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春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是我国人民新年期间,书写张贴于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故又名“对联”“对子”或“春帖”。其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律。它是古典诗、词、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新年贴春联,早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它源远流长,影响很广,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喜爱,而且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颇受欢迎。
春联的前身叫“桃符”,写春联叫“题桃符”。
据记载,春联始于成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现在公认是第一幅春联。联文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孟昶写联句,原本是表示吉祥之意。谁知就是在这新的一年刚开始时(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后蜀,俘虏了孟昶等,并派遣吕余庆做成都的地方官。同时宋太祖把自己的生日称为“长春节”。孟昶的春联仿佛是未卜先知的谶语,成了亡国的先兆。在相信图谶和迷信的古代,这种巧合,产生了神秘而巨大的影响。人们便认为贴春联可以祈祷。于是文人墨客竞相效法。他们贴出吉祥如意的美好词句,希望在新的一年也能如愿以偿,于是相沿成习,天下流行。
从孟昶作春联开始,又经历了宋、元等朝代,桃木板渐为纸张(黄色纸或红色纸)所代替,但人们还称呼它为“桃符”。苏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日历,退归还拟旧桃符”,可以为证。
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这首吟年画的诗,描绘了春节将至,家家户户挂年画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由于每逢春节之际张贴,故称年画。年画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的是“门画”,俗称“门神画”,是由古人“驱凶避邪”的祈年活动演变而来的。正式称年画,始于清代的光绪年间。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一则灯谜,谜底即爆竹。新年时节,爆竹声声,震耳欲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习俗。
燃放爆竹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庭燎》。其诗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庭燎”是庭院里点燃的火烛,古代的烛,用的是麻竹或苇竿,一烧起来,竿内的空气膨胀,发生噼噼啪啪的响声,“鸾声将将”就是描写这些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一直到唐代,古人用的都是这种名副其实的“爆竹”。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诗还有这方面的描写:“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爆竿”也就是“爆竹”。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代张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时热闹而富有色彩的灯节活动。
相传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习俗。古人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又称“元宵节”。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清代诗人李调元的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两百多年前的元宵节实况。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猜灯谜,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谜灯,是一种文字联想的游戏,它给节日带来欢乐。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制成谜条悬灯贴挂,前来猜谜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