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系统记者站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没有人,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离开人,一切发展也都失去了意义。而人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的。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人总是扮演着主体的角色。记者站做劳动保障宣传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强调人是主体。树立人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对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促进记者站建设全面进步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内容。记者站宣传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宣传好、培养好、造就好人,让人的美德力量在事业中充分展示出来。
本报湖南站近年来着力在人才挖掘上下工夫,发现劳动保障系统内外有本领的宣传人才,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记者站宣传人才的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尽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本系统宣传战线创造一个“千里马”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
我站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住机遇,发现驾驭复杂局面的宣传人才
对记者站劳动保障宣传干部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与否往往在于能否抓住机遇。福兰克林·罗斯福甚至认为,男人成功,除“正确的努力方向”和“贤内助”之外,就是机遇。
近年来,我站抓住全国启动零就业家庭清零、试点全民参加社保、打击非法用工等机遇,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增加办公室和宣传经费,牵头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宣传活动。同时,我站实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胜劣汰、自我发展的管理办法,引进了一批德才兼备人才。两年共聘专职发行人员4名,记者2名,兼职人员120多名。经过优胜劣汰,目前站里有专职记者3名,发行人才2名。今年,我站在军转干部中发现1名广告发行人才,他给部队首长做过8年警卫,关系网大,活动能力强,zz上可靠,聘用后他立即抓了一个4万元的专版上稿。目前,我站招聘的人才正在运作利用省工商联手上老板多的特点,和他们联合开发发行广告市场。
事实上,记者站每个劳动保障宣传干部都有与机遇相逢的可能。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农村养老保险,这就意味着记者站发展将带来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即宣传工作重点将由城市扩展延伸到农村,报纸的报道、发行将覆盖广大的农村。仅湖南省就将有500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我们不能坐等机遇到来并看着它过去。必须主动出击,富于创新精神,千方百计、广泛深入地向人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的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实现人民就业再就业、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减少和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全面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先进典型。目前,我站正在长沙县一个村进行报纸覆盖试点调研。
2010年发生了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湖南省厅出台22条“新政”应对措施,我站抓住这一机遇,在全省以及中央新闻媒体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组织省级新闻发布会2场,现场采访5次,下乡采访20次,发表新闻报道总计120多篇(条),做到报刊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形象。我站主动出击抓宣传工作受到厅领导的好评。从此厅内重大会议都会邀请记者站站长参加。
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便会“因风吹火,用力不多”,因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乃是至理名言。我们切不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坐失良机,更不要企盼“幸运之神”的降临而守株待兔,要变被动保守为主动工作,积极奋起,勇于创新,把握好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捕捉好每一个“以人为本”、为人民鼓与呼、写好稿、搞好发行、办好事的难逢机遇,寻找契机,发现成功的向导,把劳动保障宣传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扬长避短挖潜能,千方百计扩大发行
人的能力与他所学习的从事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联。不同职业给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也发展了相应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专长。扬长避短,驾轻就熟,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举步维艰,事倍而功半。
在本报的发行上,我们的短处是:没有行政手段,没有畅销报的发行市场;我们的长处是:有影响力,有系统,有人才。
所谓发掘潜能,就是要善于洞察和发挥人的潜在的能力及潜在的市场。就记者站劳动保障宣传干部而言,即是如何根据本人的实际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对自己现有的工作能力作出正确的估价,对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系统的分析作出有依据的估价,对自己所熟悉的各种发行市场环境作出正确的估价。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自己的长处,“明”自己的潜能,也要明他人的长处,其他单位发行报纸的潜能。这样,才更有利于工作成效的提高。
有关研究显示,人的潜能在缺乏良好的、融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气氛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时,只能发挥到20%~30%。而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心理气氛中,则可发挥到80%~90%。美国著名的“霍桑实验”结论指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的影响,而重要的是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为创造好的发行环境,记者站要让利于发行人员。既要压任务,又要给“面包”——把奖励政策制定好;既要给奖励,又要严肃管理。我站把报社给的奖金90%都兑现给了基层发行干部。
2010年,我站发现有个别市的劳动保障干部把发行奖金内部分了,不给县市区一线抓发行的干部,立即作出严厉批评,责令其把奖金按照省站规定返回给县级的发行人员。今年还发现有个别市局办公室的干部把报纸承包给私人送报,结果造成大面积投诉,还告状到省厅。我站坚决查处,责令其改正。未改正前,取消起其代理发行权利,由省厅直接发行到县。
在组织发动系统内全面征订本报1万份的情况下,我站人员全体出动,去年直接征订本报近1千份。我们还调动湖南日报发行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代征代订,今年征订本报6百多份。2010年,我省发行中国劳动保障报1万2千多份,完成了报社领导交办的任务。
三、淡薄名利,坚守本职岗位不动摇
作为有36年工龄、24年党龄的新闻记者,党需要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人民群众需要我们说真话。为了做好本职工作,练就一双“鹰眼”,我刻苦自学了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著,比如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等,学习了余家宏《新闻基础》、郑旷《当代新闻学》、穆青新闻作品集、申凡《采访的理学》,还有《新闻标题选评》等著作。系统地学习了马列著作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学部分,学习哲学、经济学。我还到省委党校、湖南日报、人民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学习进修,学习新闻采编。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眼界更加开阔,抓新闻也更准了。我曾经敏锐地抓住东江电站大移民的题材,组织编写长篇报告文学《英雄的村庄沉没前夕》,获得湖南省地市报刊好作品一等奖、湖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近几年来,我站曾10次获得中国劳动保障报好新闻奖。
XX年我调到中国劳动保障报湖南记者站工作。边办《湖南劳动保障杂志》,边从事中国劳动保障报的报道工作。过去,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劳动保障这项工作,可以说我还是一个门外汉。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我自学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对于劳动保障报上刊登的一些业务文章,我每期必看,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我请劳动保障战线的老同志带路,跑遍了长沙市的所有区县,全省各地也去了不少地方,一一拜访基层劳动保障干部,走访下岗职工群众,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很快,我掌握了全省劳动保障战线的一些基本工作规律,通过编发劳动保障稿件,了解不少这方面的知识。我由开始只会写小豆腐块,写会议材料新闻,到慢慢发现真正的新闻。
XX年,我来到全省第一个最充分就业社区八角亭搞调研,发现这个社区的干部为了实现“零”的突破,确实下了苦功夫,终于实现了最充分就业,一切为了老百姓!许多故事,把我深深感动了。当天中午,回到办公室,我立即挥笔,一气呵成,写出了长通讯《“零”的突破》,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一版发表,产生很大影响。湖南在省委、省政府、省劳动保障厅的重视下,掀起了一个打造“最充分就业社区”的高潮,至今年,已有、500多个社区实现了最充分就业。此稿被评为中国劳动保障报好新闻、中央驻省新闻单位好新闻评选中获优秀作品一等奖。
新闻要真,真是它的生命。新闻要快,快也是它的生命。我写新闻稿,对自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天事,当天毕;当天的新闻,当天写好发表,一般不过夜。省长张云川风雪送岗位,我当天就将新闻发走了。后来此稿获中国劳动保障报好新闻奖。长沙市监察大队48小时查处一个陈年老案,我迅速报道见报,结果也获得了中国劳动保障报的好新闻奖。XX和2010年,我所在的记者站连续6年获得全国优秀记者站,我本人获得全国劳动保障宣传系统先进个人奖。
要当好记者,就要淡泊名与利,勤奋耕与耘。20多年来,我孜孜不倦地在新闻这块神圣的领地里勤奋耕耘,发表新闻作品达1XX多篇,编辑发表的作品也不少于24000多篇,出版各种图书12本,多次获得奖励,曾多次被评为优秀记者,被评为湖南省劳动保障厅优秀共产党员。
XX年以来,我站在各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几乎每年都在300篇以上,并组织省会各新闻媒体报道湖南省劳动保障工作稿件多达1万多篇(件)。我站每年在报纸上都要发些头版头条。消息《60万再就业优惠证揣进百姓兜》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头版头条发表后,报社还配发评论《为湖南叫好》,此稿获得中央驻湘新闻媒体好作品一等奖。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党和人民的教导,单位领导的正确指挥和大力支持,新闻界老前辈的教育帮助。
XX年杂志社关闭,记者站重新建站,宣传中心与办公室合并,我经历了是回到新闻出版局还是留在劳动保障战线的一个人生选择的过程。说实话,去出版界,工资高,而且要我离开新闻战线,去从事自己没有特长的事情,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但是,我看到劳动保障事业更需要记者的鼓与呼,因此,我义无反顾地留下来做这项工作。
为了巩固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