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一):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在半个月下班之后的时间内读完了这部64万字的巨著《邓小平时代》。美国人傅高义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这休分6个时间段共23章,以邓小平和人生经历和执政轨迹为主线,记述了1969----1992年43年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作者虽然没有在中国生活,亲历邓小平所经历和主导的时代,但是这本书占有的资料却十分丰富和翔实。当然在作者参考的资料中并不能完全排除其可信度过低,但是从我们身处在邓小平40多年的时代的经历和体会分析,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邓小平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与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主义政治家,并不是江泽民提出的创造“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家,也不是那些吹鼓手说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事实上,邓小平提出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和现成的设计”,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没有对政策执行的后果作必要的评估和论证(也许在邓小平看来,做这些工作又要延误过多的时间)。因而不如说邓小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为这个转型过程带给领导的总经理”。
说邓小平在中国领导核心中坚韧不拔智慧超人,一点都但是分。这几件事完全能够证明他的性格:[由www.telnote.cn整理]
(1)在毛泽东辞世这前的文革中,邓小平两次被打倒,但是他并不恢心,而是充满信心,多次委屈地向毛泽东写信写检讨,证明自己是毛泽东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以至毛泽东在天安门事件中没有听取江青四人帮的推荐开队取小平的党籍,为他日后复出留下了伏笔。
(2)在邓小平掌握权力之后,并没有立即全盘否定毛泽东。尽管他有一肚子委曲,有一百条理由(包括儿子邓朴方致残)全盘否定毛泽东。他吸取了赫鲁晓夫批斯大林的教训,而是高兴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他赢得了广大底层老百姓的支持,保证了他的权力的稳定。
(3)意识形态领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虽然仍然用的毛泽东的那一套路,但是他没有象毛泽东那样,打击一大片,把人往死里整,而是像放风筝,紧紧地牵着你,什么民主啊,法制啊,等等,不让你飞得太高,走得太远。
(4)他连续更换了华国锋、胡耀帮和赵紫阳三任总书记,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直接代替。他只要实际的权力,而不图名义上的职位。这样他能够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中使自己免于承担职责,搞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搞砸了是他们没按自己的意见办。如果按我自己的观点,邓小平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副职的位置上操纵正职,名不正言不顺,他完全能够自己直接担任党的主席,委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说不定中国的发展比此刻更好。
无论是文革后期的主政,还是毛泽东去世后的掌权,邓小平始终如一地推进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根主线。这是邓小平时代最为伟大的功绩。如果说毛泽东把一个四分五裂,饱受外国列强欺负的中国实现了统一,使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得到了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指导中国引向了富强,引向了世界。
正是取小平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设计,所以在邓小平时代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至今都困绕着中共的领导人。
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邓小平以前指示赵紫阳制定政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但是因为64风波的影响而搁浅,至今也没有启动。
二是市场体制的急于推进,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老的制度又难以实行,导致人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人们变得贪婪和无信,中国人整体的道德水平滑坡,中国的礼貌程度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提高。
由上述两个问题引起的官场腐败、环境污染、市场无序等等,都要给邓小平的继任者带来严峻的考验。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继承和发杨邓小平的遗产,坚持改革开放,也会修正邓小平时代的缺憾,克服更多的困难,带领中国人民步入全面小康。
2013、9、17、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二):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前段时间读了《邓小平时代》一书,灯下掩卷,感慨颇深。邓小平是伟大的,他一生心系着人民,他一生为国家奋斗,他一生也充满曲折与挑战,其间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我认为最值得我学习的是:邓小平同志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邓小平同志对国家对党有无限的热爱。他的一生都在为着国家的独立、发展、富强而奋斗,在他一生的“三起三落”中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仰,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之心。我想这既是他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事业奋斗终身,一切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他从未想过要成为“神”一样的领导人,他想做的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而在这天,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我们要发扬这种爱国爱党精神,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全面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邓小平同志是务实的。他是“问题型”的领导人: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他一生中除了应对权力游戏之外,都是在一个又一个地解决“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他提出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做法。他曾说: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当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时,因为经验的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即使这样,邓小平并没有退缩,而是摸索出一条贴合中国特色发展的经济道路。在经济建设中,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找出了正确的方法,更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地,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刻的体现了邓小平用全面、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明智的决定,宏伟的目光,才有了深圳的崛起,才有了沿边城市的繁荣,内地的发展。这也深深地启示了我们,要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事物的基础,要以务实的作风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工作,对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不能只满足于发号召,造声势,作指示,听汇报,靠文件指导,靠电话布置;也不能把决心当行动,把口号当实绩;更不能说空话,鼓虚劲,办虚事,结虚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抓落实上,把决心、计划、措施付诸于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上见成效。
对工作抱有抓不出成效不撒手,不见效果不收兵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不看“来头”,不赶“浪头”,不争“彩头”,不图形式,力求实效。
邓小平同志具有出类拔萃的创新精神。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他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将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也要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要创新方法,勇于突破原有的工作定势,探索实行开放式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要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工作程序和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勤奋敬业的精神,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邓小平是爱民的。他的一生都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为了让人们生活地更好。邓小平曾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针对这一决策,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挺进。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也应善于针对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开展深入地调查研究,广泛了解群众的反映,设身处地思考群众的诉求,坚持谋划工作站在群众立场,推进工作牢记群众观点,落实工作思考群众利益,检验工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群众满意引领组织工作科学化发展。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三):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群众,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新时期小平精神的延续,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果证明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透过实践检验真理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使中国更加强大,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华儿女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一、中国要走改革之路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79年小平同志在中国这幅巨大画图,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对其进行了勾画,从此,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从赤地千里到高楼林立,从一贫如洗到丰衣足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能够说,小平同志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邓小平时代》一书是由美国作者傅高义所著。透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全景式描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完整回顾了伟人的一生。
小平同志大局观强,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意志力强,凡事首先思考党和国家的利益;性格坚忍不拔,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正是这些可贵的品质与其充满智慧的眼光,才能绘制出中国辉煌的改革开放蓝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构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的出路只能在于打破一些旧框框,将经济建设确立为新的治国路线。
小平同志深知积贫积弱太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周边邻国发展迅速,压迫较大,正是基于这些事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改革不代表激进,更不代表砸烂一切。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别很明显,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凡事不宜搞一刀切,务必从左右两面来进行全面的分析,社会秩序稳定,干部群众坚持信仰,改革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因此,小平同志在政策上愿意放手让地方同志大胆尝试,同时对缺乏经验的重大改革措施持续高度谨慎的态度。正是这种谨慎负责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良好竞争氛围,有效的调动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最终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市场选取。
这天我们回头来看,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正是他的坚持与坚韧,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增强。
二、延庆要走生态之路走生态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延庆发展的必由之路。延庆走的是生态带动经济的路线,没有工业的污染,只有绿色战略。近些年来,延庆在生态礼貌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实现了生态宜居、环境良好的目标。但是与生态文化建设相悖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这是历史积累的问题,是建设发展中构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会经济建设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礼貌的轨道生来,坚持走恒久的生态礼貌发展之路。
小平同志不断强调不能再闭关自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让干部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部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对于改变其思想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县领导干部在延庆经济发展方面,也要坚持放眼世界,从意识形态禁锢的队伍,变成了一支更加开明务实、以追求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组织,使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建设美丽延庆,持续为我县经济发展带给强大动力。
要走生态发展之路就务必有一套适于生态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这套规划既要凸显生态礼貌发展战略,又要做具体细致的规划要求,要避免随令而变,因人而异,摸着石头过河等问题的发生,确实把延庆的历史文化保留下来,城市风貌显现出来,把不该建设的限制好,把不该改造的控制住。把规划变成社会行为,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全民意志的体现。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重在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有效作为。首先是政府要加强管理,其次是群众要规范作为。政府掌握着超多社会资源,土地如何利用,城市怎样布局,要修哪条路,要栽什么树,都是政府说了算。这就需要决策机关和决策者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有知识对头脑的填充,有理智有效的作为,才能把生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群众是建设生态礼貌的实践者、参与者,群众的行为决定着生态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政府要加强管理,把百姓的行为规范起来,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准则和价值取向,才能把我们的生态礼貌建设好,才能把生态礼貌建设落到实处。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四):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就资料而言,这位美国人毫不讳言中国人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他们又不承认这种成就是体制和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因此他们在描述时代的时候很自然地将时代的成就归功于某个人,或者是某群人。因为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实际上他带着美国人的立场和观点,无论他怎样掩饰假装让自己变得客观,都不能够掩饰这个立场。因为这是一本传记文学,所以作者实际上对于中国政治的啊八卦更感兴趣。虽然我不敢确定他所讲的那些八卦有多少是真的,但是经过过滤的政治事件还算是能够丰富大家的见闻,聊作有益的参考。就我所能够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东西来说对很多人已经算是老生常谈,有一点:就像是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左中右什么地方都有,什么时间都有,想要彻底消除掉派系,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邓小平面临的局面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毛派暂且不谈,保守派和改革派(书中写作平衡派和建设派)的斗争在八十年代贯穿始终,一字并肩王陈会计师是真的一字并肩。但是这不是我看到的重点,作为最高领导者,要善于驾驭下面的派系,这点很重要,因为派系是客观存在的,你要善于平衡和团结,不能够让局面崩裂,不能够将一派打死,制造仇恨和分裂。
邓小平的最大成绩,改革开放姑且不说,我认为完善了领导交接班的制度化是最大的成就。领导人终身制特权在他那里终结,这是最好的功劳。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五):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正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好处也正在于此。
浩瀚书海中选取阅读名人传记,则是因为从中既能够丰富历史文学知识,又可汲取主人公成功的经验教训,以指导自身工作生活。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是名人传记中的上乘之作,全书客观全面地讲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路程,在中国创造了一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成就”——邓小平时代。
在中国,人们总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来描绘赞美“邓小平时代”。读完《邓小平时代》,我确有如沐春风的感觉。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从此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人民的干事创业热情,像春天一般充满期望;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而是历尽险阻,在无数尖锐的质疑批评指责声中慢慢走出的康庄大道,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邓小平同志向我们展示了凤凰涅槃般春天的力量——如春雷震天、春苗破土;同时书中也描述了邓小平家庭生活中春雨润物般的慈感情怀。
邓小平虽然已经逝世十六载,但很大程度上,我们依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2013年春天,在四季如春的鹏城,细细品味“春天的故事”,我在《邓小平时代》中获得了做人、做事和承担家庭主角等方方面面的启示。
一、为人篇——顶天立地,春意纵贯四季人生
(一)坚守信仰,春之中国梦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对党和国家有着出于本能的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1919年,他年仅14岁,就参加了作为五四青年运动一部分的示威活动。5年后,他去法国留学,分派给华人的苦力活和求学前景的落空让他大失所望。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法国支部。“当邓小平在21岁那年离开法国时,他已经成了立场坚定、富有经验的革命领导人”。此后的70年,小平同志身经百战,历受磨难,几度沉浮,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邓小平生活的中心”。在邓小平退出政治舞台时,他给全体政治局成员的信中写到:“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一生吃的苦头无数,但多年以后回忆往事,他仍然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十分困难的状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在逆境面前选取坚定,在是非面前秉持正义,在风浪面前淡定从容,在高压面前无畏抗争。
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落实到当下中国就是坚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由老百姓小梦想汇集起来的中国梦应当成为我们每个领导干部的梦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务必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二)厚德载物,阳春布德泽
“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是西方近代对道德行为终极价值根据的经典表述,它反映了一个问题: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否需要终极价值来支持。从邓小平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在理想与梦想的有力支撑下,小平同志用其大德为我们搭建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彰显了伟大的人格。他光明磊落。纵观其一生,他对人、对事的看法不带偏见,不存私心;伸张正义,从不整人,看到有同志蒙冤,就挺身而出说公道话;他不趋炎附势,不顺风倒,不溜须拍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直言不讳。他虚怀若谷。邓小平把个人的作用和群众的作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说,“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都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但是是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他甘当伯乐,乐为人梯。从80年代初,小平同志就着手培养和选拔新干部来接班。他认为,老干部应给年轻人让路,所以以身作则带头退居“二线”,不搞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是干部制度改革中的一个创举,它打破了领导职务的“铁饭碗”,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家长制、个人崇拜,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持续党的干部队伍和国家的生气与活力。他求真务实。小平同志不喜欢华而不实的空架子,说话办事喜欢干净利落。他最喜欢的是好看又能够入
药的芍药花,他主张“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他支持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并自称“实事求是派”。除了这些,邓小平伟大的人格魅力还表此刻其与众不同的风度与个性上:稳健持重的气质,敢作敢为的性格,百折不挠的意志。正是透过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产生了比权威更大、更深厚、更自觉的感召,人们对他充满了钦佩和拥戴,正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道德修养是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促进自我完善、推动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邓小平同志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道德楷模。但是在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精神懈怠的危险,潜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就在身边、就在眼前。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道德滑坡、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见利忘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向小平同志学习,直面“四种危险”,始终持续清醒的头脑,加强理论武装,牢记“两个务必”,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与嘱托;维护公平正义,诚实务实,带领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家庭职责,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自强不息,春芽求破土
《邓小平时代》一书,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几经起伏的人生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让自己人生破土成为一代杰出领袖,更重要的是带领中国的改革事业破土,带领中国人民迈向更完美的生活。
三进三出中南海,小平同志展示了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伟人风范。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邓小平聪明灵敏,大事当前喜欢独自一人静静思索。无论什么环境,他坚持每一天读报读书,就算被放逐江西,他依旧持续着睡前读书的习惯,他研读过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以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书上面画着一道道红蓝条杠,写着一行行眉批。毛泽东称他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他乐观冷静,刚毅坚韧。战时戎马生涯,他养成了沉着冷静的处事风格;半个世纪的浮浮沉沉,他对自身处境已泰然自若。被放逐期间,尽管文革给邓小平本人和家庭带来痛苦,但他没有意气用事、情绪消沉,不抛弃、不放下。毛泽东曾说,邓小平是绵里藏针,外柔内刚。在指示接班人如何应对西方制裁时,小平讲:“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他自信敢闯,机智强硬。1957年,邓小平陪同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有理有据严词反驳了苏共的大理论家苏斯洛夫,令毛泽东大为激赏。1974年,邓小平代表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博得了非同寻常、经久不息的掌声。在邓小平访美时,卡特总统对邓小平的描述是:聪明、强硬、机智、坦
率、勇敢、有风度、自信且友好。为了将中国领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他团结国内外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同时对外持续着不卑不亢的强硬态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立事先立人,做一名合格党员,应当像小平同志一样,怀抱春天梦想,以德为先,有春芽般的韧性,有厚积薄发的冷静,为实现祖国和人民的梦想孜孜不倦地奋斗!
二、工作篇——大刀阔斧,春辉放暖大江两岸
1978—2012年短短30多年,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时代的卓越成就,不仅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
他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邓小平的心中,改革的大目标十分明确。早在1978年10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明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表述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改革之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能够搞市场经济”,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不仅仅倡导全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出了新经济体制和新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全国人民在他的指引下,奋发努力,走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新时代。他敢闯果断,善抓重点。他把改革比作一场场“试验”,强调“试验”务必要有一种敢冒风险、敢闯的精神。邓小平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然,“闯”和“冒”要从实际出发,讲科学性。邓小平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看准了的”是前提条件,就是实事求是,注意科学性。在有了必须把握的基础上,就要大胆实施,所以胆子要大,步子必须要稳,工作必须要细,作风必须要实
。他曾对谷牧讲,不管是哪一级的领导,不能总是怕这怕那,干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字当头,不敢摸老虎屁股。1992年“南巡”期间,邓小平针对改革争论果断地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处理问题时,他总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扼住要害以解决问题。他的同事评价邓小平,头脑清醒,有条理,只抓大事,具体工作留给别人去做。他强调管理,重视人才。邓小平认为,组织一个有效率的国家政府的关键是为各级单位配备一个领导班子,交给他们实权。从组织的可靠性上说,一个领导班子要优于一名领导人,不管后者多么能干。理想领导班子成员不但能带给必要的全面领导,而且能掌握各自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谈到领导如何开展工作时,他提出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只要他们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即可。党的十一大闭幕后,邓小平亲自抓科技教育,他的计划中写道: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必须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加强团结,减少分歧。那里的团结能够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团结群众,推行政策。比如,当时引起保守派激烈反对的解散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就是靠大力宣传饥饿农民如
何因“包产到户”使产量大幅提高,赢得群众对尚未实行的政策拥护,最后顺利推行的;二是团结干部,营造气氛。邓小平接手全局工作后,为缓和内部矛盾,全力支持清理文革冤假错案,常说“不争论”,鼓励干部加强团结,专心工作。另外,由于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每每在提出重大决策之前,会想方设法争取其他干部的合作,如果做不到这点,他会推迟采取坚定的立场,直到气氛变得更加有利。在李光耀看来,邓小平在应对令人不快的事实时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坚持锻炼,精力充沛。邓小平一向坚持锻炼,从青年时代起,养成了坚持健身的好习惯,如散步、洗冷水浴、爬山、游泳,之后又喜欢打桥牌和台球。晚年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散步,每一天在自家的院子里来回走18圈,大约2500米,伸伸臂踢踢腿,活动活动筋骨,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健康的体魄使他精力充沛,头脑敏捷,工作效率极高。
当前,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的必经之路。几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重走邓小平的“南巡”路,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证明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李克强总理上任前后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目前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取,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所幸的是,这些能够从我们的人民当中去汲取,来使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仿佛再次拂面。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为深圳的干部,我们更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继续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挑重担、破难题、作示范。
三、家庭篇——铁血柔情,春雨泽被和睦之家
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视察珠海,在谈到人才和创新问题的同时,出人意料地谈到了家庭问题。他说,家庭是个好东西……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段话看似信口说来,但读过《邓小平时代》后不难发现,他其实是有感而发的。书中用专门一小章节“家人相濡以沫”来描述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在江西下放时他与家人互相扶持,互相关心的点滴,引起我无限共鸣。
他珍惜家庭,爱护家人。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个性珍惜,对自己的亲人总是牵挂在心,从吃饭这件小事就可见一斑。吃饭时,总要等到人到齐才开饭,如果有人回来晚了,他总是坚持要等。他认为在饭桌上,全家人能够交流信息,增添感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最困难的那几年,邓小平在江西写的大多数信件都是为了请求允许孩子回家探亲,安排他们在南昌附近工作,让邓朴方得到必要的治疗。他的女儿邓榕说,他一生中除了为孩子以外,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信。他也享受亲情,汲取力量。文革受迫害后,孩子们同舟共济,他们坚信父亲的清白从未有过动摇,坚信一家人要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晚年,孙儿绕膝,同看电视,每年儿女们齐心准备的生日礼物都让他十分开心。他坚持原则,家庭工作两相宜。他以身作则,对孩子们说:“你们生一个孩子,我管。……中国人口这么多,你们每家只能生一个小孩。”每一天在饭桌上,他很享受听子孙们聊天的时刻,自己比较少发言且从不泄露国家和党的秘密。
铁血柔情,这份与家人之间的爱像绵绵春雨,润泽心扉。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职责,但是家庭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一位女性,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一位党的女干部,如何平衡心中的大爱和小爱,书中亦教会我不少。工作时,夙夜在公,为民服务;工作之余,尽量多花时间陪陪家人。对父母,竭尽孝道;与爱人,相濡以沫;对孩子,尊重呵护,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相信,当我们真正学会享受爱,付出爱时,这个社会也充满了爱!
这就是邓小平时代,故事充满期望,激人奋进;故事跌宕起伏,耐人深省;故事有血有肉,情意浓浓。在2013年的这个春天,掩卷沉思,我们将如何踏着伟人开辟的道路,留下我们应有的脚印。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六):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在半个月下班之后的时间内读完了这部64万字的巨着《邓小平时代》。美国人傅高义着,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这休分6个时间段共23章,以邓小平和人生经历和执政轨迹为主线,记述了1969――1992年43年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作者虽然没有在中国生活,亲历邓小平所经历和主导的时代,但是这本书占有的资料却十分丰富和翔实。当然在作者参考的资料中并不能完全排除其可信度过低,但是从我们身处在邓小平40多年的时代的经历和体会分析,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邓小平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与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主义政治家,并不是江泽民提出的创造“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家,也不是那些吹鼓手说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事实上,邓小平提出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和现成的设计“,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没有对政策执行的后果作必要的评估和论证(也许在邓小平看来,做这些工作又要延误过多的时间)。因而不如说邓小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为这个转型过程带给领导的总经理“。
说邓小平在中国领导核心中坚韧不拔智慧超人,一点都但是分。这几件事完全能够证明他的性格:
(1)在毛泽东辞世这前的文革中,邓小平两次被打倒,但是他并不恢心,而是充满信心,多次委屈地向毛泽东写信写检讨,证明自己是毛泽东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以至毛泽东在天安门事件中没有听取江青四人帮的推荐开队取小平的党籍,为他日后复出留下了伏笔。
(2)在邓小平掌握权力之后,并没有立即全盘否定毛泽东。尽管他有一肚子委曲,有一百条理由(包括儿子邓朴方致残)全盘否定毛泽东。他吸取了赫鲁晓夫批斯大林的教训,而是高兴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他赢得了广大底层老百姓的支持,保证了他的权力的稳定。
(3)意识形态领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虽然仍然用的毛泽东的那一套路,但是他没有象毛泽东那样,打击一大片,把人往死里整,而是像放风筝,紧紧地牵着你,什么民主啊,法制啊,等等,不让你飞得太高,走得太远。
(4)他连续更换了华国锋、胡耀帮和赵紫阳三任总书记,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直接代替。他只要实际的权力,而不图名义上的职位。这样他能够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中使自己免于承担职责,搞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搞砸了是他们没按自己的意见办。如果按我自己的观点,邓小平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副职的位置上操纵正职,名不正言不顺,他完全能够自己直接担任党的主席,委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说不定中国的发展比此刻更好。
无论是文革后期的主政,还是毛泽东去世后的掌权,邓小平始终如一地推进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根主线。这是邓小平时代最为伟大的功绩。如果说毛泽东把一个四分五裂,饱受外国列强欺负的中国实现了统一,使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得到了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指导中国引向了富强,引向了世界。
正是取小平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设计,所以在邓小平时代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至今都困绕着中共的领导人。
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邓小平以前指示赵紫阳制定政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但是因为64风波的影响而搁浅,至今也没有启动。
二是市场体制的急于推进,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老的制度又难以实行,导致人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人们变得贪婪和无信,中国人整体的道德水平滑坡,中国的礼貌程度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提高。
由上述两个问题引起的官场腐败、环境污染、市场无序等等,都要给邓小平的继任者带来严峻的考验。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继承和发杨邓小平的遗产,坚持改革开放,也会修正邓小平时代的缺憾,克服更多的困难,带领中国人民步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