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1-08-31 04:00:49

  《天黑前的夏天》是一本由[英]多丽丝·莱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一):未選擇的路

  想出了很多話,最後還是寫不出來。或多或少的感嘆,卻不甚走心,大概我還沒到這年紀,大概我還沒這個煩惱。雖然翻譯偶爾會讓我走神,但是我看得出原文是很舒服的。

  生活沒有一成不變,凱特像開掛了似的去體驗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我喜歡多莉絲細細的心理描寫,生活的細節展現無遺,像靜謐夏夜裡的暖風,輕輕飄舞的白色紗帘,醉意的音樂。

  我會想起很久以前初中課文《未選擇的路》裡的插圖,鋼筆畫,有一個人,兩條路。我們都在選擇中做選擇。但最後,我很喜歡結尾,別的或許都會忘記,但是我最喜歡的是,凱特拎起行李,回家。

  就像故事開頭凱特心裡所想的——大氣本是遙遠的恆星的塵埃,卻選擇了我們星球。大意是這樣,忘了原話。

  前不久剛看了阿德里安導演的電影《不忠》,康妮的出軌導致了一場意外殺人。同樣是一個中年美婦遇上年輕力聲的小伙子。電影會讓我難過到不行,因為我會想起一件事,我就像康妮的丈夫一樣。但是在《天黑前的夏天》裡,著重描寫凱特的心理,更多的事一個中年婦女在道德兩段進退搖擺不定的念念叨叨。

  所以,我像被放進一個成熟篤定的女人心裡,就安安心心地看吧。不多想。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二):《天黑前的夏天》:女人,你将如何定义自己?

  在英国现代小说家中,多丽丝·莱辛被公认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后又一伟大的女性作家,这一方面由于莱辛本人对女性命运的持续关注,另一方面则在于她的不懈创作与自我超越,从《野草在吟唱》到一九六二年的《金色笔记》,莱辛不断攀登女性主义文学史上的高峰。与其他以知识渊博著称的作家相比,未曾接受过完整教育的莱辛,她的小说,不以哲思取胜,而以生活的细节与敏锐的笔触引人关注。

  在《金色笔记》十年后,莱辛出版了《天黑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一书。在这部小说中,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凯瑟琳(昵称凯特)·布朗或迈克尔·布朗太太,因为家中临时叠加的种种意外,忙碌的生活出现了一段空闲时间,但因为受丈夫友人之邀,她前去国际食品组织充当翻译,由此,她开启了一段自我发现与自我定义的“奇妙”旅程,结识了各色人物,并得以审视以往的生活乃至女人的命运。

  家对女性来说,毋宁是永远的“禁锢”和诱惑,也是文学书写的常见主题。凯特的婚后生活可谓幸福:住在高级社区,邻居大多优雅、礼貌;丈夫的个医生,社会地位较高;几个孩子差不多都已长大成人。然而,凯特却忘记了真实的自我(如果存在的话),她熟悉的自己,她乐意扮演的角色,是“救火员”,是调节者,永远不忘将孩子、丈夫的喜好、利害、习惯牢记于心。相比之下,她都忘了自己在葡萄牙语上的天赋,忘了在家庭之外,其实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更广阔的世界,常常被目为男人——他们给自己的定义是志在四方,建功立业——的领域,是莫琳打算与之结婚的菲利普——他目睹了社会的不公,打算与众人一起通过革命改变世界——的世界。然而,吊轨的历史证明,也正是这群踌躇满志的人士,贡献出了不间断的战争、恐怖、种族灭绝、大屠杀,当然,也有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作为和平建设者的女性,始终难以在公共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或许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结束了在国际食品组织中的临时工作——如果凯特愿意,她的出色表现很有可能帮助她得到一个正式职位——凯特开始了自己的冒险:出轨一个年纪比自己小的美国男人,与他一起去西班牙度假;放任自己的着装,当了一回下层女性,体验被人当做空气甚至被鄙视的感觉;在陌生人跟前吐露自己的性爱经历、迷离的梦。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随着凯特拎起箱子,坐车回家中结束,但显然,这时候的家,早不是她原先离开的那个家了。家变了——陌生人曾寄居一段时间,或许带有他们的生活痕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凯特对自我的深度观察:这个家,并不那么幸福,却也并非不幸至极,却是她愿意甚至乐意维持的。这时的她,已来到了人生第三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天黑前的夏天》中,同样呼之欲出的女性人物,还有凯特的邻居,活力论者玛丽,以及很快就要步入婚姻殿堂的莫琳,她们无疑都构成了凯特自我定义的参照。凯特与丈夫之间,并无娜拉和她的丈夫之间的那种深刻矛盾,最终也没有驱使凯特选择离家出走——出走之后,女性的生活就全然幸福无比了吗?每个女性,在人生某个节点,都要面对成家的“问题”。选择成家的,还将遭遇生殖、哺乳、抚育等“问题”。凯特拎箱回家之举,明显是存在主义式的抉择,她知晓前方等待的是什么,也为此做好了准备。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三):生活之苦

  已婚女子要如何拯救自身?通過一個夏天“離家”的經歷來書寫。看目錄很“建築學”,充滿了場所感。

  去掉很短的第一章“在家”,剩下各章邏輯尤其清晰:尋求個人事業價值→尋求婚外戀情→落寞孤獨自由自在→偶遇未婚女孩莫琳。

  在最後一章,未婚女子在凱特的人生對照下,不敢輕易走入婚姻,但還是一點點收起來最初一身個性的裝扮放縱的生活(契機是看了一個年輕媽媽獨自帶兩個孩子的慘狀?而選擇依靠威廉離開菲利普是因為將來會有保姆?)。莫琳:“不管這世上什麼東西是重要的,如果真有,管他是什麼,從來就沒有人告訴過我。”(p241)

  看似莫琳最後是因為豐厚物質條件的誘惑而走入或者即將走入她所抗拒的婚姻的——對象喜歡與否沒那麼重要了。“我該怎麼辦?是要自由,還是跳進經濟羅網和陷阱?”(p64)婚姻是羅網,那所謂的工作就不是羅網了嗎?凱特的情人傑弗裡代表了這一類無拘無束的人,可是他們好像也並不怎麼快樂。

p64

  而凱特,在目睹了這一切,經歷了“家”之外的種種,又選擇回到了那個圍城,是情理之中的。畢竟此前的3章經歷讓一切都幻滅了,而遇到莫琳也只不過是找到給自己交代的方法——誰說自欺欺人不是藥方呢?雖然凱特說:“我長成大姑娘後遇見的所有事情,我老覺得自己像個狂亂的瘋子。愛情、責任、戀愛,還有失戀、有愛心、舉止得體、懂規矩。這些是病。是的,有時我覺得這些都是病。”(p227),但最後她還是選擇給自己點儀式性的改變——並非傷筋動骨——只是頭髮(p243以及p138)。

p242p243

  自由和反抗,個人價值的表達,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對凱特來說是頭髮。

  所以,凱特不可能像瑪麗那樣瀟灑,對道德不管不顧隨性而為,也不可能像莫琳那樣任性隨便斷絕和任何一個人的關係。

  夏天之前的凱特面臨的危機,是內心的壓抑與矛盾,進而對整個人生的懷疑。旅程中她反復思考反復問自己:“對丈夫的婚外情大驚小怪?”並且時而“心中很想念丈夫,想念那份彼此知根知底的感覺,想念親密無間的時光”(p138)。

  自然,這一趟旅行讓凱特看清的不止是愛情和婚姻。凱特蓬頭垢面回到家附近,鄰居瑪麗認不出她,“她大為高興,大大鬆了一口氣,恍然大悟,所謂友誼、關係、‘對人的認識’,都是如此的膚湥绱巳菀妆环駴Q……”(p147)

  獨身時凱特去看屠格涅夫的《村居一月》,“四年前看完還覺得侷促不安,覺得戲中說的就是自己”,而如今卻“非常不舒服”(p150-151)

p155

  然而問題似乎沒有解決,也許得到了釋放就是解決了——就像最後參觀動物園的意象,其實有些動物命該如此。凱特已經幸叩乇环懦鰜硪粋夏天,全書最後兩個字:回家。重獲自由之後,不知道她是會覺得家溫馨如故呢?還是更加難以忍受這個牢唬军/p>

  從敘述來看,應該是後者。

p1

  在家。就像書一開始提出問題一樣。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四):『枕诗倾言』《天黑前的夏天》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女人活着就是为了爱情,直到有一天, 在他们旧调重弹的时候, 从镜中瞧见自己的模样, 或眼光敏锐的捕捉到朋友听到此类话语的表情, 才会悄然住嘴." 因为我变了, 所以我的人生也变了.”——《天黑前的夏天》

  《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获得如潮好评,被《纽约时报》誉为“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天黑前的夏天》是一部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用女性思维想象与表达的文学作品。小说刻画了一位中年女子在某个夏日里来临之时,突然打破常规,走出规范生活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小说的主人公凯特二十年来都料理家庭的一切事务,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是,当丈夫和儿女都忙着计划各自的暑期行程的时侯,她突然怅惘若失,顿觉万分悲凉。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不知道该如何承载这可有可无的角色?于是,在疑惑彷徨中,她走出了家门,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回归自我的旅途。女人一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将身归何处?我将心归何处?我将魂归何处?《天黑前的夏天》用几段清新的文字,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却完整地回答了这个女人思索一生的问题。它是一部最没有抱负却又最自然的作品,一部用一个女人的故事,让天下女人心有所动的作品……

  《天黑前的夏天》,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结束;一次自我确认的过程,如此具有穿透力,让人震惊、充实,充满敬畏。作者是极少数天才文学预言家之一。全书几乎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艺术的真正功能是改变人看自己的角度。中年的女主人公凯特也曾是众星捧月的知性少女,二十多年的美满婚姻把她打造成“家里的天使”,是丈夫和儿女依赖的核心。然而在这个夏天,家人纷纷计划起自己的行程,她的假期——她的人生——该往何处去?在恍然有所失的惶惑中,她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

  凯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夫人,一个活得精致而受人尊重的女人。但这个夏天她发现原来这些都只是自己扮演的角色,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她发现她以前每天围着转的人,不再需要自己,她感觉无所适从,她感觉无论自己怎样做似乎都不对,或者说以前一切都不再是对的,一切都变了样,而在这个天黑前的夏天,她通过自我放逐追寻自己。如果换种说法,我觉得凯特是幸运的,她的孩子和丈夫逼着她去寻找自己,纵使凯特并不想这样,所幸凯特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在一个人的途中找到自己。

  书中主要讲了凯特在四个不同地方的故事。名曰:在国际食品组织,在途中,在酒店,在莫琳的公寓。这四个故事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如流水般行进,但却不难发现作者的精心安排。在她找不到方向和位置时,冥冥中被安排去了国际组织做翻译。在此,她的才华得以施展。在一片赞誉声中,她的自信又回来了,她被需要,被肯定,而且不可缺少。但这却不能填平她内心寂寞的深壑,外在纷繁热闹,但静下来时她想丈夫,想孩子,想自己的失落……各种情绪,各种纷扰,总使她不得安宁。翻译的工作完结时,她与一个年青的爱慕者杰弗里开始了她的西班牙旅行,却没想到,这个想象中美好的旅行不但没有给她解脱,没有给她欢乐,甚至连片刻的享受几乎都没有。身边虽然有个情人,她仍是孤寂无奈的。在旅途中,和衰弱的杰弗里的相处使她伤透了脑经,她发现杰弗里不是她需要的男性。在酒店里,她学会思考,开始认识到女性的另一种面孔。凯特找回家庭之外的自己,女人的独立,女人的事业。虽然在这个组织中她还是没有找到自己,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她开始在探索,在用劲的挣脱束缚着自己的网;在途中,她再继续找寻自己,找回作为丈夫妻子之外的女人,她很难理解和自己恩爱的丈夫的婚外恋情,她自己尝试着放纵,但显然她并没有春风得意,我只能说每一个人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从一而终,有的人喜欢同时喜欢很多人,你不能说她有错,只是选择不同。而我似乎更喜欢从一而终的爱情和婚姻,但我不幻想,我知道现实比较真实;在酒店,凯特像个孩子一样,她在寻找爱和关怀,她像个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当没有得到这种关注的时候,她像个孩子一样打翻水杯她在无尽的付出自己的爱以后,她终于发现自己也是需要被爱的,纵然多年来自己已经习惯称为爱的源泉,但是孤身一人时她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台爱的永动机,她也需要关注和被爱;在莫琳的公寓里,凯特重生了,因为这个像自己女儿一样的年轻女人,这个年轻的女人在为婚姻而烦恼,她是那么年轻就像当年的自己又像自己的女儿,她光芒四射充满活力,像极了年轻的自己,而自己如今却怎么也抵挡不住头上白发从生,她和莫琳一起无端的疯狂,她和这个年轻的女人讲自己的故事,这个年轻的女人告诉她,她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而那跟自己没有关系,而帮助这个年轻女人选择婚姻时,她也慢慢发现自己,这个年轻女人是一个出口,不期然中她与莫琳确有了女性间真正的对白,她真正开始面对自己并陷入了思考——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之前的怨恨、委屈、悲伤、愤怒。豁然之间,她可以理解丈夫和儿女和自己了,其实,没有一个人会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完美的,只要我们能用人生的一切事件修行提升,它的结局几乎永远都是有回报的,值得的。这个夏天是一段旅程,行程在夏夜的狂欢派对的门前结束,拖着行李箱走向公交车站的凯特还是原来的凯特但也不是原来的凯特。

  这一段走出去的时光,让凯特在人生转弯时清楚地照见自己:生活不在别处,在你坚固的自我核心里。所以,自信地回家,顺势而为地生活,这就是幸福的归途。一份光鲜体面但不乏无聊的工作,一程兴奋激情而暧昧不明的旅行,一段与少女清澈见底但恍若隔世的合居时光,伴随忽隐忽现的梦境,以及绵延不绝的冲动,凯特在这个夏天的自由气息中,迷失、徘徊、找寻、思索,一路走来…突然恍然大悟般从千篇一律的日子中逃离开来,兴高采烈又惴惴不安地随意扭动着人生,沿途的任意风景都是新奇,人生下半场开始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凯特踏上重寻自我之旅,经历种种后重返家庭,因为她已找到答案:自我并不取决于哪种外在环境,而取决于你的独立的精神内核。

  看这本书挺费劲的,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读到一半很想舍弃,但是有不甘心,因为总想看看凯特这个女人最后是如何收场的,读完就是一种缘分。女人对自己生活的探索太少了,有四个孩子的美主妇,遇到意外的工作、意外的年轻情人、意外的叛逆女孩,天黑前的夏天,她过得很意外,天黑之后她又回到原点,只是这一点的运笔已不同。没有太多的情节,那些过于简单的对话和凯特的心理,与其说这是莱辛写的文字,不如说是莱辛对生活的编织,那些淡然的精准的文字,字字打在生活的本身,一字不差,不偏不倚。一个夏天,一个女人,孤独的游荡。她经历了很多,却为了回归,在几个月中,她脱离原本的生活圈,得以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身份。当梦中那个海豹被她送回大海时,她觉得是时候回家了。尽管以后可能重复原本的生活,但她知道自己原本就享受这种家庭的氛围。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五):多丽丝?莱辛告诉女性该如何生活

  我们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问别人或自己: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该如何生活?经过一番无意或有意的思考之后,生活仍在继续,但还是不停被这些问题困扰着,随着年纪的增长,不是更疑惑、就是更麻木了。尤其作为现代女性,生活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梳理清楚如何自处的问题,越发显得重要。

  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出版于1973年的《天黑前的夏天》,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女性的困境,并帮助她们寻找出路。

  莱辛笔下的凯特?布朗是一位对现有生活存在诸多质疑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有着外人看来幸福而和谐的家庭,与丈夫和四个孩子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栋大房子里。然而,看似生活圆满的她却在那个夏天即将开始的时候,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她对目前所处的人生阶段产生了厌烦,只希望它快快过去,但是又看不清究竟是什么令她如此不安。一份“被安排”的工作让她有了走出家门、自我审视的机会。

  作者在叙述中有时以凯特的视角看待问题,有时又跳脱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加以分析,主客观结合,全方位地剖析了凯特出走过程中的内心转变,使这个过程有理有据,极度真实可信。作品所表现的内心斗争是剧烈而汹涌的,时而扪心自问,时而自我否定,莱辛借助凯特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全面而细致的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课题的思考,具有极其伟大的现实意义。

  受过良好教育的凯特婚后一直过着相夫教子的安稳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发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发生了无法控制的变化,不能再像之前的二十年那样生活下去了,她有一种意识:这种改变迟早要到来的,她想做好准备迎接——在此之前理清自己的思绪,可是,改变却在她毫无防备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要赴美工作几个月,四个孩子也要各自出国度假,她突然从“家庭保姆”似的人物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其实,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夫妻之间激情的淡化,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这种意识愈发的强烈了。那个五月的下午,当丈夫一意孤行让她去国际食品组织帮忙,并且要把房子出租一整个夏天的时候,凯特觉得寒风袭来,自己的生活崩塌了。

  那么,这个夏天出走的经历让凯特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改变呢?

  在国际食品组织

  起初凯特来到这里是忐忑的,但她不怎么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而是生怕自己的衣着、发型与组织内的人员格格不入,为此,她特地买了几件衣服,心想“迈克尔?布朗太太可不能被笑话不懂穿衣;不过,国际食品组织聘请的又不是迈克尔?布朗太太。”可见,这些年来,她一直战战兢兢地生活在别人的注视下:穿合适的衣服、做合适的发型、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她一直以来都在委屈自己。她验证了自己的外表依然年轻美丽,而且非常敏感地知道外在表现的细微差别会换来他人完全不同的态度,如同将自我隐藏在面具之下的演员。那一套“保姆”的行事方式让她在国际食品组织如鱼得水——扮演被代表们需要的保姆,享受了漂浮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之上的感觉。“就这样,她脸上堆着笑容,笑个不停。”七月中旬,在伊斯坦布尔的工作即将结束,一想到马上就要孤零零一个人,凯特茶饭不思了,因为恐慌——以后不再有众人充满欣赏的光束照耀在她身上。她打定主意回伦敦去,“找个地方独自待上两个月,孤独地审视自己的人生。”

  在旅途

  丈夫的出轨让凯特觉得“自身价值乃至体内物质都遭致侵袭。她原以为只有等到她年老色衰他才会犯这等事儿……而他搞外遇的唯一目的就是性,因此她,凯特,觉得自己被践踏了。”出于对丈夫的报复,她在8月初与年轻的杰弗里一起去了西班牙。凯特希望进行一场无拘无束、放纵的婚外恋,可是因为杰弗里的拮据,他们只能住低档次的房间、乘坐大巴而不是飞机出行。杰弗里的突然病倒让凯特一切都未能如愿,在西班牙又扮演起了母亲的角色——照顾他。在他被送到修道院治病的日子里,凯特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审视自己的过往,这是她多年来时时向往的状态——没有任何压力和干扰的思考时间,可此时她却无法思想、理解了,此时她的脑袋是胶着的,像那个炎热粘腻的夏日一样。但她感觉到了自己唯一的一种渴望——强烈渴望丈夫的身体,其实她和丈夫的性生活一直都是完美的。她觉得她的自我在内心复活了,她曾经渴望献给丈夫、孩子们的、一直被她本人和他人忽略的自我。

  在酒店

  凯特独自返回伦敦,住进一间豪华酒店,此时的她彻底病倒了,需要酒店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她需要睡觉休息,可是各种意识还是搅得她混沌不堪。她更想念丈夫了,“想念那份彼此知根知底的感觉,想念亲密无间的时光。”她知道即便有婚外情,丈夫始终都是对她不离不弃的。凯特觉得自己会在这里出现,简直是疯了。在各种潜意识里,她体会到了自己对家和过去生活的依恋。

  九月中旬,大病初愈的她瘦了一大圈,特别想回家去看看。凯特的外貌变化惊人,以至于两个邻居,甚至是最亲密的玛丽都没有认出她来,只有贾斯伯先生的小狗认出了她。“这个发现不但没让她伤心难过,反而令她大为高兴,大大松了一口气,恍然大悟,所谓友谊、关系、‘对人的认识’,都是如此的肤浅,如此容易被否决……” ——外人认识的都只是表面的她,她似乎明白了,家庭、亲人对她才是最重要的。她去看戏,看到了这个自己过去经常参加的社会活动,从演员到观众都是在演戏,大家按照一种规范的社会模式表演,她觉得他们是动物,很滑稽,于是选择了比较极端的行为进行嘲讽:不顾形象,大喊大叫。也是对最近所承受的压抑的释放。曾经的自己也是他们中间的一份子,三十年来一直在扮演“苗条浑圆的红发女,善解人意的褐眼妹”,现在看来是那么可笑。

  在莫琳的公寓

  凯特用一星期五英镑的价格租来的公寓,打算住到家里的房子收回为止。莫琳也是这里的租客,她年轻、活泼、漂亮,喜欢吃儿童食品,崇尚真实而自由的生活,带着枷锁谈恋爱,害怕自己步入婚姻后成为凯特的翻版。在她面前,凯特可以随意谈论自己的过往,莫琳面对的一直是真实的凯特。她俩在一起聊关于婚姻的话题,这时她们的身份是朋友;而谈论到莫琳婚姻选择的时候,凯特又像是她母亲,但她现在不会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安慰了,她相信安慰没什么用处,要学会让孩子自己考虑问题,给他们留一定的空间。她也清楚了,她之前纠结于自己一直是扮演没有选择权利的好妻子、好母亲角色,当看到莫琳面临的几个选择时,凯特反倒和她说:“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会更好。”这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话,她已经改变了,她觉得,原来的身份没什么不好的。凯特认识到自己是以主妇这个身份活在真实的生活中的,出于爱,为丈夫、儿女忙活。之后,她便开始娴熟地张罗起回家的事情了。

  最近这段时间在街上被当作隐形人的遭遇终究使凯特明白了“支撑她这一生的全靠一种隐形液体——他人的目光——可是现在这种液体已经被抽干了。”透过对街上形形色色的行人的观察,她看透了自己过去是如何按照别人所期待的模式而言行,进而不再执着于外表。就像是爷爷会说的话:“关键是事物的精神。”她决定回家的时候保留头发的样子,要它们按照自己本来的面貌生长,决不去修饰,其他方面都可以妥协,还要为此发一个声明。我想,这是凯特折中的做法,既要保留一部分自我,同时继续为自己热爱的家庭付出。

  “玛丽”和“关于海豹的梦境”是作品中两个最有力的隐喻。玛丽象征着完全摒弃道德束缚的凯特,凯特知道自己是不会像玛丽那样行事的,也就说明她不可能完全摆脱家庭和社会的约束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个一直做的关于海豹的梦,正是凯特不遗余力的内心挣扎。她在梦中努力的寻找大海,起初谨小慎微地害怕找错了方向,后来坚信前方什么地方一定是海,最终很艰难把海豹送回了大海。此刻,藏匿于地平线下的太阳升了起来,欢快活泼的太阳。凯特知道,梦结束了,自己已经蜕变,也是时候回家去了。

  怅然若失的凯特在出走的这段时间,见过了人生百态,才能以另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反观自己原来的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糟糕的,在他们的小家庭里,丈夫和孩子的生活都是以她为核心的,她决计以后要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大部分矛盾都会解决的,她变得自信起来了。“我们穷尽一生评价、权衡、盘算自己的想法、感受……结果都是扯淡。我们怀着不同的想法和感情经历了某一件事情,并在当时有了相应的判断,等事情过了很久——瞧着吧,看起来就会大不相同。你以为,那才是当时的情况;你以前的所想所感,现在看来是那么可笑,那么乏味。”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大量心理描写,把凯特出走中内心世界变化的全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切一切的想法,仿佛那个潮湿炎热的夏天所蒸腾起来的水蒸气一样,紧紧包裹着我们,接受一次彻底的思想洗礼,引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不得已的、又像是自觉的跟着她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多丽丝?莱辛对我而言是一位类似人生导师的作家,她跨越了时代,文字中充斥着很多关于人性的真知灼见,体现了她细腻与深刻的洞察力,仿佛一个思想内窥镜般的深入。她能洞悉到几乎所有女性心中的喜怒哀乐,告诉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生活,正像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生活中学习”,纵使会经历一个难熬的夏天,但这期间把一切都弄清楚了,黑暗就不会到来。这就是我热爱她的原因。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原创,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