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东瀛过客》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2-06 16:13:29

  《东瀛过客》是一本由李兆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瀛过客》读后感(一):私家日本

  从个人角度写日本,当下颇流行,算是对以往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毕竟,太过宏观的东西留下的经常是粗糙的印记。

  比如,我们津津乐道于日本人佩服强者鄙夷弱者,其实哪个国家不如此呢?甲午海战后,中国方面喊不共戴天的并不多,以日为师的声音却是主流,这说明,人类的情感其实很接近。

  再比如,日本人沾沾自喜于“物哀”,以为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其实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即有这个词汇,而当时日本文学,是一点“物哀”气都没有的。

  在人类的思维中,“他者”意识经常会对现象加以扭曲,把本来并不特别的事情特别化,这就忽略了任何一个所谓的“特别”,其实是有它产生的具体背景、历史条件的,之所以特别,因为有通例在。正如两个相互不相关的湖中,同种的鱼虽然客观条件不同,但进化的结果居然高度相同。这说明,相似永远是主流,不同只是末节。日本文化是独特的,但绝没有独特到不食人间烟火、专事搞怪的地步。

  中日文化最大的麻烦在于彼此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觉得对方“应该”如何,当没有这样选择时,便认为对方充满恶意。其实,大陆文明与岛国文明有很大的环境差异,彼此思考的逻辑起点不同,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歪曲、相互指责。

  本书展示了日本更多的细节,好的地方是作者更愿意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日本,不好的地方是充满了太多偏执的想象

  《东瀛过客》读后感(二):过客轻松

  李兆忠的这本《东瀛过客》确实书如其名。作者以过客的身份将在日本经历的点点滴滴,用诙谐幽默的笔触将故事展开收起,让我们了解到日本这个民族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 的随笔。而难能可贵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能自然而然的给读者以思考甚而回味

  全书共分5编,从归纳到演绎的顺序将作者的日本留学生活呈现出来。作者先是给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具象的日本人,再有感而发揭露岛国的共性。虽然都是10余年前的故事,却没有腐朽的痕迹,作者抓住的都是那些真实中的真实,也就是说,不会过时的东西。如果你对日本有兴趣,或者即将在日本开始一段人生的历程,再或者是想回味一下曾经的旅日时光,这应该是一个合适的读本。至于喜欢深刻深沉历史沉重的读者们,我不推荐。

  书中讲到了很多日本人的特性。例如工作上的一丝不苟,严谨负责;个人外貌上的整洁,过分讲究;日本女人对男人的宽容态度;男女混浴的旧俗以及日本人崇洋等等。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日本“人情”与“义理”的深刻理解。

  其实无论是从日本的影视剧上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日本人的礼貌、客情是随处可见的。在日语中说话是分阶级的:家人之间,上下辈分之间,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正式非正式场合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而在汉语中,英文中是没有这个大大的麻烦的。为什么要这么费事?为了体现阶级,为了表达礼貌。在日本妻子对丈夫都要用敬语,每天鞠躬,饭前饭后的固定用语……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不小心和一位阿姨后背相撞,马上就听到一句礼貌的“对不起”,而自己却根本没反应过来。

  日本的人情还体现在从不当人面说坏话,至于真实的想法,当然会在不当面的时候流露出来。书中这也被作者引用为“虚伪”,而很多的日本留学生都对此深有感触。

  至于日本的种种义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挺难接受的。这被作者剖析为“和” 与“仁”的差别。日本对于有些事的容忍度是大大超越国人的。所以像《蜡笔小新》这样的动画片出现在日本就很自然,而“痴汉”只能在“和”文化下生存下去。

  《东瀛过客》读后感(三):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日文化,说是同根同源,实际上的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旅居日本的中国人难以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而日本社会更是轻易不会接纳中国人。在日本呆的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体验和感受,称自己为“过客”,落寞与抱憾的感觉不言而喻。这种无奈与失落,也被很多的留日、旅日的中国人称为“宿命”。

  我们常常这样形容: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读过作者的书后,我才能体会到:这所谓的“一衣带水”所想要体现的亲近感,恰恰是不能真正体味日本的国人的认知和感受;而对于像作者这样的资深知日者,那条“一衣带”那么宽的小“水”,俨然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自是能有些许松动或改变的事物,没有人会用“宿命”来形容吧。

  本书的最动人之处在于,所有内容都是作者的“亲历”、“亲悟”。一般而言,描述经历的书,很容易会出现两种“毛病”:要么就是平铺乏陈,要么就是过于强调个体感受。这本《东瀛过客》完全不同,作者的“亲历”给书本增加了一些平易近人的感染力;而作者的“亲悟”则是基于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整体理解,并不时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见解,本书在设计上采用了边注的形式,把作者的一些见解语句和私人照片附注在了旁边。(不过,个人觉得附注在整个页面上显得有点宽,正文有些被挤压的感觉;附注里的小照片也有点不尽人意,又小又模糊,对于内容的帮助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不失水准的好书,版面设计上的小瑕疵并不能掩盖书本内容的魅力。说到本书作者李兆忠,就不得不提他的另外一本书《暧昧的日本人》。《暧昧的日本人》绝对是一本知日的好书,而这本《东瀛过客》对于《暧昧的日本人》来说,则有“原点”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东瀛过客》也值得一读。读过《暧昧的日本人》,再读边注里的那些见解语言,自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和原来如此的恍悟。

  时代是发展变化的,国人对于日本的认知也希望紧跟潮流。所以,我很自私地期盼:作者笔耕不辍,给读者呈现更多更新更近的日本认知。

  《东瀛过客》读后感(四):非“观”的过客

  之前心动之下买了《暧昧的日本人》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作者又来了一本《东瀛过客》。然而,我想过客一说,只是他谦虚的说法,否则也没有法子能有这么多经历去写,有这么多感触去思考。因为还没有看过前一本,所以不知道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抛开历史因素的影响,可能喜欢日本的人不少——想想他们的数码产品,动漫产品,就足够诱惑一大片人的了——当然我也包括其中。

  我没有真实的接触过,也只能凭借书中的种种去片面的了解。一直很羡慕那些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有这种实力和魄力去追寻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为了他而奋斗而去尝试

  曾经有人说了解一个国家需要看它几个方面,市场和公厕。一个是菜篮子、一个是素质,物质与精神的另类体现——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在讲日本的这些,或者可以说是更直捷了当一些——从人讲起。交流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部分,大部分人都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哪里都一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整体是依靠个人来体现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语言相通,又有一定的包容性,接触不同社会的不同个人,是了解他们的最好方式,并且,比单纯的菜篮子和排泄物更直观,毕竟有些宗教信仰浓厚的国家,说不定只喜欢吃素菜。

  书中的男女老少,虽然相同的都是日本民族的人们,却因为生长环境、职业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在这些特征当中我们又能很轻易的发现那些相似面,在作者幽默调侃,类似散文杂记的文字当中很轻而易举的去客观真实的去感受。

  微观而又客观的描述,仿佛这就是我们在地图上看来十分临近的邻居日本人。

  当然,这里并没有过多的评论性言语,这也是为什么在看这本书时,不会有压力的重要原因。但是没有评论性,并不代表没有冲突——民族差异文化——否则也不能说是比较客观的写作了。因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接触,所以会有自我的带入,而这份带入过程就好似读者在去感受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我们思维上的不同感。

  因为经历,所以真实;因为客观,所以真实;因为情感,所以真实——不可否认的,只是个人之感觉,一本能从轻松诙谐之中了解民族的书,说起来容易,真正写下来也不容易。

  《东瀛过客》读后感(五):相看仍似客

  日本是个什么样子的国家?在很多人眼里,它是一个野蛮的国度,不承认某段历史,不认错,甚至有点另类的国家,可是那只是表象或者偏见,通过作者李兆忠旅日经历,以他的角度还原了一部分真实的日本,即使这是十多年后的再版,依旧能引发很多的思考。

  作者当时作为一个留学生,在日本兼职工作时,这里面其实有着很多的想法。 众所周知,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而且诸多的本土企业著称于世,日本是一个干净的国家,你很少看到乱涂乱画,随地扔垃圾,可以说日本人的国民素质算是名列前茅了,事实上,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应该向日本学习。

  留学生困窘的生活,还有他最初也以以往的习惯来融入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有点格格不入吧,加上自己也不是擅长调酒工作,让作者吃了点苦头,日本一个十分严谨的国家,如果你想投机取巧,无疑是自绝生路。而从作者的工作经历,也表示了一种态度,不要再抱怨生活的艰辛,仔细想想,奋斗让我们充满生机,原本也是幸福的一种。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根本就没什么文明或者文化。我想这个有点极端了。即使它不是泱泱大国,也没有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可是他形成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不断创新,也没在吃老本。你祖宗有文化,并不代表你就有文化。等同于你买了一大堆书,说没事闻闻书香,也可以称作一个文化人,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看到日本社会百态,那份特有的东瀛风情深层内涵越发凸显。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其实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国家,看似简单又不易捉摸,容易造成误解。

  在这个自来水全部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发达国家,很多的青少年有点无事可做了,较高青少年犯罪率,无不是在透露着这个大和民族有着深深地压抑的冲突,导致人们的价值盲目,而青少年又以其相对脆弱对此更加难以承受。残酷青春似乎成为了一个标签。

  相看仍似客,对于这个暧昧的邻居,我们的心情同样复杂。

  《东瀛过客》读后感(六):过客眼中的暧昧

  相较于《暧昧的日本人》,我觉得《东瀛过客》清浅了许多,因为它远没有前面那本来的全面和深刻,如果《暧昧的日本人》称得上文化研究的话,《东瀛过客》顶多就是一本读来不太过瘾的小品文集。

  对于我们的邻居日本,无论是从政治、社会还是人文、文化上,恐怕都是我们较易认知的国度,自然有距离的优势和纠葛的历史引发的深厚渊源,更有很多留学或者在日本生活过的知名文化人对日本的全面阐述,李兆忠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笔。

  从李兆忠的文字里,不难感觉到他对日本的复杂情感,好像亲身经历过日本的人都有一种好与坏并存的矛盾态度,比如我的一位同事,就在日本留学过一年,而今,她提起日本,笃定的说日本太压抑,日本人确实是比较变态,但是又强调了日本社会的美好,和对日本的某种怀念。相较于萨苏、毛丹青,总觉得李兆忠的复杂情感里“暗”的一面更多一些,特别是在《暧昧的日本人》一书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一直觉得暧昧一词用在日本人身上颇为合适,它是“我”对日本的感受,是日本之于“我”,而此书的过客一词,是“我”之于日本,两本书倒是极为呼应,正如作者在书后记中所言的“互文”,而内容上也表现出了观察和感知的不同侧重点。

  《东瀛过客》是记录作者在日本游学四载的一个文集,多是以在日本的经历入文,见闻性远大于研究性,很适合对日本了解较少的读者阅读,它会让你更清晰的认知日本的真实性,想来很多留学过日本的人都会找到共鸣,但是就文化研究上意义不大,不过辅以《暧昧的日本人》会相得益彰。

  读《暧昧的日本人》时,虽然很喜欢,但还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后来慢慢发现是其在文化文学文艺上缺少足够热情,过多的想要揭示国民性的差异,涉及的面儿很广,但是不够深,国民研究远大于文化研究,不过《东瀛过客》这本纯粹的亲历反而部分的弥补了这种不足,在这本书中有一章节为“吟味东洋风情”,对社会风俗文化有了更加细致的描述,而“另类日本人”里也对艺术有所涉猎,但是独独落下了文学,不免遗憾,如日本的江户情趣、对阴翳的礼赞、美与暴烈的极致追求等其实都可以在文学中觅得踪迹,而这些又反衬出日本的民族性,未尝不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另一种方式。

  《东瀛过客》读后感(七):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

  评《东瀛过客》

  看过《暧昧的日本人》的读者可能还会记得川端康成的那句“暧昧的日本的我”,也可能会对日本会有更温情的理解,日本人并不是总是那么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也可能对日本有更客观的认识,他们谦卑的礼貌背后,也掩藏着他们的岛国根性。这本《东瀛过客》没有过多的理论分析,全部是以作者经历的故事集合而成,书中前面四个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日本时候的对于日本和日本人的理解,在中国和一些日本人打交道的故事,等等。最后一部分《“全球化”的喜剧》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犹太人等等也和日本人一样,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着他们民族的特性,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个性。

  我们中的很多人,也都是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荡,最终在某一个城市安定下来,每天在工作之余也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想起自己曾经游戏、成长过的环境,只要不停地漂泊,这种相思将伴随游子不停流浪。不过只要不离开这个熟悉的国度,那种“四海为家”的感觉仍留有温情;更痛苦的应该是到异域国度中的人了,他们即使再努力也难于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者;即使是长期的相处与了解,也顶多成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李兆忠先生经历了这样的感受,用他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他认为的日本和日本人,用他特有的诙谐幽默了自己的艰难求学生活,正如我们经常说的“生命过客”一样,他称自己为“东瀛过客”。

  在这种熟悉的陌生人身上,我们发现了很多矛盾竟然天然地形成于一体。你说他陌生吧,日本很多的建筑以及日本人的长相、穿戴甚至是使用的汉字都会让你觉得熟悉;你说他熟悉吧,他的语言、生活习性以及行为举止和我们有大有不同。即使是深入到他们生活中的作者,也会被他们既谦卑又狂妄、既文明又野蛮、既现实又神话、既人工又天然的矛盾搞晕。日本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待人习性也是司空见惯。而在这样的国度中,和这样的人相处又能怎么样呢?姑且享受一下过程,即使是艰难也当做是人生的一个历练;姑且就把自己当做是熟悉的陌生人,当将来一天离开那里和那里的人,这种回忆反而会成为一种宝贵的经历,甚至会给与别人一种分享,就像《东瀛过客》一样。

  《东瀛过客》读后感(八):宛若梦幻

  这个题目来自于著名译家王新禧先生的著作《宛若梦幻:日本妖怪奇谭》,原因则有二,一是因为东瀛列岛上的居民在我们“天朝上国”严重无异于一群宵小,就像妖怪一样,且是我们的孙子,再怎么闹都不过是“奇谭”一个罢了;二是作者在<第四编:吟咏东洋风情>里开篇便提到在日本读了几年研究生回到北京的家中后,竟然深深的怀念起整洁舒适又干净温暖的榻榻米来,于是赶忙在屋子辟出一角,设上榻榻米,还专门为此到旧货市场上去买了一个木制的日式落地灯,猛的那么一瞥,还真有几分味道,年亲友同事都纷纷慕名来看西洋镜,不,是“东洋镜”。可惜,这榻榻米只不过给刚刚“海归”回来的作者带来短暂的兴奋与快乐。毕竟,这不是在日本,对于不习惯日本那样就着一个椅圈跪坐的中国人来说,“看上去很美”,不要两分钟就会腰酸背痛腿抽筋脚发麻,哪怕不甚美观的盘腿坐都不那么舒服,于是自己发明出各种随性的坐法;其次,榻榻米这种东西是需要长期维护的,真按日本人的使用方式,板间里铺满了榻榻米,全职家庭主妇每天都要用干净布抹至少两个来回,全家不露吃饭睡觉大小诸事全部在上进行,这是我们“丑陋的中国人”第一个习惯就无法容忍的,柏杨先生就提过我们臭鞋大阵,到哪去都令人闻之色变的脏乱差,这注定我们与这种东西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别说是我们,就连现代的年轻日本人都已经不太接受他们的传统,连寿司店小酒店都换上了以假乱真的双层榻榻米,这是什么怪东西,自己看了作者的介绍就知道了。同是王新禧先生的另一本译著,原作者小泉八云的《怪谈》里面就有一篇《穿武士服的小人》就含蓄的点出了榻榻米对使用者的要求之高,连小泉八云这个深深迷恋日本文化的西方人都忍不住调侃几句。这个榻榻米对于“李桑”来说也是“宛如梦幻”,偶尔能让他重温一下樱花之国的气息,没过多久即发黑变硬,被趁搬家之机无奈的撇到了垃圾堆里头。

  读完后回想整本书的内容,其实也恰如这四个字,我们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谋害者与被害者的关系。不论是像另一位流行作家萨苏先生的姥姥说的那样:咱们中国人不兴记仇;抑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且至死都念念不忘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人们,我们看日本,看的再久,研究的再深入,却始终都宛如梦幻,不仅像隔着云雾,更是踩在云里雾里般看不透,细思之下,日本与日本人确实就像鲁丝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弄出的那些“又…又…”句式表达的一样,权且看看李桑的这本书,好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人看日本的靠谱范例,慢慢回味

  《东瀛过客》读后感(九):留学生眼中的日本

  曾看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一书,在那本书里,作者深入浅出地从19个方面解读日本人文化性格,是近年来日本文化研究方面著作中的集大成者。而这本基本成文于九十年代的《东瀛过客》则可以看作是《暧昧的日本人》的前传,文作成时较《暧昧的日本人》早,也多是作者留学日本时的兴致之作,相比《暧昧的日本人》一书的成熟、大气、透彻与丰富,时隔十多年之久,回头再看当年的文字,《东瀛过客》不期然会显得有些薄弱。但是很肯定,如果没有《东瀛过客》记录的这些日本文化生活的表象观察,那么就没有后来《暧昧的日本人》中的成熟与理性的分析。

  求学日本,功课之余打工的经历被作者称之为“岛国炼狱”,这些经历丰富了他对日本社会真实面的了解,也由衷发出“过客”的感叹。文章分为五章,前2编都是打工中见到的日本千奇百怪的一面,比如作者迷恋的两面派的伊豆小姐,将情感寄托于狗狗身上的酒吧妈妈,心照不喧的偷喝并渗假的法国名贵酒,生发水一时挽救的打工生活等等。这两2编的困窘打工生活的描述,作者坦述始终不能融入那些有序运作,合作默契的团体,甚至被反复挑剔排斥中有种绝望之感。作者回忆自己在宴会厅工作时,自己“觉得很好了,别人却认为不行,要推倒重来。活儿紧,根本没时是精雕细刻,然而日本人却不管这些,照样挑剔”,这种感受一方面是日本人精益求精,骨子里从小处着眼,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粗神经,万事求大,求个差不多的思维差异的表现。前2编的打工生活充满困顿,好在作者心态很好,行文不失诙谐,让这本书读来苦中有乐。文中还附带的形象生动的小插画,也颇有趣。

  文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3编。涉及着日本社会中那些生存艰难,却又不甘于流于时俗而有所坚守的日本人。日本画家保久田坚持制作蜡染艺术画,而不愿被等级森严,干涉个人艺术风格限制的日本画会所束缚,成为日本主流画会的流浪者与独立者。今冈琴子专注于日本现代水墨画,而不在乎这种画种在日本倍受冷落的现状。佐佐木倾其所有只因喜爱而开办的倒闭画廊。以及被日本社会遗忘的揭短人高桥敷和他的《丑陋的日本人》。这些思维不随大流主流的“另类”日本人的存在,也让人看到日本骨子深处坚守的可贵,而他们让人尊敬和亲近。

  至于第4编则是生活方面,混浴,痴汉,寅次郎等不一样人情味的描述,让人对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又多了些了解。到了第5编,则是日本人在与世界各国民众交流时的悲喜剧,甚至有他国利用中华民族“对外慷慨大方,对内小气巴拉”为已国谋私利,让人愤慨。

  总体说来,因为是十几年前留学生活时的作品,文字虽略显浅显和表面,涉及面比较窄,不过也不失可读性和趣味性,有因有果,有表象陈述才有后来的精准分析,也不妨一读。

  《东瀛过客》读后感(十):个人意志薄弱的日本人——评《东瀛过客》

  《东瀛过客》是我读的李兆忠先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暧昧的日本人》,这本书可谓把日本人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也给《暧昧的日本人》写了书评,题目是《自卑的日本人》。我在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小团体意识、日本人的残忍、包括日本人的自负其实都反应出日本人骨子里的自卑。前两天翻阅崔永元团队做的《我的抗战Ⅱ》有一段也说到这个问题,说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其实反应的是略嫌薄弱的个人意志,在强大的集体面前,在貌似强大的上级面前,日本人通常都会失去自我,他们可以在命令下毫不犹豫的、完全不带一丝思考的去奸淫掳掠。同样是纳粹,德国士兵可以在二战中违抗上级的命令而拒绝屠杀平民,而这一点在日本士兵身上却几乎从未出现过;而在战后,德国人不论是高层还是平民都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道歉和赎罪并重新溶入欧洲大家庭,而日本却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反思,没有反思的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人薄弱的心理意志,他们害怕,他们害怕剖析自己,他们害怕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所以日本人在二战后一直抱持的暧昧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鸵鸟式的逃避。这一点日本人和中国人有本质上的差别。中国人喜欢揭短,最喜欢揭自己的短。日本人叫嚣日本什么都好;中国人谩骂中国什么都坏。《丑陋的中国人》在中国深受追捧,而《丑陋的日本人》却被日本人冷落和唾弃。

  《东瀛过客》成书实际上比《暧昧的日本人》要早。因为后者确实是好书,赢得了市场和口碑,于是《东瀛过客》就得以重印。这里面的一些文章写于上个世纪,虽然文字上仍然是李兆忠的幽默精致的风格,但是因为时过境迁,有一些看法略显过时。然而过时并不等于没有价值。实际上,上过世纪末的日本和当下的中国有很多地方比较像——毕竟我们现在的经济地位和也正在步入发达的阶段,有一些地方出现的奢侈现象甚至超出了二十年前的日本——甚至是现在的日本。所以李兆忠对上个世纪末日本一些现象的批判可以直接移植过来批判当下的中国,比如喝洋酒和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

  《东瀛过客》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另类日本人》。在这一章里作者描绘了一些和我们印象中的日本人完全不一样的日本人。从这些人里我们首先看到整体印象其实并不总是靠谱,日本人集体意识强,但并不是说日本人里就没有人特立独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另类”日本人的存在,才更突显了大多数日本人的性格特征——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

  最后要说说这本书的版面,这本书仅130千字的书居然印了两百六十多页,书的字号并不大,但是每一页都设计了边栏。这些边栏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有用,剩下的都只是在那里白白的空着。而即使有内容的边栏也都是正文部分内容的重复,根本就没什么意义,还有的是放着照片,照片放进边栏让照片变得很小,基本看不清内容,于是就造成了双重的浪费。如果把边栏撤下,省下的地方可以放很多的大照片。我不知道版式设计的人是怎么想的,难道是受了增高垫的启发人为把书增厚以便卖更高的价钱?要知道,每一张纸背后都是一棵树木啊,我们没有多少树木可以这样浪费。在此对九州出版社提出批评。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