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花灯节间赏花灯,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而在我的家乡湖南,亦是有着春节闹龙灯的习俗。
宽大而结实的龙头上有着巨大的龙眼,金黄的鳞片蔓延至全身,十几个彪形壮汉头扎彩布,身着绸缎彩衣,脚下嗖嗖生风,好不威风。儿时的我见此,挥舞着瘦弱的双手总想去耍几下过过瘾。舅舅却笑着打趣满脸期待的我说,龙灯又长又重,举竿来回奔走,你这瘦小姑娘家怎能撑得住!
我便索性不理他,专心致志看龙灯。中华民族将龙”作为民族神圣的标记和符号,并一口咬定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农民对龙更是有一种隐晦的特殊感情,便以舞龙灯来诚心祈祷掌管雨水的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季丰收。
龙灯中有黄龙、赤龙、青龙,用稻草扎的是草龙、竹子扎的是篾龙、布缝的是布龙,还有用长木板凳接起来的板凳龙。龙的身长不等,平年12节,闰年13节,每节节距约为五尺。
大人在一旁拉家常,我坐在高高的红塑料凳上,甩着自由垂下的双腿,磕着瓜子吃着柑橘,兴致勃勃的紧盯大龙灯,看到精彩的地方还要跳下椅子跟着鼓点比划一番,口里呼呼地出着气,大冬天的跟着舞龙大汉一起擦着汗。
龙的前端有一人持竿顶一巨球引导,巨球四处乱跳,龙头却要去扑球,引得龙身游走飞动。龙头起起落落,在舞龙者有力的口号声中,在他们碎步跑着的脚上,一会儿龙头高耸得像要冲出云霄,一会儿却紧贴地面蜿蜒前行,龙身上下起伏盘旋,使人陶醉其中,挪不开眼。
我想参加舞龙的另一个原因就在这了,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叫龙换酒”。
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耍龙灯技巧,可现在却很少能见着了,上次见还是在三年前,手工做的龙灯就更不用说,商店里都有得买,而且更精致美观,又有谁愿意自己做呢?
现在不知有多少传统被人们遗忘,逐渐灰飞烟灭,而我们能做的,却也只是无奈地看着它们消散,做做垂死挣扎罢了。
【篇二: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时候的清明,似乎除了杜牧的这首《清明》、春祭就没有什么印象了。偶尔看见有些家门户前插柳,天空中飞着几只纸鸢,至于寓意何在,已不记得了。
清明时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家乡对祭祖这方面还是很重视的,即使年龄小也仍然要去。作文https://www.telnote.cn/我家的祖庙在山上,山虽不算高,但往下看,在升起白蒙蒙的薄雾中隐隐约约的能看见翠绿的树蔓。爬一段坑坑洼洼的山路,淌过一条潺潺小溪,不远处有一座庙朝廷庙:庙是六角型的,灰尘、蛛网甚多,不知它究竟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便是家乡的祖庙。扫墓祭祖主要是感恩怀念先祖的恩泽,在坟林除杂草灌木、坟背培土、整理坟地散落碑石、植四季青的树木等等,以展现后代人丁兴旺。事毕燃个鞭炮、先站着三鞠躬、再跪着拜三拜、最后许下自己的愿望,祈祷先祖保佑后人健康平安、发财致富、人丁兴旺!
看见村庄池塘边上的杨柳,油然而吟二月春风似剪刀”。随手折条柳枝,便插在自己的头上、家的大门上,这就是插柳,兴许与端午门前插艾叶是一样的意义求个吉利。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于是人们在野外踏青时,随手折柳、戴柳、插柳宋元以后就用这样的方式辟邪。在屋檐下插柳,不仅纪念了神农氏,还当了一个天气预报员”。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前总听长辈们说:柳树留树。”原来柳树还代表了对晋代介子推的留念之情。那时,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时节,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曾提及清明放断鹞”。古时候,孩子们喜欢放纸鸢,这是一种游戏活动,还是一种巫术行为。春风吹拂,纸鸢飞得高高,大人帮孩子一剪,纸鸢飞走的同时,把一切的不愉快,身上的疾病、秽气都带走了。现在,又在哪儿能见到放风筝、剪风筝呢?顶多在春天、秋天风大的时候,放风筝得个乐趣,还有谁相信所谓歪门邪道”的巫术放断鹞呢?
清明时节,是人们祭祖的日子,也是人们郊游的日子,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的外国人嘲笑我们中国人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实不是不了解,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没有把那撒落一地的传统文化拾起。
【篇三: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在中原地区,有着更唯美的中秋团圆方式,名曰:祭月。
《礼记》载: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后来,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兴起了中秋祭月之风。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诗篇处处可见。
儿时到了中秋节,照例和往年一样准备,大家伙都盼着祭月。我们这儿的祭月是月上树梢后开始的,晚饭后,一家人把平时搁置小圆桌搬到屋外。最好是那种大片麦田前的空地,月光不着余力地撒在乡间的泥士小道上,使劲一嗅,麦子的味儿里透着月的清冷。整片的霜
似的月影铺满了户户人家的空地,乡人劳碌的剪影悉如收尽眼底。圆桌上摆上四盆月饼,两盆水果,瓜子和点心一小盆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满满一小桌了。
几个小孩捧着一个大而旧的铁锅,慢慢悠悠地放在麦地上。里面盛满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摆放在铁锅的中间,香升上还插着三根天香,所谓天香是那种很粗很长的香,这最重要的,点燃后上天便会知晓。当然少不了清香点燃了插满铁,这叫满天星,叫象征大团圆。香烛两边各放一支,这香烛点燃后才是祭月开始。
我和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装,向各家的麦地涌去。快点,跟上,我们讨吃的去喽!”远处一缕炊烟升腾而起,这就祭月游行的起点。这游行,可是重头戏呢!哪家门前的孩童越多,证明这户人的祭品越丰盛,场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进孩子们,我们也毫不客气,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饿狼一般将美食吞咽下肚。盘里很快就只剩下油渍,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尘辉。我的手指头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边,轻轻吮吸,肚子里的馋虫又被逗起来了,赶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脚步。
夜完全深了,各家的父母呼唤孩子回家,他们却不尽听话,聚起来躲到偏僻的麦田中,枕着麦穗,沐浴着月光,共眠一宿
我站在麦田上,看月光照射麦田,想着举杯邀明月”恐怕是乡人难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节,他们也只想着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麦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乡人家那匮乏的粮食,也只有在今天才会如此丰盛,胀满孩子们平日干瘪的肚皮。田中的麦子叠成一片,与月光一起,在田地纠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歌颂莲叶的美,永远不及乡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宿起来,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诚的身影,火热的光明普照麦田之上。
【篇四: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是吃拉肠长大的。
年幼时第一次吃拉肠的情形已在记忆的海洋中漂向远方,唯有拉肠那柔顺、润滑的口感,酱油咸而不腻的味道还萦绕在心头,那是极美味的食物。当时的我,对拉肠怀有神奇震惊的想法,此食只应天上有”,这不是人间应有的美味。
再长大些,对它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它逐渐从遥远的仙境下落至人间,变成村口老大爷都能做出的美食。每天早晨,坐在石板椅上,看着大爷一脸和蔼的笑容,手法娴熟地将米糊放进盘子里,加肉,放入抽屉,再等片刻,拉出抽屉,叮叮咚咚地用刀刮起放入盘中,递给客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看着老大爷的身影淹没在抽屉散出的白烟中,伴随着叮叮咚咚的乐曲,我不禁恍惚,他怕不是神仙下凡来为人民送仙食”?但那样的遐想,在我看到老大爷笑容时又消失了,那质朴、单纯、快乐的笑容,怎么会是神仙?那分明是劳动者收获成果时的愉悦!
始终未变的,是拉肠的美味。它盛在白盘中,米糊裹着中间的肉馅,褶皱中还盛着诱人的酱汁,旁边再放上两条青翠欲滴的生菜,宛如宝盒中的翡翠和白玉。整个拉肠浸在酱油中,油光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肉香、酱香、米香、菜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空气中蔓延,惹---得人不由咽下一口口水。用筷子轻挑米糊,香气愈加浓郁,更令人垂涎它的美味。吃拉肠不能快吃,要用筷子轻轻地截下一小节,待其被酱油覆盖均匀,再送入口中。那感觉,比某芙巧克力不知顺滑多少,一吞即可,无需咀嚼。不过,你若快食,就另当别论了,在此就不在细述。
拉肠的口味也有很多种,叉烧的、牛肉的、虾仁的、双蛋的,口味甚多,任君选择。本人偏爱虾仁的,偶尔也宠幸”叉烧的。每种馅料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味觉盛宴。
现在,由于寄宿,我本以为很难再吃到拉肠,不是不遗憾的。没想到某天意外发现食堂二楼,也响着记忆中那叮叮咚咚”的声音,每个窗口后面都缭绕着熟悉的白雾。循声而至,果不其然,看到了---拉肠。虽然只有鸡蛋馅的,却依旧是原来的做法,原来的味道。
吃着拉肠,我如是想。这么多年,你一直都在,你是我心头挥不去、难以忘却的味道,更是我心中的广州味道拉肠。
传统的手法带来无比的美味,愿你一直能传承下去,你不仅是一道菜,更是无数广州人美好的回忆。
【篇五: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广东有一个风筝之乡阳江,与山东潍坊并称南北风筝最大的两大流派。阳江风筝有14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阳江已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故阳江有纸鹞城”、中国风筝之乡”的美称。据说那时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块仙掌石”上凿了一个流杯池”,每到重阳佳节,就邀请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觞”,一面放风筝观赏,周围百姓也在山间支起帐篷观看。《阳江县志》载:重九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到了清代,场面更为壮观。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可见当时之盛况。
在国内,阳江风筝被誉为中国南派风筝杰出代表。阳江的风筝,品种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从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阳江都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场面壮阔,万人空巷。那天会举行最长风筝赛、最大风筝赛、最高风筝赛、特技风筝个人赛、特技风筝团体赛、风筝打斗赛、规定风筝比赛等。现在想起我小时候我爸陪我去看风筝的场面,简直是人山人海,你如果想靠前一点,根本不可能,要远远的看,不可能近看,好像有一种只能远观而不可猥玩焉”感觉。风筝飞在高空上,虽无翅膀,却能飞翔,在空中摆着各种姿势。或立、或卧,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上的人们赞美着风筝,我也看入迷了。
家乡的习俗,爸爸总是从一而终地执行。小时候,每年风筝节爸爸都会和我一起做风筝。我们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纸、竹篾、胶水、粗棉线、一根细铁丝和一把剪刀。我先把两根竹签摆成垂直状,然后用细铁丝把两根竹签固定住;再在彩色纸每条边的二分之一的地方画上点,把相邻的边上的点连起来、剪下来,这样就得到一张菱形的纸,贴在做好的风筝骨架上;接着就该绑线了,线绑在哪里也很有讲究,我一开始不懂,把线绑在了竹签相交的点上。风筝做完了,我试飞了几次,发现它总是转几圈就一头栽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哦,原来是气流这个家伙在作祟”。于是我在风筝后加了条尾巴”,我想:鱼、袋鼠不都是用尾巴掌握平衡的吗?还真是,我的风筝加了尾巴”后,既保持了平衡又美观,可谓一举两得。
我把风筝送上天空,虽然没有买来的漂亮,可毕竟是我自己做的,制作的过程就是我收获成功的过程。只见风筝摇摇晃晃,就像喝醉了就一样,往高处飞。风筝越飞越高,像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鸟,我心里一阵得意。这回终于把风筝放上去了,我边跑边放线,不时地拽一拽风筝线,我的风筝越飞越高。大蜻蜓”、长蜈蚣”、火凤凰”、包公脸”各式各样的风筝把蔚蓝的天空装点得像美丽的万花筒。风筝像鸟儿,能自由飞翔;风筝像风车,只有风才能唤醒它;风筝又像五彩缤纷的彩虹,只有你看到风筝,才会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这就是阳江的风筝节。人们齐聚湖边海滩,把一个个风筝放飞上蓝天,感觉那一绳所系是阳江人的一个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