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书笔记
《发现母亲》看完有一段时间了,书中涉及内容太多,让人一提笔感觉无从下手,整理一下思绪,把自己当前的所感所想随笔记录下来。
这本书的总结成一句就像封面上的那句话: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个人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涵义:1。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宝宝出生后的头几年是人一生中最最重要的时期,将会影响人的一生。2。母亲的重要性。在早期教育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还有些怀疑作者是不是大男子主义,难道父亲对孩子不重要吗?后来慢慢发现作者的本意完全不是那样,作者王东华考察了中外上千年的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且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从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个层面上阐述论证了母亲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从回忆自己的童年开始叙述了母亲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影响并结合了身边教育失败的例子,究其原因都是早期母亲教育缺失造成的。在点评中国母亲史时,讲述了中国传统是极重视母教的,并且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古代的孟子、岳飞、白居易、欧阳修等到近代的梁启超、鲁迅、胡适等等,后来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现代中国很多家庭已无家教可言,许多不合格的父母特别是不合格的母亲造就了不合格的下一代。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情商对孩子的重要性。有几句话对我的触动最大:孩子的情商取决于父母的情商。要想孩子受人尊重,最好的培养途径就是父母自己受人尊重;要想孩子取得成功,最好的培养途径是父母自己取得成功,然后用心体会成功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孩子。牢牢记住这一条:你是不能教会孩子连你自己也不会的东西的。父母要在塑造自己的同时塑造孩子,这些足以说明作为父母,自身的素质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由www.telnote.cn整理]
在第一章人类还没有学会走路中作者批判了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育儿重要性的漠视,养鱼养鸟都要懂得专门的方法,买衣服家电都养跑遍全城,但又有几位为育子中的一个问题而费时费神呢?现在什么学科都有,就是没有学习当父母这一学科,许多父母带孩子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育儿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情况,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无知可能会耽误孩子一生,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危言耸听但许多实例证明这是事实。当今我国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生产方式都是剖腹产,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剖腹产最早是为即将濒临死亡的产妇所做的迫不得已的手术,现在却成为当今中国妈妈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在工作过程中见过许多触觉发展欠佳的孩子,黏人、讨厌被触摸、认生、哭闹,并且毅力及受挫能力差,这些情况除了教育方式有问题外,剖腹产也是重要的也是根本原因。还有一些妈妈自己的心智都不够成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要了孩子,只是被动性的饲养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对孩子、对家庭、及对社会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章中作者从生理学上论述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人脑是万物的灵长,人脑的突触的众寡决定了一个人智能的高下。而外界刺激会使突触数量增加,使脑细胞建立联系,刺激越丰富,脑细胞建立联系就越多,从而形成庞大网络,就像一个城市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一样,交通越便利城市发展越迅速、越发达,人的大脑也是这样。而在这三年当中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利用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使孩子的大脑得到完整的组装,反之如果在这期间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例如养成不好的习惯再去改正,就很不容易了,现在很多教育都是再教育,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如果每个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前懂得这些知识,那将少走多少弯路啊!顾小白经典语录
书中还强调培养幸福的人是教育的最高准则,幸福不是从外部去看,而是自我的感受,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是立言、立功、立德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历史上有很多天才、杰出人物,但幸福的少之又少,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只重视智力发展的教育,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管不顾,甚至没有良好的道德,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不能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不能自理、不能适应各种环境,这就是教育的严重失败,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注重习育和和化育对孩子的影响,《大学》里说: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说明德行和好习惯的重要性,而这些教育需要母亲的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告诉孩子怎样做,而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婴孩的模仿都是范式模仿,我的理解就是潜性吸收性心智,孩子的大脑就像张相机的感光片,他们会把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事物全部一一拍下,经过大脑整理以后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所以习育需要母亲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化育即是灵魂的建设,也就是人精神上的教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越健康越彻底,灵对肉的支配力量就越大,一个有灵魂的人
也就会有理想寄托,良好的化育会使孩子在孩童时期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认知,人的自我形象成型的第一个阶段是“我与物”的分离阶段,即1-3岁,第二个阶段是“生与死”的分离阶段。即4-12岁,前者将人的形象做了空间上的限定,后者则做了时间上的限定,这两个阶段为自我形象形成的第三个阶段即“灵与肉”的分离奠定了基础,经过灵与肉这个阶段后便是理想的实现阶段了,一个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如果孩子的自我形象获得母亲强有力的支持后会变得更加清晰,其实父亲在建立自我形象上比母亲的效果要大,因为父亲比母亲更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一个高素质的母亲会给孩子明确的期待并培育良好的自我形象,等孩子12岁以再长大后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就很容易了。
总之,这本书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了我许多教育的灵感,也解答了我的许许多多的疑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希望无论是做父母的还是没做父母的人们都来拜读一下。分手后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