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400字
其实刚开始并没有起这个题目,也没想好到底要写些什么,只是觉得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要求自己写点东西,以防忘记,毕竟人还是挺会遗忘的。至于最终定这个标题,是在通览全文后,觉得小说以及后文提到的影片都与青春、爱情、生命有关,也因此写了这个标题。
《穆斯林的葬礼》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以及抗战胜利后期间,一个回族家庭的兴衰命运。抗战时期的父辈生活与抗战胜利后的子辈穿插讲述,结构比较新颖,可还是紧扣一个“情”字,甚至还显得有些伤感。父辈生活中的主人公是韩子奇,讲述了他从追随真主的信徒转变为奇珍斋的徒弟,成为一名琢玉匠,并且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以及外国友人的资助,荣升为“玉王”。可是韩子奇毕竟显得过于沉稳迂腐,过于沉迷于玉器,最后又沦为一无所有,人生惨淡。对于他的妻子、妻妹、儿女,他都怀着愧疚之心,其实他是很善良的,但又做不到对每个身边的人同等的关爱,使自己又饱受煎熬、痛苦。子辈生活中的主人公是女儿新月,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可是我觉得名字本身就流露着悲伤之感,新月是月初的月亮,不确定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可始终是残缺的(就我猜测)。女儿新月在外人眼里应当是相当幸福的,如果没有心脏病,或许她可以永远地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开开心心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翻译家,与自己的爱人楚雁潮老师一道为共同的理想努力。但世事并非如人所愿,新月最终还是失去了自己的青春、爱情,乃至生命,正像小说里的那句话,“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
当然,就小说背景而言,也能看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批判,个人主义的盛行,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可就整体而言,令人感触最深的还是这个古今文学的母题:所谓佳人,在水一方,爱情总是可欲而不可求的。正因为残缺,才令人惋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对于这个话题,我又想起了经典的《泰坦尼克号》,通过老太太的回忆,展开了青春时期疯狂的不顾一切的爱恋,在金钱、利益面前,爱情的力量以及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外界的一切又显得如此地微不足道。只有真正的心与心的碰撞,才是所谓“海洋之心”的真谛。 在生命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在爱情面前,每个人也是平等的,都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更有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权利。
青春也是美好的,再来谈谈最近很热的《山楂树之恋》,据说小说版的《山楂树之恋》是最纯洁的爱情,但是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我似乎没有这种感觉,我不知道是否是我的感官出了些问题,我认为影片中的老三和静秋更像是一见钟情型的爱恋,只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约束和制约,两人交往的途径与当今相比,显得简单,纯洁罢了。更准确地说,我甚至觉得这两人之间存在的是纯洁的友情,而不是爱情。不过结局老三的病逝,还是有些伤感,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毕竟熟悉的人的离去总是会给当事人带来难以抑制的痛苦。
可能这就是快餐文化,带给我的只是暂时的愉悦,抑或伤感。《穆斯林的葬礼》、《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以及曾经评论众多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围绕的就是青春、爱情、生命这三个看似没有联系却又密切相关的永恒的话题。很多类似的小说,都是讲述青春时期放肆痛快的爱情,然后伴着生命的失去,使情感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貌似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自的不同。可对于爱情而言,不幸的爱情都很相似,总是生命的失去,或者因外界因素而各奔东西,但是成功的的爱情却不一定相似,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珍惜所拥有的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