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知识分子求职信
中国的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把酒临风,随即诗兴大发。当然也不是个个都是李白,喝酒了写诗更疯狂。而且,有个性的诗人喜欢用诗词来作为求职信,如果君王有心或者上级主管有意,要明白诗人的求职意向也就得读懂诗意了。可是如此看来,现在用诗词来作为个人求职信,就完全符合用心创造有个性的求职信。不过问题就是你能写得人家看得明你的意向吗?或者你是很有功底的,但人家看不明或者会错意了,你就等于面试失败了。不过我们还是欣赏借鉴一下赋诗盛行的唐代,知识分子是如何用诗来当做求职信的!
凡是喜欢唐诗的人大概都读过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其诗曰: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度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作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不但是孟浩然的名诗之一,也堪称是描写洞庭景色的绝唱。根据喻守真的说法,这是一首“干禄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求职信”,作者希望时任丞相的张九龄能够录用他。学而优则仕,孟浩然想当官自然无可厚非,可惜他的仕途却走得极不顺利。不过这首诗显然给张九龄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后来他被贬到荆州做长史时,果然聘请孟浩然做幕僚。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孟浩然没干多久就归隐了,并最终老死在家中。但无论怎么样,孟浩然的求职信给领导看明白了,读懂了,于是就有工作了。都读懂了吗?怎样写求职信?就是要写得让人看到留下印象。
做幕僚并不是孟浩然一生中唯一的当官机会,在四十岁那年,他曾受采访使韩朝宗之约北上长安,并准备将其向朝廷推荐录用。在长安期间,孟浩然去会了一次朋友,大家喝酒聊天,把酒言欢,估计是相当投缘。酒席中友人提醒他约会时间已到,并催他快去。此时孟浩然估计是喝高了,说了句很仗义的话,“业饮,遑恤他”,等喝完酒后却误了约期。对于这种拿豆包不当干粮的恶劣行径,韩朝宗当然十分气愤,不仅不再向朝廷推荐,还要求孟浩然立即离开长安。求职面试基本礼仪起码都要不迟到呢,但是过去和现在不同,起码过去没有金融风暴。
而在此后不久,孟浩然又得到了一次步入仕途的更好的机会——王维私邀他进入内署,偶遇唐玄宗,便极力推荐,并呈上旧诗《岁暮归南山》让玄宗一阅。当唐玄宗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心中感觉颇为不爽:“朕不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有此作!”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孟浩然心里的憋屈可想而知。至此孟浩然彻底打消了在首都发展的念头,只好顶着“风流天下闻”的诗名回到老家襄阳鹿门山隐居。求职信如何写?根本上就不要学孟先生那样,遇到君王应该是个大好机会,可惜是再求职诗里面却暗暗埋怨,人家看了肯定心里有条刺呢!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代另一位大才子李白乘船从四川出发沿江东下,一路游山玩水。当他游览到襄阳时,听说诗坛前辈孟浩然在此隐居,便欣然前去拜访。孟浩然对李白的诗自然极为赏识,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巧合的是,此时韩朝宗正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吏兼襄州刺史,属于政界的实权派,世人皆称之为“韩荆州”。不知道是否受了孟浩然的指点,李白兴致勃勃地赶到韩荆州那里,并双手奉上求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在求职信的开头李白便妙笔生花: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讨好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韩朝宗对这篇才华横溢的求职信并未理睬,初出茅庐的李白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钉子。《与韩荆州书》后来虽然被《古文观止》选为“个人求职信范文”,但也成李白一生中的“污点”——说什么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过是酸葡萄心理作怪罢了。
据《新唐书》记载,韩朝宗并非妒贤嫉能之辈,“喜识拔后进,尝荐崔宗之、严武于朝,当时士咸归重之。”可他为什么独独看不上李白呢,想来实在令人费解。不过后来的也事实证明,李白确实不是当官的材料,也许久在官场浸染的韩朝宗深谙为官之道吧。好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韩朝宗门前的车水马龙终有散去的一天,李白的诗名却越来越盛。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很多人都是看了李白那封被韩朝宗扔到字纸蒌里的求职信才“一识韩荆州”的,这恐怕是他们二人当初都始料不及的。
“文章穷而后工”,也许正是官场上的失意,才成就了作为大诗人的李白和孟浩然。写到这里,我们这些喜欢唐诗的后人们还是应该感谢韩朝宗的。
以上的我们知道孟先生的求职信的用词语气不是很得当,而且李白也怀才不遇。我们单从求职信角度来看,个性太张扬和太傲骨的,除非不想找工作,但是绝对不可能找到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