环境好,服务也很到位。老人刚到天津有一种新鲜感,总想到处走走。有一次走的远了,迷了路,被民警送了回来。这件事给我们提了醒,我们想出了随身携带名片的方法,上面印上老人院的地址、电话,这样再有情况就不怕了。

为了办好老人院,我给自己定下了工作准则,那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公益事业,认认真真办好每一件事情。通过我们细心、周到的服务,用真心实感打动人,用乐观精神鼓舞人,用文娱生活陶冶人,用昂扬斗志激励人,使所有入住老年公寓的人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我们公寓的老人们,上至90多岁,下至60多岁,各行各业都有,为了照顾好他们,我对服务工作严格要求,在招收每一名服务人员的时候,都要亲自给他们讲解如何关爱老人、如何服务老人,经过业务培训,有了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才能上岗。对于入住的老人,我们则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优质服务。除了日常开展的活动以外,我们还根据老人们的愿望和要求组织他们开展特别活动,金秋时节,我们组织大家到新修的金街、新拓宽的马路、新澄清的五河去游览观光,为这些平时不出门的老人们带上轮椅、便盆和医药箱,让他们看到津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到了重阳节和春节,组织他们换上节日盛装,准备下丰盛可口的饭菜,并表演文艺节目,老人们一个个乐得合不上嘴。他们都拿老人院当做自己的家了。有的子女在节假日想把老人接回去团圆,可70多岁的郭大爷说,这儿吃的好,玩得好,每天多热闹,我才不回去呢;有一对老夫妻6个儿女都在外地,一年也见不到几回面,入住以后逢人就说,我们可不离开这儿,这里的服务员比儿女都亲啊!

对于一些重病在身的老人我们更是精心护理。一位叫秦朋的老人,由于病情严重,住进了四中心医院,治疗了很长时间,医院通知家属,别浪费医疗费了,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家属没有精力照顾了,把人送到我们这里,接是不接?当时我心里也没底。面对着家属急切而又希冀的目光,我想,我们办养老院的宗旨就是为老人提供关爱,向秦朋这样的老人不是更需要我们的温暖吗?于是,我们还是把他收了进来。为了照顾他,我们制定了一个严格的特殊护理方案:要求做到“精心、耐心、细心。”在饮食上,将特殊配置的、富含营养的菜谱用专门的小型搅拌机打成流食,用吸管导入,每天做到少食多餐;在起居上,每两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遇到他大小便失禁,就及时擦洗,预备几套衣服和被褥进行更换,这么多年也没有得过褥疮;在治疗上,我们每周请大夫给他检查一次,遵医嘱派专人进行护理。经过我们全院各方面精心护理,已经成为植物人的秦朋,经过一个冬夏,奇迹般地活过来了,病情也稳定了。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觉,在我们喊他名字的时候,有时甚至可以睁开眼笑笑,我们和家属对他清醒的希望越来越大了。

还有一位74岁的孙大爷由于脑血栓后遗症,头脑不清,经常情绪不稳定,摔盆打碗是常事,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入住以后,我们的服务员针对他的情况,经常与他聊天,给他讲故事,他的情绪不稳定时,就问他,“你会用英语数数吗?”他就会“ONE、TWO、THREE。。。”地数起来,一直可以数到十,骄傲的心情就会使他平静多了。开始时孙大爷的几个兄弟认为住老人院是儿女不孝,而且会受罪,但通过明察暗访,他们全家打消了疑虑,说没想到,你们照顾的这么好,我们再也不用操心了。今年春天,孙大爷久病不治,终于去世了。他的孩子哭着拉着我的手说:“龙福宫没让我们老爷子受罪,您真是活菩萨啊!”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原来50多张床位已经不够用了,99年我们全家又把儿子结婚用的30万元全都拿出来,创办了第二家分院。截止目前,我们已在南开、河西和蓟县陆续创办了三所分院,共计470多个床位。

老人院开办这几年,我感到,有的老人有经济收入,入住没什么问题。可还有一些老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交不上服务费,这些人更值得我们去关爱和帮助。因此,在99年国际老人年到来之际,我们响应全国助老办的号召,提出无偿终生包养10名特困老人,经过各级老龄委的推选,有8名老人入住龙福宫,我们从本来很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承担他们全部吃、穿、住、行、医疗和民事代理事宜。80多岁的关奶奶激动的说,我苦了一辈子,没想到还能尝到生活的甜头,过去真不想活了,现在真要好好活下去。武清县老龄委推荐来的杨大爷一辈子没有成家,原来在农村生活的比较艰难。入住半年后得了鼻梗阻,我们及时把他送到医院,仅住院手术费就花了4000多元,终于治愈。他激动万分,出院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条命是老人院给的。为了照顾好他,我们在饮食、住宿和娱乐等方面都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享的是一辈子连想也不敢想的福,你们待我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这几年,花在8位包养老人身上的生活费、医疗费总计已近27万元,有的人说,本来养老院就不赚钱,你这样还不赔到底?我说,人不能光为钱活着,我看到老人们健康快乐,心里就满足了,这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啊。

在老人院的形势越来越好之际,我做出了一生中又一个重大而庄严的决定:申请加入党组织。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曾想提出入党申请,但年轻的时候由于受家庭出身的影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后来上了岁数,我就灰心了。这些年来,通过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变,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我们老人院的老人们都说,要不是赶上共产党时代,我们这些人都不知死到哪里去了。这使我的感触颇深。近些年,我通过加强zz理论学习,特别是对党的十六大文件和新党章的学习,更深刻体会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和正确,我感到,自己帮助老人们做了一点事情,就是通过身体力行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的政策、党的号召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老人们带去党和政府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温暖,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2001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公司党委对此非常重视,肯定了我的要求,并派专人和我谈心,给我讲解有关党的知识,帮助我进一步增强对党的认识。我也认真坚持理论学习,递交思想汇报。2003年,经过支部大会讨论,我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年,我以自己的行动体验到这句诗的美妙含义。虽然古语云:人过七十古来稀,但看到这么多老人和我一样打破这个界限,生活的安康幸福,我的心里就甜滋滋的。现在我要以更加努力的工作为老人们服务,履行自己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辉煌灿烂。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