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学》的读后感10篇
《无用学》是一本由(日)西成活裕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用学》读后感(一):“无用”这个标题很吸引人
无用,从物理学上来说,即是做无用功,即是能量转化的效率。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点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就是尽量摒弃无用。对于他们来说,无用,就像美玉上的瑕疵,能少一个是少一个。
举个例子:
电脑——很多人可能都会隔三差五地去整理硬盘,即使只多出一点点,即使只删除了几个文件,他们也会觉得很满足,以至于到后来,他们觉得系统文件的存在,都是不必要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看过去,每个人好像都有在执行无用学的精髓,那就是消除不必要存在的无用,但是,完美主义者,却会陷入一个自己都很难发觉的圈套,就是她在消除无用的本身,也在创造无用。
所以,刻意追求完美,到头来就是增添无用。超豪华酒店的完美设计,倒不如说是无用的铺张浪费。
本书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来应用与各方面资源的节约,即效率的提高,这其中包括了自然界能源(电、水)、人的精力等等,但我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时,注意力却是无法忽略的一样宝贵资源。现如今的世界,充斥着各色各样分散人注意力的东西,比如声音污染(建筑工地、汽车喇叭)、光污染(夜晚的霓虹灯、随处可见的LED广告牌)、穿着暴露的青年。
《无用学》读后感(二):简评
无用基本同物理中的“无用功”概念类似,指在达到相同目的所消费的最低投入之外的消耗。
书中对无用分了三类:
1、明显/冗余的消耗,可以理解为浪费
比如明天考试,今天在复习的过程中,一会找人聊天,一会玩手机,本该好好复习功课的时间却被浪费。这类行为一般比较明显,因为懒惰拖延等人为因素浪费的时间精力成本,这类成本一般是显而易见,可以立即修正或除去的。
2、不当的流程或操作方式,存在优化空间
书中讲到的例子:在车间中,把生产出来的零配件搬运到组装车间就属于“无用”,通过形成环形流水线,让生产出的零部件可以直接用于组装。极端的例子是流水线上工人“回头“拿零件的操作都属于无用。
在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和抽查机制通过流程标准化和合理化,极大的降低了”无用“,提升了效率。
3、看不到的浪费或优化空间
通过前两者,已经能够极大的提升效率,降低”无用“,但在看不到的地方,仍然有可优化的空间。在利润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应该致力于对无用的消除,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
当然,就像物理学中提到的,热能/动能无法百分百转化为动能/热能一样,无用不可能被百分百消除。
对我们的启示
1、工作中,尽量将时间集中化,降低并行处理多条任务的情况,因为在不同任务中的切换就属于无用功;比如在一天中,早中晚三次集中查看和处理邮件,就属于比较好的建议;
2、人活着不是为了消除“无用”,生活中比较多的行为尽管无用,但却必不可少,比如寒暄话,听音乐聊天等,尽管对主线任务没有帮助,但会从其他方面产生效益。因此无用的前提是在某个主线程之内的无用,比如当前任务是从A以最短的时间到B地点,那么中间绕路就属于无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从A绕道C,中间收获了一段友谊或捡了一笔钱就属于额外收益,而不是无用。
总的来说,消除无用的目的是提升投入产出比,留意身边的现象,大多有提升空间。
《无用学》读后感(三):无用催生有用
《无用学》这本书应该是很吸引人的,因为这一书名非常有意思,一般所谓的学问都不会被称为无用,更不会被一学说的创造者、阐述者成为无用,西成活裕先生却这样做了仅此一举这本书就能比同等次的书高了一筹。
当然这本书绝不是说什么真正无用的学问,它实际上是一本以强调无用来研究“有用”之法的著作。可以这么说《无用学》是一本方法论集成,它不同于理论著作。《无用学》中所谈到的无用和有用也都不是我们直接理解的无用或有用,实际上西成先生把无用定义为近似于堵塞的意思,更直接的来看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切障碍。相应的有用也正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方法、步骤,不得不承认西成先生在对于很多事物尤其是商业、经济上的无用了解之广、思考之深。其实任何一本书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学术、小说虽然属于不同类的著作,但是它们一样会让读者感受到庞大的信息量,作为读者的我们则会从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或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无用学》对于我来讲可能实际的意涵并不丰富,因为我对于商业经济的涉猎没有到细化到方法论的地步,但是它依然使我从中发掘出了一些东西。
西城先生在针对无用问题展开思考的时候,意识到了判断力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并强化自身的判断力,才能真正有效地清除无用。作为普通人判断力可能成为自身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并能够得到肯定的关键,然而作为领导者判断力则更加重要,他们的判断力的正确与否不仅可能导致事情的走向发生变化,甚至整个事情也会因此发生成败的转换。对于无用的问题来讲,正确的判断力则是一种“有用”之法,这种敏锐的看法本身也是一种判断力,西城先生无疑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判断力。可以说对于良好判断力的养成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本身就是消除无用的有效手段。
可以想见西成先生的细心,他不断地从各种领域里发掘无用,又从各种无用中寻觅有用之法。在我看来这些有用之法都是无用所催生出来了。问题都表现的非常具体,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也就一定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去解决。不过我却是对这本书有一些不同看法的,要知道方法论要有普遍性,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原理就必须有普遍性,《无用学》在我看来是不足以成为工具书的。
《无用学》读后感(四):察觉无用的《有用学》
察觉无用的《有用学》
评《无用学》
我们的生活一直在有意识地利用有用,也同时在无意识地排除无用,但更多的人都注重有用,忽略无用。然而无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腾出一定的时间来对付他们。《无用学》的作者从研究车辆堵塞中总结了很多无用,也从日常的管理案例中获取“无用学”的这一概念,并矢志研究,《无用学》是他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这是一本倡导“发现无用”、“清除无用”与“无用之用”的社科前沿书,全书都是围绕着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无用以及如何发现并清除他的案例,所以与其说它是“传播有用的《无用学》”,还不如说是“察觉无用、革除无用的《有用学》”。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到很多无用,长时间的排队等候,家里、办公室东西随处摆放,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个企划没有经过清晰的定位和前期准备最后被毙掉……里面都存在无数的无用。科学规划、细致安排能清除部分无用,清除无用能让我们的时间以及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这在运筹学和经济学中都有相关的理论,比如说你在做饭煮水的同时,把米淘好,还有时间的话把菜备好,而不是干等着水开,然后再去淘米,饭煮熟了再去备菜。在排队等候的时候,你可以趁机把还差一点没看完的书完成,或者用手机给客户打电话,这样时间不会在等待中白白浪费。在这本《无用学》中,有许多这样发现无用、清楚无用的案例,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作者通过他独特的视角、管理上的精细和分析拥堵方面的专长,为我们解剖了一个又一个可以清楚无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的方案。
在日本有很多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例如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他们在经营管理上都非常精进,并且注重在过程中不断改善。还有诸如大前研一、西城活裕这样的研究性学者,他们定期提出一些想法,并在管理和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并将有关理论付诸于实践,不断推动理论的完善,这也是日本企业一直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名列前茅的主要原因。在这本《无用学》中,我们看到了“无用学”这个概念从无到有,并借助实践、案例逐渐形成作者理论的过程,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经验的判断,对于“无用”的判断也非常中肯。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在研究中付出的辛苦,不仅有对幸福、智慧的独特理解,还有对现场、管理的精确判断,相信“无用学”将逐渐形成一个理论或系统。
《无用学》读后感(五):消除无用取得成功《无用学》
消除无用取得成功《无用学》
无用也能成为一门学问?呵呵,还真有研究无用的,不过研究无用,并非是为了无用,而是为了消除无用,从而达到有用。原来书里面写的内容是企业管理,如何在企业中消除各种无用,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一个企业中用于无用的时间还真不少,竟然能够达到300比1,就是300个小时的无用,才能够换来1个小时有用的劳动。不过这还是最好的企业的最好的效果,而500比1才是常见的情况,甚至有的企业10000比1。看来无用还真的挺可怕。
现在看看我们的企业照比日本海差得太远,连基本的法制环境,税收环境都还在不断发展和健全中,在企业内部找无用,下工夫挖潜能暂时还排不到企业家们的议程当中。
处处留心皆学问,日本人对企业管理的研究真的可以说细致入微,这也是日本企业最终超越美国的一个原因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让效益达到最大也许是所有的企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无用学是站在日本企业的角度出发,从节约库存节约人力等方面来研究的,可是中国的企业面临的问题也许就不一样了,人力很便宜,节约一个人省不了多少钱,更重要的也许是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处理好和税务工商银行的关系,这比生产本身都要重要。其实谁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无用,在不同的社会中,在不同的环境中,无用这个概念也不完全相同。
什么是无用,首先要有一个目的,在这个目的下,才能够确定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凡是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的就是有用,凡是无助于这个目标的就是无用。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总是能够有那么明确的目标。比如养花是有用还是无用?玩游戏是有用还是无用?推及一个人的一生,人生是否应该设立一个终极的目标?人生是否是在为一个目标而活着?这样的目标是否可以不断的更换?是否可以用无数琐细的小目标来代替这个大目标?而这些小目标如果互相冲突怎么办?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很多无用其实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生的目标在不断的变化,现在的目标未必就是长远的目标。其实生活本身也许就是我们的目标,无用的也许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无用其实是一种大用,因为无目标也许是这个世界中最明智的目标。
《无用学》读后感(六):小问题里的大智慧
最初来拿这本书,我是满心好奇的——世界上竟还有“无用学”这门学科吗?研究“无用”又有什么用呢?这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嘛!
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研究“无用”,正是为了清除“无用”,以达到有用。全书列举了生活中、社会上比比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很多“无用”现象,然后一一进行说明。比如他所例举出的丰田公司是如何研究福特生产方式中的无用,清除这些无用之后,就产生了有用的丰田生产方式,然后得出了如何清除“无用”的方法。其中一条“可视化”让我感触颇深。通过这种“任务公示”的方式,明确的告诉员工个人所负责的任务、完成的时间、相互的联系,以提高生产效率,确实非常有效。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减少了很多人为的不必要的内耗。
通读全书就会发现,作者只是列出了大量的例子,象堵车来说明什么是无用,通篇并没有对“无用”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仿佛这是一个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概念了。其实,照我的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个“无用”中的“用”,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效率差不多,“无用”就是缺乏效率,当然,也包括因为种种原因做了努力而没有结果的“无用功”的这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对这个问题我也曾有过疑惑和思考。比如,中国人两辆车在路上发生了轻微的刮擦,如果私了不成,就会请来交警划分责任,然后双方协商,协商不成还要到法庭上进行判决,这真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直到把双方搞得精疲力竭,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给对方赔付一些钱,而这些钱又和原来双方可以达成私了的数目相差无几,而浪费掉的时间里赚得可能会是几倍几十倍,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私了呢?还有,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举手之劳,在机关里只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对,双方就开始暗地里较劲儿,互相暗地里使绊子,勾心斗角,让本来一分钟能够办成的事非得拖到几天甚至最终无法解决,为什么我们不能和谐相处,让生活更加简单一些呢?还有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本来从市区到我们镇上已经有一路线杆,是最早的电信公司的通讯线路,后来有线电视的线也想直接利用他们的线材,但就是因为费用问题协商不好,结果也走了一路,这样市区到我们镇的公路旁就有了三排线杆——高的是供电公司的,然后两路并排的分别是通讯公司和广电公司的,这不是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吗?
这样的事情可谓不胜枚举,我也曾把心中的想法和别人交流,但也只是想想作罢,偶尔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会被讽为迂腐(很多人把这些归结为文化,归结为社会的必然)。然而,现在,这本书的作者西成活裕,是东京大学知名教授,是“堵塞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对“堵塞”长达10年之久的研究,终于从“堵塞”中悟到了“无用”这个关键词,创立了这么一门“无用学”。当然,作者是研究学问的,并不只是象我那样想想作罢。他从生活中的天天都有的一句感叹开篇,从生活中一些芝麻小事着眼,对这种缺乏效率、无谓浪费等进行研究,并大而广之,到企业管理、流程安排,到资本主义经济,最终上升到社会道德层面,提出了如何发现无用、思考无用、清除无用,最终达到无用的方法,真的非常有用。体现了日本人注重细节,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独特性,真的是小问题里的大智慧。日本能够产生很多象丰田、索尼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能够生产出畅销世界的各类产品,大概和他们喜欢关注细节,从每个细节着手对产品、对流程、对企业进行精雕细琢不无关系吧。
其实,中国社会的“无用”现象非常严重,比日本社会有过之无不及,这尤其值得我们中国人去认真思考。虽然对他提出的清除无用的方法是否适用还存在疑问,但至少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开始着手去清除社会中的“无用”,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无用学》读后感(七):知识经济下的新思维
无用学,乍一听都会有种好奇“什么是无用学,无用学是讲什么”的好奇,的确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貌似悖论的命题,既是无用学,又何必大张旗鼓吆喝呢。事实上,在我眼里,日本人西成活裕的这种观点也是日本人惯有的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笔的结晶之一。
西成活裕,两年前撰写过《堵塞学》一书,致力于观察各个领域尤其是库存堵塞的问题,并对工厂内在制品和物流中的库存如何减少即物品流动的堵塞情况进行了研究。这本书是在堵塞学的基础上,拓宽思维,从局部到整体,放眼世界,对中日及周边国家工厂生产及多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思考成果,也是从生产和物流到现代商业生活各角落的一种逆向反思。在这本书里,涉及的已不仅仅是经营管理知识,而更多的是国民经济、心理习惯、社会思想等甚至是对资本主义自身原罪的反思,对人类未来面临的困局等的探讨。
基于生产过度库存积压现象而提出的无用学,原本是为了找出生产之中被浪费掉的“用”,找出最佳的产出点。但在作者充斥大脑每时每刻的观察思考后发现,无用学可以用于许多各方面:业余时间打打球,游山玩水,看似没有把这些时间用于工作时间----无用了;可是打球游玩的过程中心情愉快,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作生产效率的提高,于是无用变作了有用。比如冷气的开放,离店时关电源,室内还保持凉爽的状态,但是关电走人这之后的凉爽就是无用了。于是如果能人走之前10分钟关电源,室内依然凉爽的状态下,却能每天节约10分钟的空调用电,这样无用又变成有用了。同样的无用变有用的例子,还比如其他节约方面:洗衣机----装满80%的洗衣桶时比只有几件衣服时洗要省水省电;冰箱过大,食物过多,来不及清理易过期易堆积垃圾,于是可使冰箱的食物摆放“可视化”,以方便家人取用;比如手机套餐,看似便宜,其实其中也包含开通了许多无用的功能等等。表现上看是讲节约,避免社会浪费,深入看却是个人行为乘以亿来计算的社会国家和全球问题。作者对百年后全球资源耗尽而忧心衷衷,为资本主义不可抗拒的利已本性而连连责备。写到此处,想到中国普遍浪费现象,彻夜亮着灯的中学教室,里外通明的供电局路灯,街边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管道,一桌桌吃不了的饭菜。。。真是让人痛心。
“无用”已变成社会的拥堵和冗余,而“清除无用”便能拯救世界。作者针对生产提出“要保持生产节奏,每天生产出适量的产品,而不是大量生产”这种观点与中国现状恰好相反。一度让国人自豪的中国制造以价低量大取胜。而每有政策扶持新兴产业,比如曾经的能源行业,于是一窝风全国上下立项目建工程,结果产能过剩,弃之不用,过不了几年,不声不响地拆得拆,垮的垮的。这些浪费都不能不让中国政府相关企事业反省。
因为着眼点比较冷僻,例举说明的案例又偏琐碎,我想肯定有许多人看过此书后不以为然,我想这也是思维习惯及境界的不同所致。毕竟这种从小处、从精细处着眼并全体通力合作方式与中国求大求全的思维习惯大不一样。可以理解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像我们对日本的心情一向复杂。作者有言“每个日本人即使是虫,三条虫也便成了龙。而每个中国人即使是龙,三条龙也不过是虫”。今年是龙年,龙的子孙在这种鄙视面前是否能做出点进步之举呢?
日本早已从工业经济进行知识经济,并进一步开动脑力创造着无数全球产品,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活跃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而作为邻邦,我们虽然也取得了年超过10%以上的经济增长,但是心知肚明这些增长的各种代价,而这种增长也会随着后劲乏力,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不以量胜,而以质胜,日本战后采取的设计兴国战略,多年后取得了成绩,也最终成就了日本走入知识经济,以头脑制胜。日本的发展不正是中国应该借鉴和深思的对象么?对子孙后代负责,可持续性地看待社会发展,集合集体力量和智慧,构筑“非增长型”社会,这是作者考察中国种种社会问题后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有点理想化,不过也很让人期待“清除无用”拯救中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