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西棒槌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1-09-05 10:13:26

  《西棒槌》是一本由杨葵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棒槌》读后感(一):真想不通豆瓣上为什么评分怎么高?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理由:

  1. 整本书写的都是生活琐事,但是有没有什么见解,只是简单的描述,最后以无赖的唉声叹气结束话题,对于读者来说有何益处?

  2. 文笔极差,大多地方措词欠准确,同时也太过于口语化,书面语写得像是聊家常唠嗑一样。

  就凭这两点我就很怀疑为什么评分会这么高?居然还有这么多人为这书写出长篇大论来吆喝叫好,难以理解!

  《西棒槌》读后感(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还是为了日子

  开学,老师讲课依旧是那么无聊,还夹杂着自以为是的偏见。没办法,在他们刺耳的声音中,我忍声吞气,东一眼、西一瞅的看完两本书。

  他说着几十年做了两件事,一是过日子,一是阅读。激动不已,生活就应该这样简单。他说脑袋不要被那些可有可无的垃圾占据,等你想用它思考的时候,噹的一声,内存已满。自己时常就被信息左右。他说活在西历中的我们,忘记那些传统又能怪谁了。我无语。

  又能怎么样,谁不是被自己的时代左右。不用悲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将日子敲碎,活着更软些。能在尘世中多留出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就是福。

  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也没那么简单,活着就这么一趟,记得不停地反思,不断的重生。活着就是这样,在自己画的圈中进进出出。不求富贵,不求腾达,只求能好好活下去,只求下雨的时候能在窗边听雨声,累了,能躺着看会书。

  生活本平淡,机缘巧合让它跌宕起伏。一切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是一场空。淡与不淡那是后话。

  《西棒槌》读后感(三):西棒槌

  《西棒槌》

  做为长期编辑,对文字怀着别样的崇敬,虽谈不上咬文嚼字,但从作者杨葵的这本杂文集,可见出他对文字的要求,对一本好书的要求。这是一本专写读书的杂文集,作者把他所读之书,认为有意思的,有深度的,有看头的,通过自己的理解,画点睛,关键之处,浓墨重彩,总能点出文章的主轴,这是他做为多年编辑的素养。我们老说读书,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读书,作者妙笔生,火眼金睛,从浩瀚的书海中,总结出了许多读书心得,文章的审美情操,让普通的读者看待“读书”这件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开阔了更多的思路。所谓“文章千古事”,如若不以敬畏之心去对待文字,我们在随波逐流的快速消费品里沉沦,很快将迷失,变得浮躁,面对那些心无旁殆,勤奋致学的学者,还留有读书人的风骨,新时代下的社会,真是难能可贵。可惜,书籍也有不足之处,作者文章总会欠一把燃烧起来的火侯,像一首缓缓而来的抒情乐曲,缺乏变奏,听起来舒缓,但流于平凡,很容易湮没在大众潮流之中,依我看,这同样也是编辑这个职业的问题,过于规整以后,文章尽管寓意深远,但仍缺乏变动的灵气,还有那些从天而降的神来之笔。

  《西棒槌》读后感(四):坐久落花多不多

  一个好的作家未必是读书人,一个人读书多的人未必是作家。杨葵独占三样,读书人,作家,编辑,三样都做得有模有样。

  杨葵初时供职作家出版社,又是引进国外作品,又是拾集旧时文章,与各个大家均有来往,策划出版过好几本市面上有名的书;作为读书人,生来便在编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不乏各类文学杂志的熏陶,遨学中古,练下了一身扎实的功底。

  如今,杨葵的随笔集出了一本又一本。前不久有理想国的 《坐久落花多》 ,再之前有 《东榔头》 和 《西棒槌》 ——作者谦虚的很,从书名即可看书——文章嘛,不过是在窗前看花,坐得久了,落花自然多了,亦或是东凿一下榔头西砸一下棒槌,引些文学源流,解渴而已。

  杨葵之名,俨然有一种庄重之感,初次见到,还以为是严肃低调的老人。等看到了照片,有种出乎意料的亲民感。照片中的杨葵,年纪不过四十出头,脸胖胖的,手拿一支香烟,朝着镜头之外腼腆的微笑。乍一看,颇似台球界名将丁俊晖。等读到了文章,才觉得确实符合本人的气质。

  宽容,厚实,观点中庸得当。文中既有敬意,也有坚定的态度,无不透露着文人的风范;既嘲讽当下书本的“杂志心态”,痛心的称“不再敬惜字纸”了,因为垃圾书实在泛滥。也有宽容以待,了解书本是一个金字塔,最下面的生活实用书籍本是需要,最顶尖的思想和文化难免稀少,故此不以为怪。

  这本 《西棒槌》 ,读之如饮。无论是咬文嚼字的“小学”,书海朝圣的“经典”,在杨葵笔下甘泉般潺潺流出。这样的一本小书,怎能不喜?

  坐久落花多,坐得是闲情雅致,坐得也是坚持和热爱。爱花之人,爱的是看花的心境,至于落花多不多,仿佛已不再重要。

  《西棒槌》读后感(五):闲看书,看闲书

  闲读书,读闲书

  说来惭愧,题目上这几个字,竟是我一直向往的读书生活。说向往,是因为越来越难做到了。

  索性不曾有过这样的日子也就罢了,但是曾经拥有,所以一想起来,就像从小康之家已逐渐堕落成赤贫之人,禁不住要怀念往昔幸福时光。

  这是这本书开始时的一段话,而这本书也的确是一本不错的闲书。

  先说拿起这本开本不大的书,干干净净的封面,没有什么花哨的装潢,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封面,就让人感觉有一种底蕴在其中,一种端得住的底蕴。

  打开书看来,也是正常的排版,干净的文字,看的时候,有一种坐在茶楼中,我静静的喝着一杯清茶,听着老生抑扬顿挫的唱腔。是的,很舒缓,也很动人。

  这本书开始时,讲的是作者自己的看书史,而我做为一名20出头的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老爷子看书的经历,也就看的云里雾里,但是隐隐约约感觉老爷子心中的那份矜持,那份孤傲。就拿书中62页中那篇《书籍中的金字塔》而言,老爷子心中那份孤芳自赏劲暴露无遗,这份孤傲让人联想起那些遗老遗少们,当然这不是贬义,文学不是通俗的,通俗的是相声和二人转,文学必须也应当保持自己的身价,必须有一份孤芳自赏的,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大众。

  而后面的便是我认为的书中的精彩之处,作者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作者眼中的好书。

  作者沉浮出版业几十载,对于出版业的现状和问题当然有着自己的见解,不能说作者的见解的一针见血,当时绝对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对于读者我们自己的阅读而言,也是有着不小的启发的。这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二辑。

  而对于那些书评部分而言,我认为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对此,我不多说什么,还是让各位看官自己看吧。

  《西棒槌》读后感(六):《东榔头》《西棒槌》 温暖惬意 深刻犀利

  听闻一直挺喜欢的杨葵先生又出新作,前日特奔万邦,买将回来。

  《东榔头》和《西棒槌》可看做上下册,装帧一如杨葵先生的前作《过得去》、《百家姓》等,简朴素雅,开本亦小,便于展读,尤适合睡前卧读,看久了手不累。

  年轻时候,对大部头作品常怀景仰,觉得牛人就该著作等身。而对杂文随笔类则觉尔尔,小文小作能有什么水平。及至中年后,阅历和阅读多了,渐渐体会到,作品字数的多少实在和文章的价值无关。有时洋洋万言,但通篇废话。而有时寥寥数字,却字字珠玑。

  《东榔头》,用作者的话说,是写过日子。四十多篇随笔,保持了杨先生一贯的水准和风格,生动风趣,舒适温暖(JORMA语)。喜欢小饭馆之恋、零碎的欢颜、清明、长安寺几篇。

  《西棒槌》是作者多年阅读的感悟,出乎意料的,很多小文颇犀利辛辣,例如‘书的敌人’对文字狱的谴责、‘不敬惜字纸’对庸俗苍白文风的讽刺、‘吵架京派海派’对文人相轻的不以为然。读来都挺过瘾。

  《东榔头》《西棒槌》,对生活感悟,对世事解析,同时也有人到中年的无奈和坦然,如作者言:从少年的情怀荡漾,到青年似的食不厌多,再到形同中年的求心清定。是作者的个人体会,也是千千万万世间人的必走之路。

  《西棒槌》读后感(七):可不是皮棒槌

  杨葵先生我并不熟悉,只知道是一位资深编辑,今天有幸读了他的《西棒槌》,可惜我是小女子,若是老夫子定要掀髯一笑:不错不错。一看西棒槌这书名就知道肯定还有个姊妹篇叫东榔头,甭管谁是上册谁是下册,一套书能出的看了其中一本的名字就知道另一本,放眼望去也没有几套了,而杨葵先生的这套著作正是其一。

  这本《西棒槌》是杨葵先生谈论自己自小时的阅读历程,各种掌故谐趣,有的具体截取一本书说道说道怎样阅读怎样写作,不论口气如何,读着便能感到作者诚恳亲切,在这个以尖酸刻薄拿毒舌当智慧的社会里是很罕见的。就拿写作来说,现在的“作家”们总爱能把五个字能说完的事二十个字都说不完,这种人肯定不能发微薄,这可就苦了编辑们和读者们,读者觉得辛苦是,这娃构思还不错,谋篇布局也挺好,但满篇总有不少可有可无的废话,让人简直恨不得把书给撕了,于是把文笔构思技巧放一块比对比对,这本书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类似于站在书店的架子前,看着一本令自己爱恨交加的书一样,看起来不错,又觉得配不起码洋,几乎忧闷欲死,这是每一个爱书人的尴尬,这还不同于把“闻花香很愉快”硬说成“对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视觉观赏和嗅觉分辨后投射到大脑相应区域使之产生生理上的快感”的桥段。杨葵先生就提到自己曾碰到过的什么话都可删去四分之一的字的文学青年,可不讨厌?

  读书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才是真正读书人的表现,文字是心灵与大脑一起愉快,不计较手中一卷可给自己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而是精神享受,这是何等的真读书人,作者在《书的敌人》中借无情之水火周旋成文,最末点出“水火之无情莫有似人者”,书籍最大的敌人,正是人自己。可谓箴言

  喜欢这本书还因为从做个骨子里透露出的自然,有的人的自然是装出来了,也许有人惊讶,高雅可装风雅可装有钱可装,自然怎么能装?其实现在装自然的人才叫多,没事弄个单反跑到一地垃圾的小巷子里采风盯着一瓣油菜花分镜头拍摄的皆属此列,而西棒槌中则认真的回忆,认真的分享,无一丝怪习气,正像元代勾栏瓦肆中手持名为“皮棒槌”的逗乐工具的曲艺者,别以“艺人”鄙弃之,人家才是真正的懂文艺哪~

  《西棒槌》读后感(八):《西棒槌》棒槌之下谈阅读

  朴实无华的封面,朴实无华的文字,但是透过这些朴实,我们所独到的却是一番感彻肺腑的心得总结。这里我所说道的便是杨葵最新的作品《东榔头》,《西棒槌》。

  早前,我也已经写过了有关于《东榔头》的书评。这里,我便要老表一表,谈一谈随后一部的姊妹篇《西棒槌》。有别于《东榔头》生活的内容集锦,在《西棒槌》中我们便可以领略到一番作者在阅读之后的有感而发。

  有道是读书可以使人明智。现今的我们或许从小开始便在不断地接受着读书的熏陶。那么,我们是否也有着本书作者的一片心思记录下如此经典的文字呢?相信我们很少有人可以很自信地说有。尽管这里写的都是作者的感悟,但是很多的细节内容和感受相信我们这些读书的闲人也许曾经也有过。类似于再阅读篇中的包书皮儿。简简单单的一件我们孩时都可能做过的事情,却经过作者的深刻描述和揭示让我有了一番别有意境的回味。不仅品的是当年包书皮的那种感觉,我更感受到了由外而内的触动。是啊,我们人生在世有时候真的有点过于做作。本非需要的书皮却被突兀地加之而上。多的只是成熟的人生态度。在书的敌人篇章中,我原本以为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水和火。然而通过作者的点拨,我更突然之间恰似醒悟般地有了全新的认知。正如书中作者自己所讲述的,书籍是由人一笔一画创造出来的,但书籍最大的敌人,也正是人自己。这何尝不是如此的矛盾却又合情合理呢?我们需要读书,但是我们又有时会去毁“书”。何去何从的自问自答中,我们或许也该考虑考虑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读书之道。还有读字典这则随笔,又有另一番耐人深思的意义所在。尽管读字典看似单调无聊,但是我们耐心下来却是一种化烦为简的最佳途径。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也许总是会有意无意中把很多的问题和事情想得很复杂,或者是处理的很复杂。但是我们是否又可以回过头来耐心细细地想想呢?与其我们自寻烦恼,倒不如让自己解脱。明白无误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幡然醒悟于复杂为简单的过程。对照着字典,也许我们会让一切了然如胸。于是乎,小小的字典之下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读着如此的文字,我也在随着阅读的过程而加深对其背后深处意义的了解。在如此的棒槌之下,我感悟着阅读的内容和真谛;在如此的棒槌之下,我更阅读到了阅读背后的潜在话题所在。

  《西棒槌》读后感(九):从阅读中找差距

  我读第一遍《西棒槌》的时候,是先看了作者的《自序》后才看的正文,心里很有点犯嘀咕:作者明明说,这本书是讲阅读的,而且有自己的分类:一二辑是与阅读有关的泛泛而论,三四辑是从具体一本书说起,讨论阅读、写作等问题。可是,整本书读下来觉得杂乱得很,什么吵架啦,人物啦,历史啦,甚至还涉及到京派和海派之争,哪里能概括出一个头绪啊。放了两天后,我闲来无事,重新拿起这本书读,才知道自己当时读得有多匆忙,根本就没有仔细看。细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共59篇文章,篇篇和书、字有关,页页和阅读相连。有些文章直抒胸臆表明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有些文章则从读书说开去,延伸到更广阔的地方。

  再读《西棒槌》的时候,我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读书时的种种,常常会有很多共鸣的地方,有时看到某处会会心地笑出来,原来,还有人和自己一样。可能因为我们工作性质相同,同为编辑的缘故,作者很多文章中提到的问题我也同样深有感触。比如,《词语乱炖》一文中由阅读引发的校对过程中的种种趣事,我在工作中也常常遇到,但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把它们组织成文章。《榨油》一文中的“榨”字让我看到了作为编辑的认真负责也看到了无奈。文章中提到的情况,我又何尝没有遇到过呢?只不过,人家的经历已经成书,我的想法还停留在想法上。读词典的事我也干过,而且很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其中的甘苦让人回味无穷,原来以为我这种行为很傻气呢,却不知作者也有此爱好。只不过,现在却没了那种兴致,词典倒还是天天不离手,不过,现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

  作者爱书,这可以从《包书皮》一文中看出来,也可以从《两箱书》中了解到,还可以从作者遣词造句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我勉强也可以说爱书,但要说到这么呕心沥血,我就只能甘拜下风了。作者爱读书,他读书的种类和数量让同为编辑的我自惭形秽,他说的有些书我根本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研究了。到最后几篇,作者如数家珍,说出好多作者和他们的著作,我就只有学习的份了。

  我也知道,读书需要心境,需要把心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读通读透,读出乐趣。不过处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处于不知道有多少书值得重买的情况下,读书的乐趣又有几人能体会呢?我常常以此为理由,匆匆翻读,不求甚解。读了《西棒槌》才知道,其实沉下心读书的人真有,读得还很好!

  《西棒槌》读后感(十):莫装逼,装逼遭雷劈——评《西棒槌》

  说来惭愧,题目上这几个字,其实是我想要表达对杨葵先生深深的敬佩,而非不敬,但效果可能会产生歧义。说敬佩,是因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书、这样的思想,越来越难找到了。

  先说书,这本《西棒槌》与其姊妹篇《东榔头》一样,是一本纯粹的书,封面上题目作者,干干净净,没有推荐、没有吆喝、没有腰带;内容里规规矩矩,正常排版的文字,略小一号的页面,字数不多,绝不注水,有几篇算几篇,但每一篇随笔都很有看头、有嚼头、有劲头。

  在书里,我们看到了杨葵先生“职业的一面”,对于一个平常生活都有很多感慨,用自己的榔头敲出自己旋律的人,对于从事的行业自然少不了有话要说,而且作为当了编辑很多年的他,对于文化圈、出版界和形形色色的作家也确实非常了解。纵观这本不厚的小册子,杨葵先生用简炼的语言、简短的篇幅、简约的风格,说出了他的观点——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其实这话不用他说,我们也或多或少的有体会,尤其是爱看书的人,面对实体、网络书店中林林总总的经典、雨后春笋的新书、精美绝伦的包装、天花乱坠的赞语,却没有了那种本质的冲动——想看。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说的再好也就是个普通的出版物,很多情节依稀曾见、很多套路似曾相识、很多作家所见略同,最关键的是他们“码字”的速度超强,但味道实在一般,但为了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自己的绽放的瞬间,大家无可避免的、不约而同的、前赴后继的选择了在表面文章上下功夫,给自己冠以醒目的伪装,比如自我标榜,贴上一大堆标签;故弄玄虚,夸大人性的复杂;哗众取宠,故意制造争吵的话题等等,而如今的媒体,更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但有了事敲边鼓架秧子,没事更要制造事端,唯有此才能从中获得利益最大化。于是我们的出版物,我们曾经认为的精神食粮就这样被大批量制造出来,也就是垃圾化生产。

  当这个生态环境中大家都在装,纵然已经是尽人皆知,但道破行规的人还是需要一定勇气和魄力的,而说出一些人们看似平常却没那么简单的道理也需要眼光的犀利,洞悉伪装下面的本质,哪怕这些伪装是善意的甚至是必须的。或许,杨葵先生看穿这些并不能改变什么,他看到的那些不装也不能扭转什么,但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活法,也就是在一个为了争名逐利而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时代,选择善其身未必非得孤独,其实还有不少人这样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