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节日庆典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19-08-15 07:02:57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节。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祝寿节”、“女儿节”等,今天也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起源很早,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重阳节逐渐成为深具中国民俗文化特征的重要节日之一。两千多年来,对生命归宿的追求作为重阳节深层结构中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改变,人们熟悉的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等词句,[①]就高度概括了这一节日所蕴涵的丰富的时空观和生命感。但在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还融合了敬老养老的儒家理想与孝道伦理,也融合了道教养生贵生、驱邪求寿的世俗理念,逐渐由最初的天伦祈祀型国家大礼转变为人伦娱乐型的民间佳节,成为一个世俗化的全民传统节日。如今,在全球化老龄工作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一个集中点,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重要的社会性节日,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节日习俗,如“佩插茱萸”、“食蓬饵”(菊花糕以及后来的重阳糕)、“饮菊花酒”和“登高啸咏”、“群聚宴饮”等习俗。

  1、饮重阳酒、菊花酒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2、登高啸咏、群聚宴饮

  登高是重阳节的典型习俗,无论是驱邪祈寿还是宴饮狂欢,古人过重阳节一般都将其和登高这一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有关,后来慢慢地与人类关于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祸、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发生联系,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3、重阳骑射、重阳竞射

  先秦九月举行大规模田猎和军事操练的习俗,在汉代以后也得到流传。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而这可能就是后世“沙场秋点兵”的起源。[12]而后世流行的重阳糕相传就是当年发给士兵干粮的遗制。到了唐代,“重阳骑射”发展成“重阳竞射”,成为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重阳节竞技习俗,据说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乐此不疲。

  4、重阳食糕

  重阳食糕不是重阳节的代表性习俗,但在重阳节的发展历史上还是有其一定地位。糕是一种食品形式,主要是由稻米粉或粟米粉蒸成,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重阳节的起源和九月祭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重阳食糕也就自然形成。古代称糕为饵,无论是糕还是饵,古人都赋予其吉祥的含义,一是避邪,《西京杂记》说:“食蓬饵以祓妖邪”;二是“糕”“高”同音,古人以此寓意吉祥,有的还在糕上装点小鹿、狮子等图案,放上枣、栗等食物或者插上棋子表示各种良好的寓意。

  5、重阳杂俗

  由于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上,我国不同地方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非代表性的一些重阳节俗,也可以称之为重阳杂俗。如江南人有在重阳日让妇女休息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北京《大兴县志》则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亦曰女儿节。”可见明清时北京已有重阳日是“女儿节”的说法。而相反的是,在山东滕县一带又忌讳出嫁不满三年的女儿重阳节回家,浙江绍兴一带也忌讳重阳走访。另外陕北习俗是在晚上过重阳节;福建莆仙在重阳节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河北武强“重阳蒸花糕,祭天地”;浙江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广东省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四川南溪县读书人举办“岑公会”;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二、重阳诗词和艺术

  汉代以后重阳节不仅在现实世界中丰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世人创造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阳节传说。自重阳节出现以后,大量的民间传说依附在重阳节这个载体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九月九日带领百姓登高避邪并剑刺瘟魔的故事。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书中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后来民间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演绎出“桓景学道斩瘟魔”的民间传说。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所以后世许多人将其看作是重阳节的起源。但从发生学来看,民间传说无疑晚于民俗现象本身,因此这种起源说无疑是不正确的。此外,由于所处节令和时日比较特殊,重阳日也为道教和其他民间信仰所重视,逐渐被衍化为一些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如道教认为九月九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和张天师的忌日,民间也相传轩辕黄帝和妈祖也都是在九月九日升仙永生的,因此许多地方流行着各种重阳祭奠的主题活动,但其内容和重阳节没有太实质上的联系。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