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10-14 11:50:14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

  我有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据说是收录他的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爱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

  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方,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此刻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联——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但是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正因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之后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持续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好处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能够传播等等。”关爱老人

  王小波的杂文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幽默的笔调,使得文章妙趣横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读时,你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如《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驴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异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他拉到一齐,说出了个性的味道,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从驴的角度去谈父子与路人的行为,说他要替受罪的驴说话,当翻译义不容辞。文中驴被老子和儿子四脚抬起的时候叫喊,“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得出了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与原来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大相径庭,但同样意味深长。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幽默诙谐之处信手拈来。许多口语的使用,让文章更为生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王小波说,选取沉默的人就应是有什么隐衷或者干脆是正因对语言产生了厌恶感。[由www.telnote.cn整理]

  我并非如此,只是觉得在被这个社会同化着。年小时口没遮拦别人还能够不予计较,正因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进了社会,这种特权就自动被剥夺了。说话不留意?很好,请自己承担祸从口出的后果。于是我们最后变得沉默,同时年少时的锋芒毕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圆了。当然沉默只属于成年人,小孩子们是不屑于此的,他们总是天真可爱的,有话要说时,完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说的话,不一次说尽是绝不会罢休的。我真是羡慕孩子们的执着,也期望自己能够再回到童年时代,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只是正因我对那时的真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怀念,那时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爱王小波,调侃、睿智,在玩笑中说着智慧和讽刺,这是一种洒脱和无奈。《沉默的大多数》很不错,王小波是比较深切体会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发奋过着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能够说他很有观察力也很诙谐。pp网名大全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首先可能务必在开始的时候说明一下,由于王小波先生之于本人有点像精神偶像,因此作为一个小粉丝在看偶像著作的时候往往会怀有一种膜拜的情绪,尽管挑剔的个性仍然不改,但是感觉始终很难做到跟对别的作家作品一样地客观或者苛刻。因此如果下文里面有表达过于夸张或者决定有失偏颇的,也喜爱看官能稍微谅解一下小粉丝被偶像光环迷惑的心。当然,理工科的理性逻辑思维还是会强迫我尽可能客观,这也是我对自己做任何事情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十分开心这次看完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感觉如果某一个假期不能伴随着一本王小波的作品就好像有点不敬,或者有点不完整。看小波的文章总体给我的感觉一是享受,二是放松,三是开眼界。可能跟他的语言风格,措辞用句有关联,尽管他在讲多严肃的话题,都好像一个朋友在跟你讨论娱乐圈八卦一样,不仅仅搞笑而且个性能入脑。这本《沉默的大多数》能够说是在新中国历史上话语自由发展到的一个空前高度的时期写的一些评论性散文合集。这种小文章合集的书我感觉真的十分十分好,不仅仅能透过小边幅文字一点点了解到作者的情绪、态度、个人操守,还正因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同时要通理达意更能体现作者的睿智和文字功力。书不算厚,但是文章讨论涵盖到的论点都是十分十分实用并且让我们这代人持续收益并且引人深思反省的,例如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对社会阶级和伦理道德的看法,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看法,对人格品德和追求及缺陷的看法,还有对女权主义和同性恋的看法……看似都是严肃深奥难辨的论题讨论,但是在王小波的笔下却都像是嬉皮笑脸的相声小品,甚至像是打哈哈开玩笑。我看每篇文章,几乎都会忍不住笑出声,不是那种开怀大笑,而是为作者的睿智机智佩服不已并且被他的风趣逗乐的笑。当然,王

  小波的文风,喜爱的人很喜爱,不喜爱的人觉得就是胡扯,个人选取无可厚非。

  那里我想重点记录一下自己看这本书的几个个性让我感触的点,也期望以后某时候回到来看此刻这一刻写下的情绪心境,说不定以后还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感悟。

  其一,在看这本《沉默的大多数》之前我一向都不知道王小波原来是理工科出身,而后正因热爱写作而改从文的,尽管我看完了《爱你就像爱生命》,等于是伴随着小波和银河又经历了一段他们那个时代的恋爱史,却还是到此刻这一刻才知道。当然,这一点不仅仅仅让我更加喜爱王小波,更加让我豁然开朗为什么王小波的文风个性合我胃口。可能正因我本身就是一个没什么文化底蕴的人,因此我个性看不得那些文绉绉的严肃文。当然不是他们不好,严肃文往往才是真知的载体,但是我个人真真看不进去。但是我个性喜爱像王小波这种透过及其浅显甚至能够说是无礼粗鄙的话语表达任何大道理的风格。当然,不能说王小波就是大道德家,大哲学家或者大“正确”家,他自己肯定也不会这么认为自己的,但是至少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他能透过他喜爱的搞笑的语言把这些死的东西都说活了,生动之余还能够让我感觉到一种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明辨是非的宗旨。这能够说也是我一向以来渴望到达的高度,因此十分十分吸引我。同时,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当然还有王小波招牌的不正经的黑色幽默。孔孟之道固然会有可取之处,但是那种之乎者也无怪乎在施与你之前就已经在跟你的距离之上拉开了鸿沟,那种距离感是天生的,但是王小波那种市井气十足却绝对不

  让人厌恶的痞子气却让他的文字能更加进入读者的心。大道理正着说一百遍你不必须能记住不必须愿意记住,但是用小波的话说:“连猪都会寻求的自由,人当然是要比猪高级的。当然有人愿意不如猪,我当然是不会去阻挠的。”这种骂人不带脏字的讽刺幽默对于我却真的有不能抗拒的魅力。

  其二,同作为理工科出身,并且也是当时少数留洋归来的学者,王小波的眼界或者说是思维能够说是无怪乎和当时社会大多数的文青是有差异的。他直截了当的陈述对孔孟之道荒谬之处的鄙视和不齿,对当时不明事理甚至失去心智的知识分子作出了讽刺指责,同时还在当时极力拥护传统文化排斥西方文化的社会里面大赞西方先进科技和人才,这些全部都是我所敬佩的。个性是王小波本身对科学持有的那种由衷的热爱、佩服、追求及客观评价的态度,真的让我不仅仅仅浑身洋溢一种感同身受的自豪感,还久久不能自我的感激之情。虽然是读理工科,但是有时候的确会有点迷失自我。当你在钻研某事的时候,往往会正因太深入其中而看不到大局而迷茫,甚至有时候会正因太靠近而只看到其中的缺点或困难,却忽略了他本身的完美和优点。很感谢这本书里,王小波让我重新审视了一次自己对于自己此刻在从事和以后即将继续从事的事业的态度和看法。我感到很欣慰自己或许是正因阴差阳错踏上了如今材料科学的发展道路,虽然不能说毫无遗憾,并且也能够说是满布困难,但是很庆幸自己到目前是幸存下来了,更加期望自己以后能继续活下来。同时也有点为自己感到安慰,我的生活不仅仅仅是学习,还有文学文化的陪伴。小时候很想当个作家,但是老早

  就知道这个梦想只能是梦了,但是此刻想想其实有这么个梦想或者准确说爱好也是不错的。虽然王小波不认识我,也不可能认识我了,但是我却从字里行间感觉到找到一个懂我的并且支持我的人,真的很开心。

  其三,全书里面几乎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篇幅里面都提到了罗素大师,也提到了更多西方的哲学先知,当然更加不缺少一些引经据典(当然是王小波style的引经据典),这不仅仅仅让我对这个精神偶像更加有种信服佩服之外,更加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一些关于人心关于思辨关于待人接物关于身而为人的事实道理。也有可能正因今年开始有涉足一下广阔的网络社交圈,甚至还斗胆把自己公然放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因此虽然今年按照自己的评判是没长进多少,但是却自己也感觉到自己在这一年里面的确经历了更多以前没有想象过的事,同时也比以前多了更多自己的思考。我坚信如果我爹看见我说这一句会很开心(他一向以来最担心我的就是我不思考)。这个时候让我看到小波的这些一系列的能够说是他的思考而出的文字,也能够说是他的一些主张的论断,我看完以后都觉得,尽管不能说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但是却也深有裨益。个性是在对外界事物的评判标准,换句话说是非明辨,和包容接纳对待的态度上。当然,绝大多数书里面的事例都是他那个时代的,此刻当然是完完全全不一样了。但是智慧就是,尽管他的壳是随时刻变化而不一样的,但是当剥去这个壳你看透了他的核,你会发现其实他是万能的,但是当然前提是你懂得如何融会贯通将他

  们套用到自己的处境上。而这种融汇贯通,一者看个人际遇个人明白潜质,没有那个思考没有那个际遇说不定就参透不鸟其中的奥妙;二者看个人素质个人品德。此话怎讲?用得好就受益终身,用得不好就遗害万年。而如今,到了自己身上,虽然作为一个个人,作为一个于社会于别人都无影响的个体,尽管运用明白不恰当可能不用担心会祸害别人。但是做到对自己负职责,还是期望自己在此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思考和品味透过小波之笔传达出来的那些睿智,期望能为自己所用,尽管不能成大事,至少不会抱遗憾。就像做人基本就应拥有的一颗明辨是非和宽容接纳的心一样,这种道理人人皆知,说不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个性好,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别人说的你肯定不理解,自己却又安于现状,这种状态到最后吃苦果或者抱遗憾的只能是自己。期望自己慎之审之。

  最后,当我看到王小波在对女权主义发表言论的文章之前,我的情绪真的是十足战战兢兢。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独立思想的人,作为一个甚至能够说是经常自吹理智客观的人,经过这么些时刻思考我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完整的女权主义观和男女平等观。但是当我要开始了解偶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的时候,我却不可避免地怂了,就是那种尽管感觉自己是没有问题是可取的,但是却害怕如果偶像的看法跟我出入太大会不会让我有种动摇的挫败感?尽管时代不一样,或许偶像的思想已经落后,那会不会让我有种偶像崇拜幻灭的失落感?思前想后一番思想工作之后我觉得开始看那些相关文章。看到最后结论之时我真真大大舒了一口气,同时也有点前所未有膨胀的自豪感!王小波对女权主义的想法竟然跟我不谋而合!由于实在太太激动,尽管已经在笔记本抄录了这一段,仍然忍不住要再打一遍出来,给有缘看到那里的人分享一下:

  “我认为男生和女生很不一样,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个性别的人优越,亦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就就应能像男孩子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加入她所得到的正式她所想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沉默的大多数-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

  我作为一个女性,绝对是忠实地拥护男女平等并且女权的一分子。但是这种忠实拥护绝对不代表盲目看见维护女权就插一脚,或者无任何条件地要求男生=女生,那是不理智甚至能够说是愚昧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界定男女的这个平等,和你如何定义女权主义这个词。我认为王小波这段话绝对是精简并且准确地说出了我的主张:

  男生女生是绝对不可能画等号的,男女的差异是天生而来就有,不管你正看反看,横看竖看都是绝对绝对铁一般事实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只能说明“不一样”本身,并不能说明高低之分。如果每一种差异每一种不一样都硬要说个高低优劣,那就太狭隘了。在绝大多数状况或者按比例而言,男性的体力、能量、爆发力、决断力、处事效率及专注都是比女性要强的,但是这不能说明男性优于女性,正因女性所有的细致、全面、柔韧、坚持、甚至是对生命的孕育潜质,都是男性无法比的。在这种事实基础上,如果要求无条件地对男生女生同样对待同样要求是绝对不合理的。某些独立女性能做出超于男性的事业成就我表示由衷的佩服和敬意,但是如果这个女性表示女性优于男性甚至是要求任何权力务必男女均等,我认为是不可取,甚至是灾难性的。注意,那里是权力,不是权利。在争取权力的之前必须要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审视自己究竟有没有这个潜质去担当,或许这个成功女性的确有,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女性都有!退一万步,就算所有女性都有,是不是所有女性都有去争夺这个权力的欲望!因此,我认为,最最正确的女权主义,是男生女生都有同等自由选取自己人生轨迹、人生意愿,自由选取自己喜爱的、需要的,的权利!(注意是权利!)就像是王

  小波所说的,当她找到她自己想要的了,无论那样东西是什么,已经是一个完美的解答。身为女性,认为这个是最适宜也是最需要发奋的。

  感谢王小波,感谢这本书,感谢所有自己经历过的。这种心灵思考的力量不知道能在我身上残余多久,只能期望以后每次看回这篇读后感能重新找回这种自省和思考的能量和动力。Neverasktobethebest,buttobeevenbetter!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

  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由沉默导致的杯具往往是令人痛心的。这样的故事进场发生在我们身边:公交车上,一位凶神恶煞的乘客正因一两块钱车钱的问题,殴打公交车司机,或者是小偷形迹败露之后殴打、威胁受害人,而在公交车上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长的是恶人的气焰。扼杀的,是他们自己的灵魂。

  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是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压潜质最好的人群之一。我们长期生活在各种重压之下,他人的重压,社会给你的重压,权力的重压,金钱的重压。应对苦难,应对灾祸,我们仿佛都是那么的敦厚善良,大多数人总是选取逆来顺受,总是学会服从和屈服。用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孕育构成臻至完美的过程长达几千年之久,这期间,中国人已经逐步的失去了自由的灵魂,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不会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魂灵。

  应对社会的不公与苦难,太多的人选取了沉默,这是个杯具。这沉默的大多数,在王小波的杂文《一致特立独行的猪》中就成了普通猪的原型,这猪是高度拟人化的猪,普通的猪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样,麻木,无论他们愿意或不愿意,都屈服于他人的设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规划的去生活,肉猪阉掉只为长肉,种猪只为当“花公子”,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而这其中作者描述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猪有很多拟人化的特征:1、象山羊一样敏捷;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3、习惯于特立独行;4、对知识青年好;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6、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但无论是屈服于他人的普通猪,还是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猪,最后,他们还是猪,我们不好做猪,我们要做“人”,因此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后,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完美的东西,包容,善良,宽容,正义,这时,我们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做他人跳楼时的起哄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难时讥讽者,不甘屈服,敢于争取自己微小的权利。以前听过这样一个事情,有个律师在列车上买了瓶一块五毛钱的水,他问卖水的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说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票,律师毫不犹豫的将铁路局告上了法庭,胜诉了。大家以为他以后做火车会遭受到很大的困难么?没有,相反的,每次他坐火车,列车长会亲自把东西送上来,然后问他:“您是此刻就要发票还是等下要下车了我给您送过来?”。权利,就是这样自己争取来的,尽管是微末的权利,你也不能放下,正因一旦你放下,你就会放下得越来越多。不能做沉默的人,看着自己的权利慢慢被夺走,只留下自己自怨自艾。

  “沉默”是精神癌症,打双引号是为了区别前者。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这些怯懦的、为人父母的人,他们会在克拉玛依大火时,说出令人心疼的“让领导先走”。沉默造就冷漠的人,他们是跳楼者楼下的起哄者、鼓掌者,他们是在他人应对歹徒的时候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沉默造就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式杯具”,让我们感叹人性的丑陋,而谁又知到我们人性的丑陋,是我们自己亲自展示给别人看的,满脸堆笑的对别人说:“看,我多丑陋。”

  有很多的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不沉默,在不该沉默的时候沉默。应对强权,他们忌惮。应对弱者,他们鄙夷。前阵子正因钓鱼岛,很多所谓“爱国人士”上街游行。对他们我不做出正面评价,那里完全引用他人的话语:“一个连街头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着要踏平东京,灭了小日本。”你应在何时沉默?何时不沉默?

  我们需要沉默的大多数,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

  这本书是我时隔12年后第二次看,很感慨,得出个结论,书确实是要这样看的。众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自认为是小说家,这是他在写作末年开始写的所有杂文总编,编者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并不是按照时刻顺序,而是从资料上的连贯性出发而组织的,客观背景大致如此。

  至今我仍然认为,大多数小说作家并不会写很多杂文其实是一种害羞自卑心理,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王小波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斗士的精神。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正因“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我同意这一点。人口数量和弱化保密的文化传统让中国人在对外表达上有极为独特的风格,这也被很多人拿来当做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的“阳”的一面确实与西方“阳”的一面十分的不像,“阴”的一面却显得极为庞大,作者就把自己作为“大多数”中的一分子,而且是当中奋不顾身的勇敢者,甚至是起义者,用这文字作为武器,挺枪刺向“阳”的一派。

  其实,我用“斗士”为题,并不是站在赞美的立场。任何时代任何一场战争中的斗士,其实本身是不是在真理的一方,都很值得商榷,只但是他们自己十分坚信而已。这种坚信、善意、职责以及勇气,便是一个完整的斗士了,至于“对”或“不对”,并不相干。而真正“客观”一些来看,偏见的成分是有的,而且是必须有的。

  一、

  大体上,本书从国学的讨论开始,涉及了东西方思想及比较、科学观、性、艺术、新事物、电影、风俗等等,资料很多很广,其中最大篇幅的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批判,而且这种批判相当彻底,能够说是完全不理解。有关这个问题,我是持完全反对意见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否能找到他这种观念的原因。他说:“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知识分子的不幸》)“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明白。我认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我看文化热》)“从孔孟以降,讲的全是行货言论,尤其是和《独立宣言》对照着读,更是这样。”(《“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王小波推崇的则是以罗素、萧伯纳、尤瑟纳尔等等人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科学至上、真理至上的客观哲学。对中国哲学体系则归纳为臆断的(没做对过什么习题,没编对过什么程序,只是忽然间想通了一个大道理,觉得自己都对,凡不一样意自己的都是禽兽之类……——《皇帝做习题》)、机械的(我们知道,儒士的基本功是要背书,把圣人说过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住……此种怪诞的情形提示了儒学的精神:让儒士成为圣人的精神复制品。——《文化之争》)、浅薄的(具体在《我看国

  学》,稍后详论)。最集中的体此刻《我看国学》和《智慧与国学》这两篇。而且能够推断,他正因发表这些言论受到了很多攻击,并且他本人认为自己并不是所攻击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反而认为攻击他的人有”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优越感种种》),且理解传统文化的人群有心理问题(《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人性的逆转》、《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事实上,当年我高一第一次看这本书,对于全书的每一个字都感觉像是自己说出来的,从而生发出对王小波的无比认同感。这天能够猜到,正因我当年正处于叛逆期而已。直到这十多年来,我本人接触了很多古籍,而且我自己认为我接触的过程是十分健康的——我先从《三国演义》看起,然后又去看《三国志》,然后再向前看前三史和春秋时的文章,顺带看些《世说新语》等。这跟王小波的过程截然相反,在《我看国学》中他提到,正因老师说他“国学底子不行”,于是发奋将四书五经孔孟杨朱看了一遍,而且是越看越烦(“虽然没有很钻进去”),我更坚信是“翻”了一遍,至于具体的历史上的记载,从他引述中从未出现并不“广为人知”的事迹这一点能够看出,他反而了解极少。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在思维构成的重要阶段,他是在文革以及文革前的不断政治户外背景下度过的,我们能够坚信,这对于一个思维坚强的人是一个极大的否定理由,因此我们看到他用来证明自己的各种结论的例子最多的便是那段时期发生的人和事。另外一个原因便是他在这段时刻里由于自然的排斥民族文化转而接触了超多的西方读物,于是我们看到他对于西方的价值观是无条件的理解与褒奖,并举了相当多的例子:罗素等人不用说了,在他心

  中是无与伦比的伟人,就连科学人士也不例外——”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牛顿、莱布尼兹,个性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正因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潜质之外。“而对于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他的说法是:“这些人(上述西方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潜质,为孔孟所无。”“按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啦,‘中庸’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潜质就能想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联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之后的阴阳五行。”

  从这些评价来看,很容易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个人经历造成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思维的局限性。我这么说不只是从他的例子推断得来,而是我接触过很多50-75岁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士,大家都知道的就有陈丹青,而不知道的就有我本人的舅舅,跟王小波的状况几乎是一模一样,最喜爱的书全都是洋书。王小波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又有那个年代的典型经历,普通人的身份,加上对自身传统的排斥,让他自然对外来的“人文主义”一见钟情,正因这种东西恰好迎合了他认为当时自身环境缺失的,且就应是解药的元素。他这个推理其实是很合乎逻辑的,但是却没有思考全面,而且如果继续分别研究下去,会得到截然不一样的结论的——老百姓对于“政治”是有天然的漠视情结的,因此如果不能有个性的机缘去接触了解,这方面的“觉悟”是很难很难提高的,但自然知识不一样,它就摆在那里,你想知道就能够去知道,而且顺手就摸得到,对这些感兴趣,并且专心做,是完全有可能得到十分好的成果的,并不是什么“完全在你的潜质之外”,我们看到华人也有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我们的“潜质”,其实就是智商,完全不是问题。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能够认识到——自然知识并没那么“重要”——这件事,才需要更大的智慧,而这

  类的智慧就是王小波所不齿的“国学”在几千年前就得到的成果。王小波也把自己归类为知识分子,这就使他成为了天然不懂政治的人群,也就造成了他天然倾向于那些“被统治、被利用、被荣誉”的以知识为骄傲的人群。实际上我不说估计大家也都能看到,真正改变世界的并不是这些人,说白了科学家没有一个人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有多大好处,他们只是“喜爱”做而已,如果哪个科学家心里十分清楚要为了什么什么伟大的目的去做科学研究,那他是绝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原因很简单——人的脑子没这么多容量。只有朝着一个方向专心地不停地搞,才能比其他人搞得好,也必须会搞得好。这也是这天中国为什么出不来科技成果的原因,正因你鼓励的方向完全是在捣乱。美国或者说西方为什么科学能搞的好呢?很简单,当权者不给你什么压力,不告诉你什么伟大目标,不跟你讲什么研究出这个来就是要打倒苏联打倒China,就给你钱,让你不愁吃不愁穿,给你荣誉,让你觉得你在你的领域比别人都牛逼,就够了,科学家就能够专心了,他想要的就这些,然后成果自然就出来了,就这么简单,这些科学家往往也不是多么聪明的人。而罗素、尤瑟纳尔等等这些人说白了就是哲学界的科学派而已,他们所提倡的也只是像个科学家那样对待所有事

  物。国外的老百姓就是这种思维环境,我们管这种环境就叫做思想自由,你喜爱想什么没人爱管,你喜爱做什么没人干涉,而且几乎做任何事业也不会饿死,绝大部分事业也不会富得冒油,更关键的是,营造出一种社会思潮——富得流油也没什么了不起,因此客观造成了没有多少人去争抢。这便是王小波脑中的理想社会。

  我并不是说搞科学低等,思想自由也低等,我的意思是说,毕竟搞科学的还是被另外的人所用,搞思想自由的还是有所图谋,而研究这些更高一层的策略的思想,难道不是需要更高一点的觉悟或者说智慧吗?中国何尝不想也做到美国那样营造一个思想自由的环境,正因这最有利于科技发展,从而也最有利于快速称霸,但是我们的人口多、民族杂、地区差异大,搞自由那就等于自杀,稳定才是最最重要的第一目标,这种国情下持续稳定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十分缓慢的从统一思想向多元化思想直到思想自由去过度。毫不夸张的说,像某些愤青想的那样搞自由,我们国家早就分裂成十多个了,十分简单。不好总把别人想得比自己白痴,这是我看史书得出的其中一个结论。中国政府其实是世界上水平最高连贯性最好的政府,让那些所谓先进西方国家的政府来做的话早被推翻一万次了。虽然说收入分配等等明显有问题,但这是人的自私劣根性,去要求某个人必须得是伟人本身就不现实。扯远了,我是想说在我们此刻这种状况下,是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科学进步的环境,正因有“统一思想”的前提存在。而对于经济,按照历史规律也只能从迅速发展房地产、同时压低劳动报酬迅速发展出口来快速拉动GDP做起,正因只有G

  DP才是吸引外资的直接因素,外资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打个比方,你本来只有1万块做生意,年利10%,有人白给你5万,利润率一样(其实是更高),只是让你把每年这5万产生的利润给他一半,过10年后他再把这5万带走。傻子也能算出划不划算来。更何况引进来的产品和技术能够给我们很多机会去剽窃,好处太多了,而愤青们还在叫嚣抵制日货……有了外资加上自己不断增加的“内资”慢慢的增加劳动报酬从而发展消费、个人投资,然后再赶在地产泡沫破裂之前动手转型经济结构,降低房地产比重增加科技和服务业比重,从而到达真正健康的以消费和个人投资为主,政府投资和出口为次的高端经济结构,同时科技比重加大变成一个可持续的自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这一切全部是邓小平的设计,为什么说他是“总设计师”就在于此,先搞经济,用最快同时又最有把握的办法搞,有了钱,慢慢的再参与别的,这就是某些愤青所不满的为什么政府总是“严正抗议”却从来没有行动的原因,我们的国学把这个叫做“韬光养晦”,“中庸”,用这个瞒住白痴老外是很简单的。而连续几届领导班子都坚决的执行了这个设计,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多党制绝对办不到的。

  我想,这些肯定是王小波从来没有想到的吧,是不是也算是“完全在潜质之外”,很值得“佩服”的呢?我同样今年才27岁,正是正因看了很多“国学”,很多古书,才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另外正是史书里给出了无数的利用传统文化、利用国学来治理百姓、处理关联、和合家庭、从军作战的例子,国学是拿来用的,完全不是只是去背就能取得功名的,拿汉代来说,“对策”是让儒士得到上层赏识的最重要的过程,皇上或高官拿出时事来问你解决办法,你结合经义来回答,答的好坏区别是十分十分大的,这就是学习水平思想水平的差距,会学的,答得好,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功名,答得不好,背的再熟也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我们的史书里从来没有赞美腐儒。知道了经义做什么用,又看过了如此多的人和事之后,再回到头去看孔子写的说的话,仔细领悟一下,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结论——孔丘就是一个先知一样的神人。我毫不夸张的说,正常人经历一辈子才能悟出来的一条真理,他恨不能随口就说出百八十条来,而这些真理甚至在几千年后的这天还有人不断地违背并受到恶果。这不叫圣人叫什么?你以为西方人也都是傻子吗,为什么都叫孔子学院?我前面说了,不好以为别人比自己白痴。就连西方人都说了,最最有效地治世之道,就是中国古文化和

  希腊古文化的结合,这句话不无道理,希腊古文化就是王小波所提倡的这种自由、求真的科学派思想。我认为这还要再加说明,实际上就应是中国古文化来领导希腊古文化的治世之道。王小波自己也引述过罗素的话: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这句话能够更深一点明白,毫无制度的自由没有出路,至少不会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是说没有政治来领导的科学,最终一事无成。孔子并不懂任何科技,关键是他没兴趣去研究科技,他的兴趣在于社会的规律、人的规律,这毫无疑问是主导其他规律的规律。王小波竟然说“这也太少了”,甚至说学习国学”无异于诵经念咒“,确实过分了,是没有丝毫了解下的结论。关键有意思的是,他提到自己在美国留学时向一个老外说中国文化,”给他讲解中华文化的真谛,什么忠孝、仁义之类。他听了居然不感动,还说:‘我们也爱国。我们也尊敬老年人。这有什么?我们都知道!’“随后还假意表示不满,然后说:“礼义廉耻,洋人所知没有我们精深,但也没有儿奸母、子食父、满地拉屎。东方文化里所有的一切,那边都有,之因此没有投入全身心来讲究,主要是正因人家还有些别的事情。”首先,他自己十分不认同的东西怎样给别人讲解“真谛”我不说了,以这些作为中华文化的真谛,是最能说明他没有

  明白的。实际上,国学这东西,绝对不是死学,绝对不是把当今的礼节都恢复成周礼就好了,正相反,是必须要活学的,“三代易礼”,明摆着的了,即便是礼也是时代都不一样的,学习国学只是要看看真正的精髓和真谛在哪里,为什么要如此,然后就明白了不管过多少年,有很多东西永远都是一样的,重视这些东西,就有好的结果,忽视这些东西,就有坏的结果。四大古文化里面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没有消亡,很简单,正是正因中国文化是最“正”的。中国文化的真谛实际上是一个“和”字,为什么要有礼义廉耻,为什么禁止乱伦,为什么要“中庸”,为什么从不侵略(侵略基本是外族占领期所为)……都是为了这一个字。因此我从来不主张什么男女不一样路、孝等等这些当时看来天经地义的礼义,正因这天你再搞这些就会造成不“和”,因此是违背中华文化的,跟腐儒们的结论正相反。而还有一些本身很正确,然后被今人误解的理论,比如当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意思是,只有君是好君,臣才有机会做好臣,父先把父做好,子才有理由做好子,结果被后世的很多人正好反过来明白,然后拿他来攻击孔子攻击国学,然后扣个封建大帽子蒙起来打……有人问你凭什么这么说?我有很多例子,那就是在史书中,从来对那些敢于直谏

  的“臣”表示肯定,同时讥刺那些不君之君,也并不是像王小波想的那样古时候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虽然有这个权利,但很多时候没有这么厚的脸皮。举个例子,西汉时有个大臣汲黯很多人也都知道,他的事迹很多,不多说,都能看出他跟皇上说话就跟哥们一样。还有个大臣叫做冯唐,当汉文帝之时,有天皇帝跟他聊起赵将李齐,冯唐说李齐不如廉颇、李牧,自己的爷爷当时在赵国跟李牧很熟,而父亲做代相时跟李齐很熟,因此知道。这时汉文帝说了:“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众辱我,独亡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这段能够看出,冯唐完全没有什么低三下四的思想,汉文帝装逼的时候,他直接说那也得看谁用,你有你也不会用……皇上气得进屋了,这其实已经是作为皇上相当没品的表现了,确实气极了,但过了一会,还是把冯唐叫来很温柔的埋怨,你大庭广众不给我面子,就不能等咱单独聊的时候?冯唐完全不在意的道了个歉,说我不懂这一套。仅此而已。这跟王小波眼里的古时君臣关联就应不太一样吧?实际上中国古时候混蛋皇帝有没?当然有很多,但这不代表说我们的文化就倡导皇帝就应随便混蛋

  也没人管,正相反,我们倡导的是皇帝绝不能混蛋,如果万一混蛋了,作为大臣就应尽其所能去劝告,每个大臣都劝告,你说这皇上还能混蛋得了么?他指使谁去?关键是总有那小聪明的去做混蛋皇上的帮凶而已,而这些人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的,至少是遗臭万年了,要知道古人对于身后名声看得比身家性命任何事情都重。更何况,古时候也不是没有伊、霍这样”大胆“的臣子,而且还名垂青史了呢。照这样说,其实看了足够多的事例,看看正史的言论风向,才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外国人虽然懂礼义廉耻,但照样监狱爆满,淫乱横行,中国文化里有的,外国只有个皮毛而已,他们为什么不全身心研究,不是有别的事要干,而是思想根本没到那个层次而已。漫长的连贯的文化史能够带来的远远比想象得要多。此刻就连稍有点了解的老外都公认,中国文化是历史上最好的文化。我明白他们的意思,说出这话的原因太多太多了,”博大精深“这四个字不是脸皮厚瞎说的。王小波反对某些中国人总是说中国文化能代替全球,说这是“手淫中华文化,意淫全世界”(《知识分子的不幸》)。其实这只但是是很多人建立在了解之后,多少明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实际上是凌驾在古希腊文化之上的而已。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十分权威的国外汉学研

  究得出结论,我十分赞同——历史上人类共分四等,第一等是动物阶层,就是杀人犯之类;第二等是功利阶层,就是绝大多数人;第三等是道德阶层,孔子为代表的极少数人;第四等就是天人阶层,从古到今只有老子一个人。中国古文化就提倡每个人向学之人都就应至少尽力到达第三等,从而到达“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这句话的正确明白是要有更高尚的追求,真的追求到了,幸福程度自然就会提高,自然就会降低对金钱性欲这些低等的需求。而西方文化正是缺乏这些对于极高端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才导致如此众多相对野蛮的情景不断的出现。我认为王小波所提倡的那些”伟人“就应介乎于第二和第三层之间。具体就请大家自己揣摩吧。

  二、

  王小波还对一些现象或论调表示反对,例如,学习或者成长需要吃苦(《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人性的逆转》、《弗洛伊德和”受虐狂“》)、奉献(《关于崇高》)等等,在我看来无一不是对当时变态社会的极端逆反报复心理造成的,因此不详细反驳。另外他本身也难以逃脱一些局限性,例如《京片子与民族自尊心》和《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中,表示对北京方言和严肃音乐的无比喜爱,以及对港台口音和摇滚乐的极端鄙视,看起来更有点幼稚的味道。但是还有些论题,让人看到了一个理智且讲理的王小波,例如《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和很多篇有关性的讨论,对于女权主义,我几乎同作者的观点完全相同,那就是,当真正实现女权的时候,性别是被忽视掉的,就像一个残疾人真正被尊重的时候,是大家都对他的残疾视而不见的时候,中国宣扬提高妇女地位的方式是人为制造差异,比如工会或领导班子必须得有多少多少女性名额等等,在我看来无异于说,你们女的就是白痴,照顾照顾你们。而某些激进的言论则强调女的就是比男的强,男的能做的女的都能做,而且女的还能生孩子呢!这不啻于混蛋逻辑,身体多一块少一块都能成为比较的依据,那我说六指儿一族世界最强也能够了。性别之因此存在,确实有必须用处,男性

  确实较为强壮,思维也较为理性,因此自然有更加适合的领域,尤其是在历史上,力量为主导的社会时代里,男性自然会成为主导性别,但如今社会越来越向智力转型,实践证明男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别微乎其微,因此在转型期才会出现各种女权主义,等到若干年后完全转型成功,大家自然对性别这东西就不会太在意了,反而就应会互相欣赏互相依靠。这是我从国学学来的发展观来预测的。

  而关于性,具体说是《摆脱童稚状态》一篇,我认为是全书最完善的理论,很值得素质较高的人阅读。关于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我国仍然处于性管制状态,也由此导致了很多自以为开明的”假不正经“人士的牢骚。虚伪的言论在此我不讨论,只从王小波的质疑说起。客观的说,他对于这种管制的质疑是完完全全正确的,官方理由十分可笑,”不好教坏孩子“确实不等于把全民都当做儿童水平来自欺欺人,而这么做的效果也绝对可疑,每年性犯罪率高企就是证明,而丹麦所做的性开放实验也能说明问题,也许有人质疑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我也没亲自验证,但我绝对坚信,正因我们古时候也有相似的事情——每个父母官的重任之一就是打击犯罪,方式有两种,一、杀,大杀特杀,杀到你怕,自然就没了,这么干的很多;二、宽,并大力重视教育,而且以身作则,这在史书里的例子更多。比较来看呢,前者效果立竿见影,监狱爆满,但撑不了几年又乱,有的是老官一走就乱,有的是撑不下去了再乱,例如秦朝;后者呢,往往是深刻而长远的效果,路不拾遗,囹圄空虚,长治久安。这也跟很多愤青想的不一样,他们总是说罚得轻,有一个枪毙一个就没事了。不信咱就试试。但是呢,在性这个事情上能不能用”宽“的办法呢?

  答案是不行,正因这是中国。按我们此刻的人口和受教育水平看,你一旦放宽,重则性犯罪率立即飙升,轻则有精神鸦片的后果,虽然一段时刻之后肯定会变好,但这个初期结果是无法承受的,只有全力提高受教育水平之后,才能思考这种办法,还是说,稳定第一。这样说大家也能明白为什么这几年大学疯狂合并扩招了吧?政府不是傻瓜,有些事情只能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这些事情如果自己个人素质达标了,就好好管好自己就行了,懂政治之前少说话为妙。在《<黄金时代>后记》中,王小波自己也承认了:“当然,假如这是出于策略的思考,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很有意思,说明他自己偶尔也很清楚自己在某些领域是无知的。

  三、

  在全书的中段,王小波谈到了他的本行——小说,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关艺术的思考,其中也包括电影。

  对于从事的动机,我很欣赏他自己的解释(《我为什么要写作》),确实,这种自然而然的归宿是从事艺术十分好的状态。但我也认为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了他对艺术的某些看法并不能算用心。他从来没有思考过有关职责感的问题,甚至又是正因时代经历的原因,他十分反对”职责感“。我记得我岳父以前给我讲过课本上是怎样解释”艺术“的:三个要素分别是美感、现实好处、教育性。我是十分赞同这种解释的,从我自身的艺术欣赏经验来看,越是满足这三个条件,作品就越伟大,越能长留在历史中。而即便是很多从事艺术的人,更别说欣赏者,都在片面明白”艺术“的含义——夸大美感,漠视教育性。王小波也是其中之一,他说“负道义职责可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艺术的标准。这很重要啊。”(《小说的艺术》)他认为小说最重要的是搞笑,“我以为自己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能够说教。”实际上就这一点我还是比较明白他的,也许他所说的说教是像电影《庐山恋》里那种,那确实是毫无争议就应避免的。但是作为一个作品如果没有教育性,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在“玩”而已。而我认为,《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之因此能得到短篇小说大奖,也绝绝对对是正因这特殊背景中蕴含的思想教育性

  。如果不是为了说明一个事情一个道理,表达一个观点一个结论,就没必要费尽心思构思比喻去搞出一个作品了,这是我对于艺术作品的态度。实际上他是把真善美的教育跟政治说教混为一谈了。真善美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反对现有世界的荒谬,更多的是启发。《<怀疑三部曲>后记》里也说:“我以为严肃文学就是乍读起来有点费劲的东西……经过反复思量,发现不严肃有些东西就写不出来,结果才走上了这条路。”我是彻底赞同这个说法的,正正因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对于现实的批判性逼着作者不得不狡猾一点搞出一个美妙的比喻来完成它。而为什么要费这个劲?就是想让大家不好继续蠢下去,这就叫教育性,这就叫职责感。

  电影电视行业中的状况更加恶劣,《都市言情剧里的感情》和《有关感情片》里作者诙谐的调侃了商业娱乐现象,并且很多著名的电影导演也有错误的想法,比如王家卫,比如科恩兄弟,你问他们,这个镜头,这段故事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他们往往回答你,没什么意思,你们本身老是在想有什么寓意就是错的……说来说去都像是不好意思直说,啊,其实我们就是耍你们观众玩呢。我很不能赞同这种创作态度,写小说也罢了,拍电影是要很多钱的,你拿这么多钱去“玩”,是不是有点他妈的罪恶呢?拍商业片也罢了,偏偏去拍些装得很高深的“文艺片”,是有点该挨揍了。另外,装得极狠的,BartonFink那种,还能蒙骗戛纳评委,王家卫这种的,是绝对拿不到金棕榈奖的,再拍一万部也没用。你看看历届金棕榈奖除了极少数失误的以外,哪个不是有极强的现实好处的?甚至像技巧性稍差的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都能够被认可。Shinning很刺激,《无人知晓》很清新动人,《龙猫》很温馨,然后呢,这些片子说了些什么?它们的价值必须是十分不高的。更吓人的是,很多人居然硬生生的把一些现实好处牵强附会在这样的电影中,豆瓣电影里的很多“热门”影评就是在干这件事。我很想说,有这功夫有这想象力干吗不去看看其他的更合理的

  呢?这一点我觉得小说就好得多,至少权威的理论是十分正派的,绝对不会有那种毫无社会价值的小说被历史认可为优秀的作品的,一部也没有。原因也很简单,没那么多人关注而已,人只要一多,事情就要完蛋套,他们会认为金庸琼瑶比张炜铁凝王小波伟大得多。在这一点上我以前说过,从艺术的角度讲,吸引大众取悦大众就是一种罪恶。

  四、

  在本书的后段有很多篇谈到了另一个话题,就是有关尊严,具体说是国人在尊严方面的变态表现。其实这一段跟第一段有些重复的地方,但我还是想单独说一下。王小波想到这些是正因看到了中国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外国尤其是欧洲相去甚远而引发的。我觉得由此想到“尊严”上去,有必须道理,但似乎就应有更深层的原因而导致国人在公共道德上方脸皮个性的厚。

  在《个人尊严》一篇中,他引用罗素、费孝通、龙应台、三毛等人来说明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不重视公共道德,只重视家族内的私德,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还说这些人都是在国外呆过,而没呆过的人对此浑然不觉。对此我是深表怀疑的。那我本人举例子,我从初中起就对随手扔垃圾的人极为不明白,我当时想的是,这院子都脏成这样了你他妈的还扔,喜爱看脏东西还是怎样着,是不是脑子有病?当然此刻明白得很了,其实根本不是什么阶级分化造成的无视尊严,只是社会风气驱使人无限合理化自己的自私而已。还是正因人口多,并且从文革以来就消灭了礼让、清高等诸多高尚品德组成的传统文化,转而灌输政治迷信,而政治迷信破灭后又开始改革开放,以经济为第一目标的国家自然在思潮上会推崇财富,并且对于积累财富方面潜质突出且不择手段的人,民间舆论更是全面倾倒,同时又完全没有传统礼教,结果就导致了讲公共道德便是“傻”、“装”的舆论环境,在一边倒的舆论环境中,绝大部分个体是要受到彻底的影响的。有个很搞笑的例子,我以前在爱丁堡留学过,那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可想而知跟西欧大部分地方一样,相当和谐,平时大家简直是你恭我敬。我们学校有个校车,每一天下午两班往返市区,相隔一小时,对于数量众多的

  学生来说,两班车显然是少了点,因此你会看到车还没来时,大家还比较矜持害羞散落在站牌周围聊天,接近发车,大家就开始紧张,往站牌下方凑,直到车来了,完全是一副北京二环晚高峰公交车站的景象了,平时那种自觉排成一队,两人之间隔八丈远还谦让老人孕妇的情景一扫而光。第一次见到这场景之后,我便明白了,不是欧洲人觉悟高,而是确实没逼到那份上,而且受教育程度稍微好一点。我们呢,已经被逼了很多很多年,而且谁的素质也没高到能忍耐谦让。受教育程度在这件事情上的作用就是,人家在车来前还能假装一会,而我们则是随时处在一级战备状态。情有可原而已。

  大致上就是这些了,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还是自己的成长,从一个叛逆偏激的孩子到如今还算客观平衡的成年人。而最欣慰的还是自己一向持续着思考的习惯,就像《思维的乐趣》里所说。对王小波本人的一些思考结论我虽然不再赞同,但对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一个群体需要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但同时,务必健康的引导这种精神推动力是车轮前进,而不好让这种精神把整个车都给砸烂,就需要还有一个将军,一个理智客观的领导者。至于将军是谁,怎样做,恐怕就不是斗士所能知道的了。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