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8-10-02 12:13:46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是一本由夜狼啸西风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一):从《水浒》看两宋

  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水浒好汉的眼光和体验顺利进入两宋时期的真实历史,非常棒的历史读物。作者治学很严谨,本身是新浪文史论坛的著名斑竹,曾经在我社出版的《百战风云——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影响很大。此书值得一读。力荐!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二):非常棒的历史普及类读物

  很好的文笔和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以水浒人物为引讲述北宋未年的历史,这样的阅史角度非常独特,加上优美的文笔,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共鸣与震撼,

  这是一部书的可读性非常之强的历史普及读物。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三):一叶窥豹

  关键是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推导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与水浒无关,只与背景历史有关。

  末代北宋的历史,被水浒所掩盖的历史。

  偏听则信,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

  历史的人物如此之多,为人所道的又有几个。真正的气节之臣,反倒没有宋江这些娱乐明星耀眼。

  不过人们宁愿相信小说而不是历史。因为小说中有人们的希望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四):水浒?只是一种营销的方式.

  这本书想说的宋代的历史, 水浒只是营销这本书的一种手段. 宋代是一个富足的时代, 是一个文人兴盛的时代. 但是政治的影响力远没有使文人更好的发展帝国,却限制了国家防卫体系得衰弱. 童贯竟然成为西路军, 大宋王牌队伍的,灵魂人物.正确的解读历史和反思历史是一个那人寻味的过程.人生毅然如此. 宋帝国的成立(太宗)已然使这个帝国朝一个兴盛却缺失武力保护而发展的方向进行.悲哉.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五):历史无非个人生死

  当当活动八块钱入手,一天读了下来除了震撼还有欣喜,真是赚了,同时也有悲哀,如今社会物价飞涨,独独书价抬不起头来,可见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文化的不待见。文学社我心中永远的社长一共就给我推荐过两本书,一本忘了名字,一本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是描写一个帝国从盛世莫名的就分崩离析

  历史大抵如此,没有长治久安,一个社会秩序崩塌并不是一蹴而就,它凭借着惯性继续滑行,只是裂纹已出现在很久之前。作者笔力不俗,从《水浒》演义和历史真相双线描绘大宋脉络,视角独特犀利,有庙堂勾心斗角,江湖恩怨情仇,有喜有悲,男人应当读史书,以史为鉴,明事实通情理,最次能让自己豁达。

  好累,好疲惫,读史真的好沉重,让人看透了一幕幕悲剧,更悲惨的在于,这一切都是真的。

  胸中千言万语,却也是无力写了,睡觉,很可能等着我的是一场失眠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六):有趣又不乏深度

  这本书是多看很早就上架的,很早之前自己就读完了,还做了笔记。对我老说,这本书最大的收货就是理清了小说《水浒传》及真实宋史之间虚虚实实的故事,收获不小。

  这本书的作者运用了一点比较奇妙的构思:每一章开始引用一段《水浒传》的段落,然后联系真实的宋史,来为读者解读这里面的一些联系。比如:有一篇介绍了宋江等人,然后为我们分析了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以及原型的来历:历史上的宋江带领的起义军更像一支游击队伍,《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而《宋史·侯蒙传》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虽然梁山水泊也是他们曾经的活动范围,但并没有在此长期驻扎,而是四处转战。

  诚如作者所说:我想我们是被《水浒》误导的一代;梁山未必皆好汉,《水浒》其实非宋史。

  而且,作者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也比较有深度,比如:王安石变法,作者为我们分析了青苗法和保甲法为何难以实施成功,因为牵一发动全身,这种变法对体制要求也很高,像中国这种帝国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作者的文笔也比较有趣,比如作者介绍高俅时,曾经YY出一场高俅个人的球技表演,然后作者诙谐了一下:后来这一招被一个叫伊基塔的门将学会了。。。读到此处自己一笑。

  总之,读完此书,肯定会对真实的北宋前前后后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也可以祛除《水浒传》一书为我们造成的对真实历史与虚拟混淆的困扰。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七):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从今往后定个规矩,只要是不是丛书或者经典,写书评都用书的名字来做题目。想题目这事儿实在讨厌,逼格低了不痛快太高了又心虚,索性一了百了吧。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掐指一算,距离读过这本书差不多得过去了快三年。2013年的后半年是一个读书成果非常丰硕的时期,假借着考研的幌子有大把的时间,假借着考研的名义又能有很多爹妈给的钱,买了不少书。那会儿当当还是线上书店的老大,没记错的话这本书就是在当当的打折区买的,一本五元,所有图书通通只要五元。时间过去三年,当当已日薄西山,说不定,也快到了全场图书通通只要五元,一律只要五元…

  书中的内容已记不很清,只记得作者好像说自己开拓了一条别致的写史道路。这书好像是电话线时代作者在BBS上发的一些杂文集结成册,按照这个说法作者应该是五六年后写《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的前辈,可惜那会儿的文学商业还落后,作者依旧默默无闻。作者说的写史的路子,也许就是像很多写历史书的作者那样的,沿着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下来的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微观史书”,这在此书的内容中有很多体现,作者根据《水浒传》和《宋史》考证了很多细节,比如鲁智深背后的那个“老种经略”到底是哪个种?如果作者不考证,我就会一直凭着自己的本能去认为这个“种经略”是在说鲁智深非常有种。此书比较当年明月,差在了内容的不成体系,不如当年明月浩浩荡荡几百年写下来那么雄伟,使得自己作品很不幸地掉进了当当的五元区。全书内容还是不错的,祝作者越来越好。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八):真是可爱的王朝吗

  这本书的写法很有意思。每一章都是从水浒的相应片段引申出来,详细地介绍了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相关的制度和文化。有些像《万历十五年》,用平时而有趣的语言描述了很多艰深晦涩的概念。和此前大为流行的“明月体”通俗写史不同,这本书在学术上明显要严谨厚实得多,而且巧妙地规避了那种低俗可笑的“幽默”。

  老种经略相公是谁,他比太尉的后台还更硬吗?范文正公到底戍边如何,打过多少次胜仗?王安石真的是司马光等等口里的心术不正的小人吗,他的变法到底有没有意义?方腊造反的导火线岗岩又是怎么一回事?宋代的婚姻制度到底如何(这里还可以引申到南宋的李清照、朱淑真)?读完这本书,弥补了不少过去读宋史的知识漏洞和文化隔阂。

  都说宋朝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王朝(vs 元),最有文化的王朝(vs 明),也是最富庶的王朝(vs 清)。可只有读完这本书,才会发现背后的凄惨:国防脆弱,赔款无数,官员们重视名声而不是政绩,党争严重,太后干政等等。民间看似“清明上河图”般繁荣,实际暗流汹涌,宋代的各种起义实在不少。民间对于赵家王朝绝对没有多少情感,朱明王朝再怎么不好,民国初年仍有不少人认为革命党造反就是“反清复明”。

  这本书最早是在罗辑思维上看到的。看着封面老觉得是在说清末明初的故事,又有谁会直接把他跟水浒传,抑或者宋代联系起来呢?这本书和不少书一样,谈论的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封建王朝的周期律。投影到现在,或许对于即将到来的改革有着别样的启示意义。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九):一个历史时代的故事

  说他是一个帝国,有些言过其实。要说是一个商业帝国还差不多。最初对于北宋的印象仅仅源于袍加身,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梦溪笔谈,哦对了,还有宋词三百首。那个时代政治上毫无建树。文化,工商业是最发达的。第一个过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巴黎也仅有20万左右的人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在宋朝发明。世界时间也在中国,华夏文明灿烂多姿。北宋富足安定。但是就是这样高度文明的国家,收不回幽云十六州,西北受党项人欺负,还要向辽国称臣每年交银子。最后让不废什么力气灭掉了。掳了两位皇帝。我原来想不明白。就像同学之间的讨论那样,为什么野蛮总是战胜文明。如果看了这部书,或许能够找到部分答案。

  宋太祖说过要与士人共治天下,虽然解决了外戚,太监,武将(他自己就是武力登基)夺权的问题。但也造成了文人阶层重文抑武的极端现象。同时采取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让武将凋敝的北宋军事力量更加不堪。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不得不的说,王安石变法影响过后几乎明清500年的历史走向。宋神宗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上的积弱进行了这次改革。结果是导致了两党相争,国力衰弱。而后新旧两党反复执政及文人集团行政效率低下和品德的颓败,在军事上则体现为战不彻底,和不死心,随时在战与不战之间摇摆,这是北宋真正的致命伤。

  拿钱买来的百年和平让历史中原王朝最重视的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对北军事防线形同虚设。军事力量不强,一夜暴毙。

  关于王安石,一个主张变法的文人,当然是改革经济和军事,为了明白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我特意看了吴晓波的历代经济的是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早年在基层当实干家,为变法进行临床试验,效果很好。然后便向宋神宗建议脱光到全国,但王安石没有考虑到社会和道德因素,导致变法失败。其本人有些固执,自律性很强,他认为别人都和他一样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自律能力,变法会成功。结果可想而知。

  关于宋徽宗赵佶,一个文艺青年,倘若当文化部长,或许会成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带来更多的繁荣,可惜当了皇帝。命太好。

  关于宋江:呼保义宋江在《水浒传》中占了梁山树起“替天行道”大旗,可惜在历史上仅仅是一个小毛贼,流窜于梁山泊。征方腊时有没有他都是个问题。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十):《水浒》?正史?

  自从一位伟人将《水浒传》定性为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之后,《水浒传》便被戴上一顶又一顶诸如“官逼民反”、“忠肝义胆”、“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等高帽子。而此书作者则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每一章节找出若干个《水浒》人物作为引子,进而以这位人物做典型,分析北宋在军事、财政、政策等各方面形势。而北宋帝国的命运最终随着引子中梁山好汉的末路,亦步亦趋地宣告终结。在写到东京(今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之后,全书也落下尾声。

  此书引子中的高俅、鲁智深、武松、晁盖、阮小五、戴宗、柴进、公孙胜等人,实际上也就是宋史中吏治、重文抑武政策、新旧党争、保甲法、青苗法、保马法、赵宋王朝统治合法性、佛道之争等史实的缩影。可以说,上述的高俅等人,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和自己类似的一批人,一个圈子,一个利益集团。而上述的吏治等问题,既是问题本身,也是北宋王朝内在缺陷的一个外表上的体现。

  然而问题在于,虽然将水浒人物作为引子,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阅读引子之后的宋史,但是引子本身与后文的关联性比较有限,更何况《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书中的人物所反映的世事究竟指的是宋代还是明代也存有争议。尽管在后记中作者明确指出《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旨在“以读者所熟悉的《水浒》人物为引子展开叙述,让读者对北宋末年的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但作者直到最后才在后记提出,难免有推脱责任的嫌疑。

  此书作者身为新浪论坛版主,在语言风格上自然也偏向网络化。和同时期的《明朝那些事》、《史上最强日本史》在语言风格上有类似之处,但相比前两者,《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虽然语言虽颇有网络论坛的文风色彩,偏向口语化,书面化的倾向较弱,但也没有为了搞笑而故意矫揉造作。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此书在语言方面也算差强人意,无可厚非。

  作为历史读物,务必要做到对史料广泛搜集、严谨对待,即便是通俗历史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存在着巨大缺陷。笔者翻遍全书,除了正文中偶有提及的《宋史》等书外,未找到一个书下注释,结尾也丝毫不提参考书目。可以说,全书鲜少摘引原始资料,也基本没有资料出处,更多的是以故事和网络语言为主要卖点。就若干观点而言,此书的观点大多是传统史学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但对于没有经过学术阅读的读者而言,极易产生事实上的剽窃目的。这不得不说是此书的一大败笔。

  当然,《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在全书编排上,此书采用的是引子加史实叙述的格式。从横向角度看,此书用十七章的长度,分析了北宋王朝的十余个问题;而从纵向来看,此书虽没有明确、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确隐含着年代的顺序。

作文相关阅读

作文热点