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秘知识

演讲稿写作应关注受众心理

发布时间:2023-10-13 00:00:50

  演讲稿是演讲者传播信息,传递感情的书面依据、规范和提示,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就能使演讲者的演讲扣人心弦,引起共鸣,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演讲稿的写作无论从立意选材、结构格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一般写作者往往注意研究主体(演讲稿写作者)的创作行为,却忽略了对演讲受众(听众)的心理考虑,而演讲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其效果的产生必然涉及到主体与受众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在注意主体写作行为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可感性。

  美国zz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关于5个w的大众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有何效果(with which effects),突出地把受体放在了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位置。他的思想得到了美国另一个学者约瑟夫·克拉帕的支持,在一本题为《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提出了受众心理有三种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说明写作是作者与受众多边交流的系统,并不是由作者自说自话,而是受到受众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影响等的制约。演讲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演讲稿的写作就需从社会时代出发,根据演讲受众的自然状况、认识态度、需求特征去把握受众心理的变化。

      一、求实心理

  演讲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那么只有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才会被演讲受众所理解、认可。因为具体实在的事情和其所包含的道理,听众一听就懂,产生信任感,才能与演讲者之间迅速架起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做到心灵相通,持续地听下去,形成和谐的演讲环境。因而演讲稿所载信息必须客观真实。首先,演讲材料必须真实。数据、时间、地点、人名都要准确,每一个细节与客观完全一致,而不能有任何的的夸大缩小。只有使用真实材料,才能使受众了解真实的情况,掌握真实的信息,演讲稿也才因此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极强的生命力。其次,演讲内容必须现实。它应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不是陈年往事,要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和瞩目的问题;提出和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和需要解答的问题;要涉及人们眼前的、身边的、切身的问题。所以演讲稿的主旨和材料必须是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人们现实的心理需求。我们以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演讲辞的写作为例分析一下:他提出的议题是妇女解放问题;分析的结果是“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要“韧性的战斗”——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至今未失去其意义。而听众对象是爱好文学的女大学生;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听众明白自身解放的道路。从中看出,他提的议题与听众对象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对男大学生讲其针对性就差多了。以大家熟知的文学形象娜拉这个人物命运为中心去讲,对女大学生是非常恰切的。最后,演讲事实要注意把握“平衡”。演讲要追求效果,必须寓理于实、寄情于实,而客观事实总是由诸多要素构成,各要素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而不能相互敌对、干扰和否定。这种内部要素的和谐平衡才能使文章真实可信,因而演讲稿在突出写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要把倾向性寓于平衡性中,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可能造成片面性和绝对化,而宄法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和演讲者的主观感情。若能合理把握这个“平衡度”,体现实事求是之风,自然会得到广大听众的理解和信任。

      二、求近心理

  “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原理, “近亲远疏”是人际关系规律。这些道理也非常适宜演讲稿写作。它可以帮助演讲者取舍材料,优选内容。演讲稿内容安排要取近舍远,近多远少。近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贴近,为听众关心,为听众熟悉;远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疏远.不为听众关心和熟悉。近易沟通,易生亲近感;远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易生疏离感。所以不论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有多大差异,都要寻我双方的契合点,选择与两者都贴近的内容。在双方关系的结合点上、双方注意的交*点上立论取事、展开演讲,拉近与听众的关系,缩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实现双方的认识交流和情感交流。如,克林顿有一次在俄勒冈大学里进行竞选演说,一开头不谈别的,就谈他上台以后如何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提出一个给学生贷款的办法,等到学生毕业以后,再从工作或者社会服务中分期偿还。美国学生那时正因学费连年猛涨而苦恼,听了这些话,马上欢呼甚至尖叫起来。克林顿抓住了美国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演讲自然受到欢迎。不过,“近”切不可近“我”。以我为中心,关注个人命运,抒发个人感慨,只会切断与昕众的联系,把自己孤立在演讲台上。即使演讲内容有感人成分,也难引起听众共鸣。只有把“我”的关心统一在大家的关心之中,“我”的认识才能变成大家的认识,“我”的感动才会感动他人。

      三、求趣心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了解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的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行为活动有密切关系,它对尚未付诸行动的活动有准备性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推动性作用,对人在活动中的创造性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演讲者要启发演讲受众有所行动,必须想方设法诱发和引起听众的兴趣,若演讲稿的写作不讲究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演讲劳而无功,你说得再好,他也不感兴趣,不买你的帐。有一位指导员的就职演说就很懂得抓住听众心理的艺术。开头第一句话是: “我一到这里,就收到了大家的不少‘礼品’”。上来就让战士们陷入迷惑、不解、惊讶:谁送了礼品?送了什么礼品?送礼品想干什么?指导员在这里把事情端出来,又想怎么样?这就一下子把战士们的兴趣提起来了,使他们急于想了解下文。指导员接着的一句话是: “而且现在,准确地说,在我说话的时刻,很多同志,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同志,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进一步让战士们陷入迷惑:送礼品还有自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强化了他们对演讲的兴趣。 “大家不要纳闷,这‘礼品’就是目光”。原来如此。可解开了第一扣,还有另外的迷惑:目光第什么礼品?他看出了什么?于是,这位指导员又说:“我发现,大家向我投来了各种各样的目光:有信任的,有期待的,有疑惑的,也有无所谓的……我觉得,大家的这些目光就像为我这个指导员走马上任准备的一堆礼品:有玫瑰,有玉兰,有仙人掌,也有霸王鞭……”这一讲,不光是控制保持在场听众的兴趣,恐怕同时引起战士们的心理反应:这位指导员好厉害,他从我的目光里看到了什么?该不会区别对待吧?“不管是什么样的目光,不管是怎样的‘礼品’,我都愿收下!并且,我还应该说上一句:谢谢大家!”公开向战士们表示自己的态度。于是这两句话,赢得战士们两次热烈鼓掌。接下来,就战士们最关切的问题,谈了自己就任以后的工作设想。这位指导员的就职演说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现场效果。这一结果,是与他善于调动和激发听众兴趣密不可分的。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