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生活初中读后感
第一眼见到这个题目时,我还以为是一篇科幻作品,类似星新一的。可看下去,我发现我错了,这并不是一篇科幻小说,而是一篇情感散文。
一开始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当我看到那张明信片的部分时,我的心就被触动了。
“姐姐,冬天来了,我这里很冷。”
“盼你能寄来棉衣。千万千万。”
北京的冬天,是多么寒冷啊!对于一个没有棉衣的人来说,那种滋味可真是太......
读这篇文章时,江南正值冬季,虽然很冷,但是也不过十几度。可是北京,你可是零下啊!
这引起了我对接下来的剧情的关心。我想知道那个“姐姐 ”到底有没有给“弟弟”寄棉衣。
可是,我和作者一样,失望了。
没有人来取那张明信片。
因为,它的主人--“姐姐”自杀了。
我不知道“姐姐”为什么要自杀,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我关心的仅仅是那个脆弱且敏感的男孩的命运。
那个男孩关在少管所了,一定是有罪的,但他首先是个孩子。孩子有被疼爱的权利。可是,唯一能疼爱他的“姐姐”却永远离开了他。这难道不让人心碎吗?
我甚至在想,如果那个男孩知道了这一切会怎么样呢?但我真的不敢想,因为,这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但也许那个男孩永远不会知道。
他也许熬不过那个寒冷的冬天。
纵使他熬过了,又能怎么样呢?他还有未来吗?会有人接受他的过去吗?或许他离开少管所之后,他的选择会跟他姐姐一样。
我知道我的想法太悲观了,但谁能说这是错的呢?这个社会就是如此,虽然充满了“爱”,但并不能温暖每个人。
我多么希望他的姐姐没有死,并且收到了那张明信片,然后买了一件保暖的、厚实的棉衣,亲自送给他。
可是,这种希望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是作者,我一定会买一件温暖的棉衣,并且以他姐姐的名义,送到他--那个被寒冷所困的孩子的手中。
但是,这仅仅是如果。
这篇散文通过书信来勾画出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的苦难的情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无根者的艰辛以及凄凉的结果。
首先,“我”由邮址来引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是说,弱势群体的孤寂,没有安全感,没有亲人在身边。“我”又通过邮箱来引出一封来自少儿托管所的明信片--来寻求姐姐的帮助。然而却没有人来领这封信,看到灰尘无情地飘洒在明信片上,作为局外人的“我”两次看到这样的字迹,再也按捺不住了......“我”想要帮助那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可是,那位姐姐-周洁自杀了,那个明信片早已发黄,那个被寒冷所困的孩子该怎么办吗?作者夏榆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我只能在脑海里思索着。结果可想而知吧,是死亡,连最后的希望都消失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可是如果没有电视的报道,没有报纸上少数人的呼吁,请问:我们会关注吗?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可怜的人需要我们拯救。有时我们知道了,但也只有心里想想罢了。觉得弱势群体真的很可怜,但是行动上不会怎么做,也感受不到那种揪心的恐惧和孤寂。幸好社会上还是有良心、爱心的人,一起鼓动大家捐款,我们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发发善心捐点钱。那些钱都是从父母身上要来的,不是自己辛苦得来的钱。我们没有真正的体会,真正的思索,有什么用!比如汶川大地震,惊动全中国,我们都看了电视。如果有人认为与自己无关,那真是一种很自私的表现。作者想要呼吁我们的心,来拯救弱势群体,来帮助他人。我认为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这不是很好吗?钱乃身外之物,没有了可以再赚,只要相信自己就可以。许许多多的孩子都等着救命钱......
不是所有的人都过着富裕的生活。中国有太多太多贫穷的人生活在另一个角落.帮助他人,是体现自己道德素质的表现,更是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绝不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情。弱势群体的人很多,她们的生活很苦,工作也很多。比如说在马路上扫地的清洁工,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工作很丢人,其实不是。他们是靠自己的血汗在工作,在奋斗。没有他们,哪来的这么干净的街道,又是谁在早早地扫地?我们应当感激。我还发现,早上乘公交车的人很多,人们都是挤着上去的,为了抢位子。我时常在排队的途中就被挤着上了车,很无奈。这明明应该是一个队伍,却有很多分支。开车以后,也有不文明的现象发生,比如不让座位给老人、妇女。其实这些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在国外,哪里有这么拥挤的街道,外国人是开车让着行人的。很多社会因素无法改变,但是人是可以改变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交通会越来越流畅!
现在我们该做的是,思考我们作为社会公民的素质,为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努力。平常,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伸出双手,来帮助他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