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海拉的读后感10篇
《永生的海拉》是一本由丽贝卡·思科鲁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一):永生的海拉有声小说,永生的海拉mp3下载,永生的海拉有声读物
《永生的海拉》在海外早已美名盛播,获奖无数。作者是位科普作家,也是记者,以少有的热情和毅力完成这部作品,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博听网正在连载永生的海拉有声小说,收听地址:Boting.co/book/tingshu6435_12_0.html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二):每一个受惠于现代医学的人都不得不看的好书
《永生的海拉》在海外早已美名盛播,获奖无数。作者是位科普作家,也是记者,以少有的热情和毅力完成这部作品,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也没有令人失望,译者是科学松鼠会成员,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都很出色。虽然是科普作品,但书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真实而精彩,读后倍受触动。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三):好书值得推荐
美国科普作家瑞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精彩的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从震惊、愤怒到骄傲的动人历程,也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以及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所涉及的种族和信仰问题也动人心魄。本书情感触动人心、格局宏伟、细腻捕捉科学发现的高潮迭起,以及对人类的深邃影响。
海瑞塔?拉克斯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原子弹效应的奥秘,促成了小儿麻痹疫苗、基因复制、试管婴儿等医学突破。在本书问世之前,鲜有人知道她的故事。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四):值得学习的态度
内容细节方面我就不说了,很值得一读。首先这是纪实,而非传记或者小说。作者用详细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海拉生活的年代,环境,这些细节都是作者经过考证而写出的,而非很多不认真的作者随意想象,揣摩;作者经过十年时间写就一书,期间面对种族隔阂,生活来源甚至生命危险等困难均以克服并在结尾感谢了所有的人。同很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悲剧、最不幸、无病呻吟的作者相比,作者身为女性、自由作者、深入写作对象生活和家族的认真考究态度非常值得同为女性的我学习。我想也值得很多中国写作人学习。文后详细列出了每一次报纸、杂志对于海拉报道的参考文献,作为每天研读医学文献的我,表示非常严谨。作者真的细细的考察了字里行间。
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几个作者会像从年那样为了写出动人的作品而去体验生活的?还有几个歌手为了唱出动人心弦的歌曲而去徒步采风呢?作为一个阅读经历不甚丰富却常常在豆瓣上犹豫要不要买这本那本书的人,大多充斥我眼前的都是些软弱无病呻吟或者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要么就是打了鸡血的励志类。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倾听,无声的感动他人,不为畅销而写作呢?我所期待的中国作者们?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五):就算科学能够让人永生,我依然选择适时灭亡
整个七月都不是很忙,所以在办公室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个故事。
一开始想要读这本书是因为不知道哪里看到了写在这本书虽前面的一段话:我们绝不能把任何人看成抽象的存在。相反,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有他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宝藏,还有只属于他的痛苦和胜利。
这一年也刚好看了大佛普拉斯,觉得每个人类如果深究起来都如此迷人有趣。
不过这本书确实讲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话题,伦理,种族,科学,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美国这个国家,所产生的冲突。Rebecca从一个故事中让不明真相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伟大又平凡的人物的一生以及她的家人,得以窥探一个小小的时代缩影,一个领域的发展。
上一次看这种满世界寻找论据只为了追寻心中一个故事的书是幸运签饼纪事,作者是一个美国华裔,但是她写的话题就没有这么沉重了。
伟大的是海瑞塔·拉克斯,还是背后那些科学家呢?
没读之前我认为是后者,但是读了书的最后几章,从来不信上帝的我突然信了这个邪。还是那个创造了人类的,无论是什么物种的,幕后的那个,更加伟大吧。它让这世界有这么多可能性,抛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又把答案隐藏在细节中。
WWJD,what would Jesus do。大家都是充满迷茫又无知又可爱的人啊。
感谢如此有耐心的作者,感谢如此生动的故事,让一段科学的发展旅程变得富有人情味儿。同时,也觉得教科书真的是深藏功与名,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都是庞大而不可估量的。
海拉细胞永生了,其实她也实现了永生,因为这世界有太多人会记得她,永远永远。
科学仍在奋力研究延长人类的生命,但我还是想选择适时灭亡。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六):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女人、一个应该给与关怀的家庭和一个时代的印迹
这几天集中读完了这本书,已经很久没有这种被吸引着读下去的畅快感了。
一本书,无论外界说的多么天花乱坠,其实都是在讲故事,可能讲一个可能讲多个,可能讲自己的可能讲别人的,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纪实的,可能是轻松的也可能是沉重的。《永生的海拉》也是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讲起来并不轻松,我特别佩服这个美丽的女记者,她听到这个故事,吸引到她,然后花了十年去了解,去和故事里的人成为朋友,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让它完整地真实地有理有据得呈现在我们面前,还原一个时代的印迹。
海瑞塔?拉克斯,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我想现在我记住了,可能再也不会忘掉,即使忘掉了这个名字,我也会记得海拉细胞的故事,我也会记得拉克斯这个家庭所经历的那种无助。有点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虽然也在经历一些不公平,但最起码我们有必要的知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时代。但是拉克斯一家并不是,可以想象海瑞塔的孩子们在悲惨的环境中长大之后,他们内心恐慌害怕,突然听到他们妈妈的细胞还活着,而除了劳伦斯之外,其余人对妈妈都几乎没有记忆了,他们肯定懵了,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读到海瑞塔的女儿执著地一探究竟时,我想我完全能够站在她的角度去体会这种感受,她想知道她妈妈活着的时候经历了什么、生病的时候遭受了什么、死去之后人们又对她的细胞做了什么……跟妈妈有关的一切的一切,她都想知道。她对妈妈完全没有印象,她的“继母”(其实连继母都不是)在她小时候对她的虐待一定让她经常会琢磨如果她的妈妈没有死,陪着她长大,那她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不同?她敏感、无助、困惑,但她又勇敢、执着、充满爱。当她知道她妈妈的细胞对医学界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时候,她特别骄傲,从书中看到自始至终她都没有纠结是不是要讨要部分因为她妈妈的细胞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虽然她没有钱,但她不看重这个,她就想知道她妈妈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纯粹的爱。
这个故事牵扯到种族、医疗纠纷、医学伦理、人体实验等等,读完这本书我的直观感受就是社会就是在很多的错误、无知、试探甚至是残忍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说那个年代的医生不尊重病人、社会不尊重黑人、法律不健全等等,其实都是可以原谅的,那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一点点的改变才带来了文明。看到海瑞塔的细胞创造了巨额的价值,但是她的孩子们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没有钱看病,心里也是纠结难过的,他们永远有一道防线,想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但没有知识没有了解的情况下恨不得把所有人拒之门外。这就是那个时代一个黑人家庭的缩影,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海拉细胞和海瑞塔一家的故事,更带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七):永生的海拉【转自科学松鼠会“薄三郎”】
三个月前,我曾在博文《人人是传奇》中提到一位美国传奇黑人女性,我先用itouch费劲的将电子书看完,又撺腾起小火苗,入手一本实体书。后来,我还写了一篇读后感,发给一位做书的朋友。遗憾的是,此书中文简体版权早已花落旁家。朋友很热爱这本书,尽管失之交臂,但不久的将来,中文版将很快面世。
有的人死了,她的细胞却永远活着......
她的细胞飞入太空,成就数位诺奖;无可量数的细胞,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生长在实验室的培养瓶里。无数的科研人员,都曾与她打过交道。可是,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她的真实名字叫Henrietta Lacks。她的宫颈癌细胞,成为人类首株永生的细胞,简称Hela细胞(海拉细胞)。
本书作者瑞贝卡·斯克鲁16岁时,在生物课上第一次听说这种能“永生”的细胞。作为一个爱探索的姑娘,她着迷了。她想知道,这株细胞背后,又有怎样纠葛的故事。从1988年截至2009年,通过20余年的调查访问,查阅文献史料,眼前的这本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便是一份最好的答案。甫一出版,便获得出版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本书既是一本优秀的科学人文作品,又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从一株细胞入手,追踪背后的故事——入点甚为奇小,可挖掘的历史和故事,却甚为震撼。
阅读此书,既能获知医学进步的进程变迁,又能普及生物技术发展的逐代沿革。更为主要的是,作者追踪这株细胞的主人,讲述一名黑人姑娘的生活成长,她的家庭、婚姻、子女。既富有美国上世纪20年代生活场景,又展露50年代发轫的医学研究,详细探讨了美国医学/生物伦理的变迁。这本时间跨度长达近百年的科学人文作品,既是探讨医学沿革发展的经典科学人文著作,又是一部现实启示意义重大的纪实文学作品。换言之,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科普著作,纯粹陈述科学事实,分析道理有无;也不是一本单纯的纪实文学作品,只负责跌宕起伏的的故事。
与女性、健康、生命息息相关的科学探求,深具人文价值关怀的此书,意味着本书的受众群体将极为广泛。
首先,每一位从事医学/生物学等科学研究的人,都将是本书的潜在阅读者。每一位生物学或医学生,都曾在大学中接触过Hela细胞。Hela细胞,引导生物或医学生第一次闯入微小却足够神奇的细胞。我清晰记得一位生物学朋友对我的所言,“我最爱Hela细胞了。她好养活,不娇气,在显微镜下又容易辨认。”没错,某种程度上,Hela细胞培养了很多人对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的热爱。
而当我获知Hlea细胞背后的故事,更是惊叹不已。我想,每一位生物学/医学生都将为这背后的故事,而深受感动,并将带来深度的思考。这思考,涉关生命伦理、每一个医学进步的背面是什么。科学的进步,是一种有代价的付出。每一位在当下享受科技进步的人,在阅读此书后都会思考这一切的得来过程。
其次,本书极富传奇色彩的纪实文学特点,将吸引为数不少的社会学研究者、社科书籍爱好者等众多喜欢思考的人。从一株细胞入手,强烈的纪实性,交错复杂、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令人喟叹的人物命运,都将引发阅读者强烈的思考。换句话说,本书将是研究生命与科学关系的最佳范例。因此,本书将有可能成为一本思考生命、科学、伦理、个人命运的经典书。
尽管含有一定深度的科学内容,对具有高中学历以上的读者而言,此书并不存在任何艰深晦涩的名词术语。刨除本书的科学内容而言,书中极具人文关怀的女性传奇故事,更将引发潜在女性读者的喟叹。女性是忧虑的,宫颈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本书里的女主角,正是一名宫颈癌患者。她在获知癌症后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喟这样一位平凡却镇定,一心只为家人的女性。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她虽然去世了,可她的宫颈癌细胞却“永生”着。她的子女家人的生活,毫无例外的卷涉这株细胞的故事之中。换言之,从市场定位而言,本书将推动很多关注自身健康,又具人文情怀的女性购买。
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不能简单到用畅销与否来衡量。某种意义上,翻译引荐此书就是一件令人赞许和褒扬的事情。换言之,本书或可像《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一样,成为科学人文的经典佳作,既能获得良好的话题效应,引发热切的媒介探讨。可以预见,引介出版此书,将形成不俗的口碑和社会效应。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八):血色的科学:《永生的海拉》
当斯诺登获得在俄罗斯的3年居留权时,人们忍不住回想2013年,斯诺登事件刚刚曝出时的举世哗然。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比斯诺登事件所涉及到的个人隐私更加严峻的隐私窃取,从上个世纪中叶之前,就已经悄然开始。
1950年代,随着第一株人类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成功,人类医学得到了高歌猛进式的发展:
疫苗(比如乙肝疫苗、小儿麻痹症疫苗)
药物(大量的药物人体试验先从人体体外细胞开始)
原子弹(核辐射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太空探索(在人类活体抵达太空之前,人体细胞作为先行军,飞往了太空)
诸多领域的研究,都用这一株细胞的衍生细胞做过测试。
科学的高速发展,搭配法律滞后缓慢的脚步,所产生的后果就是:
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你的DNA信息被无偿获取、无偿使用。
斯诺登揭发的,是政府监听了你的某个电话。
而《永生的海拉》这本书告诉大家,或许在你某次就医验血的时候,你的细胞与DNA已被获取,你的家族信息、你的生命信息、你的遗传信息,统统暴露在陌生人的眼皮子底下。
可怕吗?
这一切起源于本书作者对这一株人类首个培育并永生的人体细胞的十年调查。
这株细胞被称为“海拉”。
请大家铭记,这个在人类科学史上意义非凡的细胞的提供者(尽管是不知情、非自愿)是黑人女性海瑞塔·拉克斯。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324页的厚度、密密麻麻的五号字,决定了这本书的信息量。
作者瑞贝卡·斯克鲁从1988年(此时作者首次听说“海拉”)截至2009年,通过20余年的调查访问,查阅文献史料,决定了这本书的信息量。
《永生的海拉》从内容上至少可以分为6个层次:
海拉细胞的获得过程,这是本书的主线之一。
作者与海瑞塔·拉克斯的后代接触、采访和获取信息的过程,这是本书的主线之二。
1950年代左右至今的人体科学的发展与海拉细胞的密切关系,这是本书的附线之一。
美国的种族冲突的难以消灭和至今依然存在的影响,这是本书的附线之二。
海瑞塔·拉克斯的人生经历和癌症治疗,这是本书的次附线之一。
海瑞塔·拉克斯的后代生活情况,这是本书的次附线之二。
这些决定了这本书的看点之多、内容之丰富,阅读之后难免心情激荡。
——血色的科学与科学的血色
人类的求知欲往往是可怕的。
获取与培养一株人体细胞,在1950年代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办到的,到了如今也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首先要有一个可怜的病人(海瑞塔·拉克斯患有浸润性宫颈癌)、一个医疗设施与创新精神并存的医院(海瑞塔·拉克斯选择去的是霍普金斯医院,美国南部非常著名的大医院)、一个疯狂的医生和巧手的护士(盖伊和玛丽,护士需要分离细胞,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
当时的法律并不健全,甚至在1980年代末期,当海瑞塔·拉克斯的小女儿将近30岁的时候,医院依然可以通过“检查是否存在疾病风险”的荒唐理由,骗取这可怜的一家人的信任,通过抽血的方式,无偿获取海拉细胞的DNA族谱。
用血色来形容人体科学、特别是医学的进步,都太过浪漫。
在20世纪早期的80年里,人体科学与医学呈现的是一种纳粹状态。
这一株取自海瑞塔·拉克斯病患处的人体癌细胞,并不在乎人类的纳粹状态在科学的世界里蔓延,自顾自地以疯狂的非附着式的生长状态进行自我分裂。
正是这样的强大,海拉细胞通过销售,存在于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医学实验室里。
也正是这样的强大,在科学家们还没有意识到海拉细胞可以把自身的DNA传给并嫁接到其他人体细胞的DNA上,海拉细胞已经污染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实验室里面的绝大部分人体细胞系。
这一切发生的悄然,因此十余年的人体科学与医学的研究成果、数百万美元的费用,都会被海拉细胞的污染所击溃——实验者以为自己用广泛的人体细胞做的实验,其实都是对海拉细胞进行的实验。
这对科学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也是海拉细胞对人类的一次回击。
科学的进程中,这样的血色无处不在。
精彩的故事缓缓闭幕。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未因此改变:海瑞塔·拉克斯的家人们依旧看不起病。
这一株永生的海拉细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人与后代,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挣扎。
-------------------------------------------
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书籍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九):海拉,细胞中的灵魂
原发于2012.10.24 第一财经日报
海瑞塔·拉克斯,参与研究了染色体,参与测试了细胞在太空环境下的变化,参与研发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过去的几十年里,她在医学和生物学上的贡献价值数十亿美元,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但是,你在女科学家的名录上找不到她,相关研究论文也没有署上她的名字。更多的时候,她只用化名出现:“HeLa”,大家叫她海拉。熟悉生物学的朋友可能想到了,海拉细胞系,这个出现在许多生物学教科书上的细胞系,就来自于这位女士。1951年,仅仅31岁的海瑞塔·拉克斯罹患宫颈癌,半年后不幸去世。然而从她的病患处取得的细胞却在体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分裂,成为人工培养最成功的细胞系之一,被用于各种科学实验。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她都是一名科学上的无名氏,连她的家人在相当长时间里也不知道她的贡献——他们至今还生活在与贫困和疾病的对抗之中。
她的故事,被科学记者丽贝卡·思科鲁特写在《永生的海拉》中。尽管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试图为她正名,但这次,她的故事第一次巨细无遗地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
1988年,16岁的思科鲁特在生物课上听老师讲到了海拉细胞系,老师的了解也仅限于细胞主人的名字,以及她是一名黑人。这引发了思科鲁特的好奇,攻读研究生期间,她开始系统地寻找相关线索,采访当事人。历时十年,经过一千小时的采访,2010年,思科鲁特完成了《永生的海拉》。她是一个受过完整科学训练的无神论白人女性,深入美国南方贫苦黑人家庭内部,与他们交往,去追寻一个死去几十年的女人的故事。而另一边,是这位死者的儿女和生前的朋友,他们曾遇到过很多对海瑞塔好奇的人,而这一次,有一个人决定花上十年时间,把海瑞塔的故事讲出来。写作的过程中思科鲁特与受访者都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世界,也可能将改变读者对种族、信仰、科学等问题的看法。
海瑞塔·拉克斯祖上是生长在美国南方的黑人烟农,童年充斥贫穷和暴力,家里很少有人能读完中学,困扰要依靠宗教甚至巫术来抚慰和治疗。海瑞塔的童年是在烟草田中度过的,她14岁生下第一个孩子,一共育有五个子女。31岁那年,她感到阴部有个肿块,随后被家人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治疗——那是不多的几所为贫困黑人提供免费医疗的医院之一。在那里,治疗过程中的一次取样,使海拉细胞被保存了下来。当年的医生和实验员,用自己制作的培养设备和从鸡身上抽取的血浆培养这些细胞。偶然,或者说是奇迹般地,这一次的细胞没有在几天之后死亡,而是开始不停地分裂。
当年对宫颈癌的认知非常简单,治疗方法也就是用装有镭的试管照射患处。海瑞塔经历了痛苦的放疗,但还是在不久之后去世。而她的细胞却在她本人和家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全世界的实验室里不停地分裂,被用于各种重大实验。疫苗、药物、原子弹和太空探索等领域的研究,都用海拉细胞做过测试。
在海拉细胞一事被揭露之前,尽管各种实验做了多年,但从没有人关注过她的家人。而在更多的人了解了细胞的来源后,他们也迎来了不少不怀好意的人。有人打电话鼓动他们“大闹一场”,有人想“研究”海瑞塔的后代。而思科鲁特记者以正直和耐心打动了他们,这本书是合作的产物。
这位美国黑人女性生前的故事早已模糊,身后的事迹似乎也与她本人关系暧昧,真的要为她写上一本书吗?从科学会议的讲坛,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档案室,再到弗吉尼亚州的黑人区,思科鲁特用丰富的事实和不竭的努力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不是一个受害者的诉状,也不是一个科学高歌猛进的进行曲,而是记叙了一个黑人家庭的生活史,一群科学家研究细胞、癌症的历程,以及对于这种研究不能停止的伦理追问:来自患者的组织是否能够用于医学实验?患者是否享有知情权,是否对自己的组织享有经济权利和决定如何使用的权利?
思科鲁特追寻几十年前海瑞塔·拉克斯的生活,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采样培养的过程,也记叙了这场痛苦的疾病带给人类的意外收获和海拉细胞研究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她提到了美国医学实验中黑暗的一面,一些严重违背医学伦理的实验。例如,上世纪50年代,一名叫索瑟姆的美国医生在囚犯中征集志愿者,进行了注射癌细胞的实验。而最终对他的惩罚只是吊销执照,他的行医资格一年后就恢复了,学术声誉也没有遭到影响。这类事件,构成了海拉细胞故事的背景。
作者引用了《纳粹医生与纽伦堡公约》中的一段话:“我们决不能把任何人看成抽象的存在。相反,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有他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宝藏,还有只属于她的痛苦和胜利。” 海瑞塔·拉克斯,一位早已过世的不识字妇女,由一位科学记者,获得了无言者的声音。给死者一个声音,给事件一个背景,使这本书本身拥有了某种道德意义。
随着新生物技术的普及,更多医学伦理问题变得愈加尖锐。例如,著名的“23与我”公司提供廉价的基因测序服务,同时会签署合同,要求测试者授权他们使用生物样本。而对于基因大数据的挖掘,很可能在未来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这类测试合法,很多时候也合理,但其中包含的隐私、经济利益等问题,使情况复杂化了。在本书结尾,作者讨论了目前美国相关的法律状况,从知情权,到对自己身体组织使用的决定权,正有很多人在推动新的立法,这本书为问题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海瑞塔·拉克斯的女儿黛博拉,也是本书最主要的采访对象,认为她母亲的灵魂就在每一个海拉细胞之中。而正是她的灵魂引导着作者追寻这个故事,并且保佑作者完成这本书。如果真有什么力量引导我们去追寻这样的故事,那或许是一位科学工作者、一位记者的职业使命与责任心。
《永生的海拉》读后感(十):找不到一个解决方案
刚刚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很好奇。读完全书,了解了来龙去脉,发现这里面揉进了太多的复杂因素。
整个事情的极度简化的概括(并因此导致可能有所失准)基本如下:
1. Henrietta Lacks去医院看病,发现得了宫颈癌
2. 医生从她身上留取了组织样本拿给组织培养学家
3. 组织培养学家把细胞拿去培养发现了惊人的性质然后把细胞到处送人做科研
4. 然后细胞就多得满世界都是近乎行业内人手一份了……
全书看完和看之前,久久不能释怀的大致是这么几段话:
“要是她的细胞真的为医学做了这么多事,我们家怎么都看不起病呢?”“要是我们的妈妈对科学这么重要,我们怎么连医疗保险也没有?”“他们都靠我妈发了,可我们一个子儿也没有。”造成现在这种局面,该怪谁呢?
怪病人?你的细胞太特殊了,对人类有重大价值,所以你应该无偿捐献出来,商业利益什么的就别想了,现在你的细胞是公共财产……首先,海拉细胞的医学价值并不是一蹴而就睡一觉第二天一睁眼就发现全世界都技术进步了的,而是逐渐开发出来的,尽管说后来由于海拉细胞的存在和使用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进步,最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变成这个局面,病人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如果海拉的肿瘤样本就被当成医疗废物扔掉处理了,或者细胞培养失败,无论是拉克斯一家人还是外人恐怕现在都不会对事情有任何怨言了。当然,在这个平行宇宙里,也就没有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等的重大医学成就了。
怪医院的妇科医生?你凭什么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取样品?这一点指控在当下是硬伤是死穴,但是在时人看来并不是问题。想想看,拉克斯死于1951年,这还是在1955年的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运动之前呢,书中也说了,“那个年代的医生往往直接用福利病房的病人做实验,经常根本不知会他们……很多科学家认为,反正福利医院的病人看病都不用交钱,拿他们来做实验就是公平的,好歹也可以算是抵了医疗费嘛。”(p. 19)以及,“在1951年的巴尔的摩,种族隔离是被写入法律的……在医院里黑人受到广泛的歧视,对他们来说,能得到治疗已经谢天谢地。”(p. 50)还有,“知情同意”成为科学伦理标准,那也还要再等到20多年以后。用这句话来总结再恰当不过:我们不能用今时的道德标准去判断我们或他人彼时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是由彼时的道德标准所驱使的。(Primo Levi, 《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
怪组织培养学家?科学家并没有尝试从细胞中渔利,相反而是(按照当时的惯例)把细胞尽可能得分享得到处都是从而促进科学研究。其实组织培养学家盖伊本人还有怨言呢,毕竟海拉细胞是从他的实验室里分出去的,“有一次他甚至写信给自己的老朋友和同事查尔斯·波米拉,伤心地抱怨包括波米拉实验室在内的很多人在用海拉细胞做一些他‘更有能力’来做的研究,其中有的他已经做完了。只不过没时间发表。波米拉回答说:‘如今海拉细胞的使用已经日益膨胀,你说你不认可,但我想不出你怎么才能阻止这方面的进展,毕竟最开始是你自己不加限制地四处分发,结果现在都变成商业生产了……我明白你最初是好心,才会把海拉细胞分给别人,那你现在为什么改变想法,觉得别人都想抢你的成果了呢?’”(p. 89)
怪商业生产者?你们凭什么把细胞卖几十美金一小管,然后对细胞的来源本人一分钱都不付?在这里法律恐怕都帮不上拉克斯。姑且不说她人已经不在世了,当初并没有把自己的细胞确立物权归属(而且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法律),手里也没有什么合同条文,以及商业生产者本身的细胞来源,即便DNA能够追溯到拉克斯身上去,细胞本身也是分裂了多少轮之后的事情,又不是生产者亲手从拉克斯身上直接切下来的,真要是打官司撕逼那还且得扯皮扯上一阵子。实际上,这本书里恰好谈到了这方面一个有所可比性的案子(穆尔案,p. 172),关于“细胞所有权”折腾了个旷日持久之后,加州最高法最后还是裁定:“一旦组织从身体取出,无论病人是否同意,其对组织的所有权随之消失。一旦把组织留在医生办公室或实验室,即代表病人把它们视为废物并主动遗弃,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和销售。”(p. 177)
要知道,法律关心的是制度和秩序,而不是个人福祉。对法律而言,不存在电车难题,牺牲一个人救下五条命,就是法律的逻辑。法律永远是后知后觉的,但是一旦海拉细胞牵扯到的天平两端,分别是拉克斯一家人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公众的医学福祉的话,我想在法律面前拉克斯家会输得一边倒。
这个故事,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换一个走向,能让每个人都好一点,更满足呢?
我实在想不出来。
除了关乎社会与历史背景,科学与商业伦理,以及生物资产权属之外,这个故事里其实还体现到了无效沟通的方面。1973年6月,人类基因图谱第一届国际研讨会之后,麦库西克让自己的博士后苏珊给拉克斯家打电话取点血液,“你回巴尔的摩就把这件事搞定。”(p. 158)苏珊在电话中说:“我们想抽点血……我们要做一些遗传标记分析,因为根据海瑞塔孩子和丈夫的情况,我们能对海瑞塔的基因型做出很多推测。”
拉克斯全家又不是研究生物医学的,他们怎么可能知道这是生物医学界在试图解决海拉污染的问题!于是就变成了,“戴挂下苏珊的电话,立刻拨给劳伦斯、桑尼和黛博拉,就他们第二天都过来:‘霍普金斯的医生要来给你们查血,看你们身上有没有你们妈妈的癌症。’” (p. 159)
都说的大实话。
都以为自己说清楚了,都以为对方听懂了。
每个人,只能看到眼前的那一摊。还得考虑到脑容量允许的计算复杂度,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神仙,更没有事后诸葛亮。拉克斯家只和霍普金斯医院面对面打过交道,然后知道海拉细胞到处都是了而且有人还靠这个赚到钱了,于是他们就把故事的来龙去脉理解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偷了他们妈妈的细胞,欠他们上百万美元。”(p. 178)
而整件事要复杂的多。又错在谁呢?
也许还是妇科医生霍华德·琼斯对诊断海瑞塔·拉克斯的回忆最为贴切:(p. 191)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拉克斯女士的病情始终没有半点起色……引用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科学来说,这终究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种奇特肿瘤诞生了海拉细胞……但对拉克斯女士和她抛下的家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坏的时代。科学进展通常是建立在巨大代价的基础上,其实所有进展都是如此,这一次,海瑞塔·拉克斯充当了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