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08 13:43:12
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对千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
中国加入世贸3年后的今天,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促进浙江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浙江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企业发展环境、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问卷调查自2004年4月至10月,历时6个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704份, 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分布于浙江省的11个地市。我们将本报告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和提出对策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以供制定政策时的参考。
现将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基本状况
从创立时间看,在被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近1/3是在1988年以前创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或集体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不少企业目前仍面临着“产权不清”的历史问题。
从产业分布看,这些上规模企业大多分布在二、三产业,尤其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在第二产业的分布上,又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3%、9%、8%、8%和7%,第三产业则重点在商贸和建筑业。
从企业的组织形式看,这些企业多以公司制为主,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股份公司、独资、合伙分别占%、%和%。这表明,随着《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浙江省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上规模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明显优化,但由于信用危机和代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仍沿用家族制的管理模式,浙江的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尚需时日。
从企业规模看,这次调查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规模平均为万元/户,详见表1,高于全国水平,企业的各基本运营指标可见表2。
表1 企业注册资本构成 单位:万元
注册资本 <1000 1000~5000 5000~10000 >100000 合计
比率
表2 企业运营状况的主要项目调查 单位:万元
调查项目 平均固定资产 平均流动资金 平均产值 平均销售额 平均出口值 平均债务 平均债权
被调查企业
二、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虽然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克服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等影响,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在发展中也的确面临不少困难。这些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企业甚至连正常经营都难以维持。据调查显示(见表3),目前生产用电、人力资源、 生产用地已成为阻碍民企进一步发展的前3位制约因素。根据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们将从土地和电力、人力资源及融资等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来加以分析并给出建议。
表3 目前影响企业发展主要困难构成
序列 第一位比率 第二位比率 第三位比率 平均率 名次
市场准入 12
执法环境
税费负担
外贸出口 10
外贸进口 14
生产用地
融资
市场开拓
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
技术力量
市场信息 11
社会治安 14
生产用电
地方保护 15
其他 13
合计 -
1.土地和电力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 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生产用地和生产用电这两项资源列在“目前影响企业发展主要困难第一位比率”的前两位。可见,自然资源和能源问题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①用地问题。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为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2004年5月表示,2004 年第一季度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比2003年平均每季度批准的用地量下降了46%;另据浙江省建设厅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整顿,浙江全省开发区(园区)已从原有的758个减少到134个,目前规划面积已缩小到,比整顿前减少了近2/3,撤销的开发区个数和规划面积分别占原来的%和%。2004年4月, 中央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提出重点对土地审批、土地占用、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及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等6个方面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和整顿,要在治理整顿的半年时间内,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的“三个暂停”措施。这次“土地叫停”对浙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和投资信心,也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数据显示,温州、绍兴等地2004年前4 个月的工业企业固定投资额的增幅已大幅下降,其中温州固定投资额增幅下降为%,远远低于浙江全省41%的幅度。由于土地资源的供给是稀缺的,且无法通过国际贸易等来解决,所以它将成为制约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见表4)
表4 企业生产用地面积希望值构成 单位:万平方米
<1 1~2 2~5 5~10 10~20 >20 合计
目前面积
()()() () () ()
希望达到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很快,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浙江许多民企期望的生产用地面积与企业实际所占面积仍存在较大缺口。调查显示,上规模民营企业平均拥有生产用地,其中%的企业要求扩大生产用地面积,平均每户希望达到,新增幅度为%。由于宏观调控等因素使得用地更趋紧张,省内土地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壮大,导致许多企业到土地资源相对宽余的内地寻求投资发展,而内地相对沿海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出口,工业配套设施也不齐全,加之企业在外迁过程中中断了原本成熟稳定的产业链,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另外,土地资源紧张,项目用地指标难以落实,使招商引资难度日益加大,有些项目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建设。正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民企尤其是浙江的民企,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是靠低成本来维持的,而这个低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另一是劳工政策。而当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征地手续严格后,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能拿到大量的低成本的土地,用地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断加强,用工制度、福利保障也逐渐完善起来,用工费自然会相应提高。面对这样的情况,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企业低成本的竞争力,对浙江的民营企业来说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用电问题。综合此次调查结果的各项比率(见表3), 缺电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2004年1~5月,全国缺电省市已扩大至24个,其中以浙江地区最为严重。有关专家预测,浙江已进入“电力危机”阶段。统计数字显示,浙江省2004年的缺电量在200亿千瓦时左右,在遇极端高温天气时,最大电力缺口达到630万千瓦以上。2004年以来,除了春节期间的10天外,浙江每天都出现严重拉闸限电;到4月底,已累计拉闸限电亿千瓦时,超过2003年全年的拉闸限电量亿千瓦时,占华东电网拉闸限电总量的%。各地也普遍采取了“停三开四”或“停二开五”的措施,有的企业则是“白天停电,晚上用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我们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存在非正常停电情况, 平均每月停电达天。
电力资源短缺,已经对浙江民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a.电力短缺所带来的直接损失。电力短缺,使浙江大部分民营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优势被削弱,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量增长率同比急剧下降,净利润也大幅度下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壮大(见表5)。表5中的民营企业都位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中,但2004 年由于缺电而造成营业额减少的幅度平均近20%。为了保证按时交货,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自购发电机维持基本生产。据统计,浙江民营企业中有%经常靠自发电维持生产,截止2004年5月底,浙江自发电机用户高达83693户。自发电加大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且生产效率低,导致企业成本大大提高。据杭州市初步测算,平均每度电可以创造产值元人民币,创造利润元,而自发电成本每度高于普通供电成本元左右,仅此一项浙江企业全年将增加成本26亿元。另据初步统计,2004年1~5月仅杭州市就有1289家企业亏损,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4。
表5 部分上规模民营企业因缺电造成的损失情况
2003年度 2004年度预计 2004年因缺电减少
单位:亿元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总额减幅(%)
浙江恒逸集团
杭州华东链条总厂
()
浙江华达通讯集团
华立集团
万丰奥特集团
海亮集团
奥克斯集团 72
浙江柳桥羽毛公司
浙江翔盛集团
()
b.电力短缺所带来的间接损失。缺电不仅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令很多企业“有劲没处使”,空有机器和工人却不能开工。由于一般拉闸限电的时间较长,即使在有电时企业赶工,也无法完成计划产量,不少订单不能按时完成,合同未能履约。信誉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不能履约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是一时,而对企业信誉的负面影响却是长期的,这种无形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有可能威胁企业的生存。
2.人力资源问题
此次对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所作的调查,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涉及企业家和员工两个方面。
①企业家。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表6),企业家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比例占%,获得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达%,这表明,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的素质较先前已有了很大提高。这些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市场的历炼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表6 企业家文化学历构成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职高 中专 大专 大学 研究生 合计
比率 100
表7 拥有的职称构成
无职称 初级 中级 高级 合计
比率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家在管理上还是存在不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策能力不强。民营企业家决策能力不强,一方面跟他们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的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跟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跟着市场走”,凭经验决策有关,这种经验式的决策方式在市场竞争的初期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这种决策方式日益显示出不足。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又充满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此时仅凭经验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触觉,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作出应变决策,提高迅速决策的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不强。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具有创新精神并实现资源新组合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基本素质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先见之明,能够将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创造新的组合,并能够将新的组合应用到实践中去。美国《财富》杂志在分析全球最具竞争力企业的成功经验时也认为,“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调查显示,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不少都已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从其具体的创新方式来看,还流于表面。其一,“口号式”创新。有的企业家把“开拓、创新”作为企业的宗旨,但经营管理还是老一套。其二,“跟风式”创新。有的企业家随意跟风,被动地跟着市场跑,缺乏超前意识。其三,“闭门造车式”创新。有的民营企业家对市场调查不透彻,靠拍脑袋作决策,创新随意性大,达不到创新活动的真正目的。
第三,组织能力不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授权。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不能包揽一切,不可能事事皆通。因此,企业家应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的领导作用,进行合理的授权、放权,依靠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集众人之力成就事业。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浙江大部分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家还没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习惯于亲历亲为,不放心放手让属下及员工去做,这除了跟员工能力和企业家意识有关外,主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家不知道该怎样合理授权,总觉得一放就乱。这种不尽合理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人心的不齐,也导致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的流失。
②员工。我们在做企业员工的调查时发现(见表8、表9),大多数民营企业开业时的工人数、管理人员数、技术人员数的比率与2003年底的比率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工人数量大致为管理人员数量的7倍左右,是技术人员的8倍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这种比例很不合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另据学历调查显示,大学以上的人只占到%, 这说明民营企业的员工特别是生产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表8 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平均数及构成
一般工人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合计
开业时平均人数
开业时比率
2003年底平均人数
2003年底比率
表9 学历人才构成 单位:
博士生 研究生 大学生 大专生 中专生 合计
每家企业平均拥有
民营企业整体人员特别是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关。一般来说,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工人只要熟识机器的操作和流程就可以从事生产,对工人的文化水平没有较高的要求。且由于寻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企业往往会排斥要求起薪较高的人才,这使得企业在同国外同行企业的竞争中享有成本优势,但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是难以持久的。
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因而也留不住人才,导致管理技术人员比重偏低。内部制度不完善表现在:一是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很多民营企业存在专业人员学非所用的现象,限制了不少专业人员才能的发挥。二是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而海信集团之所以能“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主要是海信集团有“尊敬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机制。三是缺乏管理和科技兴企的意识。调查发现,有些民营企业家对管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企业是从事生产的,要那么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干嘛!”或只使用,不培养;或重视引进,忽视挖掘;或重视学历,忽视实际能力。
3.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老问题。据目前银行信贷资产统计显示,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不到30%;证券市场上,民营公司也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本次被调查的企业已上市的也只有%。
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最主要的来源还是自有资金,占%(见表10);有%的企业开业时资金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但自有资金总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短缺的矛盾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纵向比较来看,企业最主要的三块资金用途(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均是由自有资金来支撑的,其次才是银行贷款。国家虽给了民营企业一些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尚未落到实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表10 民营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来源
银行贷款 民间借贷 自有资金 亲朋借款 其它 合计
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
流动资金(%)
平均构成(%)
浙江虽然民资丰裕,但调查显示(见表11),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很困难和困难的共占%,不很困难的占%,不困难的为%, 这表明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依然很难。调查发现,目前在融资渠道中,间接融资仍是浙江上规模民企的主渠道。而从表10可以看出,银行借贷不畅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银行贷款难问题上,本次调查中有%的企业提到了所有制歧视。浙江的银行与民营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机制。而自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使经济平稳运行,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压缩贷款,这将使浙江民企的融资难问题愈演愈烈。
表11 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构成
很困难 困难 不很困难 不困难 合计
比率
从表12中可以看到,被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只有%(国内已上市%+国内控股上市%)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在海外上市,而%的民营企业未能通过企业上市来直接融资。调查还表明,大部分企业迫切希望能扩建、改造自身,继续做大做强,但目前银行贷款不畅、证券市场融资困难的现状,使得民营企业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
表12 被调查民营企业上市状况构成
国内已上市 国内控股上市 海外上市 海外控股 未上市 合计
比率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融资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①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被调查的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开始发展的,虽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经营理念并未随之有很大的转变,为了避税或其他一些原因,很多民营企业不愿如实上报自己企业的资料,造成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有些经营管理者不熟悉国家的金融信贷政策,不注重创造企业自身符合信贷需要的条件,如未办理齐全的房产证、土地证等,使得银行难以为其提供抵押等形式的贷款。再者,很多民企财务制度不健全,负债、抗风险能力低,客观上增加了融资风险。
②从金融体系角度分析:近年来,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奉行“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也对自身机制进行改革,开始执行相对严格的信贷政策,如企业贷款时必须要有有效资产抵押或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担保,而目前浙江有些民营企业的厂房设备较为简陋,抵押置押的估价不高,土地没有产权又不能抵押,争取其他单位的担保也较困难。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手续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企业间接融资的积极性。而最主要的则是整个社会有效信用体系缺失,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银企之间沟通不畅,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也是目前社会信用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不仅法律法规种类不齐全,而且明显落后于实际的经济运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三性”原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因成本高、安全性差,故不愿把资金贷给民营企业;《证券法》虽已经出台了好几年,但并没在实际中帮助民营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公司法》又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则需一定的年限。即使民营企业上市了,也不存在受政府行政保护,一旦面临ST、PT或摘牌,很难指望政府会通过“资产重组”的注资方式来拯救自己,融资成本完全要由民营企业自己来消化,这显然比国有企业上市融资要困难得多。另外,我国政府相对于美国、德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在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保险担保机构的建立等非常滞后,而民营企业得不到这些中小机构的扶持。
三、对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在浙江省富民强省建设中功不可没。为使民营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实现新飞跃,各级政府都应审时度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的生产用地、用电等重大问题;完善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和人才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民营企业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高素质、加快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土地和电力问题的对策
①用电方面:a.政府要进一步认清能源供应形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电力等能源的制约是长期性的,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政府要充分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对高投入、高能耗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促使其实施技术改造或产业转型,同时大力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b.对于企业自身,首先,要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生产中减少能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要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据调查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0%,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其中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已迫在眉睫。再次,企业应积极尝试多样化利用能源,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存度,这样也会降低能源短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c.必须坚决打破电力行业的国家垄断,积极推行电力产业民营化。我国电力行业至今未进行深入的产权改革,独家垄断,独家经营,由垄断而导致低效率,引起电荒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政府的形象,这种状况与中央所要求的社会和谐发展相悖。针对电力短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尽早出台一系列措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发电、输电和配电等环节的部门垄断格局,政府须制定详细接入条款,保障公平开放,对输电和配电企业进行直接监管;发电和供电(销售)等环节可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供电效率和服务水平。
②土地方面:a.要提高原有土地的利用率。浙江在这方面可以参照江苏的苏州市,实行“无地招商”政策,即鼓励已经投产的企业,在不占用新土地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土地资源的潜力,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尽可能向空中发展。主要措施有: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提高厂房容积率,鼓励和支持建造多层、高层厂房等。b.提高新分配土地的利用率。浙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是导致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选择。浙江应该有意识地从“制造业高地”向“高科技产业基地”转型,在新分配土地的利用上,用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高效益、高投入、少耗能、少占地的产业替代传统的高能耗、土地资源高占用率的重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c.完善城乡土地制度。为强化对政府在处置存量土地时的约束,需要对城乡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主要是要着眼于规范政府在获取增量土地时的行为。具体而言,在城市,要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划拨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步伐;规范增量土地使用权市场,提高增量土地市场化的程度;尝试以土地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在不丧失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推行土地证券化,促进土地使用权流动。在农村,则要约束征用权,强化规划权;明确公益事业范围的界定,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衔接性以及规划实施的强制性等。
2.针对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
①企业家方面:a.加强企业家的培训。无论是提高企业家的决策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离不开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利雅德博士断言,未来的人才要掌握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心理素质、责任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这不仅需要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还要依赖完善的再教育培训体系。西方国家的多数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商界的精英,其中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成了各个国家普遍的做法, 同时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很重视企业家的再教育。这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向国外学习,努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再教育培训体系。为此,应制定全面的企业家人才培训规划,使他们从传统被动地参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此外还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如到国内先进企业挂职、到境外企业考察,拓宽企业家的视野。b.学会合理授权。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普遍受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习惯于亲历亲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家的精力必然要分散,他们主要应关注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投资,而把一些次要管理任务下放。这就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家要学会合理授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权责明确。授权时,领导者要明确权利下放的范围,使被授权者清楚自己工作的目标、责任和权力等;授权后,也并非放任不管,领导者要关注下级的行动,承担起监督责任;且在他们出现困难时,要给予适度的帮助和鼓励。第二,适度授权,相互信赖。领导者向下级授权应视其能力的高低并给予充分信任,一般不能越级干预。
②员工方面:①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浙江民营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把提高员工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为此,一要注意吸收高素质人才,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尤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二要积极鼓励员工自学成才,企业应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对学习优秀者给予宣传表彰,也可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作为激励;三要给员工以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②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一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用人上注重学历但又不惟文凭,重视能力和个人品质,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要保证竞争公平、公正,就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查中,有些民营企业员工抱怨他们的工作业绩没有跟工资直接挂钩,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民营企业要想使人尽其才就必须以一流的待遇回报一流的人才,这是经济规律在人才价值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企业家的明智之举。
3.针对融资问题的对策
①民营企业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处理好内外部关系。一方面,企业应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与银行等机构培育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注重企业形象的建设,提高透明度和信用度,建立起良好的企业信用机制。
②政府应尽快转变理念,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尚有一段时滞,政府应缩短这种时滞,并密切关注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控。此外,还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公司法》、《中小企业法》、《担保法》等等。政府还应在构建新的金融体系上加大力度,例如建立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绿色通道等等。
③金融机构应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构建支持民营经济的金融体系。随着我国国有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建立适合非国有经济的金融体系成了当务之急。国有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对不同企业一视同仁。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渐加大,商业银行应把握这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发新的金融品种,降低贷款成本,与企业及时沟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同时应建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例如地方性商业银行,各类担保机构、中介机构等,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信用问题,真正做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应不断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机制,降低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成本,加快民营企业上市的进程。
注:本课题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课题组组长单东。组员:蔡青、陈美丽、方亮、沈瑜。单东系浙江财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现代非国有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沈瑜系《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编辑部主任,蔡青、陈美丽、方亮系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参与本课题的单位还有: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温州紫瑞电子有限公司、金华市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杭州长命印刷厂、江山市赢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
——对千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
中国加入世贸3年后的今天,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促进浙江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浙江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企业发展环境、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问卷调查自2004年4月至10月,历时6个月,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704份, 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分布于浙江省的11个地市。我们将本报告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和提出对策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以供制定政策时的参考。
现将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基本状况
从创立时间看,在被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近1/3是在1988年以前创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或集体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不少企业目前仍面临着“产权不清”的历史问题。
从产业分布看,这些上规模企业大多分布在二、三产业,尤其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在第二产业的分布上,又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3%、9%、8%、8%和7%,第三产业则重点在商贸和建筑业。
从企业的组织形式看,这些企业多以公司制为主,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股份公司、独资、合伙分别占%、%和%。这表明,随着《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浙江省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上规模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明显优化,但由于信用危机和代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仍沿用家族制的管理模式,浙江的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尚需时日。
从企业规模看,这次调查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规模平均为万元/户,详见表1,高于全国水平,企业的各基本运营指标可见表2。
表1 企业注册资本构成 单位:万元
注册资本 <1000 1000~5000 5000~10000 >100000 合计
比率
表2 企业运营状况的主要项目调查 单位:万元
调查项目 平均固定资产 平均流动资金 平均产值 平均销售额 平均出口值 平均债务 平均债权
被调查企业
二、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虽然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克服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等影响,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在发展中也的确面临不少困难。这些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企业甚至连正常经营都难以维持。据调查显示(见表3),目前生产用电、人力资源、 生产用地已成为阻碍民企进一步发展的前3位制约因素。根据调查中反馈出来的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们将从土地和电力、人力资源及融资等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来加以分析并给出建议。
表3 目前影响企业发展主要困难构成
序列 第一位比率 第二位比率 第三位比率 平均率 名次
市场准入 12
执法环境
税费负担
外贸出口 10
外贸进口 14
生产用地
融资
市场开拓
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
技术力量
市场信息 11
社会治安 14
生产用电
地方保护 15
其他 13
合计 -
1.土地和电力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 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生产用地和生产用电这两项资源列在“目前影响企业发展主要困难第一位比率”的前两位。可见,自然资源和能源问题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①用地问题。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为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2004年5月表示,2004 年第一季度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比2003年平均每季度批准的用地量下降了46%;另据浙江省建设厅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整顿,浙江全省开发区(园区)已从原有的758个减少到134个,目前规划面积已缩小到,比整顿前减少了近2/3,撤销的开发区个数和规划面积分别占原来的%和%。2004年4月, 中央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提出重点对土地审批、土地占用、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及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等6个方面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和整顿,要在治理整顿的半年时间内,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的“三个暂停”措施。这次“土地叫停”对浙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和投资信心,也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数据显示,温州、绍兴等地2004年前4 个月的工业企业固定投资额的增幅已大幅下降,其中温州固定投资额增幅下降为%,远远低于浙江全省41%的幅度。由于土地资源的供给是稀缺的,且无法通过国际贸易等来解决,所以它将成为制约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见表4)
表4 企业生产用地面积希望值构成 单位:万平方米
<1 1~2 2~5 5~10 10~20 >20 合计
目前面积
()()() () () ()
希望达到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很快,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浙江许多民企期望的生产用地面积与企业实际所占面积仍存在较大缺口。调查显示,上规模民营企业平均拥有生产用地,其中%的企业要求扩大生产用地面积,平均每户希望达到,新增幅度为%。由于宏观调控等因素使得用地更趋紧张,省内土地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壮大,导致许多企业到土地资源相对宽余的内地寻求投资发展,而内地相对沿海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出口,工业配套设施也不齐全,加之企业在外迁过程中中断了原本成熟稳定的产业链,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另外,土地资源紧张,项目用地指标难以落实,使招商引资难度日益加大,有些项目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建设。正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民企尤其是浙江的民企,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是靠低成本来维持的,而这个低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另一是劳工政策。而当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征地手续严格后,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能拿到大量的低成本的土地,用地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断加强,用工制度、福利保障也逐渐完善起来,用工费自然会相应提高。面对这样的情况,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企业低成本的竞争力,对浙江的民营企业来说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用电问题。综合此次调查结果的各项比率(见表3), 缺电已成为浙江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2004年1~5月,全国缺电省市已扩大至24个,其中以浙江地区最为严重。有关专家预测,浙江已进入“电力危机”阶段。统计数字显示,浙江省2004年的缺电量在200亿千瓦时左右,在遇极端高温天气时,最大电力缺口达到630万千瓦以上。2004年以来,除了春节期间的10天外,浙江每天都出现严重拉闸限电;到4月底,已累计拉闸限电亿千瓦时,超过2003年全年的拉闸限电量亿千瓦时,占华东电网拉闸限电总量的%。各地也普遍采取了“停三开四”或“停二开五”的措施,有的企业则是“白天停电,晚上用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我们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存在非正常停电情况, 平均每月停电达天。
电力资源短缺,已经对浙江民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a.电力短缺所带来的直接损失。电力短缺,使浙江大部分民营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优势被削弱,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量增长率同比急剧下降,净利润也大幅度下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壮大(见表5)。表5中的民营企业都位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中,但2004 年由于缺电而造成营业额减少的幅度平均近20%。为了保证按时交货,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自购发电机维持基本生产。据统计,浙江民营企业中有%经常靠自发电维持生产,截止2004年5月底,浙江自发电机用户高达83693户。自发电加大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且生产效率低,导致企业成本大大提高。据杭州市初步测算,平均每度电可以创造产值元人民币,创造利润元,而自发电成本每度高于普通供电成本元左右,仅此一项浙江企业全年将增加成本26亿元。另据初步统计,2004年1~5月仅杭州市就有1289家企业亏损,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4。
表5 部分上规模民营企业因缺电造成的损失情况
2003年度 2004年度预计 2004年因缺电减少
单位:亿元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收入 净利润 营业总额减幅(%)
浙江恒逸集团
杭州华东链条总厂
()
浙江华达通讯集团
华立集团
万丰奥特集团
海亮集团
奥克斯集团 72
浙江柳桥羽毛公司
浙江翔盛集团
()
b.电力短缺所带来的间接损失。缺电不仅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令很多企业“有劲没处使”,空有机器和工人却不能开工。由于一般拉闸限电的时间较长,即使在有电时企业赶工,也无法完成计划产量,不少订单不能按时完成,合同未能履约。信誉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不能履约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是一时,而对企业信誉的负面影响却是长期的,这种无形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有可能威胁企业的生存。
2.人力资源问题
此次对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所作的调查,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涉及企业家和员工两个方面。
①企业家。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表6),企业家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比例占%,获得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达%,这表明,浙江省上规模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的素质较先前已有了很大提高。这些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市场的历炼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表6 企业家文化学历构成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职高 中专 大专 大学 研究生 合计
比率 100
表7 拥有的职称构成
无职称 初级 中级 高级 合计
比率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家在管理上还是存在不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策能力不强。民营企业家决策能力不强,一方面跟他们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有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的民营企业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跟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跟着市场走”,凭经验决策有关,这种经验式的决策方式在市场竞争的初期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这种决策方式日益显示出不足。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又充满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此时仅凭经验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触觉,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作出应变决策,提高迅速决策的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不强。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具有创新精神并实现资源新组合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基本素质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先见之明,能够将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创造新的组合,并能够将新的组合应用到实践中去。美国《财富》杂志在分析全球最具竞争力企业的成功经验时也认为,“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调查显示,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不少都已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从其具体的创新方式来看,还流于表面。其一,“口号式”创新。有的企业家把“开拓、创新”作为企业的宗旨,但经营管理还是老一套。其二,“跟风式”创新。有的企业家随意跟风,被动地跟着市场跑,缺乏超前意识。其三,“闭门造车式”创新。有的民营企业家对市场调查不透彻,靠拍脑袋作决策,创新随意性大,达不到创新活动的真正目的。
第三,组织能力不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授权。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不能包揽一切,不可能事事皆通。因此,企业家应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的领导作用,进行合理的授权、放权,依靠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集众人之力成就事业。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浙江大部分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家还没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习惯于亲历亲为,不放心放手让属下及员工去做,这除了跟员工能力和企业家意识有关外,主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家不知道该怎样合理授权,总觉得一放就乱。这种不尽合理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人心的不齐,也导致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的流失。
②员工。我们在做企业员工的调查时发现(见表8、表9),大多数民营企业开业时的工人数、管理人员数、技术人员数的比率与2003年底的比率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工人数量大致为管理人员数量的7倍左右,是技术人员的8倍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这种比例很不合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明显缺乏。另据学历调查显示,大学以上的人只占到%, 这说明民营企业的员工特别是生产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表8 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平均数及构成
一般工人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合计
开业时平均人数
开业时比率
2003年底平均人数
2003年底比率
表9 学历人才构成 单位:
博士生 研究生 大学生 大专生 中专生 合计
每家企业平均拥有
民营企业整体人员特别是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和浙江省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关。一般来说,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工人只要熟识机器的操作和流程就可以从事生产,对工人的文化水平没有较高的要求。且由于寻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企业往往会排斥要求起薪较高的人才,这使得企业在同国外同行企业的竞争中享有成本优势,但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是难以持久的。
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因而也留不住人才,导致管理技术人员比重偏低。内部制度不完善表现在:一是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很多民营企业存在专业人员学非所用的现象,限制了不少专业人员才能的发挥。二是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而海信集团之所以能“功以才成,业以才广”,主要是海信集团有“尊敬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机制。三是缺乏管理和科技兴企的意识。调查发现,有些民营企业家对管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企业是从事生产的,要那么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干嘛!”或只使用,不培养;或重视引进,忽视挖掘;或重视学历,忽视实际能力。
3.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老问题。据目前银行信贷资产统计显示,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不到30%;证券市场上,民营公司也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本次被调查的企业已上市的也只有%。
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最主要的来源还是自有资金,占%(见表10);有%的企业开业时资金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但自有资金总是有限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短缺的矛盾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纵向比较来看,企业最主要的三块资金用途(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均是由自有资金来支撑的,其次才是银行贷款。国家虽给了民营企业一些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尚未落到实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表10 民营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来源
银行贷款 民间借贷 自有资金 亲朋借款 其它 合计
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
流动资金(%)
平均构成(%)
浙江虽然民资丰裕,但调查显示(见表11),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很困难和困难的共占%,不很困难的占%,不困难的为%, 这表明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依然很难。调查发现,目前在融资渠道中,间接融资仍是浙江上规模民企的主渠道。而从表10可以看出,银行借贷不畅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银行贷款难问题上,本次调查中有%的企业提到了所有制歧视。浙江的银行与民营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机制。而自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使经济平稳运行,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压缩贷款,这将使浙江民企的融资难问题愈演愈烈。
表11 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构成
很困难 困难 不很困难 不困难 合计
比率
从表12中可以看到,被调查的上规模民营企业中只有%(国内已上市%+国内控股上市%)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在海外上市,而%的民营企业未能通过企业上市来直接融资。调查还表明,大部分企业迫切希望能扩建、改造自身,继续做大做强,但目前银行贷款不畅、证券市场融资困难的现状,使得民营企业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
表12 被调查民营企业上市状况构成
国内已上市 国内控股上市 海外上市 海外控股 未上市 合计
比率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融资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①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被调查的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开始发展的,虽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经营理念并未随之有很大的转变,为了避税或其他一些原因,很多民营企业不愿如实上报自己企业的资料,造成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有些经营管理者不熟悉国家的金融信贷政策,不注重创造企业自身符合信贷需要的条件,如未办理齐全的房产证、土地证等,使得银行难以为其提供抵押等形式的贷款。再者,很多民企财务制度不健全,负债、抗风险能力低,客观上增加了融资风险。
②从金融体系角度分析:近年来,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奉行“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也对自身机制进行改革,开始执行相对严格的信贷政策,如企业贷款时必须要有有效资产抵押或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担保,而目前浙江有些民营企业的厂房设备较为简陋,抵押置押的估价不高,土地没有产权又不能抵押,争取其他单位的担保也较困难。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手续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企业间接融资的积极性。而最主要的则是整个社会有效信用体系缺失,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银企之间沟通不畅,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也是目前社会信用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不仅法律法规种类不齐全,而且明显落后于实际的经济运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三性”原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因成本高、安全性差,故不愿把资金贷给民营企业;《证券法》虽已经出台了好几年,但并没在实际中帮助民营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公司法》又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要上市则需一定的年限。即使民营企业上市了,也不存在受政府行政保护,一旦面临ST、PT或摘牌,很难指望政府会通过“资产重组”的注资方式来拯救自己,融资成本完全要由民营企业自己来消化,这显然比国有企业上市融资要困难得多。另外,我国政府相对于美国、德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在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保险担保机构的建立等非常滞后,而民营企业得不到这些中小机构的扶持。
三、对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在浙江省富民强省建设中功不可没。为使民营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实现新飞跃,各级政府都应审时度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的生产用地、用电等重大问题;完善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和人才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民营企业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高素质、加快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土地和电力问题的对策
①用电方面:a.政府要进一步认清能源供应形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电力等能源的制约是长期性的,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政府要充分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对高投入、高能耗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促使其实施技术改造或产业转型,同时大力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b.对于企业自身,首先,要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生产中减少能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要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据调查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0%,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其中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因此,提高能源利用率已迫在眉睫。再次,企业应积极尝试多样化利用能源,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存度,这样也会降低能源短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c.必须坚决打破电力行业的国家垄断,积极推行电力产业民营化。我国电力行业至今未进行深入的产权改革,独家垄断,独家经营,由垄断而导致低效率,引起电荒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政府的形象,这种状况与中央所要求的社会和谐发展相悖。针对电力短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尽早出台一系列措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发电、输电和配电等环节的部门垄断格局,政府须制定详细接入条款,保障公平开放,对输电和配电企业进行直接监管;发电和供电(销售)等环节可以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供电效率和服务水平。
②土地方面:a.要提高原有土地的利用率。浙江在这方面可以参照江苏的苏州市,实行“无地招商”政策,即鼓励已经投产的企业,在不占用新土地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身土地资源的潜力,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尽可能向空中发展。主要措施有: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提高厂房容积率,鼓励和支持建造多层、高层厂房等。b.提高新分配土地的利用率。浙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是导致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选择。浙江应该有意识地从“制造业高地”向“高科技产业基地”转型,在新分配土地的利用上,用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高效益、高投入、少耗能、少占地的产业替代传统的高能耗、土地资源高占用率的重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c.完善城乡土地制度。为强化对政府在处置存量土地时的约束,需要对城乡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主要是要着眼于规范政府在获取增量土地时的行为。具体而言,在城市,要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划拨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步伐;规范增量土地使用权市场,提高增量土地市场化的程度;尝试以土地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在不丧失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推行土地证券化,促进土地使用权流动。在农村,则要约束征用权,强化规划权;明确公益事业范围的界定,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衔接性以及规划实施的强制性等。
2.针对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
①企业家方面:a.加强企业家的培训。无论是提高企业家的决策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离不开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利雅德博士断言,未来的人才要掌握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心理素质、责任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这不仅需要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还要依赖完善的再教育培训体系。西方国家的多数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商界的精英,其中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成了各个国家普遍的做法, 同时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很重视企业家的再教育。这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向国外学习,努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再教育培训体系。为此,应制定全面的企业家人才培训规划,使他们从传统被动地参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此外还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如到国内先进企业挂职、到境外企业考察,拓宽企业家的视野。b.学会合理授权。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普遍受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习惯于亲历亲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家的精力必然要分散,他们主要应关注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投资,而把一些次要管理任务下放。这就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家要学会合理授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权责明确。授权时,领导者要明确权利下放的范围,使被授权者清楚自己工作的目标、责任和权力等;授权后,也并非放任不管,领导者要关注下级的行动,承担起监督责任;且在他们出现困难时,要给予适度的帮助和鼓励。第二,适度授权,相互信赖。领导者向下级授权应视其能力的高低并给予充分信任,一般不能越级干预。
②员工方面:①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浙江民营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把提高员工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为此,一要注意吸收高素质人才,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尤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二要积极鼓励员工自学成才,企业应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对学习优秀者给予宣传表彰,也可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作为激励;三要给员工以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②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一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用人上注重学历但又不惟文凭,重视能力和个人品质,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要保证竞争公平、公正,就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查中,有些民营企业员工抱怨他们的工作业绩没有跟工资直接挂钩,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民营企业要想使人尽其才就必须以一流的待遇回报一流的人才,这是经济规律在人才价值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企业家的明智之举。
3.针对融资问题的对策
①民营企业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处理好内外部关系。一方面,企业应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与银行等机构培育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注重企业形象的建设,提高透明度和信用度,建立起良好的企业信用机制。
②政府应尽快转变理念,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尚有一段时滞,政府应缩短这种时滞,并密切关注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控。此外,还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公司法》、《中小企业法》、《担保法》等等。政府还应在构建新的金融体系上加大力度,例如建立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绿色通道等等。
③金融机构应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构建支持民营经济的金融体系。随着我国国有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建立适合非国有经济的金融体系成了当务之急。国有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对不同企业一视同仁。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渐加大,商业银行应把握这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发新的金融品种,降低贷款成本,与企业及时沟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同时应建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例如地方性商业银行,各类担保机构、中介机构等,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信用问题,真正做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应不断完善国内资本市场机制,降低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成本,加快民营企业上市的进程。
注:本课题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课题组组长单东。组员:蔡青、陈美丽、方亮、沈瑜。单东系浙江财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现代非国有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沈瑜系《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编辑部主任,蔡青、陈美丽、方亮系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参与本课题的单位还有: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温州紫瑞电子有限公司、金华市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杭州长命印刷厂、江山市赢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