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记住“90后”什么
生于1990年,感叹“生正逢时”。一直不屑于巧立“80后”“90后”等名目的炒作家,这些概念划清了不同时代人的界线,不同时代的人又不免隔阂起来。“90后”这个概念的唯一用处在于,我可以利用搜索引掣轻松地“搜”出一大串杰出同龄人的名字:子尤、张悉妮、李军洋。
阅读同龄人的事迹,细细品尝这种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生于1990年的我成年了,当听到人们议论“90后”时,我着重考虑“让人记住‘90后’什么”这个问题。
让人们记住“90后”的“火星文”吗?不,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的。作为“画”出来的文字,恐怕连自诩“火星人”的“90后”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将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文字淡忘吧。“火星文”是任何一个时代年轻人都会有的“叛逆”的情绪,既不典型,又很容易被淡忘。
让人们记住“90后”的“非主流”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些很唯美的小饰物,妆扮前卫、怪异的男孩或女孩,没完没了的摩天轮,加上破碎的只言片语,像细碎的呓语、低声的呢喃,充其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体现着“90后”的审美取向,却始终缺乏一些厚重的东西。而一些零散、支离破碎、尚未形成系统的部件,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疑,“90后”中正在或已经走出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作为“90后”中极其平凡的一员,我坚信,让人们记住的,不应该是“火星文”、“非主流”,也不只是杰出的代表,让人们记住的,是“90后”整休的风采!
真正让人们记住的,是所有“90后”的一种姿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就是一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姿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90后”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就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涣发出的生机。
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90后”,掌握着大把大把的货币,以及各种先进科技产口:mp3、mp4、数码照相机、个人电脑。人们所关心的,就是年轻的“90后”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掌握着前人无法企及的获取信息(或知识)的便利条件?能否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汲取知识,增值自己?
让人们记住“90后”,记住“90后”利用网络“网罗天下”,能说会道,对事物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没完没了的聊天。记住“90后”面对“信息海洋”所表现出来的筛造、甄别、分门别类、各取所需,而不是束手无策或错误信息误导的能力。记住利用新条件创造新价值的“90后”。我坚信,高新科技产品、网络都是一把双刃剑,对它们的利用程度决定了“90后”的成败。
作为“90后”中走向成年的一员,学着更成熟地看待事物,尝试把“90后”这个角色拿捏得更准一些。长辈们殷勤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90后”任重而道远。
http://www.telno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