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设计
总结精选(1):
什么是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由www.telnote.cn整理]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取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资料包括学习资料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资料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取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体系,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发展的轨迹和成果,提倡学生创造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实践是我国千百年构成的“儒家”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必然造成教学设计在我国构成了所谓“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普及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既使教学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我们能够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过程都只是宏观的描述,根本未带给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模型所带给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教员的专利,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教学应用性,实现规模效益。认为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透过教学目标分析能够确定所需的教学资料;透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学习活动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能够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有没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是进行完全的探究还是不完全的探究,还是以调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为主。在解决问题之前,不仅仅要将问题界定清楚,还需要确定问题所处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问题空间。
构成探究思路确定问题以后,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有些时候,能够思考与学生一齐讨论决定问题,这样,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够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材料,构成解决的思路和策略。另外,问题的属性不同,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解决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
实施探究开展探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所确定的探究思路,进行调查、实验、资料收集、访问、考察等各种探究活动,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类型能够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能够根据问题的性质来探究的程度选取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结果展示/交流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后,将构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结果,能够是实验报告、访谈结果、调查报告、作品等。探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能够将其看作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
总结精选(2):
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及其特征
美国学者赖格卢斯认为教育设计理论是一种关于怎样更好地帮忙人类学习和发展的明确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能够概括为: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实现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2)教学设计以关于教和学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3)教学设计是一种产生学习经验和学习的环境,提高学习者获得特定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4)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学科性、决策性的研究活动,它是背景范畴、经验范畴和组织化的知识范畴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
(5)教学设计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会因素、教学设计者、实施者、学习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
2、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设计源于美国,20世纪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构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论方才成形,主要有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不断发展,产生了超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赖格卢斯的精细理论以及斯坎杜拉的结构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引入我国。
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出现多种发展趋势。主要表此刻:系统论的发展,如混沌论对教学设计研究产生影响;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学习者学习的建构主义环境;关注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重视教学设计理论的整合研究。
3、教学设计模式的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教学设计的步骤,并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带给特定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达.瑞奇总结了系统设计过程的六个核心要求:
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建构评估过程
设计和选取教学传送的方法、方式
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
安装和维持系统
上述要求既能够适用于整个教学项目的设计过程,也能够适应于设计某一特定目标的教学材料。并且瑞奇认为当这六个核心要求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时,将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类型
主要由过程模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决定的。能够分成以下三类
以系统论作为建构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过程模式
(3)教学设计模式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反映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受到极大的关注,如:基本目标的教学设计模式、抛描式教学设计模式、基本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它们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选取和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学习背景就是对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历史情境和现实环境。学习需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目前状态与所期望到达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
学习者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其学习起点水平的分析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分析)及学习风格与动机的等因素。
2、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
(1)教学目标阐明的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透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学目标开展在超多研究,构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等组成。比较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包括明白、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还能够进一步划分成更为具体的亚目标群。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还不成熟。布卢姆及其合作者将情感目标分成五类:理解(或注意)、反应、价值评断、组织化和个性化。哈罗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分为四类:知觉潜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体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分类与布卢姆的分类构成对应关系。
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相当于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情感领域相当于是加涅的态度;
在认知领域加涅是以学习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而且与他的教学设计理论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2)教学目标的阐明
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大致有两种观点为:行为主义观与认知主义观。行为主义观强调用能够观察或要能够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认知主义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但两者都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潜力的变化,且是反映学习者在教学完成之后具有什么新的潜力。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有:
采用行为主语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按这种观点描述学习目标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分别列出认知、情感与技能领域)、行为结果、行为条件以及行为标准。
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由于行为目标阐明法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故有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应明确陈述如记忆、理解、掌握、欣赏等内在的心理变化,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教学目标的层次: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将教学目标用双向细目表表示出来。
3、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
(1)基本的教学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励或允许学生透过生成教育目标、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向其它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的好处。即学生透过自我带给的许多学习活动,“控制”着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
替代性策略:就是倾向于透过带给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资料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迁移的推荐,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
指导性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较易为广大教师熟习和操作。包括四个阶段十五个步骤:导入阶段、主体阶段、结尾阶段、评价阶段。
(2)教学顺序的确定
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
布鲁纳提出,儿童的认知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动作把握阶段、映像把握阶段和符号把握阶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儿童认知的每一个阶段上反复教授,复杂水平也逐渐提高。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师不把教学资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带给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言语信息的学习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言语信息之间几乎不存在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好处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要按必须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
典型的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学生提示本课资料的结构。其教学顺序设计要点,能够归纳为:带给先行组织者、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好处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态度的教学顺序
加涅认为,建立和改变态度的方法是运用人的榜样。步骤如下:
第一,学习者观察人物在做合理选取动作;
第二,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
第三,透过观看这类表演,使学习者的态度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
加涅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受到学习者环境的外部事件的强烈影响,这就为媒体选取带给了依据。此外还务必创设条件激发学习者的期望。
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则是先教局部技能,透过超多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认知阶段;
第二,分解阶段;
第三,定位阶段。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
播放教学法
播放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够现代教学媒体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分为远程播放与课堂播放两大类。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形式学习。实施步骤为:
第一、提出和设计探究目标
第二、引导探究,提出假设
第三、分析论证、检验假设
第四、总结提高、应用迁移
(4)教学媒体的选取
影响教学媒体选取的因素
罗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响媒体选取因素模型,他认为主要因素有七个: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管理因素、经验的现实条件、教师特征
通常认为,学生任务和学习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因素能够根据与教学活动关系的远近来划分主次因素。
教学媒体选取模式:
一般采用流程图分析模式,将选取过程分解成一套按诹排列的步骤。
4、方案编写和成果评价
(1)方案编写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后,能够文本、框图、流程图、表格等形式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2)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的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核心资料,其评价过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评价计划
第二、制定或选定必要的评价工具
第三、教学设计产品的试用
第四、收集教学活动的信息
第五、归纳和分析评价信息
第六、报告评价结果。
总结精选(3):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在课改的新背景下教学设计应是什么?
以往:
是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是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
是教师必备的资料
此刻:
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潜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是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
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内含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潜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料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资料分析
教学资料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资料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潜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资料,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资料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务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到达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务必到达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达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就应有较大变化,具体体此刻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能够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就应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此刻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潜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潜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
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到达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务必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构成的具体行为,要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资料,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资料,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
①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贴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应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思考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齐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就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取教学方法。
③学法指导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潜力的培养,更要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能够从以下几个策略来思考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必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带给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潜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能够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齐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须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取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资料却无助于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资料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
个性要指出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就应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取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
①过程设计意图
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思考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必须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思考的因素
教学过程思考的因素,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透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就应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潜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就应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够透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忙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必须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能够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资料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构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思考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资料,带给学习指导;
⑤思考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带给反馈;
⑥思考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资料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资料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能够是文本的,也能够是表格的,也能够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资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根据具体的资料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设计资料和形式就应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取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资料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能够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能够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资料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能够设计一个课时,也能够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资料的要求。
2.分析本课资料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资料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资料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潜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资料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资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资料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格式
1.应包括上面的各个环节
2.应包括课堂实录
3.应加上点评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