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历史是什么?》是一本由[英] E.H.卡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一):《历史是什么》
打卡:卡尔《历史是什么》 作者卡尔(1892-1982)曾是一名英国外交官,后在大学任教,对俄国历史较有研究。 本书分六个章节阐述作者的历史观。 第一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作者阐述历史事实不等于过去的事实,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才被历史学家挑选出来编纂成历史事实。比如,凯撒渡过溪流卢比孔是历史事实,而半小时以前你徒步穿越同一地点只是一个过去的事实。 第二社会与个人。既然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在无数过去的事实材料中筛选凝练,那作为一个个人的历史学家,他的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等对于其编纂历史事实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历史事实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中统一考虑。 第三历史、科学与道德。作者认为历史包含于各种科学之中,比如达尔文把历史带入科学领域。历史学家的立场与道德学家的立场不必一致,比如亨利八世或许是一位坏丈夫,却是一位好国王。 第四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历史存在偶然和必然性,同时历史的因果随着认识的深入会不断被发掘。 第五作为进步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历史事件与前进中不断出现的将来目标之间的对话。 第六扩展中的视野。作者强调历史研究者(当然他指的是大部分英国历史学家)不应局限在英语系国家的历史研究中,现在世界的发展,亚非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应以扩展的视野考虑进来。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二):受益匪浅
读后感 会特别好奇把别人对作者批评的声音放在前面,这样觉得很容易先入为主,可是读完发现还是有深深的震撼 从每一章的内容来写 1.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原始材料的选择而形成的,并且通过其想象力,然后需要以当下的眼光才能理解及历史; 这里它需要克服的难题是:那种编辑的事实应无条件优越于解释。 2.社会和个人 首先要明确历史学家研究该段历史所持的立场; 然后探寻完之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占的比重。 3.历史、科学与道德 (1)历史只研究特殊,科学则研究一般 (2)历史不传授教训 (3)历史不能够做预言 历史学家是进行概括时对未来的行动提供一般的指导 (4)历史必然是主观的,因为人在观察自身 (5)和科学不一样的是,历史涉及宗教、道德的问题 在这里,知道历史学家重要的判断——对过去事件、制度或政策的道德判断 4.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历史学家会把原因归类,并且排序。 这里有两种情况,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偶然性,历史决定论无法解释历史偶然事件,历史偶然性会被历史学家运用理性的方法解释。 5.扩展中的视野 一个是人们充分地意识到自身控制环境、控制自己的能力。 另一个是世界重心的转移,特别是亚洲、非洲成千上万人口中,传播近代技术和工业方法,传播启蒙教育和政治自觉。 作者澄清进步与进化的区别,以及评价历史客观性的标准,以及事实与价值的联系
是总结的作者的观点,还有一章没有罗列出来~
作者反驳反对者的观点的时候采用的利用自己支持的观点来自圆其说的说理值得自己学习,还有作者陈述过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的把握也很值得思考,一些先前从未占据世界中心位置的民族开始有了社会自觉,政治自觉这样历史就开始了,历史绝不再仅仅是占统治地位的执政者的历史。
历史学家的道德评价即价值评价是针对制度而不是针对执政者个人,解答近期的疑惑:价值评价存在的的合理性是?
现在错疑惑的地方是:理性能解答历史的所有问题?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三):知人论事观历史
记得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那个人曾说:“这本书每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不言而喻,这是很高的评价,于是,当我把书拿在手上时,无形中便有了庄重肃穆的情感,以为自己将要踏进知识的海洋,窥探历史的神秘面纱。 硬着头皮把两版序言浏览完,没有再读下去的欲望了。几经反复,终于把书翻到了最后一页。把书合上,没有醍醐灌顶的快感,只有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我知道,自己的思想依旧在牢笼里徘徊,不过那牢笼也许正在一点一点地摇晃。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E.H.卡尔是一位非职业历史学家,这是他思想跳脱传统历史桎梏的现实基础。德国著名史学家兰克曾言,他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再现历史事实,他本人的立场绝对客观,没有偏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反对历史学家做任何阐释性的见解,历史学家的任务仅限于搜集,甄别史料,兰克史学曾一度成为西方历史权威。 卡尔却说:“只有当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看法由对当下问题的洞察力得到生动的说明时,才能写出恰如其分的历史。”换言之,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是基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刺激,他们决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记录者,历史史料的搜集者。历史学家的真正价值在于解释、评价历史。可是,“事实是神圣的,解释是自由的。”历史学家有选择地阐述历史事实,并且只有当历史学家要事实说话的时候,事实才会说话;由哪些事实说话、按照什么秩序说话或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话,这一切都是由历史学家决定的。但就此而言,其走向极端的的结果是:完全排除历史的客观性,历史是历史学家制造的,陷入纯粹的怀疑主义。卡尔又说:“不能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就推论说山在客观上根本没有形状或是有许多形状。”即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相作用的。历史学家从事历史解释并不完全客观,但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的不断对话。 卡尔指出,历史学家有时沉溺于语言修辞,当解释一个或几个强有力的的因素时,他们经常会说“这是必然的”。仔细想一想,“必然”一词时常见诸于历史课本中。例如,书及老师都说拿破仑帝国的最终覆灭是必然的,然后用很多历史事实去印证这个结论,确实,拿破仑帝国灭亡已是不争的事实,“必然”一词也关闭了所有成功的可能性。但事实是,历史学家们是在拿破仑彻底失败后才从已知的事实中推论出这个“必然”的,我想,无论他们的论证多有道理,有内涵,都避免不了“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卡尔也说,实际上,当事件发生前,历史学家并不能假定事件是必然的。而作为历史学家应该避免使用“必然”这一类的词语。这样的话,历史将会死气沉沉。 十九世纪是自然科学兴盛的黄金时期,社会像自然界一样被看作是一种机械装置;历史学也被兰克及之后的实证主义学派搬上“科学”的神坛。然而,我们知道,科学是有规律可寻的,但历史是否有规律直到今天也还在争论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历史是无法预测未来的。 也许真正读懂一本书,至少是要能够质疑作者的一些观点,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么显然,我并未参透本书的迷津,探寻之旅才刚开始。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四):卡尔如何论证历史是什么与简单评价
卡尔在第一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中表明了他对“历史是什么”的看法,他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卡尔开篇通过引用《剑桥近代史》两个版本中对历史的解释展开论述。第一版本中由阿克顿的工作报告展现出在1896年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历史抱有乐观的信念,认为人是可能得到材料,解决问题的。而身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克拉克则认为不存在客观的历史。通过此二者,作者提出我们在试图解答历史是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囿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随后作者通过驳斥兰克学派的核心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仅仅如实说明历史而已”,提出了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基本事实。卡尔接着阐述了存在对所有历史学家都相同的基本事实,但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这些材料主观的先验建构而确立的,并非历史材料都是历史事实。这样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历史学家通过选择历史,让事实说话,所以相信历史的硬核客观独立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是十分可笑的谬论。卡尔举了一个例子,曾经不被当做历史事实的事实如何转变成历史事实,历史学家的解释赋予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意义,使大家认为它是有效的,有意义的。进而论证历史事实是无法脱离历史学家的解释的。
接着卡尔举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长斯特雷泽曼的档案为例,通过档案的虚假证明了要建构历史必须要选择恰当的历史事实。但是选择解释事实不能随心所欲。在卡尔看来,新黑格尔主义大师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就是完全的主观主义了,他们把历史当作是人脑中编织出来的东西,以当下的眼光看待其研究的历史时期,可能陷入实用主义的窠臼。这两种相反的态度都是极端的,兰克学派以事实为唯一权威,而新黑格尔主义者们相信历史纯粹是由历史学家制造的。
最后,卡尔则提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历史学家代表现在,事实代表过去,历史学家的解释和事实的关系就是现在和过去的对话。由此,作者回答道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评价:卡尔对“历史是什么”的探讨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历史是什么,历史不仅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互为作用的过程,也是后世的历史学家与先前建构历史事实的历史学家之间的隔空交流。历史学家在处于自己时代的情况之下,以当世人的心态去体悟历史事实中人物的心境或是曾将自己代入历史人物中体会的历史学家的心境之中,经过选择,在阐释之上再加阐释,获得“新”的历史事实。然而实际上,人是无法通过想象来完全感同身受的,故而克罗齐和柯林伍德的论断不无道理。由此我在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是探求历史的真相吗?这样看来似乎无法做到,历史学家可能可以无限接近真相,却无法真正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真相。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解释,来一窥时代的门径。毕竟,人类诠释历史的过程也是历史诠释人类的过程,时间将两个相互诠释的过程彼此连接,构成了今天我们的一切。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五):开始思考"历史是什么?"了
"历史根本不是事实,只是一系列已经接受下来的判断"(巴勒克拉夫)
我的问题是:历史是什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关系到历史家的使命和意义一一我们活在历史的洪流中,茫然无知,最终无影无踪,除了那几个超凡的圣人(他们是历史的终结者)又有哪个历史家发现什么新大陆并让我们踏上真理的彼岸呢?
历史学家遭遇的困境就是人性的困境一一我们改变环境适应自己,又受制于环境甚至遭其报复!对历史家而言,历史事实就如同环境,终身无法超越。
从古至今,人类每天经历不计其数的事件,为什么只有所谓“历史”被记录并流传了下来?那些未被记录的人类行为是什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在真实的时间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都构成历史?历史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使这本书十分有趣。
卡尔是谁?
爱德华。H.卡尔(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 政治学家。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供职于英国情报部门和外交部门。担任威尔士大学教授。
我们读到的“历史”是某一类人受某种观念的影响,从众多的真人真事中,以他们特殊的筛选方式,“替我们”解释并记录下来的——我们从司马迁那里知道了秦始皇,可我们无从知道孔雀王朝或者托勒密王朝的人眼中的中华帝国……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失忆,对于一个人要不是骗子要不就是疯子,而所谓“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不正是疯子或骗子合作的结果吗?
或者,历史只是一种学说,乃至一种信仰——后来的读者,选择这样理解,相信这是近于真相的。
英国历史学家芭勒克拉夫说:我们所读的历史,尽管基于事实,但是严格说起来,根本不是事实,只是一系列已经接受下来的判断
卡尔说(p97):近代史学家有双重任务(相对于研究中世纪或者更早历史的学者——他们可以理所当然的忽略掉早已蒸发的历史细节):一方面要发现少数意义重大的历史事实,并把它转变成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把许多影响不大的事实当做非历史加以摒弃……一批未来的历史学家,他们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知道得越来越多,最终无影无终的消失在事实的汪洋大海之中……
问题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主观的编选历史有疯子和骗子之嫌,做历史素材的奴仆(专门至极的历史考据专家)到底也是瞎子摸象,那么,当代及未来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该何去何从???
看看卡尔的这本书能不能给我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历史哲学——由伏尔泰肇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这是不是意味着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记录而在于评价?
“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气沉沉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去”(柯林伍德)
卡尔说: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那个记录者的头脑就很关键了,比如看《史记》,如果不去深入的了解司马迁同志,恐怕就看不真切……
(突然想到耶稣和释迦牟尼这两位圣者,如果以历史人物来考量……)
卡尔说:事实不是案板上的鱼,事实倒像是瀚海海洋中游泳的鱼——历史学家钓到什么样的”鱼“,部分取决于他的运气,更取决于历史学家处于什么位置、用什么钓具钓到那条”事实的鱼“
(我在梦中曾经得到一句话:上帝的鱼,游不出观念的海——我的微信名就是这么来的——我觉得,历史学家”钓鱼“,但自己更是上帝的鱼,永远游不出观念的海,史实也帮助不了他——他上不了真相的岸,这可能是历史家的宿命——爱因斯坦说:一条鱼对终身畅游其间的水又能知道多少呢?)
卡尔说,了解历史著者、理解的想象力(罗素说同情的理解,即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及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我们无法乔装成古人,只有使用当代词汇和观念一一这和前者相映成趣,问题是:这是历史家的局限还是他的使命?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我们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历史才变得有意义...
那么,历史的客观性呢?是什么?
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让事实适合解释,或者让解释更符合事实的一个过程,让哪一种优于另一种都是不不可能的......历史是什么?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接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
若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处在等式的两端,那么它们分别在个人和社会两个成分上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呢?这个问题,正是第二章:个人与社会,所要回答的。
如果真的喜欢历史,我相信边读边写一定是一个极为有趣的过程一一如果有人管饭,并且也不用去看那些抢饭的嘴脸的话!
第二章 社会与个人
看起来有些困难。再浏览一遍。
有没有纯粹的个人?即或是在史前时期也没有!人一出生,个体就被社会所塑造——“脱离了社会的个人,就不会说话,也不会思想。”
现代社会其实对个人独特的技艺要求更多更高,因此个性化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加强的。但必须是与社会的发展互为条件、齐头并进才好——对个人主义的崇拜是现当代最大的历史神话之一。
回到正题:
若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处在等式的两端,那么它们分别在个人和社会两个成分上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呢?这个问题,正是第二章:个人与社会,所要回答的。
若历史学家不能做到像上帝那样鸟瞰历史,那么,他就只是“历史这支游行队伍中蹒跚行走的最普通的一员”,尽管他是以个人的身份在研究写作,但由于他自己就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他的历史考察的性质与优劣,完全取决于他在这支游行队伍中的位置——理论上,研究的对象(历史)与自身所处的时代隔得越远,其实就更真实。
只有当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看法由对当下问题的洞察力而得到生动的说明时,才能写出恰如其分的伟大历史。
卡尔说:历史事实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之中个人之间关系的事实,是关于个人行动所结出的社会果实(力量)的事实——这样的历史事实,往往和个人的打算南辕北辙。
而黑格尔在此问题上有更加经典的话语,论及伟人,黑格尔说:时代的伟人就是能够把这个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的人,他告诉这个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一切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和本质,他把这个时代现实化了。
在这个意义上,普通人和伟人的分界在哪里呢?我认为,普通人是活在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他并不明白这个时代的意志(何去何从),伟人超越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说:伟人创造了历史(而不是仅仅活在个人和社会交织的历史事实中)
同一位历史学家不能够写出两本完全一样的历史著作一一历史学家不太可能跳出历史的窠臼,除非他是先知!
我认为这正是学历史的魅力一一先知我们不认识,伟大的历史学家确实是有的,他们无限的接近先知,在人性的立场上,取得了超人的视角!
第三章:历史、科学与道德
现代的科学观中,“规律”似乎被“假设”所取代,这在历史学中更明显——中世纪结束于何时?欧洲史包含德国吗?答案的获取不在于规律,更在于假设
关于历史的道德判断:不是对个人的道德判断,而是对过去事件、制度和政策的道德判断。(对希特勒的道德评价,不如针对诞生希特勒的社会更有历史价值一一这其实已经脱离道德范筹,变成所谓历史的观照了)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六):历史从来不是纯粹的 ——卡尔《历史是什么》读后感
对于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多半局限于中学的历史课本。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历史教育只是强行灌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这里的历史事实也只是教科书所选择的历史事实,这里的历史结论也只是教科书所总结出的历史结论。不知多少人像我一样,最终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
得益于本科的新闻史课程,让我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去审视历史,发现了许多与历史教科书不一致的地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阅读更多的历史材料,从多个纬度去重考历史事件和人物。最后,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某些结论居然不仅和中学历史课本有异,也与最权威的新闻史教材有异。
历史本应是客观存在的过去,那么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E.H.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卡尔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带有主观色彩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解释,还有历史事实的选择。历史事实浩如烟海,它可以大到皇帝的驾崩、王朝的更替,也可以小到百姓家里的娶妻生子、一户商行的繁荣衰败。最终什么样的事实可以成为历史事实,完全取决于历史学家的选择。
要想让历史学家做出完全“客观”的历史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学家选择历史事实需要借助自己的经验与判断能力,因此可以说“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的主观选择,历史研究就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实的不断加工。
但是这并不是说,历史丧失了“客观”性,也不是说历史学家可以操纵历史。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虽然要依据自己先验的知识与思考,但是作为历史学家,他心中始终存在着历史事实的标准,他的行为始终受制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与主动操控历史是两回事。我所说的后者,是那些完全不遵循内心指引、以掩盖历史真相、蒙骗后人为目的去撰写历史书的人。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启发就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研究说到底是去因果关系的探究,这也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在迷雾缭绕之中,探寻历史的前因后果,以供后人借鉴。但是现在的历史教科书都沉溺在汪洋般的历史事实之中,缺乏内在的因果叙事结构,最后结论与叙事脱节,这样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何以提得起学生的兴趣呢,只会让人避之不及。
书中,同样有让我疑惑的地方,卡尔在谈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时,这样说道,“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卡尔认为,既然历史学家无法摆脱当代的影响,干脆就通于承认好了,卡尔自己也承认道,这样做会让历史陷入“主观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卡尔对此也做了辩护,但是还是没能阐释清楚这一问题。卡尔在书中第一章提到,历史学家要有想象力,进入研究人物的内心,但是这和“以当代的眼光看待历史”这一观点本身就是矛盾的。
卡尔是半路出家做历史研究的,这本书也是卡尔自己对于历史研究的反思,虽然在我看来,他的观点并不比他的前辈马克布洛赫更具创见性,但是仍对我们当今的现实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一位负责任的历史学家会小心翼翼地对陈年旧事加以甄别,严格依据自己内心的信念去挑选历史事实,并进行加工。而那些怀有其他目的肆意选择历史事实、信口开河得出结论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历史学家,他们编撰的书如果冠以“历史书”的名字,我想真正的历史学家就算去世了也愤懑地从棺材中爬出,向他们讨一个说法吧。
附各章要点:
第一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
这一章中,作者主要回答了,“历史是什么?历史事实是什么?历史学家与历史的关系又是什么?”等历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作者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三个论断。
一,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历史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中折射出来的。并非所有的过去的事实都会成为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的选择取决于历史学家自己。历史学家的偏好、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偶然因素都会影响历史学家选择历史事实。
二,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定于想象的理解力。卡尔认为作者需要这种想象力以接受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
三,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卡尔认为,历史学家要把理角现在作为关系去把握过去,体验过去,而历史学家的主要责任在于解释过去。但同时卡尔也提出这种观点的两个危险之处,一是可能导致历史丧失客观性;二是致使历史研究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潭。
最后卡尔通过对“历史与历史学家的关系”的阐述,来说明“历史是什么”。他这样写道,“历史是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这段阐述提示了历史学家工作的一般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也在不断变化当中,历史材料也必须依附于历史学家才会有意义。
另外,在此章中,作者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历史学家在工作时,“读与写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否则历史研究的成果就是模糊的、站不住脚的,或者就沦为了历史小说。
第二章,历史与个人
个人是单独的个人,还是社会的个人?这个问题关系到历史学家和英雄人物是单独的个人还是社会的个人?
卡尔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很明确,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社会所塑造,是社会的个人。
因此历史学家也是社会的产物,是所处时代不自觉的代言人,他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看问题的视角,这也就不可导致地导致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总是会有盲点的。同时告诉读者,如果要想读懂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就必须对历史学家本人有所了解。
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这一观念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是本质,尤其有助于我们驳斥英雄史观。英雄自己也受社会影响,他的力量也来自于他的追随着,所以夸大英雄对于历史的影响是不恰当的,我们更多的应该去考察英雄所在的时代的力量。
第三章,历史、科学与道德
在这一章中,卡尔提出历史也是科学,二者间不存在明显的鸿沟。
卡尔特别介绍了“规律(Law)”这一概念,因为他认为历史和科学都在试图寻找规律。规律并非真理,而只是一种假说,借助这种一般性的规律我们去认识世界。说得再具体点,在历史上,我们试图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或者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但是作者又提出历史不能预测未来。这里作者并不是说历史对于我们把握未来丝毫没有作用,他是强调历史不能用来预测具体的未来,所谓的历史预测只是对于可能性的一种预测。
卡尔认为,如果说科学和历史有区别,这种区别也只能是二者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不同。历史的研究主体也是研究客体的一部分,而科学中,研究主体和客体是彼此分开的。
卡尔认为历史和科学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历史与宗教、道德问题紧密相联。卡尔认为,历史学家不能期望使用“上帝”等超自然因素对于历史现象作出解释;在道德问题上,作者认为,如果历史人物的道德如果对于历史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历史学家并不需要去关心历史人物的道德问题,他应该去关注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卡尔认为,道德评判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贻害无穷,他举例道,似乎承认某些奴隶主也具有善心就会损害废奴运动的合法性一样。
作者在此章末尾继续强调科学和历史间不应该有界限,要促进二者的理解与交流,作者提出了两种办法:一是提供历史的标准,使历史更科学些,使历史的学生得以更严格的学术训练。二是让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明白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共同奋斗,即:加强人对自然的理解能力、控制力度,他们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努力而已。
第四章,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卡尔认为,历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因果研究。
历史学家不仅力图找出历史事件的原因,还需要对这些原因按重要性加以排序。
卡尔本人是支持历史决定论的,他认为凡事必有因,这也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在历史偶然性这一问题上,卡尔的看法是不能将历史归结于偶然性的原因。他举了一个吸烟车出门买烟被车撞死的例子来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因。他认为真正的原因只能是那些会对我们之后的行为有所启发有所启示的因素。之所以不能把这人出门买烟当作是主要原因,是因为难道不吸烟车祸就会降低吗?所以真正的原因是驾驶员酒后驾车。所以偶然性事件在历史研究中只能被归为不太重要的原因那类。
第五章,作为进步的历史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观点是,历史是进步的,历史学家要尽量站在未来的立场上看待过去。
作者在开头澄清了“进步”这一概念,卡尔认为历史是“进步”的,而非“进化”的。“进步”是指社会的获得性,而“进化”是指生物的遗传性。历史正是通过一代代获得性技巧的传授而进步的。
作才在此章谈到的第二点是“不应该把进步想象为一种限定的开始或限定的结束”。作者认为对历史的时期做严格的区分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学家应该把进步当做社会的目标,并以此为线索记录过去和当下发生的事件。(卡尔在这一点的表述比较模糊,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有误)
第三点是历史的进步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它会经历倒退、偏离和倒退,但总体来讲仍是进步的。
第四点是关于进步的本质,卡尔认为进步就是获得性财产的转移(简而言之,就是前人经验的传承),包括人对环境控制、改变和利用的能力。
在此章最末,卡尔再次谈及客观性的问题,他写道“研究过去的历史学家,只有当他朝向理解未来这一目标前进时,他才能接近客观性。”
第六章,扩展中的视野
在这一章中,卡尔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类理性的发展,二是世界格局的改变。
卡尔认为,正是由于人类理性的发展,才使得人类摆脱了历史循环论,接受了历史进步论,这只有在理性形成后,真正的历史才开始了。尽管历史中会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但是最终理性可以驱动人们正确认识历史。
其次,作者认为目前世界格局也有很大转换,西欧不再是世界中心,美国已经成为世界老大,并且亚非国家也在崛起,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不要再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
作者在最后对于历史抱有乐观的态度,历史发展纵然有时缓慢甚至停滞,但是“地球还在转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