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经典读后感10篇
《国画》是一本由王跃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690,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画》读后感(一):活着不就都这样
因为一个画家朋友的一幅国画,坐了几年冷板凳的朱怀镜偶然的和柳秘书长搭上了线,从此开始了他的发达之路。后来又阴差阳错的介绍了一个江湖先生给皮市长,成了市长跟前的红人。这朱怀镜从主管经济的副县长调到市里,能力还是有的。同人打交道的那一套领导艺术,虽谈不上炉火纯青,但应付一些大场面还是没问题的。他缺的,就是一个机会,靠近领导的机会。还好,命运总算垂青于他了。此后他对皮市长也真是下了苦心,把价值几十万的老朋友的爱作当作献礼,让老家的远房亲戚种一些纯天然庄稼逢节变送,真是把领导当爹妈伺候,别人在背后称他是二秘书。这唯一的隐患就是和皮市长绑的太紧,一荣俱荣,一枯俱枯。这也使得他之后遇到了第二次困境。。。想到了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问混官场的秘诀。一个匿名用户回答,说是偶尔上新闻联播的领导告诉他的:1要练好基本功。没有业务能力,领导不会重视你。2多学习。别停止学习,进步。3别怕受挫,事不顺利,可以躺下休息,但你还得起来。4侍领导如侍父母,但不是说啥事都得听领导的。我对这个答案深以为然。1,2,4都得靠修炼,唯有这3让人捉摸不透,因为你倒下之后不知道还能不能站起来。之前和家人吃饭,一个哥哥说起来谁谁这两年可是暴发了,既有羡慕也有不服。老爹面如常色,但说了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都会遇上几个机会,抓住了就发财了,抓不住就没了。细细想想,不只是官场,只要是安生立命的行当,不都是这样吗?假如秘书长没有看到朱怀镜的国画,假如他没有去介绍袁晓奇给皮市长,他还能站起来吗?
日子如果照样如白开水那样过着,熬个几年,心气磨没了,年龄上来了,也就没什么念想了。建功立业不敢说,但谁不渴望位高权重的一天呢。即使如我,有时也会莫名遐想,若干年后,我的子女婚嫁,会是怎样的场景,我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些什么呢?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就不只是他自己。从子宫到坟墓,从前生到今世,都和血脉、家族息息相关。从降临的那一刻,你就有了自己的身份,你就有了自己需要做的事,想都不要想可以独善其身。
“教父”里,老科里昂的一句名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拼尽全力,都不能牢牢把握住,如果放任自由,我们的人生就更像聚散无期的浮萍。一个名门望族的诞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有一代人偷懒了,或者堕落了,多半会落个富不过三代之类的唏嘘。每一代人不用做的太多,但是要积累,像周康那样的,只靠两代人就从田舍郎到位极人臣,天授非人力也。即便这样,周的青春岁月也足以拍一部励志电影。所以,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
说了奋斗,就不能不说享受。我们总能看到各种文章遍布朋友圈,像“要做你自己”,“不要中成功学的毒”之类的,我禁不住想,这样会不会又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另一种鸡汤呢?谁不喜欢享受呢?我们不贪图物质享受,但是我们需要有品质的生活;我们不贪图权力名望,但我们需要周围的人、同行业人的尊敬。我们不需要急功近利、不容人喘息的成功学,但我们需要付出,需要奋斗去得到我们生活的基础。
朱怀镜体会了皮市长仕途暗淡后的炎凉,从前忙于应酬晚上回不了家,现在手机放着成天不响。那感觉似乎和几年前的日子一样。空虚无聊的他会不会想到,活着不就都这样?铁打的位置,流水的人,你在台上大家敬你,爱你,崇拜你,皆是有求于你。现在你灰溜溜下台,也休怪别人笑你,谤你。毕竟你在台上,岂能事事让他人满意。结尾,朱怀镜依靠一点小手段又重新上位。望着不停闪烁的手机,似曾相识的一幕幕又将重新上演,而经过一番浮沉的朱书记是不是该重新登场了…
《国画》读后感(二):露骨的写意
我们的水墨画,擅长写意。寥寥数笔,便是一个世界。这似乎与官场文化有相通之处,只言片语,点到为止,你懂我也懂。但与水墨画不同的是,这表面的风雅之下,净是些肮脏露骨之事。人活在这种环境下,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主人公朱怀镜,“想做坏人又没有胆量”,积极上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拷问自己,内心承受着煎熬。
卜老,躲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不问世事。
曾俚,为理想与良知战斗的人,最终无奈离开。
梅玉琴,一个痴情的女子。
其他人,露骨或写意的人。
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李明溪的结局,玩世不恭的他,按理说应已看透世事,为什么后来却会疯掉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个世界?
《国画》读后感(三):官场书籍阶段小结?人与制度?公务员素质模型
读《国画》全书自研二始,中间陆续穿插其他书籍,终于在工作近半年后将全书读完。至此,公务员书籍的阅读也暂告一段落。初始,只是由于求职而对这近在身边远在天涯的神秘岗位充满了好奇,因此间断地读完了《沧浪之水》,《二号首长》前两册,《侯卫东官场笔记》前三册,《国画》,《明朝那些事》全七册。读完这些亦庄亦谐的官场小说,逐渐的揭开了冰山下的一角,对这个普通人谈之变色的神秘事物有了简单初步的认识。1、《国画》
《国画》一书,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以朱怀镜为辐射的政治生态圈,身居高位的皮市长,政商两息的玉琴,圆滑世故圆真大师,正派刚正的邓才刚,心怀天下的曾谊….可全书除了力图展现官场的全风貌外,文学性及心理活动剖析不及《沧浪之水》,利弊权衡不及《二号首长》,基层现状展现不及《侯卫东官场笔记》,可以说只是一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当今官场之现状,远比书中描写的荒谬,和尚老于世故,艺术家精通人情,实在是屡见不鲜。而擦窗户失足,河边散步溺水…多位领导的莫名离世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所以,《国画》只能称得上一部差强人意的官场小说。
2、人与制度
人与制度的话题实在包罗万象,仅凭腹中的少许墨水实在无力摸透其中的盘根错节。在此仅想总结观察到的现象。
1) 相对制度和绝对制度
人是制度的建立者,然而制度建立后,仅仅会受到特定个人或群体的影响。如果特定个人或群体,对于制度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我称之为相对于该类人的相对制度;反之,人的变迁更迭,对制度毫无影响,可称之为绝对制度。举例来说,上下五千年逐步形成的官僚制度对于绝大部分公务员群体是典型的绝对制度,仅仅对于金字塔尖的长老们,也只是部分相对制度。简而言之,在一个组织中,所处的位置越高,对整个制度体系影响越大,相对的成分就越高。极端而言,例如对于一家之主,家庭关系可以视为纯相对制度。
每一个个体,在相对制度中的生存方式,已经显而易见:摸清制度,利用制度,改变制度。公务员的制度包罗万象,实在不胜枚举,所以在此仅简单地以常见的外企升迁制度为例,
A、 摸清制度:直接上级领导对员工升迁负责
B、 利用制度:做所有让直接领导满意喜欢的事情,简单的说,投其所好。
C、 改变制度:在拥有足够权利的时候,是否可以推行更加全面的员工绩效考核方式。
几乎每一个能够影响制度的个体和群体,都是顺应这个路径一步步向前的,哪怕是天之骄子,在早年同样有着隐忍无力的岁月。与那些直抒胸臆郁郁不得志的言官不同的是,心怀天下的良丞将相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只有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才会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展抱负。
3、公务员素质模型
公务员的制度涵盖甚广,深陷其中的公务员自然也需要种种素质,在阅读完诸多书籍之后,在此简单总结成为一名出人头地的公务员所需的基本素质。
1)家庭背景
公务员系统是以关系网的形式存在的,《二号首长》称之为杆件,《国画》称之为生态圈,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就是关系网络,而这些网络存在的基础就是包括权力和金钱的利益交换。存在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老乡、校友、同期入职…说一千道一万,不同的噱头都只是为进一步的利益交换,以维护个人利益的长久稳定。
不过既然关系网的基础是利益交换,那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一定与利益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利益的更迭必然会引起关系网的波澜,以此为基础,天然的血缘关系自然是稳定网络的首选,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圈的稳定加上了天然锁。当然,古往今来,手足相残,父子相刃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血缘关系已经远超于其他形式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背景的助力总是有上限,本质是因为无法提供更多的利益交换。
2) 察言观色
如前所说,公务员或明或暗的制度及规则多如繁星,相互间的关系网也错综复杂。一双锐利的眼睛,一张不说话的嘴,两只半开半闭的耳朵,才能让个体更好的掌握大气候,明白所处的相对制度与绝对制度,知晓杆件中的力学分布,顺应大潮流,择良木而息,才能在湍急的滩涂中闪转腾挪安然无恙。
3) 协调组织
替领导解决问题换来领导的赏识,获得职位的提升,亦是利益交换的形式之一。在体系内,解决问题需要调动各方资源,协调组织能力自然是必备之一。除解决问题外,协调组织能力也体现在多个方面,大到官场资源分配,小到会议组织,可以说是五孔不入,无处不在。
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必然具备多项素质,这三项在我看来是地基与树根。总的来说,背景深及情商高,是行走仕途的不二法门。官场的修炼非一时一日,这些能力除了刻意培养,日积月累外,别无他途。祝愿每位官场中人都前程似锦却能始记初心,不做报国无门的千古诗人,而成为开天辟地的商鞅张居正。
《国画》读后感(四):一部很通俗的小说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单身汉时,有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两个久未谋面的初中同学。他们都像各自的父亲那样,穿着合身的制服。一个在派出所工作,一个在交警队上班,正所谓子承父业也。由于我们曾经相处不错,这次邂逅大家都很高兴,勾肩搭背去了附近的一家还算整洁的小酒店,打算叙叙旧,联络一下感情。过去我们都喜欢读小说,尤其是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席间免不了互相询问一下,眼下都读些什么书。我当时正对外国文学非常感兴趣,就向他们介绍了《百年孤独》、《城堡》、《追忆似水年华》等现代小说。不料,他们很不以为然,甚至嘲笑我看的都是一些他们从未听说过的书。随后,两人异口同声地劝我,多读点有益的好书,譬如《国画》和《废都》就不错,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东西。贾平凹的《废都》,我倒是知道,父亲的书橱里就有一本,不过他那会儿不准我看,说里面的东西不适宜青少年阅读。而王跃文的《国画》,我确实不知道,就连作家的大名,都是初次听说。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四处向人打听《国画》,这才知道该书同《废都》一样已经成了禁书。不过,此后我一直惦念着,这本被我那两位初中同学赞不绝口的好书。直到几年之后,我无意间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摊上看到了这本书,书很破,却是正版的。我略有些激动地把它抓在手里,还未来得及打开来,那个看上去十分精明的书贩子,蓦地斜过身来,探着脑袋,一迭声地说道:“这可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呀,专门描写了当下中国多么黑暗腐败……”接着,他反复强调:“这本书是禁书,现在不容易买到了!”最后我花了八元钱买下了这本慕名已久的旧书。当天晚上,我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说实话,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只能算是一本很通俗的小说而已。我想,当年那两个穿制服的初中同学,声称这本书能教给人许多非常有用的东西,那么,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国画》读后感(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看完了这本书,就想到了这句诗。书中反映了两类人物:一类人投身官场,自成一统,遵循官场的游戏规则,玩得不亦乐乎,哪管百性死活,连人命都可以拿来做政治筹码。当权者颐指气使,谋官者机关算尽,其他“小人物”或仰人鼻息,或趋炎附势。另一类人像李明溪、曾俚,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虽然同现实官场有交集,但仍抱守精神幻想,或嬉笑,或怒骂,不肯同流合污。只可惜理想与现实碰撞后,不但没有擦出火花,反而落得悲惨下场,或发疯、或流离。
朱怀镜其实兼具两类人的特点:以文人入仕,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但又在官场浑浊泥沙的裹挟下随波逐流。他在官场上经历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良心上留下了烙印;朋友李明溪、曾俚等人的遭遇,理想国的幻灭,又让他对官场种种心生感叹与无奈。
《国画》里没有反腐英雄,没有“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只有谈笑间和饕餮中拳脚往来的拼杀声,只有作者发自心底的愤激和慨叹。
苟存于世的我,早已知道世间事已不是那么回事,“ 我早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因为听惯了太多的谎言。我曾试着相信自己的眼睛,结果往往看到虚伪和欺骗。现在我只好相信自己的良心了。但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欺骗了自己呢?”
《国画》读后感(六):好看,但有不解之处
我看《国画》的初衷,只是想学学人情世故,好使自己不至于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而显得稚嫩。故事写得不错,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只花了两天时间便看完了。我没在官场混过,但对文中刻画的官场中尔虞我诈,巧言令色,印象深刻,认为应该是非常真实的。书的批判现实的意义已经有很多人提及了,我在这里只说说我对故事情节的一些疑惑:
1. 袁小奇的奇功做何解释?显然,鲁夫的书是不真实的,但是袁最初出场时的两次表演,尤其是在酒杯不动的情况下,把酒变成水,又把水变成酒,怎样解释?
2. 四人从且坐亭回来,大都做了蛇的噩梦,后来又听闻卜未之对且坐亭的解释,那段看得人毛骨悚然,后来恰恰卜的预言都一一印验,更烘托出了且坐亭的神秘阴森来。故事欠缺对且坐亭的前后呼应。吊起了人的胃口,却没了下文。
3. 卜未之的画神秘失踪,也没有交代,难道是为了续集?如果有续集,愿意拜读。
《国画》读后感(七):一本过分演绎的小说
十年前就看过王跃文的书,印象较深刻。当年想找来《国画》这本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书一读,却苦于此书已被列为禁书,而我又无法忍受劣质的盗版书,因此无从读起。不过,心里还是留着点念想的,越是求之不得的东西,越是心驰神往,期望值自然也就高了起来。前几天偶然在单位图书馆看到了2010重印版的此书,欣喜不已,几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越是看到后面,越是觉得无趣,一目十行地翻了过去。作为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了十年的人,我自然不会对书中的场景和做法感到陌生,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过分演绎的小说,真实的官场生态和规则与此书中的描述相差较远。我在看作者的访谈记录中竟然提到,有大学教授叮嘱从政的学生必读此书,且需仔细研究、深刻领悟,乃至身体力行,真是哭笑不得!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书中细致入微的心态描写,貌似丝丝入扣、合情合理,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如果不是为了刻意迎合大多数不明就里的读者想当然的心理,至少也是严重地以偏概全的。我有几点感到不解:第一,书名为国画,却看不出与全书主要内容有多大关联性,显得徒有其名;第二,朱怀镜这样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的人竟然被做为一个值得尊敬的正面形象来刻画,衡量标准有失偏颇;第三,书中的女性角色都是男性的附属品,似乎理所当然地应该为男性做出牺牲和忍让,显然有失公允。
当然,毕竟作品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完成,用已经发展进步了的眼光和实际来批判多年前的作品,确实有求全责备之嫌,况且,既然是小说,哪有不演绎和夸张的道理呢?我只是不希望读者们用读教科书的心态来看此书,不然就会从一起步就剑走偏锋了。就像书中所说,国画注重的是意境,有大量的留白,我们在欣赏画中黑色部分的同时,不能把空白处全部想像成墨黑,而应当更多地看到光明、向上的一面。
《国画》读后感(九):国画
曾经轰动文坛的一部官场小说,听说书还被禁过,但是时日已远,有些情状不可模拟。我一般不怎么喜欢看官场小说,因为政治是很玄乎的事情,里面必然会牵涉到人性和诡谲。而显而易见,写书的主体和被描述的主体之间有差距,所以书的真实性会打折扣,隐秘的人心怎么可能会被外人轻易推测到。另外一个,就中国现在的环境来说,很多领域并不是很开放。比如说这本书,有人说现在看到的版本里面的有些情节都是删除处理过的,而这本书也是被禁过的。
有什么可禁啊。但也有可能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众生百相。向我这样的阅读者,因为没有身处那样的漩涡,所以看了并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
一直有听说过有名的官场小说,看这本书是因为老师在课上稍微讲到一两句,然后说到湖南的官场,推荐我们看这本书。作者是湖南的,任职也是在湖南,而湖南那段时间有过很轰动的事件,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看看。
内心描写和细腻。有趣的是,看这本的书的时候正在检察院听一个讲座,然后后来又院领导讲话。当时会有一种很大的对比,不禁想起书里面描写的种种虚伪的内心,再看看现实中发生的种种,会下意识的推测那些领导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
当然,看这样的书,又不明真相,所以很容易陷入怀疑论。只能说看过。
围绕权力人物,都会形成一个生态圈,衍生各类物种。权力人物一旦失势,生态圈就不复存在了,那些赖以生存的物种就会退化、变种、迁徒、绝迹。其实也没有必要描述得这么复杂,老话一句就够了:树倒猢狲散。
朱怀镜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突然觉悟起来,好像没有必要躲着那些要宴请他的人。他似乎对朋友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诠释。
这回没有张天奇这样的朋友,他是翻不了身的。
《国画》读后感(十):浅谈《国画》
夜风扰梦,辗转难寐,小说里的情节兀自盘亘于胸,久难释去。遂提笔妄言一二。 起初笔者认为《国画》只不过是部迎合当下年轻人意淫的畅销官场小说罢了,因为尺度的原因此书一度被禁过,但现在好像又可以买了,建议想买的话去买典藏版,其他的版本难免多少有点阉割,这感觉好比发现即将过门的娇妻被其他男人动过手脚一样难受。 全书洋洋五十多万言,作者王跃文遣词叙述功力老道,读起来酣畅淋漓,看了个开头便再难释下,一些地方甚至处理得颇为精湛且耐人寻味,如在写及此书主角朱怀镜由市长儿子一案遭低谷将近一年后又得提拔时,那些平日敬而远之的下级到其办公室溜须拍马说要把这旧空调换掉,朱怀镜感叹道“早习惯了这空调忽冷忽热,还好春天快来了,天气也将温暖起来”。看完全书,查阅资料获悉王跃文原本就是政府机关的人,难怪如此深谙官道,人物刻画得饱满,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官员、商人等形象跃然纸上。 小说多次提及“为官是一门艺术”,读罢此书笔者看来所谓为官的艺术下的旁枝又可分为“察言观色,拍马屁的艺术”、“酒桌上的艺术”、“行贿送礼的艺术”及“吃喝嫖赌养情妇的艺术”。五十多万字几乎都在阐述这几门艺术。这本厚如字典的小说不落俗套,就一个章节,不像有些作家会拿第几章第几章第几部第几部来敷衍了事,想再看到那些对联形式的章节目录只能看《金瓶梅》之类的明清章回体小说了。 小说中主人翁有三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一个是青年山水画家,一个是忧国忧民不得志的报社编辑,一个是终其一生都做着裱画生意的老者。可同机智圆滑官运亨通的主人翁相比此三人画家疯了,文人走失了,忘年之交的老者又死了。这冥冥之中仿佛暗示了作者的无奈悲凄。 小说中还涉及了一些诗词对联书法,这也是笔者读起来津津有味的地方之一,最喜欢那个半痴半疯的画家李明溪,说不出原因。 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对主角与情妇的房事着墨太多,又是床上又是沙发又是浴缸的,毕竟看客群体中学生少,早过了脸红心跳的年龄了,大家没干过还没看过啊,对于这种事,一笔带过最好。不过要说尺度也不算大,要看跟谁比,这些性描写要是跟陈忠实、莫言、王小波、余华等作家比起来那就好比尼姑庵里的尼姑和夜总会里的小姐的区别了。 书中大量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描写,读的过程中尺度越大越是感觉畅快,也说不出原因。 主人翁仕途起起落落,得意时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被身边的人花式吹着,好比明月被星星拱着,应酬不断夜夜笙歌,失意时平日俯首称臣点头哈腰的下级、曾经满大街的朋友甚至连身旁的妻子全都大改其貌。着实让他体会了一回唐婉所说的“世情薄,人情恶”。 小说有一段写行将被贬的皮市长对主人翁说“为官之道,贵在于忍”,令笔者不禁大为唏嘘,其实不仅为官如此,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脱不得“忍”字,忍住寂寞,忍住浮躁,忍住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