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经典读后感10篇
《日瓦戈医生》是一本由[俄] 帕斯捷尔纳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一):感动!
爱死你啦!!!!!!!!!!!!!!!!!!!!!!!!!!!!!!!!!!!!!!!!!!!!!!!!!!!!!!!!!!!!!!!!!!!!!!!!!!!!!!!!!!!!!!!!!!!!!!!!!!!!!!!!!!!!!!!!!!!!!!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反复看过好几遍,感人至深,不能释手。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本人看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是真正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的译本有多个,但比较而言,还是白春仁、顾亚玲两位学者翻译的本子最优。很多年前,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过这个本子,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又重版这一个译本,可谓独具慧眼,让人不再有沧海遗珠之恨了。
顺便说一句,人文社出版的此书的蓝英年译本也很不错。但只要一对比其中诗歌部分的翻译,还是可以看出一点高下之分。
白春仁、顾亚玲的翻译十分优美,也近乎完美地转译出原作高贵而忧郁的抒情气质,这样的翻译也可以给当代文学带来经典范本,成为当代汉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优秀的翻译家,应该表达一位普通读者最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是继托尔斯泰、普宁之后,俄罗斯文学最伟大的收获之一。也是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并不总是那么有眼光的奖项增加光荣的一部作品。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三):时代复分
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斯蒂芬的是啊发生暗示撒啊沙发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四):日瓦戈诗作
喧嚷已静 我踏上台前
倚着舞台的边门 我谛听
等待着我的未来际遇的回声
阒静如遥远的声音
暗夜使我成为它的标靶
千百副望远镜同时瞄准
亚伯天父 假使应允
请免除我沉重的苦杯
然而我珍重固执的意念
甘愿承担这个角色。
但此刻,另一出戏正在搬演
请免除我这一回的角色吧
然而剧的情节已排定
最终的结局亦无可逃避
我孤独伫立 伪善者皆为主宰
活着过一生,究竟不是儿戏
――《哈姆雷特》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五):整体不错,结尾略拖沓
每次看完这种大长篇(虽然看的电子书),都感觉自己跟着书里的人走过了好漫长的人生路。
总体来说,本书还是不错的。故事主线是日瓦戈的一生,故事背景是一战期间的苏联。支线不少,整体内容比较丰满。虽然人名很多,刚开始看觉得有点烦乱,但看多了之后,其实很多配角也就一带而过了,对整体的阅读影响也不太大。
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浮浮沉沉的,日瓦戈医生却好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然后不了了之,并且总能为自己摆出种种理由。文化人该有的习性——浪漫、多情、懦弱、矛盾、优柔寡断、意志薄弱,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过程中不禁感到困惑:
为什么像日瓦戈这样的男的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因为帅气有才华?
至于拉拉这种万人迷形象就没什么好困扰的了。
最终受伤的总是像冬妮娅这样理性、贤惠、务实的女人。
但整部书里,印象最深的是帕沙。
如果没有发生那么多意外,帕沙看起来应该是个没什么脾气、老婆至上的暖男,但是爱之深恨之切,就因为得知了拉拉的遭遇,一个这么乖巧的人居然走上了参军这条血腥的不归路,最后为了政治原因,他甚至变得连自己家人都不敢认,而自杀这个结局又说明了他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最终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可以说这是一个最立体,也最写实的形象。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六):纵使血流成河,也不收热吻缠绵!
在这一厚沓到处洋溢着“直率、高贵和深刻”的自我宣言面前,哪怕输入一个逗号也是战战兢兢。
刚读完,热炒。只是读感,不是妄评。
这是部关于苦难的史诗,苦行和抒情同在;也是首关于不屈的牧歌,明亮与阴影暧昧;在炮火的号声与缠绵的笛音里,洗礼初心、吞落寒冰、吐出檄文,字字如泣、如刀,如俄罗斯平原的凛冽与浩瀚,从青年到中年、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别人眼中的灵魂到爱人远离的那一程,就像电影里的那段定格:风吹进来,撩起了窗纱,孤屋独人,医生在沉默地流泪、回忆、抗争。
时光似轮,碾过看得到、走得进的这片浩瀚空间,也碾破驱使着头颅高昂的那块浩瀚心间。凛冽吹来,一身凛然,一路前行,却体无完肤。没有死亡,因为过去的已过去,死亡是种过去。
除了日瓦戈跟各色人物的交集而展开的互动外,书中还有不少哲学思辨和景物描写,嘴上形而上、脚下接地气。半多世纪前的名字、风情消亡殆尽,然而,思想的火花还在跳跃、蔓延、直至今时,如鸡精般泼洒在时下的一盆盆汤里,但不是用散养鸡熬的,不自由的鸡汤归结到底是种“贱汤”。跑题了。跑火车了。
有个名人有句原话忘了,大意是陶渊明式的:“年少时不愿做人家杆梢头嗡嗡作响盘旋的蜻蜓,多年过去,愿意低头伏腰捡那几颗米粒”;有个画面一直有些印象,大概是唐吉可德式的:荒芜破败的枯竭岸边,一棵曾经依依河畔的老残柳把残存的枝桠伸进空中。不屈势必血流成河,驯良方得热吻缠绵,《日瓦戈医生》都兼顾到了——美人留香、作品留世,它不是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也不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小时代(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比较,只好用这两个品种来拉低这部著作的档次)。
想高大上的千万别读这书,因为会越读越卑微。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七):日瓦戈与顾准
“改造生活!人们可以这样议论,也许还是颇有阅历的人,可他们从未真正认识生活,感觉到它的精神,它的心灵。对他们来说,这种存在是未经他们改良的一团粗糙的材料,需要他们动手加工。可生活从来都不是材料,不是物质。它本身,如果您想知道的话,不断更新,永远按着自我改进的规律发展,永远自我改进,自我变化,它本身比咱们的愚蠢理论高超得多。”
“在他看来,历史有如植物王国的生活。冬天雪下的阔叶树林光裸的枝条干瘪可怜,仿佛老年人赘疣上的汗毛。春天,几天之间树林便完全改观了,高入云霄,可以在枝叶茂密的密林中迷路或躲藏。这种变化是运动的结果,植物的运动比动物的运动急剧得多,因为动物不像植物生长得那样快,而我们永远不能窥视植物的生长。树林不能移动,我们不能罩住它,窥伺位置的移动。我们见到它的时候永远是静止不动的。而在这种静止不动中,我们却遇到永远生长、永远变化而又察觉不到的社会生活,人类的历史”。
人民能够创造历史吗?妄图创造历史的人都是自大狂,对待生活亦是如此。是的,生活与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由所有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合力而不是由一小撮人决定的。那种对待生活如对待机器,认为可以通过精密的设计图改造生活、增加人们的幸福的做法,只会把人们抛入混乱和苦难的深渊。读了《顾准日记》再读《日瓦戈医生》,对这一点感触尤为深刻。日瓦戈和顾准,一个小说中的人,一个现实中的人,从20世纪20、30年代的俄国,到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的相似。他们不为空洞的语言所迷惑,坚守本心,所渴望的无非是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有一个安静的书房供自己研究于写作,而不是不且实际的空想。他们不愿随波逐流喊些不符内心的空洞口号,但是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唯有寄情于研究和写作。日瓦戈是现实中的顾准,顾准又酷似小说中的日瓦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革命年代俄国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为他们在苦难的生活中仍不忘研究的精神所感动。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八):关于我的 《日瓦戈医生》
断断续续了一个月总算读完了这本书 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和对情节的迷茫使我对此书是否值得诺奖感到疑问.那时吸引我的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当时俄国美景. 然后以拉拉为前期线索展开情节 个人感觉到了拉拉 戈尔东 日瓦戈 加利乌林 四个人相聚时 故事才出现了真正的转折 作者当时也进行了文字暗示 。
故事随后便以日瓦戈的不断辗转 流离为线索. 后面还有一段由于自己的情绪比较乱已经概述不下去了 。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以下 这些整篇小说中带有那些冗长复杂又拗口的名字的人物其实都是有始有终的 有时突然的出现后又突然的消失 但终究还会出现 或是出来帮助日瓦戈一行人 或是通过日瓦戈与他人的交代中透露出此人的结果 比如作品中的三次葬礼穿插十分巧妙 因为葬礼时所有与逝者有关的人物都会出现 作者也正是借助此点将人物联系起来 。
再就是写日瓦戈多次流离时的过程 从一开始乘坐优待车厢到后来栖身到了铁皮车厢里 乘坐雪橇和骑马 以至最后徒步狼狈而行 。
而对于日瓦戈与冬妮娅和拉拉的爱情 作者的描写实在是令人设身处境 不由地为止感动 他与拉拉的多次分别错过和遇见是上天注定的 他们俩是天生的一对 但我们也不必为止太难过 虽然两人分别也好共同也罢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 但两人拥有过属于他们的生活 在尤里亚京 在瓦雷吉诺虽然艰苦虽然短暂充满着迷茫和未知 但是他们两人都很幸福 感受了本就属于他们的生活 而冬妮娅 日瓦戈的确也很爱她 她被逐出国境的那封信表露了她所有的情感 她更像是日瓦戈生活中的妻子 而拉拉则是梦中他所幻想的 和他性格和对革命看法相投的完美情人 。
而日瓦戈的弟弟感觉更是日瓦戈的一个倒影 和他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却对日瓦戈关爱有加 不断地在他绝望的时刻出现 如同日瓦戈自己在莫斯科的街道上看到的那个影子一样 他弟弟永远都是在暗处
对于情节 可以说是十分扣人心弦的 情节十分流畅 但也很考验你的耐心 作品中总会出现大篇幅的宗教内容 和本人感到不足的则是作品的结尾 感觉医生的死有些突然却再合适不过 毕竟生活又要重新好了起来 而日瓦戈却倒下了 但在日瓦戈死后 二战期间本人觉得应当对其子女再进行更多的描写 毕竟他有五个孩子.
总之 这是一本难以多得的精华小说 淋漓精致的描写出了俄国革命的另一面 描写出了下层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难和战争带来的不幸 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在冷战铁幕下凭借屹然而起的这一长篇作品获得诺奖我想这在合适不过 。
(点评有些混乱 并且有很多遗漏之处希望大家指出 这是我第一遍的阅读感受 想再重头来过 但读着和平年代美丽的景色和一个个稚嫩天真的面孔 而心里却满满的都是战争时的萧瑟和狼狈 的感受实在是过于悲伤)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九):雪层下的春水,长夜里的微光
这本书读得有点久,说说感想。
对于帕斯捷尔纳克我的感觉一直比较复杂,因为对我个人而言,他的好与坏都鲜明。
首先,读完这个跟我读完他的两篇自传散文后的判断差不多——在人物塑造与叙事上有点令人遗憾。
的确我能读懂书中各个人设安排的用意,设定算得上非常明晰,只是读罢我无法回想起任何一个人物能称得上“有趣”,只能称“有用”而已。包括主角日瓦戈,我为其命运感到悲哀,为其真知灼见感到钦佩,但出于某些缘故我很难体会到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倒觉略显扁平。另外,叙事上,感情色彩浓重的词语在书中比比皆是,却始终难以让我产生共鸣。连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故事对我而言都毫无触动,更不用提书中几段让我觉得进展过快,衔接不够自然,甚至令人不解的部分,也是叙事上的瑕疵了。当然,上述可能是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以及俄人的语言习惯(不知道他们是否都那么爱长篇大论激情澎湃)等等因素所导致的距离感,而本书首要传达的信息也并非缠绵悱恻的男欢女爱,故算不得大问题。
出于其诗人的特性,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写得最有滋有味的不是人,是景与物,或曰“意象”、“隐喻”,比他直接写人要好上百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七章,名为《旅途》,描写的是日瓦戈一家乘坐火车去僻静乡村避难的沿途所见。尽管从未亲眼见过,但北方大地早春那咕噜噜的春水仿佛就涌动在我这个南方人内心的雪层之下,在那里湿润的土味如烟如雾般结起,而窸窸窣窣地发出声响的是生命,隐秘而伟大,生生不息。幸亏帕斯捷尔纳克让我在第七章接收到这份明媚与张力,否则在经历前半部分冗长的俄罗斯人名、繁杂的关系线索的考验后我不见得有兴趣继续往下读。
“春水”、“春汛”、“森林”、“雪”、“花”、“花楸”……这些都是本书比较鲜明的意象,作者用这些来象征革命、人民、苦难、自身或者恋人等等,笔法诗性而动人。还有一些语感很舒服的句子,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内涵,就是读过之后会自然记下来。(比如“科马罗夫斯基从十二月的黑夜里走进门来,浑身落满街头飘舞的雪花。”)这份诗性正是是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主旨吧,在现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度看来,着实有意思,这也是这段时间我爱看俄国文学的原因。
书中有一段话我觉得是作者对革命看法的一个概括,此处只说大意,即社会生活和历史是一座森林,它永远在生长变化发展,但与此同时它原地不动。这是一个比较悲观的看法,革命伊始日瓦戈曾觉得那一刻“伟大而永恒”,但事实证明体制瓦解后人民依旧受苦;马儿并未能重归原野,只是“练马场里自己骑自己练跑”。而面对这种不自由,有的人麻痹自己去美化它,有的人则走向了玉石俱焚。
幸而在这几乎绝对悲观的调性中,仍有人性之美与坚韧在闪闪发亮,一如泥土中掺杂了玻璃碴子,它们可能被包裹被践踏,但是难以被挑出,你总会看到它们星星点点反射着日光的样子,如河水般不息。
最后摘录令我深受感动的一段话作结吧。
“日常生活整个被打乱,被破坏了。剩下的只有劫余的赤裸裸的真诚。它是超出日常生活的未被利用的力量。对它来说,一切依旧,因为在任何时代它总是瑟缩着,战栗着,向往着身旁同样孤独的、同样赤裸裸的真诚。”
而这份卑微而伟大的真诚仍将伫立在我们的森林里,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闪耀着,亘古不熄。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十):大时代里,一个知识分子清醒地活着
日瓦戈医生的一生,是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他对社会,职业,战争,革命,爱情,生活都有自己独到敏锐的见解。
对职业他看得切实,他很喜欢历史和艺术,但是他认为艺术只适合陶冶情操,所以选择学习更为实用的自然科学,于是日瓦戈学医从医了。
对于革命和战争他看得审慎,日瓦戈没有像帕沙一样将自己的精力和最好的青春年华,投入到一种革命理想以及战争之中,他和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是被动的。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和战争的机遇,实在让人不得不惋惜一个清醒天才在社会动荡时期的悲哀与痛苦。在一战时期,他只能忙于照顾伤员;在十月革命时期面对普遍的生存困境,他只能为了想尽办法活着,日瓦戈只能夜间才能歇下来挥写他的灵感,在那十分珍贵的煤油灯下写作的日瓦戈,这样的身影或许是世间那么多伟大天才在困苦中努力的缩影;在红军与白军的内战期间,日瓦戈更是可悲地失去了自由,所以他的逃亡显得那么可笑又那么可怜,他蛰伏了和妥协了那么久,是在一边忍受限制他自由的军队首领的喋喋不休,一边忍受对家人和对拉拉深深的思念之后那么久,又不顾一切地逃离,面向更大的不确定。
对待爱情和生活,日瓦戈清醒,但也有坠入平凡的模糊不清之时。他和冬妮娅青梅竹马,这种爱情深刻但或许缺少激情。所以与拉拉的爱,他确切地知道来自于激情,并且他们的际遇不会让这种激情消逝,反而不断地加剧。同时,拉拉这个小精灵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其实和尤拉太像,我实在是难以忘却拉拉给尤拉的两封信。第一封是他们在尤里安提城的图书馆碰到,尤里以为在看书的拉拉并没有注意到他,就暂时忍住没有和她打招呼,但是当他起身时,拉拉走了,尤里走到拉拉看的那堆书旁边,惊讶地发现了一张写有拉拉住址的纸条。第二封是尤里终于逃出了游击队,回到了尤里安提城,他不知道冬妮娅和家人还有拉拉是否活着,是否还在老地方。但是日瓦戈尝试着去了拉拉住的地方,发现一切似乎照旧,他找到之前拉拉跟他说过的一个藏门钥匙的地方,打开一看居然有拉拉给他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拉拉说她听说他回来了,但是她以为他会回家,所以她赶去那边看看,但是以防万一,如果日瓦戈到了她这,就能看到这封信先安顿下来。就是这两封信还有拉拉前前后后和日瓦戈的谈话,让我知道这两个人爱情的理所当然,拉拉和尤拉一样,十分地敏锐,他们太像了,不论是看待世界,还是看待事物。这种拥有对世界,对事物看得透彻思想的人儿,他们的爱情演绎,实在是会比那种懵懵懂懂,扭扭捏捏地人儿的爱情来得畅快、真实。
日瓦戈医生,在写作,在与困苦战斗,在对社会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实在忍不住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被上帝的神性眷顾的幸运人儿。但是当他陷入到拉拉与冬妮娅的爱情考量之时,他的迷茫让他跌入到人性的平凡之谷。本是对尤里拉拉莫名的龙卷风一般的爱情不理解的,一旦见到日瓦戈医生在幸福和愧疚里挣扎之时,一切就似乎可以理解了。所以,日瓦戈医生生命的最后时刻,毫无才思,毫无生气,没有了生活的劲儿,回到莫斯科,他身上从前具有的一丝灵魂儿似乎都被他所深爱的拉拉带走了。于是,他的死亡也来得自然而然……
很多小说,也有描写大时代里的人物。帕斯捷尔纳克这本小说,美妙地诠释一个敏锐人儿,在大时代里清醒又无奈地活着是怎样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